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長津湖電影觀後感(精選20篇)

長津湖電影觀後感(精選20篇)

長津湖電影觀後感

一、簡介

長津湖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3個軍,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與武器裝備世界一流、戰功顯赫的美軍第10軍,於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鮮長津湖地區進行了直接較量,創造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的紀錄,迫使美軍王牌部隊經歷了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這次戰役,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志願軍在東西兩線同時大捷,一舉扭轉了戰場態勢,成為朝鮮戰爭的拐點,為最終到來的停戰談判奠定了勝利基礎。

二、雙方參戰部隊

志願軍參加長津湖戰役的部隊是志願軍第9兵團,由20軍、26軍和27軍組成,近15萬人。

美軍參戰部隊包括海軍陸戰隊第1師(簡稱陸戰一師)和第3、第7步兵師,以及韓國第1軍團,約10萬人。

三、長津湖電影觀後感(精選20篇)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長津湖電影觀後感(精選2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長津湖電影觀後感1

最冷的夜,最熱的血。最可愛的人們,最堅毅的軍魂。時間回撥70餘年,那場冰天雪地裏的血淚之戰,依舊讓人不忍回憶。這是永遠的傷痛,也是永恆的榮耀。歷史不容忘卻,英雄必須銘記。即將上映的《長津湖》,復刻了這驚心動魄的一戰。但,再高明的電影敍事,終究也説不盡這段史詩的波瀾壯闊與沉雄悲壯。

在很長一段歲月裏,“長津湖戰役”,已成戰爭的傳奇,已是信仰的圖騰。縱使冰身凍骨,也不退讓一分。就算凝成“塑像”,也不動搖分毫。在這次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憑着驚人意念和英勇無畏的戰鬥精神,征服了極度惡劣的環境,打退了美軍最精鋭的王牌部隊,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扭轉了戰場態勢。此一戰役,也就此成為朝鮮戰爭的拐點。

一邊是志願軍的寸土不讓,另一邊是敵軍“路程最長的退卻”,戰爭的天平就此逆轉。而在這卓絕戰功的背後,代價沉重。1081高地上的志願軍官兵們,冒着零下40度的極寒温度,頑強地堅守陣地。最後全連以俯卧戰壕的戰鬥姿勢壯烈犧牲,成為一個個永不傾倒、巍然屹立的冰雕。鋼鐵一般的意識,鑄成鋼鐵一般的防線。這是血肉之軀在苦寒之地立起的偉岸“長城”,禦敵於外、退敵千里,守住家國安寧,守來長久和平。

凜冬已至,激情燃燒的青春捨生赴死。血戰之後,終於殺出一條血路,終於搶回一線生機。冰雪凍住了戰士們的軀體,卻封不住他們不朽的軍魂。這軍魂,是對國家和民族最澄澈的愛;這軍魂,是軍紀如山,是鐵流浩蕩。“冰雪啊!我決不屈服於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長津湖,也曾綿延冰封,也曾靜水流深。歲月可證,流水有聲。那是偉大斗士的號角,那是鐵血軍魂的咆哮。

長津湖一役,雄渾蒼涼、動人心魄。縱使七十一年過去了,這場慘烈的、英勇的血戰化作豐碑,愈發迸發出着澎湃的力量。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永記長津湖的冰雪,永記冰雪裏那最可愛的人和他們的不朽軍魂。

長津湖電影觀後感2

又是一年金秋時節,又是一年國慶。在這舉國歡慶的節日裏,長津湖如期而至,與我們相遇在72週年國慶這天,給我們帶來一場無形的教育課堂,一次震撼人心的精神薰陶。

電影是根據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中長津湖戰役拍攝而成,最大程度上的還原了當時革命先烈面對種種困難時的艱難。當時,長津湖遇上了50年不遇的嚴寒,在深夜零下四十多度的情況下,先輩們穿着單薄衣服,拿着落後於美軍的武器,在一場武裝對比懸殊的環境下,依然勇往直前。我能看見,三十敢死勇士冒煙火炮彈,穿槍林彈雨,倒在敵軍坦克之下;我能看見,百名志願官兵匍匐雪地,堅守陣地,釘在雪地高山之上。這又是誰的兒子,父親,誰的母親,妻子又在家中等待親人歸來。

我們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裏,目光所至皆為華夏,五星閃耀皆為信仰,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我們有着革命烈士帶給我們的安穩生活,有仁人志士創造的光明前景,借用魯迅先生的話“願中國青年都擺脱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如今,我們不必擔心戰亂動盪,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外強虎視眈眈,着力打壓中國的發展,華為遭受的一系列不公等就足以讓國人清楚,我們身為中國青年,必當心繫祖國,肩扛重任,報效祖國。

長津湖電影觀後感3

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來之不易的偉大勝利。由於各種原因,很多人記憶當中的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還是上世紀50年代拍的《上甘嶺》和60年代初的《英雄兒女》。幾十年過去了,這兩部黑白電影歷久彌新,至今影響力都非常巨大。

我們這一代人,要有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抗美援朝電影。一直以來,長津湖戰役這段歷史鮮為人知,這是一場極其慘烈的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冰天雪地穿着單薄的衣服與美軍激戰,付出了非常巨大的犧牲和代價。今天再看這段歷史,更覺可歌可泣。這場戰爭的戰略意義是巨大的,它直接影響了整個抗美援朝戰爭,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能夠把長津湖戰役搬上銀幕,是我們這一代電影人的榮幸。我們要用現代電影的製作手法跟創作理念完成一部經典戰爭片,告訴觀眾新中國為什麼要打這個仗、靠什麼戰勝了強大的美軍。這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而是一部史詩。

長津湖電影觀後感4

抗美援朝戰爭可以説是上世紀50年代中國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幾十年來的和平起到了關鍵作用。形象地説,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就猶如一顆照明彈或者一顆信號彈,升上了時代的夜空,照亮了國家的前途。

在朝鮮東線有一個巨大的山脈叫狼林山脈,這個山脈基本上是沒有人煙的,長津湖戰役就是在這個基本上沒有人煙的地方,志願軍與美軍展開了慘烈的生死戰鬥。長津湖戰役改變了整個朝鮮戰爭的態勢,讓我們的部隊在東線站穩了腳跟。

《長津湖》就是要把革命先烈的精神傳遞出來。一部戰爭電影,説到底是講關於“人”的故事。一部好的戰爭電影,一定要從人物開始,倘若對一個人物沒有足夠的感情,觀眾就很難跟着他上戰場,去經歷這種生死的考驗,對他有莫大的關心。在這樣的條件下,這個電影才可能成功;否則的話,就變成了只有戰鬥的場面,如果只能看到戰鬥場面的話,非常容易讓人疲勞。

