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心得體會 >

送課下鄉心得體會

送課下鄉心得體會

送課下鄉心得體會1

這次有幸參加了我校組織的送課下鄉活動。作為一名承擔送課任務的老師,我的內心充滿了使命感和責任感,短短的一節課,可帶給我的感受卻是很多很多。

送課下鄉心得體會

心得之一關鍵詞:感謝

首先要感謝學校領導給了我這麼一次學習和鍛鍊的寶貴機會。在準備這節送課下鄉的過程中,我得到了他們的熱情幫助,學校領導為我鼓勁,特別是於校長和其他語文教師,當面耐心細緻地幫我分析課堂中的每一個細節,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使我受益匪淺。於校長還打電話指導我如何上好這節課。在這裏,我要真誠地對他們説一聲:謝謝!

心得之二關鍵詞:感動

來到了手拉手的學校——門魯河學校,我明顯感受到了學校領導和老師們的熱情好客。校舍雖然簡陋,只有平房,暖氣也不熱,生源不多,但是卻整齊潔淨,秩序井然。

在進入課堂的一剎那,我被農村孩子們的淳樸、熱情、可愛而深深地感動着。上課期間,他們那種求知的慾望,那一雙雙求知的眼睛,真的讓我從心裏感動。我感覺我比以前任何一次上課都更有熱情和激情,更願意和學生交流。

我上的是八年級的一節語文課《三峽》,由於門魯河學校多媒體教室的電腦內存過低,所以我製作的課件撥不出來,使用不了。於是我甩開課件,努力運用我校“導學互助”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鍊他們評説的能力。剛開始學生因為也是第一次上我的課,多多少少有點緊張,有點放不開,但是隨着我們一些互動和交流,學生的學習熱情逐漸開始高漲,彷彿我們已經配合了好久,我和孩子們已經完全融在了一起,整節課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本節課使我更進一步感到教學是教與學的交流、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更令我感動的是那裏的教師。我接觸到十餘人,他們年齡大都50歲,卻還人人快樂的奮戰在農村的教學一線,我尊稱他們為“農村教育的守望者”。無論是聽課還是隨後的評課,他們都那麼謙虛質樸、認真負責,他們和我們有着一樣的理想和抱負,不一樣的只是環境。他們比我們還多一樣東西,那就是艱苦奮鬥,不斷進取,孜孜以求的精神,這些都值得我在今後的工作中反覆學習……

心得之三關鍵詞:收穫

這次活動,我首先收穫到了一種精神。在我們到達之前,門魯河學校的領導和老師早早的就在等候了。在聽課時,他們用心地聽着,時而思索,時而認真地做着筆記。 “送課下鄉”是一次難得和難忘的經歷,一段值得珍藏一生的記憶。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覺得我過得很充實,只要這些事對他人有用,我就很快樂,這就足夠了。這裏的學生都很實在,和他們相比我感受到城裏的孩子能無憂無慮的學習是多麼的幸福。他們和世界上所有的孩子們一樣的可愛,也許更淳樸更像一張白紙,和世界上所有可愛的孩子們一樣,需要優秀的教師隊伍和良好的學習環境。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我們這個隊伍中來。

此次活動使我感恩之心油然而生,感動之情無以言表,最大的感慨還是我深深地體會到自己此行也學到了一種精神——好學、鑽研、創新。我相信這將使我終身受益。

送課下鄉心得體會2

xx月xx日與學校的幾位老師一起聽了教科所送課下鄉的課。這次一共聽了四節課,一年級音樂(山谷回聲真好聽),二年級品德與生活(我懂事了),三年級的語文(一面五星紅旗),四年級的數學(植樹問題)。陶行知先生説過:“生活即教育”。的確,只有在真實的生活情景中才會有最真實的體驗和最深刻的感悟。“品德的教育與養成必須要回歸生活”這已成為品德課教學追求的一個基本理念。今天,我想借此機會,以我曾在“學科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這個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執教過的(我懂事了)一課為例,談談我對品德課程生活化的思考、感悟與收穫。

