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

在歷史的長河中,在中華文明的傳承中,總會有無數的英雄人物為正義而鬥爭,為革命而犧牲,電影《甲午大海戰》就是講述了這樣的一羣英雄為了扞衞民族尊嚴,抵抗侵略者,誓死保衞國家,最終壯烈犧牲的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

 範文一:

在看《甲午大海戰》之前,我就想,我並不期待場面可以拍到像泰坦尼克那樣絢麗,畫面那麼柔情,我只期待它會產生多大多深廣的影響。有些電影,也許當你出了電影院便會忘記;而有些電影卻在某一個片段裏觸及到了你的某根神經,叫你沒有辦法輕易地忘記。有人説,看電影是放鬆心情的,不是看一部這麼沉重這麼虐的電影。

但是,就那個年代而言,揹負的只有“沉痛”二字,給我們留下的只有心碎的聲音。如果想了解歷史,知道中國的痛點,就必須選擇這樣一部能滌盪自我靈魂的電影,它至少讓我知道一個叫“甲午戰爭”的故事,至少讓我坐在熒幕前,貼近那個時代,一個叫中國人不願回首不願提及的時代。也許以我的資格,根本沒有辦法去評價影片中的某些真實,但是簡明的敍事手法足以支撐起整部影片的骨架。

剩下的便是填充。

將愛國的信仰作為它的大腦,將不降的堅守作為它的心臟,將那些被流傳在人們口中的被寫進教課書被迎奉進祠堂裏的英雄人物作為它的四肢手足。那麼其實我們看到的,便是活生生的歷史。

在敍事方面,大東溝海戰之後和電影前半部分相比顯得急促了,略感凌亂。但是前期的重重鋪墊、鄧世昌的壯烈殉國,以及劉公島海戰中劉步蟾、楊用霖的自殺,已將整部電影的情感帶至高潮。所以即使凌亂,也毫不破壞觀感,無損電影的激情。光緒皇帝在風雪中面對頤和園的石舫哀呼“一千八百里江山”,李鴻章在病牀上含淚概歎“千古罵名”,算是給這段歷史以蒼涼的結筆。我們經常會因為它過於沉重而不去面對,可是這段歷史遠遠沒有結束,它註定深深的影響着國家的進程,當電影結尾處,解説人在海上回憶往昔,解説一百年後中國以三千五百萬人的犧牲為代價,取得抗日的勝利,奪回因甲午之敗、馬關條約而失去的澎湖列島和台灣;鏡頭中,碧藍的大海深處,是沉入海底的北洋艦艇鏽跡斑斑的船體,海面上人們在和平的陽光下盡情歡笑。這是一段屬於我們自己的歷史和現實,釣魚島-黃巖島,從黃海到南海,那些沉澱在海下的遺骸是有着和自己相同的血脈。此時,他國的軍艦還在本國海疆巡遊之時,作為後人有何面目去反感甚至譏諷一個老人的憂憤!

或許我是一個感性的人,在看着鄧世昌開着致遠艦破釜沉舟的衝向敵人的時候,我不住的擦着眼淚,在看着他明明有機會生存下來卻義無反顧的選擇犧牲的時候,我已經心痛的無法自制。在這場戰爭面前,連一條狗都選擇了忠義,那些朝廷吃着俸祿剋扣軍餉的負義之人又有何顏面面對北洋水師的犧牲?!用血液去警醒國人,這是影片中鄧世昌説的。用自己的鮮血去警醒有着中國血脈卻還在醉生夢死的人。鄧世昌並非是甲午海戰中英雄的個例,也並非是整個大海戰中中國方面的總指揮人。但他的在這段歷史中所展現出的是一箇中華民族定義下的英雄的所有層面的美。這種美,好蒼涼,讓我心痛。

歷史不應該只用來歌頌英雄,更應該用來警醒世人。

很高興,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中國的崛起和昌盛是前輩們用鮮血澆築而成的。中國的進步和發展奔騰向前,浩浩蕩蕩,勢不可擋。然而在這背後,依然有堅毅卻無奈的部分,在面對黃巖島、釣魚島這種中國主權問題時,鐵錚錚的中國人是絕對不會讓步的!甲午大海戰給我們的不僅是歷史的回放,傷痛的懷念,更應該是激勵和奮進,否則,會不會有點商女猶唱後庭花的感覺呢?

