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電影《活着》觀後感範文(通用8篇)

電影《活着》觀後感範文(通用8篇)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電影《活着》觀後感範文(通用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電影《活着》觀後感範文(通用8篇)

電影《活着》觀後感1

餘華的《活着》,幾乎是用了一下午時間,一口氣讀完好的文學作品如同有魔力般,讓讀者不忍放下。讀完的第一感受是富貴的一生太悲慘了,似乎所有的不幸都集中到他身上。

在書中你能看見興盛、看見衰敗、看見頹唐、看見生活怎樣折磨一個人,看見離奇卻又平凡的人生。但正如作者所言,這個故事是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

生活對富貴而言,真的是一條路,沒有枝杈,就這麼走下去,風來了,就吹風,雨來了,就淋雨。受不住了,就倒下,倒下了就再站起來,繼續蹣跚前行。他對苦難的承受力以及樂觀的生活態度,讓我對生活,乃至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與理解。人生的喜怒哀樂,都建立在活着的基礎上,活着需要韌性,活着才是一件幸福的事。

人生的意義或許真的不在命運之外,也許活着的意義就是在活着本身。當我們還在抱怨生活裏的不如意,為生活中的不完美而糾結抓狂時,不妨靜下心來讀一讀這本書,或許你會更加感恩和接納生活,感恩生活中所擁有的一切平靜與幸福,接納生活給予的不足與苦難。

親人一個接一個的死去,福貴對生的渴望就一點一點的增強。也許他並不知道什麼是“好”,但當他看到什麼是“壞”的時候,自然可以做到“好”。這本身就是有意義的,只有活着才能去追求,去選擇,去改變。

電影《活着》觀後感2

“福貴啊,我們可得活着回去了”,“回去了,可得好好活呀”。而我們又是為什麼活着呢?對生命的認識,也許只有在失去後才能體會。不管怎樣,生活總要繼續。電影給我的感覺是“活着”,是進行時,帶有一種生命的張力與韌性,表達的是人類延續生命的動力。福貴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不斷地適應着環境的變化,頑強的追求生命的延續。 影片以中國內戰和新中國成立後歷次運動為背景,通過男主人公福貴一生的坎坷經歷,反映了一代中國人的命運。這是典型的黑色幽默,悲劇而變態,在苦難深處,反而不知為苦。只有沉醉於苦痛,所有的傷口才會不藥而癒。從影片中主人公的各種遭遇,讓我們瞭解到個體的思想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下,顯得太過渺小無力了。正如《活着》題目裏所隱喻的,小人物力所能及的只是關心自己的生存罷了,在那樣的特定歷史環境下是“活着”二字;在當今呢,將之換成“自我”之後,我們何嘗不是這樣的小人物呢。在時代的迷霧裏看不清周遭險惡,我們無法尋找“自我”源頭在哪裏。作為底層小人物,我們也只有好好的過好自己的生活。

總説人要活得睿智、活得有“自我”,要學會寵辱不驚、留無意。被這樣的價值觀念勸説良久,我們卻慢慢失表情,面對森多萬象,只當在觀看玻璃窗外風起雲湧,不管是否內心暗潮激揚都不動聲色。也許你可以對他人如此,不以他的言行動及任何情感,以為冷漠是自我意識強烈的前提。但是否想過,會有這樣漠然冷峻的姿態的你我,正是被周圍的一切驅使的結果呢。而作為生活底層的普通百姓來説,他們的標準始終在不斷放低,最後完全依順於麻木與不幸的世界。而電影主人公則活靈活現地敍述出了在那個時代的小人物身上那種自然而又悲哀的耐性,在被迫面對各種失去後,繼續平靜地生活下去,彷彿領略過了生命的各種真諦,但最終興許還是歸於無物,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人世,又赤裸裸地離去。影片中所展現顛沛流離的生活,讓我們感受到了和平的.可貴,感謝現在的安詳與和平。

電影《活着》觀後感3

沒那麼簡單就能學着成熟,總是要在經歷了很多事情後,才會在寫滿滄桑的臉上留下笑紋;沒那麼簡單就能讀透幸福,總是要在嘗試了很多苦難後,才會在印滿歲月的手上留下聲響;沒那麼簡單就能留住歡笑,總是要在聽慣了很多哭泣後,才會在沾滿淚水的眼角抹去痕跡。