長津湖電影觀後感5

《長津湖》,讓觀眾對此有了更深的感觸:這些回家的烈士,可能是個脾氣倔強、從不服輸的愣頭青,可能是個希望早日和家人團聚的老兵,可能是個重情重義、時刻想着別人的好兄長……他們離我們並不遙遠,就和今天身邊可愛的年輕人一模一樣,就好像是我們的朋友、兄弟。

他們很“普通”,可在國家和民族面對挑戰的關鍵時刻,他們又能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軀護佑着我們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最偉大的英雄也是最可愛的“人”,這正是廣大觀眾看完後紅了眼眶的原因。

從“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到對複雜人性的刻畫和塑造,這不光是電影敍事語言的轉換,也是國產電影審美風格的不斷更新。可感的電影藝術才能真正動人,宏大的敍事、偉大的時代應該投射在具體的人物和生活之中。

電影中有一個細節,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伍千里及時阻止了弟弟殺害已經沒有抵抗能力的美軍指揮官。他説得很清楚:有些槍可以打,但也有些槍可以不打。中國人是熱愛和平的,中國以前不會,現在不會,將來更不會主動挑起戰端。這個道理不需要過多的闡釋,就隱藏在電影的鏡頭語言之中。

《長津湖》正和越來越多的優秀國產主旋律電影一起,把“中國故事”“中國精神”講得越來越精彩、生動。

長津湖電影觀後感6

一、深刻的教育意義

這部電影最大的感受就是深刻的教育意義。

電影《長津湖》是以抗美援朝戰爭中,長津湖戰役為背景。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本應該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此時,朝鮮三八線以南的地區,美帝開始發動侵略戰爭。戰爭雖然沒有打到我國境內,但敵軍一旦突破“三八線”則會影響到我國東北地區的安全。

於是,毛主席決定讓志願軍協助朝鮮,在朝鮮戰場上解決這場戰爭。

我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在及其惡劣的條件下,晝伏夜行,忍受着酷寒和飢餓,面對敵人的槍林彈雨,絲毫沒有退縮,以頑強的毅力克服艱難萬險,超過常人的勇氣和信念,以少打多,以步槍對抗敵人的飛機大炮將美國王牌之師包圍在長津湖地區,扭轉了戰爭的不利局面。最終粉碎了美軍長官麥克阿瑟想要在聖誕節前的佔領朝鮮後凱旋的美夢。

正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身軀,換來了我們現在的安定和平的生活。

我們也應當永遠銘記革命先烈,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二、電影情節

電影是以歷史事件為背景,展現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戰役。或許是受電影片長的影響,我個人覺得電影情節前後表達得有些分散,沒有那麼的連貫。這一點也是我覺得電影不完美的地方。

電影是由陳凱歌、林超賢和徐克三位導演聯合執導,每個導演的特點都有展現,但是不同導演風格也使得整個電影有種“鳳頭豬肚豹尾”感覺,各個部分都很精彩,但是連在一起感覺有點彆扭。

其中給我印象的最深的兩個情節:

一個情節是:

我方用繳獲的坦克與美軍的坦克炮口對炮口正面交鋒,千鈞一髮之際,雙方同時發射了炮彈,兩枚炮彈的外殼摩擦,改變了敵軍炮彈的行駛軌跡,幸運地沒有擊中我方坦克,而我方炮彈命中對方坦克。

這樣的拍攝情節很藝術,炮彈劃出炮筒的慢鏡頭記錄,有幾分“讓子彈再飛一會”的感覺。

另外一個情節便是:

歷史的長津湖戰役中,有這樣一副畫面最讓人印象深刻:由於志願軍戰士長時間在寒冷的雪地上埋伏,很多戰士凍成冰雕。最讓人震驚的是他們凍死的姿勢依然是端着槍聚精會神的注意敵軍的情況,槍口依舊對着敵人衝上來的方向。

而在電影中,這個場景也有展現。但當敵人的長官看到上面的這一幕時,竟然對犧牲的中國志願軍敬了個軍禮。看到這裏,我難免有些跳戲。

戰爭環境下,敵人之間還會相互敬禮嗎?這一幕我有點想不透。

三、不同的人物形象

電影中的幾個人物作文吧的鮮明的個性特點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伍仟裏&伍萬里

電影有一條人物線,就是伍家的兄弟倆,哥哥七連連長伍仟裏,弟弟新兵伍萬里。他們還有個大哥叫伍佰裏。哥三個:佰裏、仟裏和萬里。不知道編劇給主人公起名字的時候,是不是隱含着“前赴後繼”的意思。

哥倆所在的部隊是七連,説起七連讓我不得不聯想到《士兵突擊》裏的鋼七連,《我的團長我的團》裏面的軍隊也是七連,也許《長津湖》的七連是《士兵突擊》的鋼七連的前身。

這些劇的編劇都是蘭曉龍,或許這些都是蘭曉龍“部隊系列”的組成部分。

正如《士兵突擊》裏的歌唱的那樣:“一聲霹靂一把劍,一羣猛虎鋼七連;鋼鐵的意志鋼鐵漢,鐵血衞國保家園;殺聲嚇破敵人膽,百戰百勝美名傳;攻必克,守必堅,踏敵屍骨唱凱旋!”

伍仟裏

伍仟裏是電影中的主要人物,現在也是七連的核心人物,同時也是軍隊中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接替哥哥伍佰裏成為了七連連長,帶領還未成年的弟弟伍萬里從一個稚嫩的生瓜蛋子逐步蜕變成為在戰場上勇於殺敵的戰士。

伍萬里

伍萬里的人物形象或許代表了很多軍隊當中的新生力量,他們加入部隊有各種各樣的夢想和理由。但是,都是從一個稚嫩的生瓜蛋子,經過在部隊的不斷磨鍊蜕變成為一個有擔當的男子漢。

而伍萬里的成長曆程也是軍隊的發展壯大的過程。

七連炮排排長——雷公

雷公我覺得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人物個性,看上去憨憨的,為人很善良。

敵人空投了一枚標記彈,標記了我軍的位置。雷公為了掩護戰友引開敵人,自己甘願當成活靶子,最後被彈片擊中而犧牲。

雷公的憨憨的樣子,有點像《西遊記》的土地公公,在他的能力範圍內沒有不知道的事情。用拇指計算出射程擊中敵人的火力基點,帶個耳朵的擴音裝置儼然便成為了“順風耳”。

七連指導員——梅生

本打算退伍回家的指導員梅生,剛剛到家,看到戰爭打響的消息,便一無返顧地重新回到老部隊,與戰友一起上戰場殺敵。

作為人父的他,參加這場戰役的目的就是“希望下一代,能夠生長在一個沒有硝煙的年代”。

為了大家,不惜捨棄小家,也是想要表達的感情基調。

四、寫在最後

問“誰是最可愛的人?”

