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心得體會 >

【必備】安全教育的心得體會三篇

【必備】安全教育的心得體會三篇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安全教育的心得體會3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必備】安全教育的心得體會三篇

安全教育的心得體會 篇1

交通安全直接關係到學生的健康成長,學生的安全,關係到千家萬户的幸福。我校一直十分重視交通安全教育,從領導到班主任,到老師,一直到學生,層層落實,做了許多有關安全的工作和活動

1.學校應舉辦有關"交通安全法"的宣傳圖片展,讓學生認識到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識。

3、學校應定期安排老師向同學傳授交通安全知識。通過該活動可以使同學們認識常見的交通標誌,知道自己平時參與交通時的錯誤,瞭解相關的交通法律,懂得相關交通知識,與爭做知法守法的小公民拉近了距離。

4、平時在網上或書報雜誌上看到有關安全方面的'報道,及時地向同學們反講解。

5、和學們一起學習已實施的新交通法。

經過安全教育課,可以使安全意識深深地烙在老師和每個學生的心中。學生們提高了安全防範意識,懂得了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識,也懂得了自我保護的方法。通過學習讓同學瞭解更多更新的交通法規,懂得自覺遵守交通規則。

自由與規則同行,生命與自律同在。 生命彌足珍貴。

安全提供保障。安全維繫着社會的穩定,牽動着家庭的幸福,關係着廣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在學校的正確領導和統一佈署下學習交通安全教育,廣大師生積極配合,熱情參與,交通安全知識深入人心,得到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

安全教育的心得體會 篇2

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安全,日常生活中存在哪些不安全因素,怎樣做才能避免這些不安全因素不會發生。

其次就是教育孩子一旦遇見不安全因素時該怎麼辦?

一、 在家裏應注意正確使用水、電、氣。不要忘記關水龍頭,地漏周圍不能有雜物,影響排水;家裏的電器、插頭儘量不要動,嚴禁用金屬搗鼓插座、插排孔;煤氣灶開 關儘量讓父母幫你啟用(如果你自己想試做飯),隨時提醒父母檢查門窗是否防盜沒?如有人敲門,先給爸媽彙報,讓父母看看再決定是否開門,如果只有你一個人 在家,你可以從貓眼看是誰,如果是親友,你可以開門讓進,同時給父母打電話説誰誰來家裏了。如果不認識,千萬別開門,來人如果説認識你或者父母,你也別開 門,你説等等。這時你可以馬上給父母打電話聯繫,如果聯繫不上父母,也彆着急,你可以不理會來人,如果來人在門外騙你開門,你可以打110説明情況,切記:一定把自家所處地點平時記住。

二、 在外面,注意交通安全,過馬路一定等綠燈亮,先左右看看,確信安全再快步穿過。如果坐在大人自行車後面,一定用手把大人抓好,衣服不能敞開,書包不能背在 身上,同時提醒大人騎車不能太快。如果是坐父母車或打的上學,在車裏繫好安全帶,不要動車門開關或車窗開關,手、頭不要伸出車窗外。下車時需等車停穩,開 車門時要看看車後有無障礙物。

三、在學校時注意上下樓梯不要跑動,進出教室或廁所等不要擁擠,應有序進出。和小朋友課外活動時應注意不要傷人或被傷,在教室裏遇見突發事件時不要驚慌,服從老師安排,或者躲在課桌下面。

四、 在上學或放學途中儘量不要一個人單獨走動,遇見緊急情況時更不要慌張,隨時觀察周圍情況,有異常或可疑的人要遠離,如父母在可給父母彙報。如有壞蛋分子襲 擊學生,應立即找個安全地方藏躲,並向大人求助,同時大聲呼救。上學時應儘快進入學校,別在校門口逗留,放學時應儘量在學校老師帶隊下有序離校,如父母沒 及時來接你,可給老師説讓老師幫忙聯繫一下父母。高年級不需要接送學生歸校或回家也要及時,不要在外面逗留,更不要去網吧玩耍。

安全教育的心得體會 篇3

上帝是公平地也是吝嗇地,他只賜予每個人一次生命,所以我們必須珍惜。生活中交通安全與我們地關係是非常密切地,它就像我們地朋友。日日夜夜都守在我們地身邊,教育我們,勸戒我們。

隨着經濟地日益發展,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地景象隨處可見。然而由於有些人交通安全意識地淡薄,在車水馬龍地馬路上演了一幕幕不可挽回地悲劇。尤其是今天早上看電影時説到一個六歲地小女孩兒在模仿媽媽橫穿馬路出事時,作為母親地我觸動很大。想起有時為了所謂地趕時間,闖紅燈而孩子還不斷地提醒我媽媽要遵守交通規則不能闖紅燈,我地心都縮成一團了。孩子現在安全意識都很強了,但孩子又有很強地模仿能力,我一定不在孩子幼小地心靈上有絲毫投機取巧地意識啊。

孩子是社會未來地接班人,他們能否健康成長,關係到民族地興衰和社會地進步。育人不僅要進行智力教育,還要進行道德、紀律教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工作從幼兒學生抓起,使學生從小就接受交通安全知識教育,達到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養成自覺遵守交通法規地良好習慣,是能達到一代人和一個社會地良好秩序地百年大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indetihui/ojjq3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