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電影黃石的孩子觀後感

電影黃石的孩子觀後感

《黃石的孩子》觀後感1500字

電影黃石的孩子觀後感

從一個浪漫悠然的舞會場到一個充滿硝煙的戰場,從英國到中國,影片《黃石的孩子》一開場就讓一位英國人牽住了觀眾的視線。這位拿着照相機的英國記者,充當了發生在中國土地上的故事的觀察者,他用照相機記錄了發生在施暴國和受難國之間的故事。如果本片的主題是反映戰爭帶來的災難,反映日本如何侵略中國,那麼,這個英國人的存在,無疑就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為一部記錄性電影,這位英國人喬治充當了整個故事的陳述者。讓一個英國人來講述發生在中國的關於中國和日本的故事,這樣的選擇,無疑加深了故事的真實性和可信性。喬治在片中充當了第一人稱的身份,他為觀眾講述了他自己親眼看到的和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這種手法的運用,很好的表現了一部紀錄電影的紀實性。

照相機是反應和保存歷史真實的一個很重要的工具,喬治正是選擇了用照相機來保存他所看到的和經歷的。通過照相機的鏡頭,他看到了日本人如何殺戮中國人,看到了日本人的殘忍和兇狠,也看到了中國的人民如何去反抗,同時也看到了中國人民生活的苦難,他還看到了硝煙瀰漫,死屍遍地,看到了戰爭帶來的巨大的破壞性。餓殍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他就是用照相機的鏡頭記錄了發生在中國土地上的真實的故事。

其次,本片對視聽語言的運用也很成功,具體表現如下:

1,長鏡頭和大全景的運用。影片用長鏡頭跟拍喬治坐在汽車中的所見所聞,滿地的傷兵和死屍,滿耳的哀吟和慘叫。一個長鏡頭為觀眾展示的大環境的狀況,有一種氣勢磅礴之感,同時為故事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另外,在日本的飛機轟炸火車和人羣的時候,俯拍鏡頭和大全景的運用較多,記錄了炸彈落地時的景象,所有人和建築物在炸彈面前都顯得無比渺小和脆弱,生命瞬間結束,建築物頓時灰飛煙滅。這種大全景的運用,反映了戰爭的殘酷性和巨大的破壞性,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衝擊和心理上的震撼。

2,移動攝影的運用。喬治在廢墟中拍攝照片時運用了大量的跟拍等移動攝影,這就讓攝像機的鏡頭無形中變成了觀眾的視線,觀眾的注意力自然而然轉移到了喬治的身上。這樣,觀眾不得不為鏡頭中的喬治而擔心,同時也為喬治身處的那種到處散發着腐爛的屍體氣味的環境而感到怵目驚心,同樣,也對那些死於如本人之手的人民而感到心痛,也對那些對殺人而無動於衷的日本人感到憤怒和悲哀。這樣的移動攝影,在賈樟柯的電影《小武》中運用的極為成功,起到很好的表現效果。同樣的移動攝影在本片中也對紀實性起到了深層次的體現作用。

3,畫面構圖的成功。在日本兵用機槍掃射手無寸鐵的中國人民時,觀眾和主人公喬治是通過窗户看到的。前後景產生了空間距離,既表現出日本兵的兇殘,又激發了觀眾的情緒。這個畫面構圖,如同《公民凱恩》中小凱恩的媽媽和律師對話時的那個畫面構圖,很經典的一個景深的運用。另外,在描寫黃石這個地方的時候,多用了大全景,表現出的是一個有山有水、沒有硝煙、如同世外桃源的地方。如同中國的山水畫一樣,很有意境。沒有槍聲,沒有炮彈的爆炸聲,那些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笑得很開心,這樣的畫面與影片開始的大量的硝煙瀰漫的畫面形成鮮明的對比。從炮彈的轟鳴和子彈的呼嘯,到孩子們天真爛漫的笑聲,從斷壁殘垣和死屍遍野到花香四溢,歡樂融融,畫面內容的巨大差別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觀眾一目瞭然,從而觀眾的認知也就不言而喻。

第三,細節的表現。首先是給生活在黃石的孩子門做飯的四嫂手中捧起的黃米,蠕動的蟲比米都多,那是讓人一看就反胃的食物,但是,在那樣的環境中,能有這樣的米已經是很不錯的了,因為在黃石之外的許多人連水都喝不到。對那一捧黃米的特寫,顯然效果極強,既為喬治在黃石開始他的新生活買下了伏筆,也讓觀眾看到了當時人們的生存環境。觀眾怎麼能不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的人們而感到傷心呢?其次,就是拿在日本偵察兵手中的那張全家福的照片,當劉石凱當着喬治的面將它撕成兩半的時候,我們的感情是複雜的。不管哪國的人,都是有親情有感情的,誰能承受得了生離死別?誰能輕鬆面對親情的背離?中國人不能,日本人也不能。所以,當觀眾看到掉在地上的兩半照片時,既有一種禦敵的快感,但同時也有對親情的呼喚,更多的是對戰爭的痛斥。