這堂課是xxx小學xxx老師上的,在沒上課之前李老師就與學生打成一片,彼此相互問好,像是早已經認識得朋友,這樣一下子就拉近了師生之間得距離。

李老師先出示了一些圖片,如洗碗,刷鞋,帶弟弟,看了這些圖片有什麼要説得,馬上就有孩子説,自己得事情自己做,幫家裏做一些小事,聽爸爸媽媽的話 ,李老師又問既然圖片中得孩子能做這麼多得事情,那麼請在坐得小朋友也説説,你在家裏都做了那些事情,有得孩子説;洗衣服,掃地,疊被子等等。

光説不行啊,所以老師還準備了一個穿衣服比賽,請了十個小朋友來比,所 有得學生都當評委,看誰穿的又快有好,並且説明理由,在後面還讓學生自己表演了小品,並且討論你最喜歡誰?為什麼?

出示書中的圖片,當媽媽生病了你會怎麼做? 當鄰居家寶寶睡覺了你會怎麼做?孩子們都談了自己得一些做法,從他們得言語中能明顯得感覺出來,這些孩子的確長大了。最後在朗讀書中得一首兒歌,(別説我小)優美的童聲,再加上可愛得動作把這堂課推向了高潮。

最後李老師還聯繫到此次發生得地震,讓每個孩子都把要對災區的祝福寫下來,有的寫到“希望能給災區得小朋友送一些鉛筆和本子讓他們能繼續好好學習”,“有的則希望他們能快點勇敢得站起來”,還有許多的孩子都捐了自己的零花錢,通過這件事激發孩子們愛心,同情心,並學會關心他人。

我認為這堂課有三個亮點: 觀察生活,針對問題,確定主題。2再現生活,引發孩子用心體驗。3迴歸生活,讓教育落到實處。我認為:教師要做課程的開發和設計者,能找準生活中學生存在的問題,確定、調整教育的主題,篩選教育內容,這教育更有針對性,具有衝擊力。

我覺得從事品德教育決不能把眼光僅僅聚焦在一堂課上。短短的40分鐘時間,再高明的老師也無法讓學生將一種認知內化為一種品行。我們要將教育融入到生活之中去,讓課堂延展開來,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去嘗試、去實踐,讓他們在生活中受到最好的教育。我們要幫助孩子們將一次次有意的言行演變成一種習慣、一種自覺。到那時,我們就可以驕傲地説:我們的孩子已經擁有了這一美好的品德!

送課下鄉心得體會3

今天迎來了一次難得的名師送教下鄉活動,我有幸參加了這次觀摩活動,聆聽了三位優秀教師的精彩教學,收穫頗多。一堂語文——《成長的煩惱》,一堂數學——《複習求陰影部分的面積》,一堂思想品德——《當災難降臨的時候》。三堂課都是六年級的教學課程。這三節課上得非常生動和精彩,她們都能抓住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以生為本,以疑為線,以拓展為目標,這次聽課對我來説是次提高,也是促進。現就此次聽課,談一下我的心得體會。

通過觀摩一系列的展示課,感受到每位老師都是在努力體現新課標的要求。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現在的數學課堂教學不再是單一的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而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探究,師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課堂活動。我們看到每位教師都體現重視營造和諧,愉快的課堂。師生在課堂中不再是原來傳統教學中的傳授者和接受者,施與者和容納者;現在課堂中的,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是我最深的體會。“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也就是方法比知識更重要,學習方法是否科學,思維方法是否合理、正確,影響着學習效率的高低。

新課程標準要求孩子的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在這些課中,教師都重視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景,從情景中引入要學習的內容,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慾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理解知識與生活的聯繫,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踐,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活動。

1.教師具有較高的基本素養,是提高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三位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都很強,富有藝術魅力的語言能很好地將學生引入文本。楊靜、劉麗娜老師的課堂語言簡潔、準確,她們用自己揮灑自如的語言引領着學生;王歡老師和藹可親的語言,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做好了準備。三位教師的板書都很規範,這一點我和她們有很大的差距,要提高我的板書基本功。

