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關於地球脈動觀後感1000字(通用5篇)

關於地球脈動觀後感1000字(通用5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地球脈動觀後感1000字,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地球脈動觀後感1000字(通用5篇)

地球脈動觀後感1000字 篇1

最近總是在不同場合不厭其煩地向朋友們推薦這一套BBC的紀錄片,《Planet Earth(行星地球)》,又譯為《地球脈動》。擷取幾個令我感動的畫面,和大家分享。

沙漠裏久旱之後的一場甘雨,荒蕪如火星般的地表忽然奇蹟般地煥發出勃勃生機。沉寂地下可能長達三十年的種子爭相萌發,絢麗奪目的小花布滿整片山谷。數天之 內,它們生長、開花、凋謝、死去,完成一次輪迴。種子繼續埋藏,靜待下一次但卻不知是何年何月的生命怒放。

中國四川,大熊貓的棲息地,剪接之後的超長鏡頭,從料峭寒冬,白雪初融,到春去秋來,花開花落,漫山遍野的杜鵑、散落其間的櫻花,兩分鐘內,滄海桑田。

委內瑞拉平頂高原,柯南道爾的“失落的世界”。世界落差最大的瀑布從峯頂流下,陡然急降近千米,水霧在陽光下幻化出絢爛的彩虹。在這樣的激流裏,居然生活 着不少動物。為了生存,在與水流的力量抗衡的鬥爭中,它們各顯神通。

智利海岸,終年無雨。但僅僅憑着雲霧帶來的水汽,就給沙漠帶來了生命的奇蹟。仙人掌在夜間綻放美麗花朵,花蜜成為遷徙的鳥兒沿途的美餐。無論在什麼惡劣的 環境,只有一點點的可能,生命就自然會找到出路。

數量多得足以遮蔽天空的候鳥羣,令人想起《遷徙的鳥》片尾曲中的動人詞句:Over the shifting desert plains, across mountains all in flames. Through howling winds and driving rains, to be by your side.

飛越喜馬拉雅,是蓑羽鶴每年遷徙的必經之路。面對世界上最高的山脈,面對隨時颳起的強風,面對虎視眈眈的天敵金雕,面對生死之間的挑戰,蓑羽鶴忍着寒冷和 飢餓,一下一下地展翅爬升,從綿延雄偉的雪山羣上掠過,去往那温暖的越冬家園。

生活在K2地區的雪豹總是蹤跡難覓,拍攝人員隱藏等待三個月,終於看到它們出現在貧瘠而險峻的山地上。行走、跳躍、捕獵出擊、一舉一動都是那麼優雅動人, 堪稱荒野中最美麗的風景。

每年往返於地球兩極之間的藍鯨,在深藍色的海上穿行,泛起陣陣白色浪花。雖然由於人類捕殺,數量已鋭減至不足萬頭,但這種世界上最大的動物依然在穿梭於廣 袤的大洋,浮沉之間,宛若游龍。

十小時在狹窄洞穴裏的艱苦穿行,展現眼前的可能是世界上最美的洞穴景觀。龍舌蘭洞的“燈飾”大廳,自然與時間的妙筆,令石頭變成了晶瑩閃亮的花簇,而遍佈 巖壁上的嗜極細菌,更是無視生命無法脱離太陽存在的普適定律,發出的光芒如同宇宙中的點點寒星。

成千上百的帝企鵝擠在一起,以相互的體温抵禦零下40度以下的嚴寒和秒速30米以上的暴風雪,確保身體下面的蛋能平安度過世界上最漫長的黑夜。當新年的第 一縷陽光灑落,當地平線上漸次出現雌企鵝的身影,生命的希望之火重燃。

馬達加斯加的靜夜裏,風雲變幻,雨季來臨。受到雨水的滋潤,高聳入雲的猴麪包樹頂端如魔術一般瞬間開滿了長達一尺的花。花蜜成為狐猴、鷹蛾的美味瓊漿,而 掠食者又反過來成為授粉者。自然生態鏈的神奇表演就是如此的和諧。