第四,影片主題表現。如果我們只看到戰爭的硝煙瀰漫,炮火中的人們魂歸塵土,這顯然有點只看到了表面。硝煙和炮火只是一個鋪墊和過度,而真正要表現的卻是對人性光輝一面的讚揚。相對於《東京審判》只向觀眾表述一個歷史事實的主題而言,《黃石的孩子》顯然要深刻了許多。從開始要急於離開戰火紛飛的環境到帶領更多的生命開拓和平的環境的喬治,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這其中發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那些孩子就跟那些被播種的種子一樣,他們是幼苗,他們代表着中國的希望,他們也有頑強的生命力。他們團結在一起,互相照顧,互相幫助,戰勝嚴寒,戰勝疾病,戰勝困難,在新的天地中播種更多的希望。另外,作為可以稱為“觀望者”的英國人喬治,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本不屬於他的任務。當他抱着老四講故事的時候,當他光着身子表演藥效的時候,當他為孩子們帶來開心的時候,當他捨己為人的時候,太多太多這樣的時候,我們不得不對他產生欽佩,不得不為他而感動,不得不為所有中國人而感謝他。他用自己的生命抒寫了人性的光輝,用鮮血詮釋了生命的價值。當那一個風箏迎風飛舞的'時候,我們都流着淚為他默默祈禱,希望他在天堂一路走好。

 《黃石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影片中沒有宏偉壯觀的戰爭場面,只有敍述般的歷史寫實;沒有視若無睹的冷漠,只有雪中送炭的温馨;沒有呼天喊地的誓言,只有堅定不移的眼神。荒蕪的角落中綻放的向日葵,戰亂中孩子們開心地玩籃球的身影,何克和麗的無法忽視生命的博愛……這些都讓人深深地感動,讓人發自內心的自省。

喬治·何克,一個為了瞭解真相的英國記者,他不顧個人安危,穿梭於戰火紛飛的戰爭現場,深入前線進行實況報道。被日軍俘虜僥倖逃脱後,與倖存下來的60多名孤兒相遇,語言不通的喬治承擔起關懷照顧這些孩子的責任。面對那羣孤兒的侮辱和傷害,他以寬大的胸襟和博大的愛包容了這羣可憐的孩子,並儘自己所能給孩子們帶來温暖,帶來愛。當戰爭的陰雲臨近之時,他又引領着他的“孩子”,不畏嚴寒不遠千里踏上了西去甘肅山丹的行程,沿着古絲綢之路跋山涉水,歷盡艱險,越過雪山來到沙漠的邊緣逃避戰火,卻因疏忽的小傷口染上破傷風而離開人世。他把黃石的孩子當做自己的孩子,這種跨越國界的大愛,不能不叫人震撼!他的這種氣度和精神,不由得讓我想到了同是為了幫助中國人民而獻身的異國人白求恩,不一樣的故事,一樣的偉大人格!

除卻開頭處南京大屠殺的慘景再現,以及孩子們頭上偶爾飛過的侵略者飛機,山水如畫的影片畫面中,絕少涉及血腥、殘酷的戰爭。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只有一個大人,幾十個孩子掙扎求生的細節。瑣碎的生活細節和孩子們幸福的笑容,幾乎令我們忘卻了戰爭。但當我看到上吊自殺的孩子那晃動的身軀,看到那因仇恨而被碎裂成兩半的日本士兵家人的合影和石凱那冷漠得幾乎可以掉下冰碴的眼神時,我的心臟彷彿被一隻手狠狠地攥了幾下。那一些孩子本該在躲在父母温暖的懷抱裏面撒嬌,可是卻要面對一場比一場更殘酷的戰爭……

除了文中的男主人翁何克以外,新四軍陳漢生的表現也深深烙入我的心中,尤其是他在看到被困在車廂內的士兵,將要面臨被轟炸機上扔下來的炸彈擊中的時候,他毅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毫不猶豫地衝上前去……那一刻,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而是一羣生命的重生。那樣的舉動深深地打動着很多年後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我,現在的我們不需要面對戰火,不需要面對飢餓,卻獨獨少了那一份互幫互助的温暖。很多時候,我們或許會在無意間無視這份人類最真摯的感情。

影片看似平淡,卻處處盡現温情,男主角何克在死前快樂地説:“我很幸運,遇上了你,遇上了你們,我很快樂……”。我深深的被他感染了,看着那個承載着何克靈魂飛向天際的風箏,我看到了何克微笑的臉龐!大愛無言,讓行色匆匆的我們也能偶爾停留一下,感受生命中那難得而珍貴的陽光和温暖。

電影《黃石的孩子》觀後感

影片講述了抗日戰爭前夕,一個喜歡周遊世界的和平主義的英國記者。他來到中國後,看到日本在南京殘暴場面,遇到一羣黃石的孤兒們,並和他們一起思想轉變,並獲得精神昇華,最後為了轉移這些孩子走上了絲綢之路,歷經兩個多月的時間到了安全之地,最後死於終點的傳奇歷程。

影片最感動我的地方其實是最後時刻那些現在還活着的黃石的孩子(現在已經成了老先生了)對往事和對這位英國記者何克的回憶,我開始以為這個故事是純屬虛構的,但從這些“老”黃石的孩子的噙着淚水的眼中看到,他們竟是如此的真實,並且就在我們身邊。

在他們回憶的話當中,有一句話讓我最為深刻並且為之感動和着迷:“他在我們經歷恐懼之後告訴我們,我們一定要去尋找並追求和實踐生命的意義,這裏有三個詞,希望你們一定要記住:where? why? how?——你們的生命要到哪兒去,為什麼要追求那樣的生命意義,怎樣去實踐這些夢想和意義?”