2. 縱貫這些展示課,我們感覺老師們的常規教學能力都非常強,十分重視學生雙基訓練的落實,不是原來那種華而不實的評優課,是紮紮實實的常規教學研究活動。這些課內容很紮實,課堂容量很大。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聽過的這些課中,每位教師都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使用了現代信息技術,這些現代技術的應用,突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提高了課堂效率。充分利用好現有教學資源,照樣能把課上好。三位教師都沒有使用多媒體,但都很好的利用了小黑板。通過出示字詞節省了板書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圖文結合”充分利用好了課本上的插圖,幫助學生理解文本。

3.在教學設計中,越來越多的老師開始重視孩子的動手操作,重視孩子的手腦結合。要想真正的學好知識就是要學生們主動地參與到學

習活動中來,那麼動手操作就是孩子們最好的學習活動。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知識。上課時大膽放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她們都沒有用自己的思路牽着學生走,敢於讓學生提出問題,課堂駕馭能力很高。而我恰恰習慣於在課堂上引着學生走,這一教學方式需要改進。

聽課是作為一名教師的必修課,是教師成長的一條捷徑。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學習,博採眾長,充分利用一切學習的機會,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總之,這次外出聽課學習,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此,我要感謝教研室領導和學校領導給了我這次學習的機會。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去努力,不斷學習,博採眾長,充分利用一切學習機會,學習百家而頓悟,積澱教學素養。對課堂教學不斷探索,走出適合自己的教學路子。

送課下鄉心得體會4

20xx年9月22日,沙河市教育局舉行了送課下鄉活動。我有幸可以去聽課,通過這兩節課,我受益匪淺。這兩位老師都有豐富的業務知識和組織協調能力,有教改理念和創新精神。並且她們教學語言準確,精煉,有感染力。這讓我要好好領會。

第一位老師,教學目標明確,思路清晰,並且做到了環環相扣。在這一節課中,她以圖片的形式來講解,用圖説話。我覺得老師最為出彩的是她這一首詞《山坡羊·潼關懷古》一直讓學生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們可以理解作者的感情,可以很容易地做到背誦,真是兩全其美。短短的一節課,滿滿的知識,學生還是在她的指導下,背熟了,理解了。這堂課真的很成功。

第二位老師講的是《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這堂課課堂結構合理,重點突出,突破難點,詳略得當。還能夠注意調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互動和諧。使整堂課多姿多彩,同時她也強調朗讀,這樣可以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並且運用其它詩來對比,更能生動的體現出作者的情感。這又是一個出彩的地方,為這堂課潤色不少。

我們是實習老師,本來就經驗不足,而這次送課下鄉,無疑是雪中送炭,給了一次有助於我們提升的機會,這讓我們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細細回味兩位老師的課後,我發現了好多新的點子,值得我們去效仿,去學習。很感謝有這樣的一個機會,能讓我們有所收穫,希望我們實習老師都可以在這半年學到真正有用的東西。

送課下鄉心得體會5

聽到教研室送課下鄉的消息,我便從內心裏期待,因為這樣的學習機會畢竟難得。聆聽學科骨幹教師的課堂教學,從中有所啟發,並把先進的教學理念引進到自己的課堂,這是教師提高的一個捷徑。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認真聆聽了曹小紅老師的《圓明園的毀滅》一課。在課的伊始,曹老師便抓住了當前的熱點新聞——獸首的拍賣為切入點,很快讓學生與圓明園拉近了距離,這樣的導入形式是成功的。同時,對於距離學生生活年代較為久遠的歷史題材課文的教學,姜老師能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讓抽象的文字變換成一幅幅直觀形象的圖片,既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又讓學生盡享視覺大餐,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大腦和眼睛,能夠讓學生儘快瞭解圓明園的輝煌過去,激發民族自豪感,這點無疑也是成功的。