“我們的戰士是最可愛的人,因為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長津湖電影觀後感7

電影《長津湖》上映。看時驚心動魄,愛國之情油然而起。我看到美軍基地駐紮商討越過三八線,看到美軍監察機在上空監察,看到美軍坦克坦然略過和平大地。

1950年6月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之後敵人悍然入侵朝鮮,並且美國多次派軍飛過我國上空,轟炸掃射我國東北邊境城市。嚴重威脅我國安全,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鮮參戰。

影片中,易烊千璽,他把伍萬里從一個叛逆、桀驁不馴的野小子,到成長為一名勇敢無畏的戰士演繹的淋漓盡致。剛穿上軍裝時,他站得歪歪扭扭,無組織無紀律。他有着少年人的敏感和倔強,急需得到別人的肯定。但他的眼中也有着迷茫。後來,經歷了真正的戰爭,經歷了離別與死亡,他一步步成長,他的眼中寫着堅毅和無畏。

吳京,伍千里。他經歷過無數戰鬥以及生死考驗,但其實他內心是有傷痛的——哥哥伍百里的陣亡、他那本畫上無數紅框的名字的小本子……他是一個連長,更像一個兄長,他要照顧整個連裏的157名戰士,他有責任讓他們安全地回家。

不僅是他們,整個七連的志願軍們都是這樣,面對嚴寒,面對美軍,面對即將碾壓自己的坦克,面對只剩幾個硌牙的冰土豆,他們誰又不是在用堅強的意志捍衞國家的和平呢?

當看着美國兵吃着炸雞和咖啡,而我們的先輩卻只能在零下幾十度的山頭啃硬邦邦的土豆時,我的心情是難以言表的。

毛澤東説“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為了讓我們後輩不用再打戰,再面對苦難”,電影裏寥寥幾句話,交代了,我們先輩為什麼要打這場戰爭:為了讓外國人覺得中國人不好欺負,給後輩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抗美援朝勝利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勝利了!

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歷久彌新,偉大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永垂不朽!

我們何其有幸,生於華夏,恰逢盛世,不經戰亂,不缺衣食,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目光所至皆為華夏,五星閃耀皆為信仰。願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

長津湖電影觀後感8

長津湖講的是抗美援朝的故事,講述了在長津湖戰役的時候一個志願軍連在冰天雪地之下依舊鎮守陣地,為長津湖戰役做出了偉大貢獻的故事。整個電影非常的震撼,他們凍成冰雕的片段完美的展現了他們視死如歸的精神。

在歷史上中國從一個任人宰割的國家變化成了世界數一數二的國家,我認為轉變的重要節點是二戰時期一系列以弱勝強的戰役。沒錯的,在此之前歷史上也有很多以弱勝強的戰役,比如説赤壁之戰這種大家都耳熟能祥的戰役,這些戰役和二戰差了那些?眾所周知在世界大戰的那個年代最好的殺人利器就是火器,原本可以用火燒、刀砍、劍劈、射箭、草船借箭等一系列的高超戰略指揮來扭轉戰局可是在二戰時期可沒有聯營讓你燒、子彈不能重複利用、冷武器也漸漸的退出了歷史的舞台,換成了一槍一個的火器,也就是槍。槍作為一種遠程武器同樣擁有超強的威力,有與沒有往往就代表了戰爭的走向。但是中國的大刀隊一樣能擊敗帶有槍的日本軍隊。

正如我們語文課本上的一篇文章裏説的一句話:“我在這裏吃雪,正是為了我們祖國的人民不吃雪。我在這裏蹲防空洞,祖國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啊!”

作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未成年人。我無法想象他們的心情,也應該永遠也體驗不到。這也真是他們,也是歷史上許多一樣的人給我們帶來的安穩日子。

長津湖電影觀後感9

觀看時,我的雙眼在頃刻間不知不覺地濕潤了——這許多鮮活的生命與靈魂,為什麼會無怨無悔地把自己奉獻給異國的災難?這種高尚又偉大的情懷,到底從何而來?“是的,中國與朝鮮是朋友啊!脣亡齒寒——朝鮮沒了,新中國能長久嗎?”爸爸笑着答道,看着五歲的我的好奇的眼睛。現在一想,一定是愛國的精神在支撐着烈士們奮勇殺敵。他們是真的深深地愛着自己的祖國啊!

1950年,中國第九兵團初入朝鮮。當這些英勇的戰士們正沉浸在新中國成立的喜訊中時,需要再一次踏入硝煙瀰漫的戰場的消息又一次傳入了他們的耳邊。這些為我們擋風遮雨的烈士們,在當時,到底是抱着怎樣的心情步入異國他鄉的呢?我想不明白。但是,任何人都清楚,他們如此奮勇、如此拼命地戰鬥,是為了什麼。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忍受着寒冷,端着步槍,在凜冽的寒風中,甘願化為冰雕,也絲毫不願退縮的。這種極其偉大和樂觀的精神,這種無私的奉獻精神,全部來自於烈士們對於新中國的熱愛,和對於大家未來的美好生活的憧憬與渴望。

愛國。是的,就是這兩個偉大卻又十分平凡的字眼,在這些戰士們的心中紮了根。當那許多無名的烈士們,抱着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時,當那許多無名的英雄們在雪地裏凍僵時,正是這兩個簡單的字在他們心中最柔軟的地方發揚壯大的時刻。愛國情懷支撐着他們已近奄奄一息的軀體,一次又一次地擊敗美國的王牌軍團,一次又一次取得近乎無人可及的勝利。

我們,作為新一代的接班人,同樣應當好好學習,奮勇拼搏,才能夠對得起七十年前逝去的烈士們的生命和鮮血。中華民族的崛起,已經成為了我們的任務。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是的,我們一定要如飢似渴地學,吃苦耐勞地做,才會使自己強大,才會使我們祖國的未來強大。身為學生的我們,其實也可以做到“精忠報國”。只要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就算是在為祖國分擔。未來的中國,就一定會強大!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已經寄託在了我們的身上。你,準備好為它而奮鬥了嗎?

