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心得體會 >

“早讀”恰是讀書時教學心得

“早讀”恰是讀書時教學心得

一年四季,每個早晨,六點左右,只要是上班的日子,不管天氣睛好還是風雨霜雪,都要與睡神告別,匆匆洗漱一番,忙忙地趕到學校,開始每天的“早讀”(學校課程的一個部分),開始一天的生活。

“早讀”恰是讀書時教學心得

早讀讓我收益頗豐。

當然,不指金錢。

本身就是愛讀書的人,一方面出於自己的愚笨不靈,必得靠了讀書作些彌補;另外也是從小就迷了書本的美好,沒有書讀的日子相對空寂。

每天早讀課時,進到教室,看到孩子們能認識讀上一會書,自是莫大的幸福,不只為了考試,也為閲讀的路上有着青春美麗富於活力的夥伴。拋開那些為得高分的功利,或給誰誰做個樣子的無聊,真的能將一本書或者一段文字讀進心裏,滲入靈魂,實在是得了讀書的妙處。

下了班回到家裏,各種瑣碎的事務勢必會纏了我們的身心,能靜下心來讀幾頁書的機會並不多有。早讀恰是讀書時。每個早晨,一夜的安眠之後,神清氣爽,我都在靜靜在品讀書文,三四十分鐘裏常常讀上三兩千字,就是一份絕好的享受。長此以往,一年下來讀個四五十本不成問題。愛因斯坦説過,人與人的差別在於業餘時間。中國俗語也説,笨鳥先飛。我本愚人,要想趕上別人,或者至少能有一點不同,獨立成一種風格,不多一些努力怎麼可以?而書正能給我未知的奇妙波瀾的情思,一字一句的品悟中,我每每獲得美麗的體驗,又能不至於愚笨到底,何樂不為?

?我是教師,一個語文教師,我的讀書若還能給學生們一個好的影響,更是我所希望看到的事。可惜的是,近幾年學生早讀時不大上心的人數有所增加,很多學生早讀時睡意尚有,哼哼唧唧純屬做樣。更有甚者,三番五次催叫不醒,幾十分鐘渾渾噩噩白白晃過。令人頗覺心痛。

這可能與生源素質低下有些關係,也不排除整個社會讀書之風漸弱的影響。

以很多人的眼光來看,書本有甚好處,只將人讀得頭昏腦脹,哪裏如我看上一回微信打上一回遊戲做上幾道理化考題來得有用?再回到我們的大人世界,讀的什麼書?有幾個人還能讀書?有收藏幾本好書好文的意識嗎?摳上幾把麻將跳上幾個舞曲才是正事!

生活豐富多彩,一時一地,各有所需。且人各有所長,各有所好,沒有必要非得説出孰是孰非。但我所在的縣城,白天黑夜,三五小步之遙,常常聽到搓麻的聲音此起彼伏,怕真的需要好好反思。我們不讀書,卻要我們的孩子好好讀書(先不説大人眼裏孩子該讀的書到底算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書),這到底是不是合適的認識?

教語文的老師們更應該好好反思這問題——我們讀書嗎?我們一年能讀幾本書?我們讀的`什麼書?我們將書讀到什麼程度?我們若不讀書,怎麼要求學生跟着我們來讀書?更談不到對學生進行所謂的寫作指導了。連書都不讀,筆更提不起,我們憑什麼讓學生聽我們的,願意跟我們來?再説了,真正的讀書與分數高低並非完成一回事,也許一時無有大用,考試上沒有體現,但“沒有用”的也許恰是最有用的,好的讀書習慣於人的一生可能恰有大用。不必只盯了眼前的一城一池得失。我們是教育者,“風物長宜放眼量”啊!

猶太人數量並不眾多,但猶太人對世界的影響卻人所共見,與他們喜好讀書有很大的關係。我沒到過猶太人的國家,但聽説的未必全無根據。猶太民族家家必有藏書,人人嗜書如命,每人每年至少讀書五十本以上,這個恐怕並不確切,但大多人有時間就隨手讀上幾頁,卻也不會虛假。我們一年讀幾本書呢?我們很多人一輩子除了上學期間讀過幾頁“語文”,我們讀了幾本像樣的書呢?

好多到過中國的外國朋友驚訝於我們中國人排隊時的無所事事,坐車時的狂玩手機。他們呢?有時間就捧書在手!民族文化素養不是説説就有的事。讀書就是一個人生活的一部分,沒有必要做給誰看吧?

讓全社會人人都來讀書當然是痴人説夢,但一個家庭有着怎樣的氛圍,一個老師有着怎樣的學養,必定會給他們的孩子(學生)一些濡染。這些濡染常常是很深入極遠大的,我們做父母做老師的能不認真對待?

即就是從十分功利的角度來説,考慮一下讀書與學生的成績的關係,長遠來看,愛閲讀的學生一般成績都是相對好些的。能得些學習上的所謂竅門,並切實將其揣摩運用,必將有着好的分數。關鍵在於願不願意去做,做了能否堅持。

朱熹説:君子之學,不為則已,為則必要其成,故常百倍其功。不説大人與教師了,指責社會更是不自量力,只對學生説幾句貼心的話——既然揹負求學之名,交了學費,熬了時間,一樣的度過三年光陰,何不用了一些功夫,取得一些進步,獲得想要的結果?有人説,不努力,你要青春幹什麼?我想説,睡死睡活,你的青春何必有?不如早捲鋪蓋走人還好些,自己不受苦了,家長老師還能另有打算。況且讀書是一輩子的事,不考試,不升學,就不讀書了嗎?讀書對一個人的知識積累、習慣養成、德行改進等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活到老,學到老,都是為了年輕時的考試嗎?有未來為今天作打算的道理嗎?

——,莫辜負,讀起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indetihui/nd7w3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