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心得體會 >

《正面管教》讀書的心得體會(通用5篇)

《正面管教》讀書的心得體會(通用5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正面管教》讀書的心得體會(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正面管教》讀書的心得體會(通用5篇)

《正面管教》讀書的心得體會1

這個暑假,很有幸拜讀了“讓數百萬孩子、家長和老師受益終身的經典之作”——《正面管教》。“和善而堅定”這五個字是我讀完《正面管教》這本書之後,在我腦海中印象最深的幾個字。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覺就是,作者用平時的語言講解他的觀點,通過具體的案例進行分析,並且還給讀者提供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作者所説的“正面管教工具”。對於家長來説,這本書可以教會他們成為更加稱職的父母,對於教師來説,它可以教會我們如何成為更加合格的老師。

閲讀這本書的過程是我作為一個青年教師不斷回顧和反思的過程。封面正中的三行紅字,“如何不懲罰、不嬌縱地有效管教孩子”,這一問句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因為它問出了無數家長和老師的心聲。雖然我走上教學崗位才短短兩年的時間,作為老師幾乎每天都要跟學生相處。當學生犯錯誤的時候,如何有效處理常常是困擾我的問題。若是處罰過嚴,肯定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若是不處罰,或懲罰不力,學生又會認為老師是在嬌縱犯錯誤的學生。這本書提出了“正面管教”這樣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方法,讓我產生了深深的疑問,這樣的方法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方法,對孩子來説是否真的有效呢?帶着這個疑問,我隨着作者踏上正面管教之旅。

在處理學生問題的時候,我們會犯很嚴重的錯誤就是急躁,尤其是在面對那些叛逆、頑劣的孩子時,往往會火冒三丈,並且仍然深信自己是對的,覺得都是學生的錯。一番指責之後,能解決問題倒還好,怕就怕學生更加極端地為自己辯解,使小問題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其實,當我們要求學生控制自己情緒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還是很聽話的,都想要在老師面前當一個好學生,但是當他們犯錯的時候,卻往往不能十分坦然地面對。在大多數人的眼中,犯錯都是一件不光彩的事,而且老師和家長往往更加關注於懲罰而不是問題的解決。犯了錯誤的學生為了避免責罰和保持良好的形象,於是短期性地表現良好,以達到彌補過錯,重新獲得認可的目的。但是這樣的表現只是暫時性的,時間一長,就可能會“好了瘡疤忘了痛”,繼續犯同樣的錯誤。然而,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學生能夠正視自己所犯的錯誤,並且在以後遇到類似問題時能做得更好。不過,首先我們自己就得學會把錯誤看做一個讓人興奮的學習機會。之前當班主任,無意間看到論語中的一句話:“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我讓班裏孩子將這句話寫在黑板上,予以勉勵,目的就是讓孩子認識到犯了錯之後,得到的不是自己的懊悔和老師的斥責,而是從錯誤中得到了哪些收穫。

在書中,作者給我們提供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方法——用啟發性的問題引導犯錯的孩子。啟發性的問題的首要目的就是讓老師會和家長停止告訴孩子答案。當孩子的思想或是行為不恰當時,幫助孩子分析接下來應該做什麼,讓孩子學會自己分析和總結,最終與孩子一起選擇最佳的解決方案。這種方式的好處就在於,可以減少孩子的負面情緒,從內心深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還能對解決方式更加認同。作者還認為,將啟發式問題運用在班會當中,效果也很不錯。對我們教師來説,正面管教既不會讓學生感到屈辱,也不會讓老師感到屈辱。它建立在互敬與合作的基礎上,教會孩子學會對他人理解和寬容,對自己的一言一行負起責任。這樣好的教育方式,確實值得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進行大膽的嘗試。

《正面管教教師指南A—Z》這本書,還有很多理論和例子,啟發人在教育上着重細節、採取正面的方法管教孩子,讓孩子在和諧、友愛的環境中快樂健康的成長。這本書真正的好書,以後在工作中,我會經常拿出來拜讀,相信它能引領我的教學之路越走越寬廣。

《正面管教》讀書的心得體會2

最近我讀了簡·尼爾森的“讓數百萬孩子、家長和老師受益終身的經典之作”《正面管教》,該書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涉及孩子心理、行為、認知、教育等方面的經典理論,使我受益匪淺,尤其是書中第7章講述的:有效地運用鼓勵,讓我更深入地認識到鼓勵而非讚揚,書中説到:“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是的,孩子們需要成人的鼓勵,才能茁壯成長。那麼什麼是鼓勵呢?首先我們要將鼓勵和讚揚有效的區分開來。作者也提出我們給予孩子的是鼓勵,而非讚揚,這一時讓我十分困惑,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嗎?難到我們不應該給孩子們讚揚嗎?