長津湖電影觀後感10

看完抗美援朝電影《長津湖》後,心裏有許多的感想。

抗美援朝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國之戰!自1840年至1945年這一百多年的歷史,不是被八國聯軍侵略,就是被日本鬼子侵略。多少億兩白銀被擄走,多少珍寶被豪奪,多少生靈被塗炭?是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才使中國有了今天的地位,抗美援朝一戰保證中國的70年和平。新中國成立後,沒有一個列強把新中國看在眼裏,就連戰敗的小日本也沒有把中國放在眼裏,但抗美援朝一仗,讓日本對新中國刮目相看。

朝鮮戰爭還起到了威懾作用,在中蘇交惡最嚴重的時期,蘇軍邊境陳兵百萬中蘇境,都不敢輕舉妄動。中國以不公開的兩次地下核試驗,結束了蘇聯最後的幻想。直到前蘇聯解體,都沒有任何一個蘇聯領導人,敢跟中國軍隊在正面戰爭一較高下。

1840年以後我們屢戰屢敗,1949年以後我們戰無不勝。抗美援朝不僅僅是一場戰爭,更是一種精神,那種精神是不信邪、不信神不怕鬼的自信精神,敢於亮劍的英雄精神。它説明,貌似兇猛的美帝國主義並不可怕,的確是一隻紙老虎。中國人從那時開始,就不再害怕地球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支軍隊。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當前國際形勢下,尤其不能忘記開國領袖的話:狹路相逢勇者勝,保家衞國是每一箇中國公民的神聖義務與光榮使命!

就如今的中美關係而言,這個紀念章頒發的時機恰逢其時!這是向以美國為首的、蠢蠢欲動的一切反華勢力發出的一個強烈信號:美國非要把我們當敵人,我們一定要做個合格的敵人。

長津湖電影觀後感11

雨紛紛,那透明如繡花針的細雨斜斜地交織着,給嫩綠的世界籠上一層薄薄的雨露。一切是那麼的美麗,生機勃勃,讓人燃起生的希望,我們的中國志願軍個個昂首,為友誼而戰鬥。

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是志願軍們用那堅實身軀擋住了那如雨般的子彈。是朝鮮人民雪中送炭,為了志願軍們和敵人同歸於盡……他們都是親人啊!

當敵人獰笑着,一步一步逼近他們時,那淺淺的綠色卻聞風不動,堅守陣地,寧可同歸於盡,玉石俱碎也要背水一戰!

夜幕降臨,四處一片的寂靜,志願軍們渾身充滿了戒備的味道,“殺————!”響亮的喊聲在夜色中遠遠地傳開來,衝破雲霄。敵軍被這突如其來的戰爭而嚇得氣勢折了半截,領頭軍痛苦地呻吟一聲,倒在地上滾來滾去,身子痛楚地縮成一團...憤怒的朝鮮士兵和志願軍們舉着槍拼了命的拼殺,子彈沒了,上刺刀,手都麻了眼也紅了!有的赤手空拳也能迎戰!敵軍的叫聲悽慘得哪怕老虎聽了也掉眼淚!

大家定以為俘虜就是會被虐殺,可是啊,周總理卻親自批示:“要加強戰俘的營養,採取急救措施!”於是,高級軍醫從中國的各地來到了碧潼,還在這裏建設起了專門的戰俘總醫院,救活了數不清的人。

我軍有一次俘獲了一名美軍飛行員,醫生髮現他受了重傷,急需輸血,於是以最快速度把他送到戰俘總醫院。總醫院趕緊從國內調運血漿,有一些中國志願軍還獻出了自己的鮮血,並且救活了這名美軍飛行員。

俘管處特別尊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宗教習慣,使戰俘們能過聖誕節、感恩節的古爾邦節、開齋節等等。尤其是過聖誕節和春節的時候,一連幾天戰俘營都處在節日氣氛之中,當俘虜的親屬知道後

都不停地感謝着中國軍人。看看,這就是中國人的肚量。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粉碎了美國妄圖干涉朝鮮內政、併吞全朝鮮的企圖,保衞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獨

立,更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偉大又堅強!

雨越下越小,我靜靜地聽着雨的結尾曲,墳前的嫩綠

取代了荒涼,綠色的藤纏絡着大理石,路上行人的表情有的

莊嚴,有的看到了生機而微笑着。

是啊,我真驕傲我是個中國人!

長津湖電影觀後感12

今天和女兒一起看了《長津湖》,第一次見女兒看電影看哭了,看完電影,女兒反覆問我的問題是:美國為什麼要打仗,他們是和日本一樣嗎?

我想了又想,美國為什麼要發動戰爭。

我的直覺是,美國和日本不一樣。日本是侵略,美國是什麼呢?想來想去,大約,打仗對美國是一筆生意。畢竟一戰二戰美國因為戰爭發了財。於是,他要延續這種生意。畢竟,美國從未停止戰爭,儘管這些戰爭都是被他安排在別的國家的領土上,哪怕到了2021年,美國也才剛從阿富汗撤軍。

《長津湖》裏,看着美國空中武裝對朝鮮的降維打擊、看着美國吃着肉、蔬菜喝着咖啡,而我們最可愛的人吃着凍得硌牙的土豆、看着美國陸軍的重型裝備,我和女兒都哭了,因為我們都理解了這場戰爭又是難打的戰爭、是代價巨大犧牲巨大的戰爭,是建立在無數先輩的血肉之上的戰爭!

《長津湖》裏,看着美國的飛機射殺我們最可愛的人,我哭了。看着我們最可愛的人在轟炸信號塔那場戰鬥裏奇襲美軍,我也哭了。看到最後的總攻我還是哭了。無論中國人還是美國人,每一名戰士都是有爸媽有家有血肉的個人。本來,我們的戰士該回老家或建房孝養父母或看娃輔導功課,迴歸普通的茶米油鹽。本來,美國的戰士該在老家準備聖誕準備團聚。然而,發動戰爭的美國決策者把美國戰士送到朝鮮戰場,而我們不得不捲入這場戰爭,保家衞國、粉碎美國的野心、粉碎美國接下來長驅直入的`幻想。人命是戰爭的燃料!美國決策者的野心是建立在眾多普通士兵的生命之上的,無論是美國士兵還是中國士兵,發動戰爭的美國決策者是有罪的。

《長津湖》裏的戰爭場景格外真實,但我知道,創作者們其實還是弱化了戰場的殘酷,他們隱去了血腥場面,只以講述的方式呈現,也正是這場講述,我發現女兒哭了。我想大約她是害怕的,我也問了她,她是害怕的。我想這害怕也算是一場教育,因為,戰爭就是如此的可怕,甚至於比這個還可怕。

《長津湖》裏,我們最可愛的人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吃不飽穿不暖,他們全憑的是保家衞國的決心,以令人無法想象的巨大毅力,不但已經全然不顧自我的飢寒,竟然還付出了巨大的戰鬥力,對敵人發起了反攻。這是我們中國人的堅韌!正如火車上那場路過長城的場景。綿延的萬里長城,宏偉壯麗且莊嚴,而我們的戰士過了長城過了國界,他們便要化身血肉長城,阻擊敵人於國境外。以生命為我們後輩築起長久的和平!