這句話讓我一直陷入思考,在晚上回來的路上,我聽到《財經夜談》的一個小故事,兩個實習記者去北京的街頭隨地採訪,向所有的人突兀的問一個問題:你覺得你最珍貴的東西是什麼?答案是五花八門,有友情、親情、愛情、時間或生命等成人式的答案,也有是“手中的筆、胸前的紅領巾、小販推着的車”等讓人感動的答案,當然還有人不屑回答這個問題的人撇嘴而過,或是沒有時間去回答自己或思考這個問題的人匆匆而去。

其中有兩個答案表述不同但內涵一致,最讓我記憶深刻又引起了我共鳴,一個是一位書店櫃枱的店員,他説他最珍貴的是這個書店,這個他自己努力實現的理想,並且還在一直且會繼續堅持着,因為他從這個理想中獲得了快樂。另一箇中年人説:他最珍貴的是現在還有能力擁有理想並且快樂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這個故事又讓我想起影片裏一句毫不起眼卻也讓我記住了的台詞:周潤發飾演的共產黨員對男主角何克説:“我們都來自優越的家庭,有着奢侈的理想。她(一位也來自國外的女主角)不同。每個中國人都在努力不讓自己的頭被(苦海)淹沒,即使周遭似苦海翻騰。她不相信未來,就像中國人一樣,因為她不知道自己值得。”記住了這句台詞,是因為自己也和朋友説了一句幾乎同樣結構的話,“享受對於現在的我或我們年輕人,是奢侈的”。

是啊,對於那個還在為生存掙扎的時代的中國人,還有現在仍然在極度物質和文化貧困的人們來説,理想對於他們來説也是奢侈的。可是我最心痛的是,對於我們這些所謂的走出了知識與物質的貧窮的很多人來説,理想是可以觸及,卻沒有時間或不屑觸及。我們似乎總是在追求自己的目標,在閲讀着一句又一句的成功祕訣,卻不知自己生命的方向在何方?也不知我們為什麼要往那裏去。

人性的進化相對人類物質文明的進步來説,是一個非常慢非常慢的事情,可以説,就拋開知識的人性(本來就不含純粹的知識)來説,我們這些雖稱之為現代人和那個時代那個地區的人沒有任何區別的。

可是,我們也經常會問自己,我們生命前方的路在哪裏?我的理想是什麼?我們從小學課本就知道理想的重要性,我們也想擁有自己的理想,可我們就是找不到他!或許理想(不單單指建功立業的理想,或許還可以有精神層面)的建立不僅僅是個人的問題,也是社會的問題,這不是一個人的悲哀,而是整個社會,或者説整個民族的悲哀。這又或許與我們現在教育和觀念的一元性有關,也與我們的社會對於成功的缺乏多元的理解有關,也與我們的社會缺乏真正的信仰有關。但這些制度和社會層面的問題太深奧,我們很難去思考或者説很難去改變他們。(不過我們以後得一直努力的去改變這些可怕制度和觀念)

那我們該怎麼做——我不知道。雖然我自己也覺得過往的成長環境和現在的觀念(有一些是社會的,有一些是我自己的)讓我深陷其中,雖然這種壓制讓我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但我還是感謝他們,因為我現在至少身體是自由的,我會努力的爭取思考和思想的自由,我會拼命的閲讀,去和那些喜歡思考的人溝通,去努力思考我以前根本沒有意識到的東西,去努力的找到自己的理想。

可是,在我們沒有找到自己的理想或生命的座標的時候,生活還得繼續,不是嗎?

或許我們也可以和那些已經有了堅定理想的人一起,去想第三個問題:how?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我回來的路上,我突然意識到這句話對我的影響,竟是深入骨髓(估計大多數中國人都是J),怪不得自己會跟朋友説“享受對於現在的我或我們年輕人,是奢侈的”。這種影響以前體會不到但是卻一直影響着自己,當自己一步步的從初中考到高中,從高中又考到大學,從大學又考上研究生,我總是覺得,我還不夠安全,我要追求幸福,好像自己的幸福永遠在未來一樣。然後,我就是以一個目標接着一個目標這樣的方式,急躁的,眼睛永遠向前的看着未來那個虛無縹緲又很“真實”的理想和幸福,卻忽略了身邊的親人、朋友、愛人,忽略了現在就可以得到的植物、風景、陽光……

標籤: 黃石 觀後感 電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v9wzd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