帶着疑問我繼續讀下去,慢慢地才瞭解到話中的含義。鼓勵的學問非常深,平時我都沒有好好地運用鼓勵,而書中從若干個方面加以闡述,比如時機、相互尊重、着眼於優點等,讓我們瞭解到什麼才是有效的鼓勵,自我反思,我在該方面存在很多的誤區,比如:我經常會用到這麼一句話讚揚孩子:“你真是一個乖孩子,聽話、懂事,是大家學習的榜樣!”在這種讚揚下,該孩子會很高興,會滿臉燦爛,她會覺得“大人認可我,我是有價值的”。作者提出:讚揚指向了做事的人,使得做事的人常常基於“別人會怎麼想,怎麼看”的考慮來做事。當沒有得到別人的認可時,他會茫然與疑惑。

這位孩子(長大後就是成年人)可能會形成一種完全依賴於別人的觀點的自我概念,可能會變成:“討好者”和“總是尋求別人認可”。而鼓勵是指向人的行為的,常常啟發對方思考“我是怎麼想的”、“現在該怎麼做”、“我學到了、感覺到了什麼”等,它能讓人內省,更多地讓人思考並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無需他人的認可,最後形成自信、自立的態度。小班的孩子年齡小,自我反思的能力比較差,所以老師在此運用的讚揚可能要比鼓勵更多一些,但是隨着時間的流逝,年齡的增長,我之前的那句話只會使孩子們變得“變動”,缺乏自信。是作者讓我瞭解到同一句讚揚鼓勵的`話對於不同的孩子,它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我們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性格等真誠而恰當地讚揚和鼓勵。

該書給了我很多啟示,讓我在經後的工作中學習更正確、正面的方法管教孩子,讓孩子在自信、自立的環境下快樂健康的成長。

《正面管教》讀書的心得體會3

《正面管教》在文中呈現了不同方式的養育案例,我在閲讀時會不時反思自己的養育模式和成長模式,學習正面的教養方法。本書倡導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作為家長如何把握教育孩子的尺度。

作者從四個方面歸納了我們要達到正面管教的效果應該怎麼做,舉例説明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如何去管教孩子。只有老師和家長共同配合,使用科學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讓孩子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氛圍中,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使孩子受益終生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

書中提到:“我們究竟從哪裏得到這麼一個荒誕的觀點,認定若要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他感覺更糟?”當孩子犯錯誤時,我會嚴厲地訓斥。孩子表面聽話了,而實際心裏很不服氣。懲罰雖然能暫時制止不良行為,但不能永久性地解決問題,孩子只有在感覺更好時,才會做得更好。所以,只有通過鼓勵幫助孩子體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才能獲得長期的積極效果。孩子的感受力強,但表達力弱。需要老師和家長認真解讀,而不是通過打罵來壓制孩子的錯誤行為,從長遠來看,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反而帶來了新問題。

每個人都是天生的父母,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好父母!那我們就一邊學一邊養吧!

20xx年,在我們家妹妹出生一歲的時候,我去學習了正面管教家長基礎課。當時的初衷是為了能夠更好的平衡兩個孩子之間的時間分配,以及處理兩個孩子之間已經出現並且會愈演愈烈的戰爭。當時在在完成課程的同時,已經讀了《正面管教》這本書。20xx年,為了使正面管教在家裏的踐行更有可持續性,也為了更好的成長自己,學習了正面管教家長講師課,重讀《正面管教》這本書。

。全書圍繞孩子成長的兩個具體環境:家庭環境的和學校環境,羅列了一系列的具體案例,還原孩子們學習和生活中的每一個場景。讓讀者在讀的過程中,猶如聲臨其境,感同身受,引起強烈的共鳴。在共鳴的同時給予正面管教的具體應用工具,讓每一位父母不僅有一顆愛孩子的心,更有具體的愛孩子的方法,讓孩子和父母之前的愛通過正面管教的教養方式鏈接,讓我們的孩子成為有幸福感,有價值感和歸屬感,能夠通過自己影響他人,影響世界的一個人。

這本書每一個章節圍繞一個主題,給出圍繞這個主題出現的相關問題及解決方案,讀起來輕鬆明瞭,條理清晰。比如第三章:“出生順序的重要性”,圍繞家裏有兩個及以上孩子可能出現的情況,提出了出生順序對於每個孩子的影響,獨生子和多子女家庭的家庭氛圍等理念,給出瞭如何運用出生順序的知識來鼓勵孩子和引導孩子,讓你在遇到孩子戰爭,家裏混亂不堪的時候能冷靜下來給出正確的處理方式。比如第七章:有效的運用鼓勵,提出鼓勵和表揚,鼓勵和批評之間的異同點,給出瞭如何正確的給孩子鼓勵,賦予能量,如何花時間訓練培養孩子的一些技能,如何利用啟發式提問引導孩子思考等等。書中每一個章節解決一個問題,既可以整本書閲讀,也可以翻閲相關問題的解決方案,對父母來説隨讀隨用,實用方便。