我邊看電影邊想,今日之安逸,全是先輩以血肉鑄成。所以,我們不光要把“珍惜和平”刻印在骨血裏,還要真的把“珍惜”二字付出實踐,從小事做起,從珍惜食物,從認真工作,從修身立德開始,好好做人,不辱先輩之忠烈!不負和平二字之珍重!勿忘歷史,緬懷先烈,珍惜和平!

長津湖電影觀後感13

昨晚與學生共同觀看了《長津湖》這部戰爭史詩般的影片,感觸頗深。這場規模宏大的戰役真實、客觀的再現了當年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的戰爭史實。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這場出征對新中國來説是首次出境作戰,但卻並非是中國人第一次入朝作戰。縱觀中國歷史,能夠基本實現統一的朝代大都會在朝鮮半島打一仗,但這一次的出境作戰卻那麼地特殊,不論是毛澤東還是任何中國領導人事前大概都不會想到,新中國剛剛建立便要經受如此嚴峻的考驗。當時的中國軍隊從未有出境作戰的經驗,更遑論需要面對的對手是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這幾乎意味着要同大半個世界進行戰鬥!即便如此,中國人民志願軍還是唱着“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歌聲出發了,雖然在當時人的眼中,這歌聲更帶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悲壯。

六十三年轉瞬即逝,人們對朝鮮戰爭的瞭解也與日俱增。鬆骨峯戰鬥、上甘嶺戰役等等都因各種文學或影視作品而為人所熟知,但論艱苦殘酷,論敵人之強大絲毫不在它們之下的長津湖之戰卻鮮為人知。如今這個遺憾終於被《最寒冷的冬天Ⅲ :血戰長津湖》所彌補,它將六十三年前那場超越人類想象的殘酷戰役展現在了所有讀者的面前,讓人唏噓不已。

長津湖發源於長津江,是朝鮮北部最大的人工蓄水湖。在這裏作戰的是志願軍第九兵團。這樣一支擁有超強戰鬥力的部隊,卻在戰役準備階段就遭到了讓人難以置信的後勤混亂。從戰役準備階段,到入朝作戰都可以説極不充分。

對此書中是這樣形容的,“在1950年這個朝鮮50年間氣温最低的冬天,9兵團每個班十多人只有一兩牀棉被,夜間,戰士們將這一兩牀棉被攤在雪地上,十多個人擠在棉被上互相摟抱取暖以抵禦零下30攝氏度的酷寒,入朝第一天,就凍傷800人。”以至於在這個零下三十多攝氏度的天氣中,很多戰士還未投入戰鬥就被活活凍死。

這樣的極限嚴寒對於他們的對手——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來説同樣印象深刻,書中引用的美軍士兵回憶錄形容道:“我們所到之處,冰天雪地,平均氣温在零下20多華氏度。儘管有禦寒的大衣,可是仍然擋不住刺骨的寒風。直到今天,每當我回憶韓戰,總是想到那寒風刺骨的冬天。”但美軍畢竟是世界上最現代化的軍隊,當志願軍連吃個土豆都必須用腋窩暖化之後一層層地硬啃之時,美軍卻可以在感恩節肆意地吃火雞大餐。這樣後勤上的巨大差距換了其他任何一支軍隊來恐怕都會絕望。

哲學家薩特曾説過:“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亙古不變的,一是高懸在我們頭頂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個人心底的高貴信仰。”由此可知,信仰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撐和力量源泉。一旦懷抱信仰,相信未來,就會無所畏懼,創造奇蹟。因此,擁有堅強信仰的志願軍創造了在幾乎沒有補給、嚴格進行隱蔽偽裝的情況下,在極寒的嚴酷境地中,連續行軍10天、平均日行軍30公里的偉大奇蹟。只有這樣的軍隊,才能在後來更為慘烈的戰鬥中讓世界震驚!

相對於志願軍,美國軍隊的戰鬥力往往被誤認為是現代化的科技和武器所帶來的,他們的自身的戰鬥力似乎不值一提,不過是一些少爺兵,怕死且膽小罷了。

可事實卻並非如此,在書中我們似乎看到了一支與以往宣傳中截然不同的美國軍隊,在戰鬥中,美軍與志願軍一樣,都有着不顧一切的決心,令人難以置信的勇氣。他們陷入重圍卻並不慌亂,雖然在撤退卻井井有條。他們的殿後部隊盡職盡責的擋住了志願軍的追兵,摧毀了自己認為重要的軍事物資,他們的開路部隊按照命令,對每一個陣地發起兇猛的衝鋒。在一條橋邊,志願軍捨生忘死兩次炸掉了這座橋,但都被美軍修好。但沒成想,神一般的志願軍敵後偵察兵第三次炸燬了這座橋,這次連橋基都沒給美國人留下。

可美國空軍居然從日本調來8套每套重達1.1噸的車轍橋組件空投到美軍陣地,然後在懸崖上僅用兩天不到的時間就架設了一座載重50噸、可以通過撤退部隊所有車輛的橋樑。記錄展示了這兩支軍隊的可敬可畏之處,一支部隊把人的能力發揮到了極致,另一支部隊則展現了赤裸裸的工業暴力之美。這兩支軍隊用鋼鐵一般的意志和精神,在這酷寒的冬天,迸發了一場足以閃耀整個世界戰爭史的戰鬥。

實際上,對這場戰鬥而言,窮究戰爭的勝負已毫無必要,不論是志願軍在極端劣勢的條件下擊退美軍還是美軍陸戰1師進行了一場成功地“敦刻爾克大撤退”,這都已經成為了過去,更值得我們深思的是雙方軍隊因為堅定的信仰而表現出的鋼鐵般的意志。

唯有堅定的信仰,才能撐起民族的脊樑!