課文的題目是《圓明園的毀滅》,可是,文中卻用大量的篇幅在講圓明園輝煌的過去,只有最後一段,聊聊數語談到了圓明園的毀滅。曹老師把這一段的教學提到了前面,我想也有她的道理。曹老師在導入部分出示了目前被拍賣的兩個獸首的圖片,我們都知道,獸首問題是最近一段時間的熱點新聞,孩子們從電視或者家長的口中已經獲得一些關於圓明園的知識,而且對於兩個獸首的拍賣,新聞節目已經做足了渲染,激起了國人強烈的愛國情緒。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特殊新聞背景做鋪墊,把課文最後一段提到前面上,也是未嘗不可的,這樣能夠讓孩子們帶着一種惋惜、憤恨的情緒投入到本課的學習。

但是,我認為,最後一段的教學不應該只是提到前面,挖掘出“掠、搬、毀、燒”就算完成了此段的教學任務。我個人認為應該在學習完“建築宏偉”,孩子們充分領略了圓明園的殿堂、樓閣、名勝等各種建築、各色景觀,他們內心的民族自豪感膨脹到一定程度後。接着再進行“珍貴文物”的教學,讓學生通過課前查閲資料的方式掌握一定的關於圓明園文物的第一手資料,這個時候補充資料會讓學生驚歎於圓明園的價值,確實是不可估量的,從而對“萬園之園”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孩子們心中的那份驕傲自是不可言説。此時,再拿出最後一段,通過引讀或者教師充滿感情的語言渲染,再次朗讀體會,我想孩子們的小拳頭在此次閲讀中已經攥得緊緊的了,肯定是有話要説,此刻設計這樣一個問題:面對圓明園的殘垣斷壁,你有什麼話要説?我想孩子們肯定會表達出他們內心最炙熱的那份情感,侵略者的貪婪,清政府的軟弱,會點燃孩子們心中熊熊燃燒的憤怒之火,要振興民族的願望一定會成為孩子們前進的動力。

通過不同方式的學習,讓同一段課文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讓每一次的觸摸都能步步深入到孩子們的內心,這樣的重複,不但不會讓孩子們感到厭煩,反而能像爆竹的引子一樣引爆出思維碰撞的火花,引爆孩子們心中那份民族自強意識。

送課下鄉心得體會6

年4月11日,我校名師工作室的成員跟隨送教下鄉的老師來到了xx中學,聽了xx老師和xx老師的同課異構的課,二位優秀教師上的實實在在的思想品德課堂讓我對思想品德教學有了更深刻地瞭解,讓我受益匪淺,現將談談自己的點滴體會。

首先,二位老師語言親切和藹,消除了學生對陌生老師的心理隔閡,它能有效帶領學生一起走進課堂,深入文本,深入人的心靈深處。xx老師課堂語言幽默,簡潔,準確,他用自己的揮灑自如的語言帶着學生感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樂趣。通過簡單明白的通俗語言,讓學生由淺入深,不知不覺中把如何平等適用法律的做法瞭然於心。讓學生深切感受思想品德課其實並不難,只要你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於積累,就能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而xx老師講授的如何平等適用法律,讓我豁然開朗,心想:思想品德課原來可以這麼上,可以這麼活潑生動趣味盎然啊,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有話可説,解決學生生活中存在的問題。

其次,教師着眼於學生自主發展的課堂教學,做到“先學後教、師導和學生討論相結合,這是xx老師老師所執教的如何平等適用法律課的給我的深刻印象。

再次,而xx老師用自己上課前的一個真實的事例來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學習,創設民主、和諧的'氛圍,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如,我們在課堂上,就看到了老師每次的解題方法指導紮實有效,相當到位,可以説是“潤物細無聲”,學生真的是學有所得。

存在一些不足,由於是農村學生,加上是外校老師來上課,學生不敢大膽發言,條理不夠清晰。但我們聽課老師能通過您在教學活動中的語態、引導、評價、調控等方面看到上課的教學功底。

總之,這次工作室組織的外出聽課學習,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以後的教學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去努力,不斷學習,博採眾長,充分利用一切學習機會,學習百家而頓悟,積澱教學素養。

