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心得體會 >

《大學》讀書心得體會

《大學》讀書心得體會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讀書心得體會,歡迎閲讀與收藏。

《大學》讀書心得體會

《大學》讀書心得體會1

《大學》是國學"四書五經"之首。相傳《大學》最早是由孔子收集、整理編入《禮記》的文章之一。後人把它和其中的另一篇——《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單獨成書,並和《論語》、《孟子》合稱"四書"。"四書"是我國古代教育理論重要著作,其內容和著述目的不僅在告訴人民怎樣做人?怎樣齊家?而且還告訴有邦有國者怎樣安邦治國?同時還提示天子怎樣做才能國泰民安,明德於天下的基本原則和根本方法。此書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角度看,可謂一部全方位的理論教科書。因為他的教育對象下從庶民起,中到諸侯、士大夫、上到天子,都包括了。而且他的理論對誰都適用。

首先想談一下個人對《大學》這部經典的感悟,此經開篇便挑明主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完全圍繞着發揚德性的原則,是為《大學》三綱,隨後展開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為《大學》八目,而八目卻是以修身為中心,闡發修身方法與修身目的的全部內容,由此可見,修身,是儒家極為重要的一個核心理念,唯修身才可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修身中融入仁義禮智信孝悌忠等中心思想,才能成為真正的仁人。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讀《大學》時絕不能把"大學"這個概念理解為國民教育的"小學""中學""大學"的"大學"。《大學》的"大"是高大的大,是至高無上或第一的意思。《大學》是研究和探討人和人類社會最高大、最高深道理的教科書。書中既教給老百姓如何做人?如何齊家?如何修身?的方式方法,又向君主和君主階層講了如何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回顧我國五千年曆朝歷代,下從平民上至國君其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無不證明《大學》講述的道理非常準確。哪個成功人物不以修身起家?哪個興國之君不以愛民為本?

從成功與失敗的古今人物身上我們不難發現,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覺不自覺地遵照《大學》所説的"修身是為人之本"的要求修煉過自己。由此可知今人只要懷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並想盡早實現自己的理想,認真學習和研讀一下《大學》,並按照《大學》所説的原則修煉自己,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麼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

通過學習《大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説,國學知識裏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大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着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脱。

《大學》讀書心得體會2

最近,我在國學堂學了《大學》這本書。《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

《大學》指出:“君子必慎其獨也!”這句話告訴我們,君子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在別人聽不到的時候,也一定要做到言行謹慎,不能自己欺騙自己。在這方面,古代聖賢給我們作出了榜樣。

南北朝時期,齊國有一個叫甄彬的人,有高尚的品質和出色的才能。有一次,他用一束苧麻到荊州長沙的當鋪作抵押換錢,後來贖回苧麻時,發現在苧麻中包着五兩金子。甄彬看到金子後二話沒説,立即送還當鋪。當鋪的人非常吃驚,於是用一半金子作為酬謝,並讓甄彬把名字詳細的告訴他,兩人往復推辭了十多次,甄彬堅決不肯接受。從此,甄彬還金的美名遠播。甄彬的家庭並不富裕,卻能做到拾金不昧,這就是“慎獨”的功夫啊!

如今已是21世紀,很多人都能做到慎獨,一事當前,先替他人着想。一次,我的好朋友小紅看到老奶奶過馬路很不方便,就趕緊跑過去攙扶,我應該向小紅學習。

學習了君子要“慎獨”這段話,我在獨處的時候也能做到言行謹慎。自己在家的時候,也不玩電腦,不看電視,自己完成作業。在學校也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到別人家串門,也不隨便動別人的東西。

讀了《大學》讓我懂得,一個人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才能成大事。沒有良好的品德,學的再多也沒用。我們之所以接受教育,為的就是將來能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大學》讀書心得體會3

這周,老師講了《大學》第一章。

何謂大學之道?根據老師,及老師引用的觀點,大學乃大人之學,集大成之學,或者,是説對事物整體的領悟在實踐上達到的境界。對於駕駛員來説,做到人車合一,既是開車之道;對於老師來説,能把自己的東西傳授出去,並且孩子們也快快樂樂的接受了我們所要傳授的東西,也就是做到教學之道;那麼,我想,作為父母,能很好的修身正己,對孩子慈愛有加,養育出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孩子,那麼,對於他/她來説,也就是掌握了育兒之道。就我個人而言,作為一名職業學校的文化課老師,面對一羣整天抱着手機、已經沒有任何任務要求與壓力就可以直接去社會上就業的孩子,我常常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他們如我孩子般大小,卻失去了這個年齡應有的朝氣,而我也只有隱隱的痛心與無奈。如何做到,我和學生合一,路還有點長!