範文二:

歷史的年輪就回到了1877年,整個中國貧窮落後,充滿了腐敗。在西方列強的大炮下受盡屈辱,迫使清朝開始了“洋務運動”,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也包括建立現代化的海軍。

一批少年學子懷着強國之夢和堅信“少年強則國強”登上海輪遠赴英國,進入皇家海軍學院。在那裏他們登上了最新式的軍艦,學習到最先進的知識,並親自駕駛着清政府用重金購買的鐵甲鉅艦駛回祖國。這時的他們心中充滿着自豪,不知道不久就會有一場震驚世界的大海戰----甲午大海戰。中日雙方海軍主力展開隊形,爆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蒸汽機鐵甲艦隊的大海戰!海面上炮聲隆隆,水柱沖天。北洋艦隊的軍艦連連被擊沉,而日本軍艦卻沒有一艘沉沒。影片客觀詳盡地對甲午大海戰進行了歷史重現。

看完這部電影,我既感動又憤怒。感動的是關健時刻,鄧世昌命“致遠”號衝出層層彈雨,裹挾着濃煙烈火,直向日本海軍的主力“吉野”號衝來!鄧世昌毅然駕着烈火之艦決死相拼:“我等從軍衞國,即使死,也要撞沉吉野”!但是在敵艦隊上百門炮的集中轟擊下,“致遠”號終於爆炸沉沒!悲忿交加的鄧世昌拒絕了隨從的救援,誓與“致遠”號同沉,但他的愛犬‘太陽’卻死死叼住他不放,鄧世昌毅然抱住愛犬一同沉入波濤……連日軍也脱帽行禮。看到此時,我的眼淚止不住地掉下來,鄧世昌愛國英勇的行為讓我感動不已。

我憤怒的是,日軍大舉入侵中國,並在旅順進行了全城大屠殺,全城只剩36人僥倖逃脱。而此時的古老的紫禁城裏裏卻是一片歡歌,慈禧太后的六十壽典進行得如火如荼……。,一座富麗的'園林——頤和園已近完工,為了討好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用來修建頤和園的錢竟是中國海軍的軍費!愚昧保守而自私的統治者,害了鄧世昌等熱血青年,害了勤勞善良的老百姓,更害了中國。

回想那段屈辱的歷史,看看如今的中國,我不禁為我生活在現在的中國而感到幸運和自豪,國家繁榮強大,我們老百姓才不會落後捱打;我們少年只有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國家才能富強昌盛,因為“少年強則國強”。讓我們牢記這段歷史,以史為鑑,以史為鏡,發奮圖強,為中國之崛起而努力奮鬥吧!

範文三:

中國是一個泱泱大國,可是否有人記得,一百多年前,那段令無數炎黃子孫倍感屈辱的歷史?《甲午大海戰》這部電影讓我內心深深地受到觸動。

鄧世昌在劉步蟾家人的幫助下進入學堂,一鳴驚人。李鴻章上交奏摺,想讓一些青年出國深造,光緒皇帝同意了。與此同時,中國預訂了英國製造的兩艘軍艦。幾年後,他們學業有成,鄧世昌代表朝廷來到英國接回學子,並將兩艘鐵甲艦開回祖國。日本明治天皇野心勃勃,一心要奪得台灣島、澎湖列島、尖閣諸島。他省吃儉用,歷經七年,買下了當時最先進的快速艦。而中國的東洋艦隊,連一點彈藥都沒添,軍費都被貪污了。光緒皇帝也想買快速艦,可慈禧掌權,對他説:“現在這麼和平,用不着買。”真是腐敗到了極點!

“每一場海戰,都關係到兩個國家的命運。”甲午戰爭開始了!鄧世昌駕駛“遼遠號”,向日本軍艦猛烈開火,小小的炮膛好像容納不下滿腔的怒火。而日本的快速艦發揮了它的優勢,我們的炮彈有時打不到它,漸漸地,日本局勢大好。僅三個小時,中國損傷了四艘戰艦,主將帥戰傷,彈藥用盡,一片混亂。在這樣的情況下,鄧世昌義無反顧,大喊:“掛衝鋒旗!”“遼遠艦”像一條火龍,決心要和日本主帥艦相撞,但“遼遠艦”還沒到,就已被擊沉。艦在人在,艦亡人亡!鄧世昌英勇犧牲。此刻,劉步蟾駕駛的船也已被擊成重傷,日本發書,勸其投降,劉步蟾拿出手槍,大聲説:“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斃而亡甲午海戰,中國大敗。被迫賠銀兩億五千萬兩,將台灣島、尖閣諸島、澎湖列島割讓日本,李鴻章顫抖着,簽下合同。