送課下鄉心得體會7

來自海口市四中的黃靖老師作為省級骨幹教師代表參加了省級骨幹教師的送教下鄉活動,黃老師對高一必修1 Unit 5 Reading一課進行了精彩的演繹,她為澄邁縣第二中學的同學送來了一堂精品課,為聽課老師就“提高閲讀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展示了模本。黃老師就事先設計的“課堂45分鐘觀察”有序分工,認真記錄。課後,省教研院的卓俊斌老師從英語閲讀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和效果等方面對這堂課進行了精彩的點評,並與在座的一線英語老師們就如何提高英語閲讀教學有效性問題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和互動,大家暢所欲言,受益匪淺。 一堂好的閲讀課,往往給人感悟和啟迪。我們課題組的老師在一起交流時,幾乎異口同聲稱讚這堂課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學習。我們教師往往花很大精力備文本,卻易忽視學生與文本,以及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交流;在挖掘文本時更不能忽視語言,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後續的無限閲讀能力的延伸。其實這席話是很對症下藥的。

因為課堂45分鐘效益的有無,優劣直接影響學生語言習得,感悟與內化吸收。 這堂課中,黃老師的課給我的感觸比較深,尤其是其中的兩點。第一點,閲讀課前做了大量的閲讀準備,為閲讀文章作了鋪墊,掃清了閲讀障礙,一目瞭然,上課指令很清晰,我印象很深。第二點難忘的是:賞讀文本。課堂上,用啟發式提問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加以概括和提煉,尤其在最後都選取了原文本中精華的片段,打到PPT上,讓學生劃分“句子意羣”,把握朗讀的停頓與節奏,然後再要求學生在配了音樂背景的情況下把它有感情的朗讀出來。這一幕,讓我感懷良久。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在梳理文脈,解釋語言點,句子聯展翻譯,短文填空中“糾結”和“悲摧”,一節課幾乎沒怎麼留給學生有獨自朗讀,進入文本語境的時間。但文本的語言首先是可讀可背誦的。

語言教學在高中階段閲讀課裏往往被我們給護忽視了;而高中階段的閲讀文章,是介紹地震也好,保護野生動物也好,介紹人物曼德拉也好,較之初中Go for it 教材文本而言,語言是很地道很流暢的,跟其同樣具有美感的文本語言還有就是近幾年高考的閲讀理解篇目考題,有些為經典英文原著的節選——語言行文是很流暢一氣呵成的,具有磅礴的氣勢和音韻美。像詩歌單元,像馬丁路德的I have a dream,完全可以在高級句式的成分被劃分後,找到節奏感,完全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朗讀文本,領悟文本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讓他們自信滿滿,於抑揚頓挫中實現學生之間,學生與文本,與作者的融入和交流。 黃老師的授課理念和新課程要求不謀而合,新課程要求教師轉變傳統教育理念,不斷反思,挑戰自我,與學生共同進步。以往教師的授課僅僅是單向的知識傳輸,而學生只能是被動的接受器。新課程改革精神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在師生互動中學習,以達共同進步之目的。在黃老師與學生的接觸交談中我也發現課堂互動性對學生語言學習幫助較大,互動性強的課堂,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最濃,這樣的老師學生也很喜歡。

英語的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英語課程既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練意志、發展思維、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驗、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 作為社會生活最基本的交際工具,語言隨着人際之間的社會交往得以使用、傳播和發展,它是文化的基本表現形式和重要載體,可以説,生活是語言的來源,語言跟生活一樣豐富多彩。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培養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英語語言實踐活動,如果把英語學習時間和學習空間僅僅侷限於課堂教學,那是有違語言學習的規律的。生活化的英語教學使得英語教學從偏離生活的軌道上得以迴歸,讓學生直接接觸更為豐富更為貼近生活的英語語言學習材料,在大量的英語語言實踐中掌握運用英語的技能,掌握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提高他們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在生活化英語教學中,教師敢於留出一定的時間交給學生自己去研讀,引導學生自主地進行英語語言實踐,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讓他們學會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生活化英語教學由於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因而能夠觸及到學生的思想和靈魂,更能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審美體驗。就比如我講授的這節閲讀課,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關於抽煙,學生整天耳濡目染,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一個現象,因而這個話題的討論能夠觸及到學生的思想和靈魂,更能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