十七年的地下等待,一個月陽光下的生活,成千上萬的十七年蟬湧現,給森林以及森林裏的生物帶來養分和食物,在種下希望之後死亡。要聽到它們在枝頭鳴叫,要 再等待十七年。

沒有一絲陽光到達的深海,一座火山或一股潛流就可以帶來無限生機。色彩斑斕的珊瑚、海綿,千奇百怪的鸚鵡螺、章魚,在這個似乎被世界遺忘的角落,生命依然 精彩。

片子裏,這樣的畫面比比皆是。超過五年的拍攝,濃縮而成十小時鏡頭前美輪美奐的世界,製作者用心述説着地球的故事。從北極到南極,讓你感受淡水、荒漠、山 地、洞穴、冰原、草原、森林、叢林、海洋等多姿多彩的自然環境下地球時刻跳動的脈搏。

曾經見過有人問,如果向一位外國人推薦三部中國電影,你的選擇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自然見仁見智。但如果一位外星人新朋友想通過影像記錄來了解地球,那 麼《Planet Earth》應該可以位列其中。而作為地球人的我們,又怎麼可以錯過如此精彩的地球脈動呢。

地球脈動觀後感1000字 篇2

這個節目我覺得簡直是無得歎,無論音樂,畫面,還是它背後表達的意義都是非常讓我感到震撼的。很喜歡看到那羣大象踏入由冰川融化的綠澤之國,很喜歡看那對座頭鯨母子越洋的緩慢情形,很喜歡看北極熊從雪坡上滾下來的笨拙……

海鬣蜥一出生就遭遇遊蛇羣的捕殺,必須要躲過飢餓的蛇羣,才能與族羣匯合,獲得生存的資格。這是一場剿殺,一場生死較量,場面堪比刻意渲染過的好萊塢大片。對於幼小的海鬣蜥而言,破殼而出的瞬間便意味着死亡的隨時降臨。即便如此,依然為了生存奮力躲避。生存是一種本能,但這種本能卻無法不讓人動容。

雄性信天翁在小島上默默的等待分離6個月的伴侶,一天、兩天、三天……孤獨的守望,直到雌性信天翁的出現。看着相別已久的伴侶,雄性信天翁竟害羞起來了。那一刻,我也跟着笑了。整個等待的過程我一直很緊張,生怕信天翁等不到伴侶會孤獨一生,也從來不知道動物們可以如此的長情。

企鵝父母為養育後代,冒着生命危險出海捕魚。歷經激流險灘,跋涉了八十海里的企鵝爸爸,不小心受了傷,血染紅了羽毛,帶着一肚子食物蹣跚着回家,將肚子的食物餵給早已飢餓難忍的幼仔,而夫妻間簡單的`點頭示意後,企鵝媽媽又開始了同樣的捕魚旅程,如此循環。受傷還算一種幸運,每一次的出發都是前途未卜,不知是否還能回家,然而每一次都毅然決然的啟程,從不退縮。

從這三個片段中,我看到了關於生存的本能,更看到了愛和責任。片中的每一種動物都值得你去認識和探究,所有的萌點和淚點也需要你自己去發掘和體會,

小時候,喜歡趴在地上看螞蟻搬家,有時惡作劇般將螞蟻的途經路線用小棍子劃掉,然後看着找不到迴路的螞蟻四處亂竄,非常驚奇與滿足於自己的發現。而今想來,他們只是在努力儲備過冬的口糧,與我們任何一個人努力工作的樣子,別無異樣。

最最最最值得我關注的還有每集後的地球日誌。即是拍攝花絮……每次的拍攝花絮都讓我笑趴。不過他們也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最記得他們説的一句話……他們在洞穴拍蝙蝠時,因為要整個月蹲在成千上萬的蝙蝠糞便與蟑螂中。某人一邊用膠布貼着自己褲襠説“我……呃……不想讓蟲子鑽進一些特殊的部位……而且,一個正常人是不應該在糞便裏生活半個月的!

”而他們……卻做到了。天與地的所有事物都讓我感到震撼。無論是大自然·還是拍攝組的每一位……

地球脈動觀後感1000字 篇3

豆瓣評分9.9,這還是我首次看到有如此高評分的影片。果不其然,看完後,我還真的可以打足10分,理由如下:

1、善於運用慢鏡頭。印象深刻的是拍攝蜥蜴那一段,兩隻蜥蜴因地盤發生爭奪,其中後來的那隻蜥蜴為避免發生更加激烈的衝突而選擇離開,它展翅翱翔在雨林間的動作被慢動作化了,並結合俯拍和逆光的效果,觀眾可以清楚地看見蜥蜴的紋路。還有描寫雨林下雨那一段也是歎為觀止。平時隨處可見的水滴,經慢動作後形成了別樣的視覺效果。水滴滴落在平靜的河面,反彈成一個水球,再次掉落形成波紋,這種放大式蒙太奇給觀眾呈現出不一樣的視覺體驗。

2、巧妙運用音樂。年幼的蜘蛛猴爬上頂端樹枝的那一段,巧妙地與音樂相結合。先是以一種愈來愈快的節奏營造接着會發生危險的緊張氛圍,在千鈞一髮之際父親的及時相救音樂又漸漸平緩下來,使觀眾原本揪起的緊張情緒也得以緩解。還有描寫威爾遜鳥求偶舞蹈的那一段,這一試聽盛宴我給滿分!