上面提到了整本書的結構,除了結構嚴謹,這本書中金句頻現,每句讀到,都讓我有如獲至寶的感覺,重點的詞句值得好好理解和吸收。書中第二十二頁提出“贏得”孩子和“贏了”孩子的不同。所謂“贏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懲罰的手段戰勝了孩子;而“贏得”孩子則是指大人維護孩子的尊嚴,以尊重孩子的態度對待孩子(和善而堅定),相信孩子有能力與大人合作並貢獻他們的一份力量。這兩個詞語“贏得”孩子彷彿是父母和孩子最後達到了雙贏的結果,而“贏了”孩子其實是父母用自己的權利壓制住了孩子,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表面看大人成功的讓孩子的聽了自己的話,但其實孩子聽話的背後隱藏了什麼才是更重要的。

久而久之,父母總是想贏了自己的孩子,孩子要麼變得自暴自棄,毫無主見,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變得膽小怯懦;要麼孩子積壓情緒,覺得自己沒人疼愛,總有一天爆發出來,以牙還牙。所以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戰勝孩子,而是引導孩子合作,讓他們覺得自己是有價值有力量的。“贏得”孩子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尤為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和父母之間愛在流動,才不至於將他們越推越遠。

《正面管教》讀書的心得體會4

初冬,不如隆冬神聖莊嚴,不如金秋給人已收穫的喜悦,然而它卻承載着別有的一份美麗,讓我眷戀……11月中旬,在園領導的帶領下,我們將一起跟隨Linda老師帶來的《正面管教》開啟四期的課程,可以説是為我們帶來一場身心的洗禮,為了我們學習的有效性,領導還為我們提供了《正面管教》書籍及踐行工具卡。在學習中我們一起頭腦風暴、一起分組討論、一起分享收穫、一起參與各種遊戲。四次的學習讓我們彼此拉近了距離,更加深入瞭解彼此、理解彼此、温暖彼此、最後到欣賞彼此……之後,我便以依依不捨的姿態利用工作之餘閲讀完這本“讓數百萬孩子、家長和老師受益終身的經典之作”——《正面管教》。對於學習正面管教,我有以下體會:

一、先聯結情感、認同感受再糾正行為。

以前我在工作中在解決孩子問題上會直接去糾正孩子,直接指出他的錯誤和不足。有時候,甚至還會講一大堆的道理,認為這些道理你應該都懂,因為我是為了你好。甚至我們還天真的認為,我們這樣糾正了孩子,孩子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可事實是:不良行為一直存在。問題出在哪裏呢?為什麼孩子就是聽不進我們的話呢?今天我學習正面管教之後完全明白了,原來都是因為自己沒能和孩子建立好聯結。

德雷克斯説:“愛不是一種情感,而是一種關係”,先聯結再糾正是要我們通過傳遞愛的信息,建立親密和信任,而不是距離和敵意。這其中往往透着這樣態度:“我愛你,而答案是不”;“我愛你,我相信我們可以找到一個相互尊重的解決方案”。比如,孩子在商場鬧着要買東西,可家裏的這種玩具已經很多了,你又不想縱容孩子這種出門就要買玩具的壞習慣。那麼,就要在糾正孩子錯誤之前先跟孩子建立情感聯結、認同感受,建立良好的關係,再去積極的影響孩子,這才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簡單的來説:就是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一旦有了情感聯結,孩子們就會願意接受在相互尊重基礎上糾正了。

這裏的糾正行為,是在儘可能的情況下,給孩子提供參與的機會,或者和他們一起來找解決問題的方案。買玩具這件事情,就可以和孩子就買玩具達成共識,而當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愛時,彼此之間才更可能達成共識並容易執行。因為,此時,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都得到了充分的滿足。

下面的這個案例是我運用Linda老師講的認同感受的“你感到……是因為……你希望……”句式來幫助孩子解決了分離焦慮:週二早上我們班有個小女孩高高興興走進教室,把玩具放進自己的抽屜裏,接着跑回班級門口,往外張望着,這時臉上的笑容已經變成了兩行眼淚,最後終於忍不住嚎啕大哭。我便走向前蹲下來幫她擦拭眼淚,與她説話:“寶貝,程老師理解你的感受,你現在心理很傷心,很難過,是因為你還沒有來得及跟媽媽説再見,媽媽就走了對嗎?”孩子聽了我的話用力地點點頭,哭的更傷心了。“那你希望我為你做點什麼嗎?”我撫摸着她的背接着問。