為什麼要知止?這也可能與年齡有關。早前,讀到這裏,感慨萬千,因為當時的我非常迷茫。孩子尚小,工作沒有突破,家庭也危機重重。當時,讀到此處,深有感觸。如果,我能做到定→靜→安,該有多好?如今,一路過來,慢慢的有了自己的方向,心也開始慢慢的沉澱下來。如果,想説點什麼?那麼,我想,“知止”就是我們的夢想,是遠方的田野與詩,是我們每個平凡人生活中的一點點小盼頭;有了“止”,我們的生活,即使平淡,即使磕磕絆絆,即使變化無常,那麼,她都足以陪伴我們能夠度過那晦暗宂長的歲月。

不管是對於自己,對於他人,或者是作為一個社會人,修身正己都是一個人一輩子要做的事。生活的各種壓力與誘惑,需要我們去平衡自我;為人父母,首先自己要是一個良好而穩定的榜樣;各種人際關係和社會角色,也都需要我們不斷的自我覺察,同時調適好自我的距離與方式。

總之,我想,人生應該就是要在不斷的自我覺察,自我修正,不斷的自我成長之後,方可達到最終的隨心所欲而不越距吧!

《大學》讀書心得體會4

初讀《大學》,雲裏霧裏,一知半解,感覺十分乏味。讀完後就只記得開篇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明、在止於至善”,順道留了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印象。説來,我讀《大學》與冰心讀《三國》頗為相似,均是拿起又放下,放下後拿起。再次讀《大學》,讓我深刻體會到了什麼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一讀,對我來説是當頭棒喝,不過20xx字的文章可謂字字珠璣,包羅萬千,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真理。

總體來説,大學總體框架是由“三綱八目”搭建,所謂三綱,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學》的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所謂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為我們所展示的人生進修階梯。在這逐步的學習和理解的過程中,我的內心是十分震撼,總結下來,感觸最深的有三點:

其一,就是“知其所止”。《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日:“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應該“止”的地方,通俗説就是找準自己的位置。然而天地悠悠,過客匆匆,多少人隨波逐流,終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當今時代,生活的誘惑太多,可供的機會太多,更給人們帶來了選擇的困惑。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統統成了精神的流浪兒。其實,不同身份,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所“止”,關鍵在於尋找最適合的自身條件,最能揚長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並不斷向着目標邁進。

其二,就是“格物致知”。何為“格物致知”?既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是指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研究它的'原理。《大學》崇尚的是一種終身學習不斷實踐的態度,縱觀中古歷史上的學者,身上都有一種極為嚴謹的治學態度,他們畢恭畢敬,兢兢業業的專研學問,幾乎對知識帶了一種虔誠,這種對待學術的虔誠在今天的學者身上也很難再發現,這是一種不計功利的嚴肅和認真。現在社會,浮躁的人太多,沉下心來做事的人越來越少;一朝學習的人越來越多,抱終身學習觀念的人越來越少,快餐式學習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在這種情形下更是需要我們謹慎,踏踏實實,認認真真的不斷學習,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不斷提升自己,切勿在時代潮流中迷失自己。

其三,君子無所不用其極。無所不用其極在今日是被曲解了,成為了貶義詞,其原意為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大學》所訴:“正其心,誠其意,慎其獨”均為追求完美道德境界的途徑。古人之於道德修養的重視到了無可復加的地步,他們對於自身道德修養提出了嚴格幾近苛刻的要求。“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闡述的就是古人對於自身道德修養的打磨就如同加工骨器,不斷切磋;如打磨美玉,反覆琢磨。反觀現在,道德缺失已經成為社會的話題,隨便打開新聞都能看到各種道德缺失的報導,十分令人痛心。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更應該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也使自身的修養上一個台階。

《大學》藴含的內容太多太多,如用一句話來講,“《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

《大學》讀書心得體會5

最近,我在紫陽國學堂學習了《大學》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使我懂得了許多修身的道理。

《大學》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是説,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的德行,在於使民眾日新又新,並達到最完善的境界。那麼,什麼是光明的德行呢?我想,最基本的就是孝敬父母。

讀了這段話,讓我想起古代的一個故事。趙善應是南宋的一名官員,是歷史上有名的孝子。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需要用人血和藥進行治療。趙善應二話沒説,馬上買藥,然後用刀刺破手臂,用自己的鮮血和藥,給母親服用。在趙善應的精心照料下母親的病很快就好了。病雖然好了,但母親卻落下了心悸的病根。一有打雷等大點的響動,母親就會害怕。

因此,每遇到雷雨天氣,趙善應都會走進母親的房間,陪伴母親。有一個寒冬的夜晚,趙善應出遠門歸來,走到家門口時,隨從正要敲門,趙善應卻馬上制止説:“別敲了,我怕驚嚇到母親。”就這樣,他和隨從坐在門口房檐下,挨冷受凍直到天亮。趙善應這種孝敬父母的精神是多麼難能可貴呀!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大學》這本書提出的“為人子,止於孝”的目標。自從學習了《大學》,我在家裏也能孝敬父母。媽媽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我高高興興地敬媽媽一杯茶,媽媽就很開心。到了晚上,我來到衞生間倒一盆水,然後讓媽媽洗腳,媽媽説我是個懂事的孩子。爸爸回來了,想去餐廳洗碗,我就讓爸爸休息,我來洗碗。

學習了《大學》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孝道。作為孩子,孝很重要,只有做到了孝,長大以後才能做到忠和義,才能為國家和社會做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indetihui/j9mkr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