3、以“我就是動物”的拍攝角度。記得這一集有兩個視角引起我思考了。第一個是描寫蜥蜴往樹上爬的視角。一開始鏡頭切換到這裏我還納悶了一下,這是什麼東西?原來是蜥蜴的視角。明白了這一鋪墊,後面一處美洲豹為尋找獵物在草叢間搜索的視角我也意識到了,這是以“我就是動物本身”的視角來拍攝的,這一拍攝角度極大豐富的拍攝的角度,又把觀眾置身於主角的位置,拉近了距離。

4、精湛的拍攝技術和拍攝人員的匠人精神。課後查了一些資料,《地球脈動》第二季經過了長達十年的製作,採用超高清4K攝影機、無人機航拍、遠程控制拍攝等運用多種高端技術進行拍攝,並且其極有可能成為4K電視機的助推器。(雖然我也不太懂4K是怎麼樣的技術)其次,就是一個偉大的幕後製作團隊。從小看紀錄片的時候,就一直被一個問題所困擾,他們究竟是怎樣拍那些比指甲還要小得多得多的動物和近距離拍攝肉食動物獵食現場,以及捕捉到可能只是曇花一現的場景。幕後拍攝花絮就很好地解答我的疑問。外景拍攝,他們一待可能就半年,遠離家鄉,住在環境極其惡劣的雨林,可能隨時就會遭到大型動物的襲擊等生命危險。機器遭損,拍攝受阻,但他們依舊沒有放棄,發揮聰明才智,繼續踏上尋找新物種的征途,為的就是拍到第一手畫面,向人類展現大自然給予我們的贈禮,並傳達他們內心真正想要傳遞給我們的信息-通過影片感受地球的脈動,好好愛惜這一行星,我們最為珍貴的地球。

地球脈動觀後感1000字 篇4

影片的開頭是宇宙中唯一宜居星球也就是我們的水藍色的地球。感謝這部影片帶我領略地球的自然之美,體驗全新的野性自然。首先是南極的一羣帝企鵝像一羣穿着燕尾服的紳士彼此靠在一起,在及其嚴寒的南極大陸用他們獨有的方式保衞着自己的企鵝卵生活着;然後,一縷陽光照進了北極的冰殼上,一隻母北極熊帶着一隻幼熊在厚厚的雪地上摸爬滾打,被雪圍困的他們已很久沒進食了,冰雪漸漸融化的時候母熊帶領小熊來不得不進行的殘酷的生存體驗——獵殺海豹。

鏡頭轉換到加拿大北部的苔原上,馴鹿為了尋找食物與水源的大規模遷徙還有馴鹿與狼的賽跑每天都在這裏驚心動魄的上演,這些遷徙的一個重要地理原因就是太陽高度角的不同與降水的不同造就了南北草場的不同;針葉林氣候影響下的高緯度大陸在寒冬一片銀毯,針葉林的不宜使用與消化使得生存在這裏的動物也是極少,但在春天漸漸到來時也就是太陽向北迴歸線靠近時泰加林帶就出現了,這條森林帶容納了地球上三分之一的樹木,能夠製造大量氧氣並改變大氣成分,想想我們對森林的開發破壞了多少又對大氣造成了多少惡性影響;隨着向南推移,在北緯50度的地區出現了不同的變化,由於太陽高度角的增大,陽光充足,並有了明顯的夏季特徵,闊葉林代替了針葉林,闊葉林易食用與消化,動物們也願意生活在這片森林中,一片生機勃勃 ,但是這裏也會發生必要的遷徙活動一切源於闊葉林在冬季的凋敗與温帶落葉闊葉林氣候帶冬季的霜雪嚴寒,這裏提到生活在附近的遠東豹的瀕臨滅絕,那些被人類侵佔的棲息地和他本身被人類獵殺值得的我們反省;説起太陽的重要性,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的時候也會傾斜自轉這種轉動規律創造了四季交替,當太陽從持刀逼近北迴歸線的同時,美麗的櫻花也就開了,而當太陽離開的時候美洲落葉林也就開始進入了沒有生機的幾個寒月。