甲午大海戰,敲響了警鐘。當時的社會多麼的黑暗,慈禧專權,大臣們都欺騙皇帝,朝廷如此的腐敗。他們採用對外封閉的策略,不知道外面正在變化,落後就要捱打,甲午戰爭給中華歷史抹上了可恥的一面。我為祖國的浩劫而感到悲痛,希望歷史不會重演,中國這頭雄獅不能再沉睡了,總有一天,它要向全世界怒吼。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作為祖國的花朵,我們應該好好學習,長大後,成為祖國的棟樑之才。到那時,我們可以自豪的宣佈:中國是最強的。

範文四:

1877年,一批少年懷着強國之夢登上海輪赴英國,進入皇家海軍學院學習技術,並親自駕駛着清政府用重金購買的鐵甲鉅艦駛回祖國。而他們的同學中就有一批日本留學生,同樣帶着強國之志,同樣駕着日本政府購買的軍艦向遙遠的東方駛去,年輕的日本天皇正等待着他們,以加速他同樣是學習西方的“明治維新”…… 古老的紫禁城裏,年輕的光緒皇帝立志變法強國,但慈禧太后才是真正的統治者,整個中國充滿了腐敗。

長崎事件極大地刺激了日本,天皇率先捐款,全國一心發展海軍,尤其發展新式的快速炮,使海軍實力迅速提高。而在隔海相望的中國,一座富麗的園林已近完工,為了討好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用來修建頤和園的錢竟是中國海軍的軍費。英國願打算將一艘最新式的軍艦賣給中國,但由於清朝庭把購艦的錢修了頤和園,早已無錢購買軍艦。而日本知道這一情況後,天皇再次帶頭捐款,搶購下了這艘新艦,並命名為“吉野”號。

大戰在及,而中國的軍艦上還為沒有穿甲彈而發愁,鄧世昌把皮鞭狠狠地抽向還在尋觀作樂的牛大人,,水兵裝上艦的只是用於演練的“教練彈”,但鄧世昌別了趕來相送的小妹,毅然駕着“致遠”號隨艦隊駛向茫茫大海……黃海上,炮聲隆隆,水柱沖天,在這場決定兩國命運的決戰中,日本的快速炮顯出絕對優勢,而中國海軍的炮彈卻經常命中敵艦而不炸!北洋艦隊的軍艦連連被擊沉,關健時刻,“致遠”號突然衝出層層彈雨,裹挾着濃煙烈火,直向日本海軍的主力“吉野”號衝來!在彈盡重傷之時,鄧世昌毅然駕着烈火之艦決死相拼,水柱如林的海面上載出他的吼聲:“我等從軍衞國,今天一死,也要撞沉吉野”!但是在敵艦隊上百門快速炮的集中轟擊下,“致遠”號終於爆炸沉沒!悲忿交加的鄧世昌拒絕了戰友的救援,誓與“致遠”號同沉,但他的愛犬卻死死叼住他的肩頭不放,鄧世昌仰頭長嘯,抱住愛犬一同沉入波濤……驚天泣地,壯烈至極!連日軍也肅然起敬,被後人敬為“中華民族近代史第一英雄”。

黃海海戰失敗、威海衞失守、北洋海軍全軍履滅,歷史就這樣把中國推向了更加苦難的深淵,李鴻章顫抖地在條約上籤下恥辱為名字,《馬關條約》將中國的遼東半島,台灣及附屬島嶼割讓給日本,並賠銀二億六千萬兩……使中國完全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成為了任人斬殺的羔羊。

看了這部電影,我的淚水像斷了線的珠子,不停的掉落。每當聽見一聲聲隆隆的爆彈炸燬我們的一艘艘軍艦時,我心如刀割,悲痛萬分。黃海上,海軍們在與中國的命運搏鬥,可在古老的紫禁城裏,一聲聲歡歌笑語慶祝着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壽。我憎恨日本的殘暴與冷酷,更悔恨清政府的腐敗與懦弱。直到六十年後,日本在二戰中無條件投降,台灣及附屬島嶼才回歸祖國。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落後就要捱打,就是一條古訓,我們一定要牢記。我們一定要發奮建設我們的國家,讓我們的國家強盛起來,強大我們的軍隊,建設我們的國防,讓中華民族擠身於世界民族之林,就不會有哪“1894”恥辱之事的發生。

