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心得體會 >

讀名著的心得體會5篇

讀名著的心得體會5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名著的心得體會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名著的心得體會5篇

讀名著的心得體會5篇1

一艘船越過世界的盡頭,駛向未知的大海,船頭上懸掛着一面雖然飽經風雨剝蝕卻依舊豔麗無比的旗幟,旗幟上,舞動着雲龍一般的四個字閃閃發光——超越極限!”作者海明威是這樣評價他的作品《老人與海》的。

《老人與海》塑造了一個經典的硬漢形象。古巴的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老漁夫,獨自一個人出海打魚,在一無所獲的48天之後釣到了一條無比巨大的馬林魚。這是老人從來沒見過也沒聽説過的比他的船還長兩英尺的一條大魚。魚大勁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兩天兩夜,老人在這兩天兩夜中經歷了從未經受的艱難考驗,終於把大魚刺死,拴在船頭。然而這時卻遇上了鯊魚,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鬥,結果大馬林魚還是被鯊魚吃光了,老人最後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

海明威為什麼沒有讓老人最終勝利呢?用小説中老人的話來説:“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儘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這就是《老人與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認,只要是人就都會有缺陷。當一個人承認了這個缺陷並努力去戰勝它而不是去屈從它的時候,無論最後是捕到一條完整的馬林魚還是一副空骨架,這都已經無所謂了,因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已在那追捕馬林魚的過程中充分地體現了。曾經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過、奮鬥過,難道他不是一個勝利者嗎?老漁夫就是敢於挑戰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從世俗勝利觀的角度看,老漁夫不是最後的勝利者,因為儘管開始他戰勝了大馬林魚,但是最終大馬林魚還是讓鯊魚吃了,他只是帶着大馬林魚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説,鯊魚才是勝利者。可是,在理想主義者眼裏,老漁夫就是勝利者,因為他始終沒有向大海沒有向大馬林魚更沒有向鯊魚妥協和投降。就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説“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強悍的,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為有了老漁夫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戰,超越它們,這個限度才一次次擴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戰擺在了人類面前。在這個意義上,老漁夫桑地亞哥這樣的英雄,不管他們挑戰限度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值得我們永遠敬重的。因為,他帶給我們的是人類最為高貴的自信!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長、艱難,而且充滿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頑強地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戰,他將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讀名著的心得體會5篇2

這本《名人傳》講述的是三位名人在成名的道路上遇到的磨難、困難,他們從堅持的力量到力量的崩裂甚至到了絕望。他們在成名的道路上舍棄了很多包括了親情、友情。終於,他們踏上了成功之路。

首先是一位遭遇病痛折磨,仍然不放棄音樂的信念——貝多芬。雖然他失聰了,但是他很驕傲地説過“聽我心裏的音樂,你不知道我心裏的感覺!一個樂隊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鐘裏希望寫出的音樂!”是啊!他的音樂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其創作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進步思想。

接着是一位遭遇悲慘,仍然堅持雕塑的信念——米開朗琪羅。他的痛苦來自人類的`惡意。他為戰鬥,為征服而生!正是因為這,他的藝術創作受到了很深的影響,常常以現實主義的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自由而鬥爭的精神畫貌。這種悲劇性是以宏偉壯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徵,是現實的反映。

最後是一位曾經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一面鏡子。”環顧托爾斯泰的一生,他不僅僅是一位文學巨匠,有關人生目的、宗教和社會的敍述又使他成為一位有世界地位的思想家。托爾斯泰從沒放棄過對人生真諦的執着追求。

讀名著的心得體會5篇3

當我第三次讀完這本重重的《西遊記》時,心裏有了不少的感觸。第一次時,我覺得孫悟空很厲害,很會打架,會變許多樣子;唐僧很無能;豬八戒像一隻懶“蟲”;而沙和尚則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第二次,我就覺得孫悟空很可愛;唐僧非常的傻;豬八戒是一隻傻呆呆的東西;而沙和尚則是一個忠心耿耿的徒弟吧。而這一次,覺得孫悟空非常的機靈,且也非常的忠心(特別是對唐僧、;唐僧非常的善良、樸實而又顯得仁慈;豬八戒傻得可愛;沙和尚則給人一種忠誠而又老實的印象。在《西遊記》中共有九九八十一重考驗,最後,他們師徒四人經歷了千辛萬苦取得了真經。 當然,在故事中訴説了許許多多的磨難,我就不多説了。