影片中森林樹葉如夢如畫般的變換四季的顏色淺綠濃綠淡黃深棕,以及雪白地菌類咻咻的生長膨大讓我感受到世界的神奇;三十萬花臉鴨南遷韓國只為躲避西伯利亞的寒流,震撼來自氣候的影響力;擁有全球50%種類的動物卻只佔全球3%的熱帶雨林由於在赤道附近常年受太陽直射,上面光照充足,下面陰暗潮濕,生物循環快使得整個雨林能孕育如此之多的生物;越過馬達加斯加島到達了南非好望角,海浪和洋流把海底大多營養鹽類泛到表層,在這裏上演一場場激烈的獵食與被捕獵的戲碼;海上氣旋形成的風暴到達沙漠帶起沙暴到達大陸帶來降水;卡拉哈里沙漠的動物們逐水而居大象斑馬水牛河馬狒狒猩猩鹿虎豹豺浪等都因為各種地理因素的影響而奔波;最終到達南極,度過四個月寂夜的帝企鵝重見日光,兩極之間發生的一切給人心靈最深的震撼,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地球脈動觀後感1000字 篇5

《地球脈動》是一部歷時5年拍攝,由外國人講解的自然紀錄片。一經開播,不止在國外獲得了超高人氣,在國內更是收穫了空前絕後的追捧。沒看過的人總會問:“原因是什麼?”,看過的人也許知道答案:因為地球的背後,還有一羣人。

《地球脈動》的製作公司--英國廣播公司(英語: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簡稱BBC。它是英國的一家政府資助但獨立運作的媒體,長久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全球最受尊敬的媒體之一。從60年代便開始播出一系列的紀錄片,如《昆蟲帝國》、《與海怪同行》等,深受大眾喜愛,BBC還單獨成立了“自然歷史小組(BBC Natural History Unit)”,為觀眾獻上了最優美,與大自然最為近距離接觸的紀錄片精品。

講解員大衞·艾登堡,也是“自然歷史小組”中的一員,同時是英國生物學家、英國廣播公司電視節目主持人及製作人,擁有60餘年拍攝自然的經歷。我們所看到的很多BBC的經典記錄片系列都出自其手,策劃、製作、旁白、主持等,他都是一條龍多面手。《地球脈動》的解説便由他完成,同《人與自然》的講解員趙忠祥的聲音媲美,大衞·艾登堡的嗓音同樣極富感染力,一開口,便會俘獲很多觀眾的心。2012年,英國BBC還推出了獨家紀錄片,紀念他於1952年加入英國廣播公司,此後60年的自然探索歷程,畫面中幾乎都是他個人的鏡頭。所以,大衞·艾登堡在紀錄片中出現,談不上有什麼新鮮,但卻很有意義,因為大衞·艾登堡就相當於是BBC自然類節目的重要標籤一樣。其代表作生命三部曲:《生命的進化》(Life on Earth)、《活力星球》(The Living Planet)及《生命之源》(The Trials of Life)。這些片子更是陪伴了太多人成長。

《地球脈動》的背景音樂由英國皇家“愛樂樂團”配音。它於1946年創立,1966年英國女王為樂團冠上“皇家”頭銜,奠定了其在英國樂壇無可替代的地位,樂隊還配有一些世界上最好的指揮家魯道夫·肯佩、安塔爾·多拉第等人,曾以豐富、流暢的音色和近乎完美的配合以,及對經典曲目的駕馭能力征服了世界。本片中,無論羚羊被追殺時扣人心絃的音樂,還是信天翁等待愛人迴歸的落寞時的低沉音樂,以及母子情深的陪伴之情所配的温馨音樂等,愛樂樂團配出的音樂,都讓觀看記錄片的觀眾人心潮澎湃。再加上使用革命性的超高速攝影機,4K分辨率(4096×2160的像素分辨率)來拍攝,以及細膩的空中和衞星畫面,為了使影集能夠捕捉到最神奇的畫面,團隊使用拍電視的經驗結合了畫面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特寫。甚至有觀眾説:“從裏面任意拿出來一個鏡頭,都可以用來做海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x9jx8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