長津湖電影觀後感14

今天全家人一起去看了電影《長津湖》。這個電影一句話來概括:“太感人啦!” 幸虧我隨身帶了一包紙巾。

這場電影主要是講抗美援朝時候,我軍如何在長津湖一帶阻擊美軍。故事情節感人至深,電影場面宏偉壯觀,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回來的路上,爸爸説,現在我們國家的電影拍得越來越像美國大片啦,我回應到“那是因為我們國家越來越強大了,各個方面,當然也包括影視方面!” 是的,確實是這樣,這樣一個和平的國家,繁榮昌盛的時代去,都是革命先烈們用血肉之軀換來的。

我輩當自強。正如片中指導員所説“我們這一代打仗是為了我們的下一代不再打仗,如果這一仗我們不打,那以後就得我們的下一代來打!”

現如今,我們依然在和老美打仗,從未停止,不是用槍彈,而是用科技,經濟等 。當然,我們的國家現在的地位,更加不會對老美做出讓步和妥協,必要時候,即使使用武力,我們也有這個資本。希望能夠影響我們的孩子們,讓孩子們明白只有自己強大,才能讓國家更強大,少年強則國強。

回想自己過去的三十幾年,彷彿沒有那麼強烈的要為了國家如何如何的感覺,即使有,可能也是口號之類的,心裏的觸動並沒有那麼的強烈。可是最近幾年,心裏的觸動和感動特別的頻繁。也特別希望孩子能夠比我提前懂得這些道理,這也是為什麼最近總想着帶孩子看這一類型的內容的原因。

去年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今年我和我的父輩,長津湖,峯爆,一系列的愛國主題的電影,是應該要帶孩子好好了解。讓娃娃們從小就知道一些以前的事情。

長津湖電影觀後感15

和朋友約了《長津湖》,結果她今天值班沒空,我就自己去了。

去之前只在包裏撈了幾張餐巾紙,結果開場前喝了一杯拿鐵就被霍霍掉了。整場電影只能用袖子擦眼淚,默默吸鼻涕。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三個場景:火車開過長城,晨光照耀在火車上時;雷公開車那一幕;還有電影最後戰士們被凍在雪地裏的那個鏡頭。

我一直是個感性的人,看紅海的時候流淚,看戰狼的時候也流淚,甚至一度拒絕電影院裏的戰爭片或者苦情電視劇。這幾個場景更是眼淚止都止不住。

《長津湖》比較突出的是羣像戲,雷公那場算是為數不多的單人戲,也拍攝的很好。很多小細節都被給到了鏡頭,值得第二遍觀看挖掘。大場景拍得很漂亮,尤其是埋伏那一塊。鏡頭轉換自然,電影整體完成度很高。

當然也不是説這部電影沒有缺點,因為羣像又是電影因此在人物飽滿度上有所欠缺,有些場面太晃眼看不清,有幾位去世的戰士沒記住名字。有好多鏡頭給到美方戰士被槍打中死去,卻很少單獨給到我方被打中的戰士,其實也應該多拍一點,畢竟我國軍人也並不是鐵打的,他們被子彈打中被炮火擊中也是會死的······

電影還有一個特點是拍攝了美國下層軍人的日常,比如海報歌曲食物…這大概實在表示大家都不想打仗,只想和平安穩的生活吧。

拋開這部電影,抗美援朝勝利真的真的很不容易,不是所有戰士都是主角,有靈光一閃有突出的投擲技能可以大命不死。他們都只是血肉之軀,抗美援朝的勝利,不,應該説中國所有為獨立自主和平進行勝利戰勝,都是人民英雄用筋骨獻血鋪就的。

所有的勝利都來之不易,他們打仗是為了讓下一代人能生活在和平時代。

長津湖電影觀後感16

戰爭電影鉅製《長津湖》在萬眾期盼中終於登上了大銀幕。

特殊的題材、創紀錄的投資、超強的創作陣容,都預示着這將是一部史無前例的重磅影片。

該片的票房預售、想看指數均在同檔期影片中排名第一且遙遙領先,必將在國慶檔期掀起全國觀眾的觀影熱潮。

《長津湖》的上映也將抗美援朝戰爭片創作推到了新的高點。據筆者統計,自1956年《上甘嶺》上映至2019年,正式上映或播映的抗美援朝戰爭片僅21部。而2020年以來包括網絡電影及已立項的電影在內,抗美援朝題材電影在短短兩年內已達12部之多。抗美援朝題材已成為中國戰爭片一個潛力巨大的富礦,抗美援朝戰爭片創作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機遇期。作為第一部表現長津湖戰役的戰爭片,《長津湖》填補了一個題材空白。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東線作戰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憑藉鋼鐵意志和頑強的戰鬥精神,擊敗了美軍最精鋭的部隊,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地區,打出了令世界矚目的國威軍威,一舉扭轉了戰爭局勢。這段令人蕩氣迴腸的歷史首登銀幕,無疑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義。

《長津湖》的史詩性敍事實現了抗美援朝戰爭片的一次重要突破。該片在同題材創作中首次採用了全景式、文獻式的“正史化”敍事方式,建構了由決策指揮的高層視點、基層連隊的微觀視點以及美軍的他者視點“三線並行”的敍事結構,展現了從作戰決策至長津湖戰役這一段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歷史。

影片嘗試以客觀、理性的方式回顧歷史,揭示了抗美援朝戰爭的正義性和勝利的必然性,反映了作為勝利者敍事的高度文化自信。

該片也是具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英雄主義敍事。千里刀光影,萬里赴戎機,從解放戰爭到抗美援朝,主人公伍氏兄弟前赴後繼奔赴戰場,與雷公、餘從戎、平河等戰友用熱血與生命保家衞國,兄弟情、戰友情感人至深。

與之呼應的是另一個並行故事:

毛岸英向彭德懷主動請纓,毛澤東將兒子送上戰場,而岸英最終將熱血灑在了異國土地上。這些捨生忘死、為國捐軀的戰士們,都是共和國永遠銘記的英雄兒女。

長津湖戰役是抗美援朝最殘酷慘烈的戰鬥之一,志願軍將士在嚴酷的戰場環境中,書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

影片《長津湖》藝術再現了這場戰役的殘酷悲壯:

鐵道列車被炸的慘烈,亂石陣上的隱忍,通信塔之戰緊張激烈,新興裏戰鬥氣壯山河,指導員梅生退伍了亦重返戰場,老兵雷公壯烈犧牲,楊根思抱起炸藥包與敵同歸於盡,片尾“冰雕連”令敵人亦為之動容。