範文五:

這是一段眾所周知的歷史。日本為了擴大自己的領土,從島國跳上陸地,將目光投向了東亞,首當其衝的是朝鮮半島,而當時朝鮮半島是在清王朝的庇佑之下的,所以當日本進攻時清王朝必然會參加戰爭。可是,該發生的還是發生了。1894,中國農曆甲午年,海上,威海劉公島,北洋水師,日本聯合艦隊,丁汝昌,鄧世昌,伊東祐亨,明治天皇,慈禧太后,李鴻章,全軍覆沒,《馬關條約》,賠款兩億兩白銀,割讓寶島台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我們在中學時代便默記數次,爛熟於心,以至於現在這些短語、數字和黑白照片還在記憶最深處的某個角落渾渾噩噩地或沉或浮,稍作提醒,便能條件反射般地背誦出來,在想到後來的抗日戰爭,我們就更加知道日本的無恥了。然而,這些不是立體的。對於我們這些一百多年後的普通人來説,它們只是一堆毫無意義的短語、數字、黑白照片。沒有感同身受過,我們永遠不能體會那段早已作古的甲午風雲是多麼蒼涼,多麼壯烈,多麼無可奈何!只剩下一聲長歎。

經過這場戰爭,兩個國家的命運從此改變,日本徵服了它曾經引以為傲的老師,野心勃勃的登上了亞洲第一的寶座,而清王朝卻更加一蹶不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印跡更深,國家屈辱,人民更苦。

電影的好處就是能使我們以影像的方式來重温那段不能被忘卻的歷史,特效至少能讓我們觸摸到當年那場震驚世界的大海戰的輪廓,原來,戰爭是如此血腥,如此殘酷,又如此荒謬,這就是真實的歷史。曾經的同學現在兵戎相見,戰爭中就是如此。

電影中最讓我震驚的是清王朝腐敗的程度。其實清王朝在一開始是支持海軍建設的,這畢竟有助於國家的強大,但是到了後期我們可以看到中日兩國在國家層面的差距,北洋水師七年未添一彈,用於海軍建設的軍費被慈禧太后拿來用作壽辰經費,這邊將士十分着急,那邊慈禧十分悠然自得,這是多麼鮮明的反差呀!反觀日本,在明治天皇的以身作作則,天皇甚至為了籌集軍費每天只吃一頓飯,把自己的俸祿拿出來毅然捐給國家,日本的海軍力量迅速增強。也許在這就註定了那場戰爭的成敗。任憑海軍將領如何優秀,都無法拯救這個墮落的王朝。

看着電影一開始時福州船政學堂那羣給予了中國希望的海軍學子,看着少年鄧世昌那意氣風華的面貌,我感到了陣陣温暖,要是大清朝有更多有志氣有朝氣有骨氣的愛國青年,那就不會出現後來魯迅筆下那麼多渾渾噩噩的人,這個國家便有了希望,但看到這裏我就想到了他們必然也是註定的命運,在這個封建的王朝中個人的力量是如此的渺小,即使有心但也無力,怎麼能拯救從制度上已經腐敗的王朝了。當電影結束,那背景音樂慢慢響起時我真的不知道該做什麼了,該反思,該疼惜,還是該怎麼。

歷史不能被忘記,一個忘記了歷史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一個忘記了自己屈辱歷史的民族更是無法崛起,那屈辱的歷史我們記着,這是我們崛起的偉大動力。那段已經逝去的舊時光,曾經壯烈,曾經悲涼,曾經屈辱,曾經慘痛,曾經驚天動地,曾經無可奈何,儘管已化作煙雲,卻尤未消散。雖然那片海現在十分的平靜。我們需要以史為鑑,也許那段看似荒唐的歷史就在下一個十字路口等着我們,經歷一世又一世的輪迴,在驚人的相似中製造再一次的荒唐、執迷、無可奈何,只有時常重温過去,晨昏定省,方能讓過去永遠過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kxgvg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