送課下鄉心得體會8

20xx年12月4日,我們一行四人赴參加XX市“送課下鄉同課異構”教研活動。來自義橋中學的盧**老師和運河實驗中學的王**老師為我們奉獻了兩節精彩的示範課,市教研室鄧老師、縣教研員劉老師和來自於各學校的老師們都做了精心的點評。本次活動收穫頗多,現將最深刻之處如下。

一、嘗試板塊教學

板塊教學是歷史教學的新趨勢。本次活動的兩節課都採用了板塊教學,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鄧老師專門對板塊教學的產生、發展、如何形成、劃分板塊等問題做了細緻的介紹。板塊教學告訴我們,對教學的把握要從整體入手,在理解內容、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風格、學生的實際等將教學內容從不同的角度有序安排,呈板塊狀呈現。這樣就避免了教學內容的雜亂無章,使教學思路、線索更加清晰,有利於更加合理安排內容。當然,鄧老師也一再強調,並不是強制推行板塊教學,只是供各位老師借鑑參考。

二、注重基礎知識落實

在教學中,我們不能低估學生能力,但是也不是太高估學生能力。初中生對歷史學習的時間還短,對於如何學習歷史沒有清醒的認識,對於學習也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及時給予學生該有的指導和強調。如提示學生標記、記錄,難寫、易錯的字隨手寫一寫,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等,都是必須的。究竟什麼樣的課才是一節好課,這個標準有很多。但是假如學生上完一節課,連最基礎的知識都不能掌握,甚至字還不會寫,這節課絕對不是成功的課。本次授課的兩位老師都比較注重知識的落實,這相比好多公開課、優質課重形式、輕落實的做法,無疑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三、注重史料教學

歷史教學中學習的內容包括史實、史觀、史論等,其中史實佔到了絕大部分。如果僅僅將史實內容平鋪直敍的講給學生聽,那麼學生即使知道了、記住了相關內容,對於歷史的本原仍然一無所知。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注重史料教學,提供適合於教學、多種形式的的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引入具體的歷史情境,讓學生融入歷史,感悟歷史,提高領悟能力,培養探究精神。再者教材上提供的材料都是經過千挑萬選的,是最有説服力和實用價值的,我們一定要重視起來,用好這部分“天然材料”。

四、切莫盲目跟風

近年來在教學上一直存在盲目跟風的情況,去各地、各校學習所謂的先進經驗。固然,這些名校的創新措施值得我們學習,但是引進的這些經驗要符合本地、本校的學生實際和教師實際。如鄧老師專門提到了小組的座位問題,明確質疑學生這樣坐真的好嗎?再比如某校學習杜郎口後,捨棄了已使用多年的多媒體,轉而在班裏用上小黑板。再者要求老師只能講多少多少分鐘等。需要我們學習的不僅僅名校的先進做法和經驗,更要學習他們創新的精神和意識。

送課下鄉心得體會9

20xx年10月28日寧縣城關小學優秀教師在我校舉行了“送教下鄉”的活動,通過這次的“送教下鄉”活動,我感觸良多,受益匪淺。下面就談一談對本次活動的感受。

這次活動,我有幸觀摩了三節公開課:一節是杜會玲老師所講的“比的基本性質”;一節是張老師所講的“表內乘法(二)”和王倩老師的“I have a penpal”。三位老師的課都很精彩。説是精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到印證:

首先,三位老師語言親切和藹,消除了學生對陌生老師的心理隔閡,它能有效帶領學生一起走進課堂,深入文本,深入人的心靈深處。杜老師課堂語言幽默,簡潔,準確,他用自己的揮灑自如的語言帶着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通過簡單明白的通俗語言,讓學生由淺入深,不知不覺中把比的基本性質的用法瞭然於心。讓學生深切感受數學課學習其實並不難,只要你能做學習中的有心人,善於積累總結學法經驗,就能找到解題的規律和技巧.

