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説明文 >

寫事類的閲讀説明文的方法小析

寫事類的閲讀説明文的方法小析

深夜,美國某城市的一條僻(pì)靜的街道上,就在公共汽車開動的一瞬間,一位剛下車的老人,突然看見垃圾堆前有幾個鬼鬼祟祟的人影。

寫事類的閲讀説明文的方法小析

老人的心怦(pēng)怦直跳。他很明白:他口袋裏剛領到的工資將被搶劫,幾十年相依為命的妻子將成為寡婦,十幾歲的兒子弗(fú)雷迪(dí)將失去父親。

老人想趕快離開這兒。就在這時,歹徒們在昏暗中朝他一步步逼近。忽然響起一聲刺耳的口哨聲,緊接着,一個黑影朝老人猛撲過來。老人不顧一切地舉起手杖向黑影盡力劈去。那黑影發出一聲慘叫,便倒下了。老人盲目地跑進了垃圾堆。

垃圾堆裏到處是鐵絲、鐵塊和破汽車。一個歹徒緊緊追趕,離他越來越近了。老人急忙拐了個彎,不料被什麼東西絆倒了,他想:這下可完了!他就勢打了幾個滾,滾到了一輛破卡車下,等待死亡的到來。

"媽的,他逃走了!"一個歹徒罵着。

"咱們走吧!"有個歹徒喪氣地説。

"弗雷迪!"另一個歹徒壓低聲音喊着。

沒有人回答。

"弗雷迪,你在哪兒?"

仍沒有人回答。

聽見歹徒們呼喚弗雷迪,躲在破卡車下面的老人的心怦然一動。

"天哪,他在這兒!"一個歹徒忽然叫道。

"是弗雷迪,"另一個説,"他死了!"

"把他抬起來,"有個歹徒命令着,"塞到那輛破卡車底下!"

躲在破卡車下的老人,把塞到身旁的屍體翻過來。雖然光線很暗,但他還是看清了屍體的面龐,隨着發出一聲驚叫:"天啊,真的是他!"老人從卡車底下爬出來,痛苦地舉起雙手,兩眼望着黑暗的天空呼喊着:"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這不是真的,這不是真的--"隨後,拖着沉重的腳步,走出垃圾堆。

1、在文中找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4分)

一剎那--(      )     傷心--(      )

此題主要是考(1)學生的審題情況,"在文中找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答案在文章中,學生無需思考,只要認真讀文章即可找到答案;(2)一般情況下,學生讀完一遍文章,就會急衝衝的往下寫,這一題在文中找答案,就"逼着"學生再把文章認真的看一遍。

2、短文兩次寫了老人的心:"怦怦直跳"、"怦然一動",第一次是因為  ,第二次是因為                  。(6分)

此題主要考核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的能力高低,第一處的"怦怦直跳",原因就在關鍵詞的後面,簡短縮句抄下來即可;第二處的"怦然一動",原因其實也在文章中,聯繫上下文讀後稍加思考,應該可以做出來,前文中提到"十幾歲的兒子弗(fú)雷迪(dí)將失去父親。"後面的.歹徒口中念道的"弗雷迪"就是他的兒子,換句話是他的兒子是歹徒之一,他打死了自己的兒子。

3、結合短文,其中正確的説法是( )(3分)

A、老人打死的歹徒叫弗雷迪,老人之所以驚叫、痛苦,是因為他成了殺人犯。

B、老人打死的歹徒叫弗雷迪,老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死者是他的兒子,他為自己的錯殺而自責。

C、老人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的兒子竟然也和這羣歹徒混在一起,更想不到自己親手打死的竟是自己的兒子,所以他痛苦。

這題的考點其實和上一題類似,或者上回答上一題可以為下一題做好鋪墊;也可以説上一題不會寫的,做這一題時會有所啟發。

讀短文時要聯繫上下文思考,有時做問答題也可以這樣,"遷移而學",文章所表達的意思,情感是一樣的,回答問題時可以想一想上一題的答案對這一題有無幫助。

4、這篇短文為什麼以《垃圾堆》為題?(5分)

題目是文章的題眼,關係到文章的中心,所以做這樣的問題,一定要教育學生關注文章中心,既要結合文章內容,又要結合文章中心來回答。

閲讀短文回答問題要深入文章內部,找到"抓手",抓住關鍵詞,品讀文字背後的東西。"垃圾堆"就是這篇文章的"抓手"。建議孩子先在文中找到問題裏提到的句子,既"抓手"再讀讀前文,讀讀後文,仔細挖掘文字的內涵。

這件事情是發生在"垃圾堆"旁的,老人遇見的這羣歹徒就是社會的垃圾。

5、讀了這篇短文,你想對老人説些什麼?(5分)

此題是考核學生的思維深度,考察學生是否能清晰地感受到人物形象,是否體悟出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如果碰到寫人物品德、特點時一定要具體化,不能簡單概括為一、兩個詞,一定要聯繫文本內容寫具體。考慮問題時還需要全面一些,多想幾點,多考慮幾個方面。

做這一題學生就應該考慮兩方面,一從老人是父親的角度來考慮,體會一個父親親手打死自己的兒子時,是多麼的傷心和後悔,這時我們應該安慰他;二可以從孩子的角度,作為一個青年不與好人相處學習,不做正當的工作,而與社會上的"垃圾"在一起,做一些見不得人的事情,應該受到懲罰,而老人是正當防衞,我們應該適時地勸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shuomingwen/3z9gj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