影片展現了中國人民志願軍不懼強敵、敢於戰鬥、敢於勝利的英雄氣概,英勇無畏、震撼天地的戰鬥精神,譜寫了一曲革命英雄主義的壯歌。

值得注意的是,該片還是電視劇《士兵突擊》的前傳,伍六一向許三多講述的那個“九死一生”的抗美援朝故事,正是《長津湖》中第七穿插連的長津湖戰史,“不拋棄,不放棄”的經典名句也找到了源頭。

新兵伍萬里與許三多之間的關聯,不僅是英雄鋼七連的傳承,也是中國軍隊的精神傳承。抗美援朝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後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

從《上甘嶺》到《長津湖》,抗美援朝戰爭片始終有着鮮明的愛國主義主題、革命英雄主義的人物模式以及陽剛的崇高美學。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長津湖》重述抗美援朝歷史,無疑有着鮮明的現實針對性和啟示意義,它們仍是作為民族意志、國家立場政治宣示的宏大敍事,是反帝反霸思想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的迴響,發揮的是凝聚人心的精神激勵功能。

《長津湖》的上映説明,這段非凡的歷史,祖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將永遠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的精神財富。

長津湖電影觀後感17

看完國慶檔《長津湖》電影后,心裏有許多的感想。

長津湖戰役發生在1951年11月27日,當時,陸戰一師前進到長津湖西側,這裏連綿的山地。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已經陷入了十萬大軍的包圍中。

影片中一張戰場形勢圖,顯示了雙方戰場態勢。藍色為陸戰一師的位置和突圍路線。湖東側是陸戰一師的1團和5團共8000人,湖的南頭是陸戰一師師部和部分工兵,有3000人。湖東側是陸軍第7師31團在擔任右翼掩護,有4000人。合計總兵力有18000人左右。

另外,在戰鬥中陸戰一師還得到第一航空聯隊的空中支援。紅色為另一方部隊,形成一個包圍圏,為9兵團的20軍,27軍和26軍共三個軍,最終投入兵力計15萬人。中間淺藍色是長津湖,它是截流長津江的水庫,長津江流入鴨綠江。

《長津湖》這部影片,以老兵的視角回顧那場慘烈的戰鬥,無涉勝敗。零下40度的嚴寒,使戰鬥變得更加悲壯。健在的老兵在講述這個故事時,充滿感情。離開戰場就不再敵對,他們對敵方軍人流露同情和敬意。六,七十年過去了,當年愛吃冰激凌的年輕人,都垂垂老矣,但他們依然可愛。

陸戰一師師長,作為主角,在影片中一帶而過。史密斯將軍是個富有經驗而且非常謹慎的指揮員。陸戰一師深陷重圍未被殲滅,很大程度得益於他的指揮。陸戰一師最終突出重圍,一路撤到興南港,乘船離開了。同時帶走了9萬多北朝難民。此役美軍傷亡5000人,其中第7師31團佔到3000多人。戰役雙方共傷亡數萬人。陸戰一師1941年2月1日成立,在太平洋戰爭中,參加了瓜達爾納爾島戰役、格洛斯特岬戰役、貝里琉島戰役‘沖繩島戰役,對日作戰屢建奇功。二戰後,參加了越南戰爭、海灣戰爭和在索馬里進行的“重建希望”人道主義救援行動。

這部影片中除了幾個歷史學家外,其他的解説都是老兵們的語言,即使他們不出現於畫面。他們心裏沒有仇恨,會擁抱昔日的對手。老兵們有自己對勝敗的詮釋他們覺得,雖然沒有勝利,但是南韓還在,值得去戰鬥 。

此生無悔,一點也不!

長津湖電影觀後感18

10月5日,我和爸爸一起去看《長津湖》。影片講述了,中華兒女為了保家衞國,在冰天雪地中和敵人展開殊死搏鬥。在面對重重困難面前,他們勇敢不屈、不怕犧牲。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解放軍戰士沒有吃的,沒有穿的,但是他們抱着堅定的信念和敵人奮勇交戰。我們現在穿得暖吃的飽都是解放軍戰士用鮮血換來的,我們應該要珍惜來之不易的一切。我們要多多學習,讓自己聰明,才能讓國家變得更富強。

長津湖電影觀後感19

昨天,剛上映一部電影《長津湖》,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的第二年,國家百廢待興、百業待舉。

在朝鮮處於生死存亡、我國安全面臨嚴重威脅的緊要關頭,黨中央政府應朝鮮政府要求,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衞國"的戰略。

電影看完以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一幀幀不怕犧牲、奮勇抗敵的畫面浮現在我眼前,讓我再次感受到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是用他們的鮮血築建的。

電影開始,跟隨鏡頭來到伍千里(吳京飾)的家鄉,伍千里作為七連團長帶領剛打完勝仗的戰士回家探親,在和父母見完面後,當晚收到緊急通知停止探親,外出打仗,年邁的父母只能目送孩兒,希望他勝利歸來。為了不要美國軍隊越過“三八線”、跨過“鴨綠江”,伍千里帶領一百多名戰士奔赴朝鮮戰場。

由於美軍飛機不停的在山間巡視,我們的軍隊火車被發現後不得不轉移陣地,保護電台、背起裝備徒步前行。

在前進的過程中,中國士兵不怕犧牲、不怕困難、忍飢挨餓,在嚴寒的冰雪天氣中紋絲不動,隨時觀察美軍的飛機,及時隱蔽,最終把電台送往前線陣營並抵達戰場。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個場景:

一個是伍千里帶領百名士兵徒步前進到達戰場時,為了躲蔽美國的巡查飛機,他們在前後無草無樹無山遮擋的情況下,躺在一堆石頭上面,假裝"屍體"躺在上面紋絲不動。美國人的兩架飛機不停的在上方飛行巡視,由於沒有發現敵人,他們為了一己之樂,便在他們以為是“屍體”的地方投放炸彈。

此時,伍千里眼看着身邊的戰士被炸死,內心十分難受,但為了以少保多不被全軍覆沒,安全抵達戰場,戰士們遵守紀律,只能默認忍受。

另一個是最後的場景,在美國軍隊誤以為是敵人時,他們走近一看,竟然是凍死在山上潛伏的中國士兵。

當我看到那一個個被凍僵的士兵端着步槍趴在雪地上時,在忍受着零下40多度的嚴寒天氣下,他們甘願化成冰雕,也絲毫不願退縮,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全部來自烈士們對於新中國的熱愛,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因為他們相信中國一定會勝利。