其次,教師着眼於學生自主發展的課堂教學,做到“先學後教、師導和學生討論相結合,這是夏老師所執教給我的深刻印象。

再次,三位老師用設疑解難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學習,創設民主、和諧的氛圍,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如,我們在課堂上,就看到了老師每次的解題方法指導紮實有效,相當到位,可以説是“潤物細無聲”,學生真的是學有所得。

當然存在一些不足,由於是農村學生,加上是外校老師來上課,學生不敢大膽發言,條理不夠清晰。但我們聽課老師能通過他們在教學活動中的語態、引導、評價、調控等方面看到上課的教學功底。

總之,這次送教下鄉的活動,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以後的教學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去努力,不斷學習,博採眾長,充分利用一切學習機會,學習百家而頓悟,積澱教學素養。

送課下鄉心得體會10

隨着小學英語課本不斷改進,老師的教法也在不斷更新。更多更好的教法不同程度體現在教學過程當中,更新穎的具有創新意義的教法在課堂中展現出來,為讓更多的老師掌握教材瞭解教法,讓教師更快的適應教材和教法。也為更多學生解決了學習英語枯躁乏味的課堂。縣教育局特從吉林省教育學院請來了東北師大的名師。為伊通全縣教師展示他們的風采。課中,讓我們看到了他們的個人素質和專業方面的能力。讓我獲益匪淺。英語在生活中的應用多面性,也教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英語的運用,同時也幫助許多老師解決了在教學過程中英語對話的乏味性和存在的問題。

從這次展示課中,使我大開眼界,以下是我的心得體會: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學習,貼近學生的生活。解決了對話的單調性。此次展示課將對話靈活運用在生活中是本次展示課的一個亮點。展示課中不缺乏課件、圖片的幫助完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讓學生盡情運用本節所學重點進行對話,使學生清楚認知對話內容,既鍛鍊了學生的聽、説的能力,還鍛鍊了學生隨機應變能力,鞏固舊知識聯繫新知識的特點。這一點突出的表現出了小學英語的特色,不但學英語,還要在快樂中學,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的特點。

二.關注學生,小組合作,重點突出方法多樣化。教學過程循序漸進是每節課的必備教學程序,但能夠總結各個年級的特點並隨年級不同而想到的多種教學方法實屬不易。從這次展示課中,兩位老師都把當堂學到的知識點與實際聯繫起來為一共同點,各位老師又都設計了屬於自己特色的展示課的小部分內容:有采用了習題式鞏固知識,有采用了圖片式的練習。採用了練習題鞏固知識和小組簡單對話及回憶的方式,都讓學生很好掌握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三.注重實效性。這個教學環節對於四年級的學生可謂是一個考驗。四年級的學生積累和認知的單詞,讓他們準備好相應的物品,利用身邊的實物,進行對話。把這個教學環節真正做好,學生的對話能力和單詞的積累也得到了提高。在課堂中我們看到,學生能夠聯繫簡單的問候語再與本節課內容很好聯繫起來,而且學生的自主分工也是非常明確,內容貼切,學生運用自如。對這位老師的示範我很是佩服。這樣的教學也告訴我今後在教學中要勇敢嘗試,才能為自己教學開闢新的教學思路。

此次教學展示課,讓我對小學英語教材的結構和教學方法有了新的認識,在對話中融入生活方面的知識,這樣的課堂學生更加願意融入,也更容易理解本節課的知識,靈活的教法是學生身臨其境。在教學中,學生更加積極參與,有了激情的課堂,知識會變成學生真正的工具來應用在生活中。教學方法需要老師不斷探索,相信小學的英語教學會越來越貼近學生的生活,更多學生會真正學會英語這一門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indetihui/l2lep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