影片《活着》講述了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五十年代以及以後的關於福貴的故事,福貴從一個少爺淪為唱皮影戲的,是活受罪,還是該暗自慶幸呢?在戰爭場上的轟鳴聲前,福貴的耳邊圍繞的是賭場的喧囂聲,妻子的勸阻聲,父親的叫罵聲。眼看着所有聲響落幕,福貴嘴裏的嘟囔的總是“活着回去”。全片採用冷色調,使影片的悲情意味更顯濃厚。

熱鬧非凡的賭場上,惡賭成性的福貴;寂靜無聲的賭場外,絕望無助的福貴少爺;徐家大院裏借錢做生意的福貴,解放軍駐紮營裏唱皮影的福貴;他拖着時而沉重時而矯健的步伐笑對生活。福貴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頑皮的兒子,懂事的女兒,還有一直默默支持着他的妻子。福貴的妻子把傳統的侷限做到極致,只是為了要同他過安生日子,她也許很累,有時會累得在路邊睡着,有時會哭得很傷心,但她堅持下來了,以一個妻子的形態陪伴着福貴,又以一顆温暖的心感動着福貴。原本幸福美滿的生活卻總是在蠟燭點燃前落地,把剛剛燃起的希望的燈一點點打落,又一點點消失。兒子和女兒的未來是父母的牽絆,但在如往常一樣高亢的皮影戲調裏,父母的勇氣在兒子的突然離世中轟然倒塌,福貴的長久呆立,重複嘶喊,和着孩子母親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每一個詞語,活生生地把他們絕望的心境展現出來,女兒的愛情就像一顆塗滿了蜜的糖果,塞在福貴兩口子的嘴裏,微笑持續着。各種社會現象在影片中也得到了真實體現,導演注重在每個細節刻畫當時的社會,一大摞語錄,長久框裱的證明,還有一張張牆面上,婚宴上的齊聲歌唱奏響的不只是這對新人的美好生活,也是一種新生力量的產生,各個寫滿妥協的臉上也有他們找到的幸福。

影片《活着》是由張藝謀執導的電影,影碟依舊以場面大見長,賭場的沸騰,戰場的寧靜,閒暇消遣的眾賓客,無辜落難的眾士兵,叫囂一片又是沉寂一面。玩命的追趕,

電影《活着》觀後感4

陳大會老師的《活着》適時的出現,讓我反省自己剛剛發出的想要去多買衣服,美美的包裝自己的決定,人活着不是為了包裝自己的外表,而是為了內心的平和。

我現在的生活已經很不錯了,每天能做自己想做的事,開始時我是很知足的,但是時間久了,慾望又冒出來了,總是有許多美中不足的事情發生,我糾結,我計較,我抱怨,我不平。心態影響身體,身體的不適又來敗壞我的心情,形成了惡性循環。

這時我看到了《活着》裏面的姐妹們,她們敢於把自己放到社會的最底層,每天去撿廢品,撿瓶子,在垃圾裏面撿吃的,面對別人的訓斥和謾罵,她們總是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説對不起,她們沒有怨恨,也不肯放棄。最主要的是她們的內心是快樂的,是滿足的,這不也正是我所追求的嗎?

知足常樂,自食其力,不爭,不靠,不抱怨。修忍辱波羅蜜,把自己放低,對別人的訓斥和指責甚至抱怨,都要做到感恩,説對不起,不再委屈,不再辯解,不再抱怨,最好能做到內心不起波瀾。《活着》觀後感200字

爸發來有五十部電影的電影集,早上看了一半其中的電影《活着》,下午送完孩子上學後回到家中,泡上一杯太太的六安瓜片繼續看,被葛優和鞏俐樸實的演出感動。電影中的場景我出生後趕上了個尾巴,基本上是熟悉的。最感動的是福貴夫婦坎坷卻相守一生的平凡婚姻,不離不棄,相濡以沫。時代發展到今天,人們更多追求是所謂自我的實現,婚姻參雜了許多實用主義的東西,當不好用的時候,就用或者威脅用離婚來處理,導致大量失敗的婚姻。現代的婚姻多了些浪漫,卻少了感動。

活着的目的,其實不復雜,就是活着。這些茶葉在沸水中上下翻滾,然後一片一片地沉到杯底,與水完美融合,形成一杯清香的茶。任正非説一杯咖啡或茶,可以吸收宇宙的能量,其實沒有那麼複雜,就是為了被人感動地喝下。