《西遊記》的故事告訴我們一些道理:任何事一開始總是非常艱難的,但只要能樹立信心和勇氣,經過努力,相信可以取得成功的!也就印證了一句老話:萬事開頭難。一開始只要堅持住了,經過不懈的努力,相信不久以後,成功一定是歸你所有的!當我翻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故事時,立刻被它吸引住了。故事中倔強正直、機智勇敢的孫悟空,好吃懶做的豬八戒,任勞任怨的沙僧和正直單純的唐僧都被作者刻畫得栩栩如生。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的神話故事。

這一路上,他們翻火焰山、打白骨精,歷經了千難萬險,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妖魔鬼怪的阻撓,終於取到了真經成了仙。這本書通過這些故事,體現出孫悟空不達目的不罷休的追求精神。這個故事深刻地告訴了我們正義是一定會戰勝邪惡的,因為真理永遠存在,做每一件事情都要不達目的不罷休,絕對不能氣餒,這種精神正是我們青少年所需要的。而且,好吃懶做也是不行的,只有機智靈敏、英勇果斷才能事半功倍。

我們在學習時,或者在生活中不應該遇到一點挫折和困難就放棄,挫折和困難是可以克服的,動動腦筋,努力一把,咬咬牙不就過去了嗎?一旦戰勝了困難和挫折,那勝利還會遠嗎?

讀名著的心得體會5篇4

從事教學工作多年,我漸漸認識到教育孩子重要性,於是,我讀了李鎮西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李老師所具有的一顆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師對學生的愛心更是令我震撼!如:學生生日時親手送上的一本書、一張賀卡、幾句誠心的祝福,為學生辦生日晚會,跟學生一起舉行篝火晚會;這些既平凡又無微不至的關懷,令學生感動的同時,也感動了我。它折射出了為人師者崇高的師德風範,然而李老師卻把這一切説成是“在還學生的債”,這是何等的難能可貴!

整篇文章裏,沒有華麗的辭藻裝飾,沒有驚天動地的偉大壯舉,全是記載着李老師與他的學生們之間發生的最平常的事,可這些事又極其的不平凡!與李老師相比,我從事教學工作多年,對學生的關心與教育遠遠不夠,缺少了愛心與耐心,特別是對待學困生,我不是耐心的開導,而是多了訓斥與指責,總認為學生不下功夫學習,腦子不夠靈活,試想一下,如果站在學生的立場想想,多和他們交流找出學困生不愛學習的原因,做到對症下藥,那又是怎樣的結果呢?在平時的工作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我們多的是抱怨,缺少了為他人着想的做法,這是很不應該的。

我覺得:“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李老師是我們的楷模,值得我們每一個為人師者好好地去學習。讀了他的書後,李老師關心學生的做法令我矛塞頓開。我也要在以後的工作中,學是在他責備學生的不滿,發泄自己的憤怒的時候,他也時刻記住:“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為指導思想,耐心地去對待我的任何一個學生。

我們往往抱怨孩子不理解老師,認為孩子不聽話。讀了《愛心與教育》這本書後,我要改正自己以前的做法,多和孩子交流,和他們交朋友,瞭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所需。不要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子上,平等待人。高爾基説:“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陶行知也説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裏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李鎮西在他的《愛心與教育》手記四中寫道“教育是心靈的藝術”。

在轟轟烈烈推行高效課堂的今天,李老師給我們指出了一條教育孩子光明大道,把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落到實處,讓學生在和諧、寬鬆快樂的氛圍中學習,時刻讓自己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向問題,只要贏得了學生的尊重,教育也就水到渠成的事了。

讀名著的心得體會5篇5

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這部書,就彷彿跟著作者進入到了教學中未知的“自我”領域進行一次旅行。美國教育家帕克。帕爾默在一系列富有洞察力和説服力且充滿激情的著作中,加深了我們對什麼是教育與受教育者的理解。

帕克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中這樣説:越熱愛教學的老師,可能就越傷心!很多教師非常熱愛教學,但他們卻時常遇到很多困難,並因此感到無助和恐懼。是的,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初上講台時如履薄冰的緊張,辛苦的付出得不到相應回報時的煩惱,滿腔的熱忱得不到理解時的苦悶,在理想和現實的巨大落差面前的無奈。有時,那熱愛教育的心會懷疑、會動搖、會退縮。