這時孩子的情緒緩和了一些,對我説:“小程老師,我想讓你抱抱我。”接着我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又和孩子約定下次先和媽媽説再見,再進教室。孩子就高興地去吃早飯了……擁抱是最天然的動作,是最能表達愛的親密接觸,也是情緒控制和安撫最有效的動作,在我的擁抱裏,孩子得到了安全感,得到了愛。相信孩子在這一整天裏都不會再因為這件事產生壓力了,因為她內心不再有不安和恐懼。其實,不只是和孩子需要建立聯結,愛人,親人,朋友,同事都需要情感的聯結!

二、含糊的讚揚不是鼓勵

德雷克斯一直説:“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鼓勵”這個詞來源於一個法語詞根,其意思是“將心給與”,鼓勵能幫助孩子培養勇氣,增強自信。但含糊的“真棒”不是鼓勵,小孩子的最好方式是要讓你的鼓勵很具體。比如,一個孩子剛完成一個泥工作品拿給你看,而你對孩子説:“哦,這是我見過最漂亮的作品,你簡直太厲害了!”那麼你對孩子的幫助可能並沒有你想的那麼大,你教給他的可能是,他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取悦別人,這是一個危險的人生信條。告訴這個孩子:“我看到了,你真的很喜歡紅色和黃色,你能跟我説説你是怎麼做的嗎?”這樣,就會打開交談和一起學習的大門。不過,我個人感覺這部分有點難,稍微不注意就又説成讚揚的話了。所以,這需要我們不斷反覆的練習才行!

《正面管教》讀書的心得體會5

疫情期間我又讀了一遍《正面管教》這本書,讀完之後我對“和善而堅定”這幾個字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態度堅持已同孩子商定的規則。其次是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才能避免過度控制或驕縱。

一、尋找不良行為的原因

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是因為他們在以錯誤的方式追求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很可能是因為家長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因此對於孩子的不良行為,作為家長不要生氣,而需自我檢討。

二、使用正面管教的方法

(一)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

1、表達對孩子感受的理解。

2、表達對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寬恕。

3、告訴孩子你的感受。

4、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

(注意:當孩子犯錯時,千萬不要囉嗦,不要説“我早就説過……”。這樣的話語,對於解決當前的問題無益,只會增加孩子的反感)

(二)多問啟發性問題

在孩子犯錯時,不直接告訴孩子要怎麼做,而是多問啟發性問題,如“發生了什麼事?”“你覺得原因是什麼?”“你覺得該怎麼辦呢?”“下次怎麼避免呢?”。這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還能引發孩子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三)積極的暫停

當發生衝突時,給雙方情緒緩衝期。如果孩子還小,家長可以同孩子一起“暫停”,如一起閲讀。如果孩子比較大,可以提前和孩子溝通,如果發生衝突時,你會先暫時離開現場,等你們都冷靜下來了,再一同商量解決方案。

(四)決定自己做什麼,而不是孩子做什麼。

當孩子反覆出現某些不良行為時,不要去嘮叨孩子該怎麼做,而是告訴孩子你自己會做什麼。如孩子總是將髒衣服亂扔時,不要去強制要求孩子把髒衣服放到髒衣籃裏面,你只需告訴孩子你只會洗髒衣籃裏面的衣服,並和善而堅定地實施。

(五)教孩子從錯誤中學習

首先我們自己要做到把錯誤當成學習的機會,而不是在犯錯後垂頭喪氣。在犯錯後勇於承認錯誤,並積極尋找解決方案,便是給孩子樹立了正面的榜樣。鼓勵孩子説出自己的錯誤,接受自己的錯誤,同孩子一同尋找解決方案。

(六)定期開家庭會議

每週可以設定固定的一天開展家庭會議。由家庭成員輪流主持。

家庭會議的內容如下:

1、表達對家庭成員的感謝,並舉出實例。

2、專注於前段時間出現的問題,並達到全員一致意見。如未達到一致意見,該問題推遲至下次家庭會議。

3、討論家務事分配,鼓勵孩子承擔家務活。

4、計劃家庭活動。

5、分享錯誤經歷,並一同討論解決方案。

我們往往對孩子有着諸多評判、期望、指責、失望、憤怒。但事實上,愛和快樂才是我們管教孩子的全部目的,向他們表達無條件的愛,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把錯誤當成學習的機會,尋找積極的方面,和善而堅定地對孩子説“不”,幫助他們找到真正的“是”,是我們為人父母、師長可以、更應該採用的正確教養方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indetihui/qoo3v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