電影《活着》觀後感5

人在風光的時候,總會得意忘形。彷彿世間最繁華的一切,都只在自己那小小的眼珠裏。“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哪怕昔日齷齪,都抵不過今朝的放蕩。世上最好的一切,大概不過就是紙醉金迷,夜夜笙歌罷了。然而生活,從不會放過那些自以為是,得意忘形地的人。或許你還在紙醉金迷裏,或許你還覺得自己擁有着一切。生活,早已安排好了一切,在你猝不及防的一剎那,全都奪走。只留下一臉漠然的你。從高處跌下,很疼,很疼。但人,總是會想盡辦法的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有未來,才有希望。但是,希望,從來都不是給那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至少不是你我。但是,困境確是生活給我們準備的獎品,從來都不會忘記。

為什麼要活着?死了多好,死了,就什麼都不用害怕了。沒有思想,沒有疼痛,就像做了一個很長很長的夢。可是,疼你愛你的人,卻用吵鬧的哭啼,把美夢給打攪了。不想做夢了,為了心愛之人,身邊一無所有了,幸好也只剩下心愛之人。

然而,噩夢不會這麼輕易的結束。當生活輕易的把所有的榮華都從身邊帶走時,就應該想到了,這其中,也包括這自己心愛之人。父母,妻子,孩子,朋友,一個一個的,慢慢的,在眼前,在懷裏,逐漸消逝。消逝的是他們,但從不包括你。或許,從此懂得了痛苦,從來都不是高處墜落,而是身邊愛你的人,都離你遠去,卻又無能為力。

終於只剩下一個人,可是,卻也不再想死了,反正遲早的事,也就不緊不慢了。可是,什麼都沒有了,為什麼活着?為什麼?回想着自己的以前,風光過,奢靡過,墮落過,窮苦過,平凡過,希望過,失望過,憧憬過,絕望過,哭過也笑過。感覺自己經歷了世間所有人的人生百態,或許,這麼活着也值了。剩下不多的日子,就留給回憶吧。

回憶很長,肯聽的人也沒有多少。跌宕的人生,又有多少人能體會。別人不願聽,那就自言自語好了,慢慢的回想,慢慢的老死。或許有一天,會有人肯聽也説不定呢,不僅世間百態,人,也是如此呢。活着本身,從來都沒有什麼重大的意義,但只有活着,才能找到意義。

電影《活着》觀後感6

在大的歷史背景、大的社會形勢下,人都是渺小的,尤其是底層的平民百姓,即使是有頭有臉的上層人物也是如同螻蟻般脆弱的不可一擊。人從哪裏來?又要到哪裏去?在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的過程中又要經歷什麼,又要承受什麼,難道緊緊是“活着”兩個字就能説明白的嗎?活着,是最低的需求,也是最高的奢望,需求跟奢望之間的轉換有時候是一時意念間的轉變,有時候卻會是終其一生難以企及的目標。

擁有大宅院的福貴,天天賭博為生,終於輸光了家裏的財產,老婆家珍帶着女兒鳳霞和兒子有慶回了孃家,親爹也給他活活氣死。走投無路之下去找龍二借錢,錢沒借到卻得了個營生的傢伙事——一套皮影戲器具,憑藉着這些東西勉強養家餬口,可是在一次演戲的過程中被國民黨給抓了壯丁,然後由於天寒地凍到死屍上扒國軍衣服御寒又被解放軍抓了俘虜,雖然足夠狼狽,但是似乎運氣還算不錯,由於給解放軍拉大炮、唱皮影戲,福貴總算也是革命隊伍裏面混過的人了。

因為輸掉了大宅院的原因,福貴的階級成分定的是城市貧農,設計贏走他家產的龍二卻被打成了地主階級,最後還因為防火燒屋破壞革命而被槍斃。偷偷跑去看公審大會的福貴看到了絕望的龍二,在槍斃龍二的五聲槍響中死活解不開褲腰帶而徹徹底底尿濕了褲子,匆匆跑回家後,趕緊在家珍的提醒下把解放軍開的證明從泡在水中的髒衣服口袋裏找出來烤乾,後來家珍又用相框裱好掛在了牆上。

可是命運還是捉弄着福貴,由於大練鋼鐵,四天沒怎麼睡覺的福貴的小學生兒子有慶到學校參加完鍊鋼鐵後在學校圍牆下睡着了,結果被春生倒車撞倒的圍牆給活活壓死,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劇在家珍的哭喊中顯得更為悽慘。這讓我想起了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得白血病去世的發小宇波,那是什麼東西那麼的殘忍,奪取了他那麼幼小的生命,讓他的父母那麼悲傷難過。對於我來説當時是悲傷的,我悲傷的原因是我失去了一個非常好的玩伴,可是隨着時間的慢慢逝去我的悲傷確實是逐漸逐漸地減少了的,而且肯定比給他父母造成的悲傷減少地要快很多。這也不是我自己冷血,而是那時候還真的是年幼無知,忘記事情忘記的太快了,同時又很快被許多新接觸的事情給佔據了自己狹窄的大腦思維。