作為一個教師,該如何在熱愛教學的同時又不失勇氣呢?這種勇氣又來自哪裏呢?帕克以他的實踐經驗給出了我們答案:他提出了作為一個教師,在教學方法和技巧之外一個特殊的、不被人重視的領域——教師的內心。他指出了好老師與不好老師的區別:他認為,好老師有一共同的特質:一種把他們個人的自身認同融入工作的強烈意識;而不好的老師把自己置身於他正在教的學科之外——在此過程中,也遠離了學生。而好老師則在生活中將自己、學科和學生聯合起來,也就是説,好的教師具有聯合能力,他們能夠將自己、所教學科和他們的學生編織成複雜的聯繫網,以便學生能夠學會去編織一個他們自己的世界。好老師形成聯合不在於他們的方法,而在於他們的心靈——即人類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所在。帕克是這樣生動地描述這種聯合能力的:“當優秀教師把他們和學生與學科結合在一起編織生活時,那麼他們的心靈就是織布機,針線在這裏牽引,力在這裏繃緊,線梭子在這裏轉動,從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編織伸展。”他進一步闡述,對熱愛教學的教師來説,教學牽動着教師的心,打開教師的心,甚至傷了教師的心——越熱愛教學的老師,可能就越傷心!教學的勇氣在於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即使力不從心仍然能夠堅持,那樣,教師、學生和學科才能被編織到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體結構中。

作為一個教師,我們很容易理解他的這種所謂的“聯合力”,每一個教師,不論他優秀與否,肯定都過幾節自己滿意的課,這些成功的課是他把自身、學科和學生結合得最完美的。帕克認為:好的教學來源於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對優秀教學而言,解決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問題比技巧更重要。

作為教師,想要成長,想要做個好教師,該怎樣才能找到自身、學科和學生的最佳結合點呢?以我對本書的理解及自己的教學經驗,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

1、勤學習。

作為一個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還要學習教學理論。不僅要向書本學習,還要向生活學習,向我們的學生學習。談到向學生學習,許多老師可能會皺起眉頭感歎:我們的學生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我們的學生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嗎?當我們的學生坐在電腦前嫻熟靈巧玩着遊戲,嘴裏唱着周杰倫的説唱詞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們有優於我們的能力。帕爾默的發現是:教師要讓自己處於不斷的自我更新、自我變革之中。如果不學習,教師很快就會陷入不適應、不穩定、不平靜的恐懼之中。正如《孫子兵法》説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裏的知己、知彼主要通過學習。

2、多鑽研。

教師要鑽研教材、教法、研究我們的學生,特別是在備課的時候,要把握教材的要求、重點、難點,瞭解學生的實際認知,以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正如那些名師所説:一堂精彩的課,功夫在課外。例如,聽名師於漪老師的課,可看出她的功夫全在課外,首先是修身、好學,而後是管理自己的課堂。俗話説“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實踐是教學的主要陣地,帕爾默就是以他的導師為榜樣,在漫長的實踐中不斷反思,尋找到一種與他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學方式的。

3、保持心靈的開放。

帕爾默認為:對優秀教學而言,解決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比技巧更重要,作為教師,我們要成長,就必須作一些學術以外的事:交流內心生活。“今天我們怎樣當教師?”——許多人都問過於漪這個問題。她的回答是,首先必須追求人格的完美。於漪的這種人格的完美與帕爾默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應該是一致的。一個優秀的教師,他的心靈應該是開放的,他有勇氣把他的一切展示給學生,包括他的思想、他的內心世界,他不僅在教學科,而是在教自己——即展示自己。陶行知説: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中有教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帕克告訴我們,教師的威信、教師在課堂的那種泰然自若的定力,來自教師的內心。當教師喚回了自身的認同和自身的完整時,也就是他的人格趨於完美時,就有機會在學生們的內心獲得默契的迴應和共鳴。因此,教師應該經常與自己的內心對話,以各種可能的方式傾聽來自心靈內部的聲音,這樣我們才有資格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這不只是為了我們的工作,更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健康。正如帕克所説:“方法固然重要,然而,無論我們做什麼,最能獲得實踐效果的東西是,在操作中去洞悉我們內心發生的事情。我們越熟悉我們的內心領域,我們的教學就越穩健,我們的生活就越踏實。”

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熱愛你的工作,你就是它的主人;如果你恨它,它就是你的主人。”願我們都熱愛自己的工作,願我們都能找到教學的勇氣、保持教學的勇氣——無所畏懼,勇往直前!

標籤: 心得體會 名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indetihui/nllly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