我們活着是為了更好地延續走好已走的人還沒有走完的路,替他們好好地看這美好的世界,替他們完成他們想要完成而又沒有完成的事情,實現他們的夢想,堅守他們的信念,守護他們的信仰,甚至是為了創造更為美好的世界而給他們貢獻應該由他們來貢獻的力量,只有如此,才能讓已走的人安心,也才能更好地體現活着的意義吧。

電影《活着》觀後感7

再看一遍《活着》這次不是餘華的小説,而是張藝謀的電影,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大場景,但是看完之後感覺很震撼,它是一部小人物的史詩,一場充滿黑色幽默的悲劇。

福貴少爺嗜賭成性,輸光家產後不得不靠演皮影戲維生,又被國民黨抓去當勞工,好不容易從死人堆裏逃回來,發現他的女兒因病變成啞巴,而在後來的大躍進運動中,他雖獲某些小福,逆境卻也一直與他如影相隨,經歷了喪子喪女之痛後,他已經老了,唯一的希望就是一個小外孫...

但是小説中富貴好像不止兩個孩子,好像還有一個是吃豆子噎死的,可能是我記錯了吧,因為看小説已經是好幾年前的事了,況且我的記憶力不太好。個人覺得小説更引人入勝,情節遠遠要曲折得多,人物心理活動等因素是電影無法表達的。當然,這部電影能拍成這樣已經相當不錯了。

雖然福貴的命運一直被捉弄,但他總是堅強地活着,他總是提醒自己,活着,比什麼都強。影片最後的富貴和家珍已經老了,小外孫饅頭和小雞讓他們對下一代人的生活充滿希望。富貴説“雞長大了就變成鵝,鵝長大了就變成羊,羊長大了變成牛,牛以後呢,饅頭就長大了,生活就越來越好了”看似愚昧的玩笑話卻發人深省。

看完《活着》不由得讓人想起《霸王別姬》,同樣是描寫主人公在動盪的社會中風風雨雨的幾十年人生,人的命運總是被捉弄,在歷史面前顯得那麼渺小。但是《活着》中的不起眼的小人物,無處不在的黑色幽默(比如富貴被抓壯丁,永慶被牆塌死,鳳霞生孩子大出血,王大夫卻被饅頭噎得不省人事)讓人發笑,苦笑,潸然淚下,它對命運的詮釋顯然比《霸王別姬》更為深刻。

我在想,如果用《大話西遊》將悲劇拍成喜劇的手法去演繹《霸王別姬》,大概能達到《活着》的水準吧。

再想想我的情況,一個城裏的知青被迫回農村做農民,和富貴年輕的時候何其相似啊。失去了一切,讓人焦慮萬分,可是後邊的路還很長,現在最多就像富貴當年輸光家產,而這還僅僅是杯具的開始。人生苦短,造化弄人,如果以後我的命運像富貴那樣,也得像他那樣提醒自己:活着,比什麼都強!

或者把人生當作一部戲,遇到挫折的時候就用《喜劇之王》的台詞安慰自己:其實,我是一個演員!

電影《活着》觀後感8

終於完成了很多年一來的心願。很早就希望自己能夠讀完這本書。今天終於讀完了:《活着》裏的福貴經歷了多於常人的苦難,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什麼都沒有;可是當福貴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講述自己的一生時,他苦難的經歷裏立刻充滿了幸福和歡樂,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還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孫,還有那頭也叫福貴的老牛……福貴的一輩子,就如書名一般,活着,只是能夠活着,活着就要面臨苦難,但是苦難來臨了也必須艱難的活着,雖然這一輩子有許多的遺憾,但也曾經有過相逢,有過團聚,有過幸福時刻,老人最後也是看淡了人生,參透了人生的去活着。

《活着》這篇小説寫得温和,相比老舍先生的文,就沒有那麼壓抑,沒有那麼露骨得讓人難受。這篇文章福貴的苦難絕不亞於老舍先生在《我這一輩子》小説筆下的那位巡警,那巡警最終的結尾是這樣的:我還笑,笑我這一輩子的聰明本事,笑這出奇不公平的世界,希望等我笑到末一聲,這世界就換個樣兒吧!

但卻沒有這位巡警這樣讓人難受,可憐。二者不同就在於,應該小説中的人是怎麼看待自己的人生,是把自己的人生歸咎於內心還是歸咎於天命。這就是活着的學問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lrqlw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