正如電影中美軍首領所説:“面對如此有決心的敵人,我們永遠無法打敗他們”。如今我們生活在國泰民安的和平年代,但永遠不能忘記我們的祖國是那些先輩們用甘於奉獻、無所畏懼的勇氣,拋頭顱、灑熱血替我們打下的。

就像影片中毛主席所説:“這仗真不想打,但為了未來百年的發展,這仗不得不打。打的一拳來,免的百拳來。”所以,那些為了保衞祖國未來拼死戰鬥的戰士,才是我們心中真正的英雄。

何其有幸生於華夏、國家繁榮昌盛,在祖國發展的今天,我們更要勿忘過去、銘記歷史、珍惜今天的來之不易,用我們的決心和努力獻出自己力量,維護祖國美好的未來。

長津湖電影觀後感20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飛機在天空中轟鳴、盤旋,但是那時的飛機不同於如今的飛機可以寄託孩子們的童年。藍天白雲間,一架架飛機掠過長空,發動機的轟鳴聲成了危險降臨的信號,朝鮮半島上數以千計的中國軍人奔跑、呼喊,尋找掩體、拯救戰友。

炮彈一一落下,鮮血、殘肢在朝鮮半島的土地上零落成泥。在這片土地上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們所經歷的已然不能用悽風苦雨來形容了。電影中張涵予飾演的宋時輪説了這樣一句話,大意是我們不僅與人鬥,還要與天鬥。

冰天雪地裏,戰士們缺衣少食。

他們身穿單薄的棉衣,吃着硌掉牙的土豆,他們甚至沒有一日三餐,他們餓着肚子,凍着身體,護送電台與譯電員。他們為的是能夠及時傳遞消息,所以不惜以命搏命,在敵人偵察機眼皮子底下“裝死”隱蔽,也是在這一刻易烊千璽飾演的伍萬里失去了他的朋友:

一個比他小兩個月的19歲少年。

以前上學的時候老師説過這樣一句話“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是永遠不會成熟的”,當時不覺這句話的深意,而今天在這部電影裏我終於明白了什麼叫前赴後繼,那不單單是軍人對於命令的服從,也是中華民族不屈的靈魂與信仰!

伍百里戰死了,伍千里還在,伍萬里也應徵入伍了,一個普通百姓家的三個兒子都在戰爭的硝煙中笑過、哭過、成長了。

那是一種深刻的恨與痛,它會撕扯靈魂,催人長大。就像在戰爭中存活下來的戰士所説的那樣,勇士與陣地同在,英雄和日月同輝!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朝鮮半島的青山綠水無疑是承載了許多不幸的,但是它也是幸運的,因為我們的志願軍戰士的正義之血,終將開出最豔麗的花朵。

和平,在今天看來是一件平常事,我們生活在沒有硝煙的時代,我們無法切實地感受堅船利炮,我們也無法想象當轟炸機盤旋在頭頂上時是勇氣先來還是恐懼先行。

相信很多人都會有個疑問,我們為什麼要去抗美援朝?

我們已經成立了新中國,為什麼還要在異國他鄉拋頭顱灑熱血?

二戰已經結束,我們為什麼不能和平共處?

在回答這些疑問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相信大家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1950年,是不尋常的一年,也是中華民族建國後的第二年,我們期盼的和平到來了,人民得到了解放,我們祈盼的人人平等的時代到來了,大家歡欣雀躍!然而此時的國際形勢卻是不容樂觀。杜魯門,斯大林美蘇爭霸的局面已然形成。

隨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世界格局也隨之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對立統一的存在於這個世界。而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員,自然有着應有的使命。

此時的朝鮮半島也是一分為二,以北緯三十八度線為界,分為了親美的南韓,和親共的北朝鮮。所以從國際形勢來看我們國家和朝鮮同屬於社會主義陣營,這也要求我們互幫互助。

在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奔赴朝鮮半島,他們帶着信仰,英勇的奔向朝鮮戰場!朝鮮半島與我國接壤,在地理位置上可以説是脣亡齒寒,對於美軍公然插手朝鮮戰場的行為,不戰便是屈辱!

拿破崙曾經説過“一個人陷入瘋狂的最好證據就是好高騖遠”。這句話用在美國身上再恰當不過了,他們公然躍過“三八線”,他們認為戰爭將在聖誕節來臨之前結束,因為他們不相信中國會出兵攻打他們。他們有全世界最好的武器裝備,他們已經控制了天空,他們從1951年8月開始實施了長達10個月的“空中封鎖交通線戰役”也就是“絞殺戰”!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志願軍戰士缺衣少糧的原因所在。

而此時的朝鮮戰場,凜冬已至!

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韜光養晦,一躍成為霸主,他們彷彿是不可戰勝的,彷彿是神話般的存在。然而事實證明,沒有不敗的神話,只有不屈的信仰!

戰爭,在1950年10月25日拉開了序幕。

這一天也成為了我國抗美援朝紀念日。

戰爭,總是無情的,熱武器時代,以血肉之軀抵擋槍林彈雨。

戰爭,總是殘酷的,炮火連天中,以肉體凡胎創造勝利神話。

戰爭,也是有情的,艱難困苦中,以不屈靈魂凝練民族之魂。

戰爭,也是動人的,悽風苦雨裏,以頑強意志雕刻不朽豐碑。

抗美援朝戰爭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1950年10月25日到1951年6月10日。在這一階段共發生了五次戰役。

而第二次戰役也就是長津湖戰役。

當戰爭進行到1951年6月的時候,敵我雙方已經是形成了拉鋸戰的形式,在6月10日這一天我方誌願軍戰士在傷亡8.5萬餘人的情況下殲滅敵人8.2萬多人。

可以説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然而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志願軍戰士的抗爭到底讓戰線穩定在了“三八線”南北地區。

這一階段的戰爭主要以規模化的夜間作戰和少有戰役間隙的連續作戰為主,對於聯合國軍和志願軍戰士來講,這一階段的戰爭攻防轉換頻繁,戰爭局勢也是瞬息萬變。

在戰爭進入第二階段,也就是從1951年6月11日到1953年7月27日的這段時間裏,戰爭的形式也有所改變,戰略方針也轉變為“持久作戰,積極防禦”。從原來的運動戰轉變為以陣地戰為主,並且由於戰爭時間的長度擴大,這一時期的戰爭也是軍事行動與停戰談判密切結合。

總體上來講這一時期的作戰戰線相對穩定,局部性作戰頻繁。

著名的上甘嶺戰役也是在這一階段發生的,自1951年8月份開始“聯合國軍”也就是美國同其他十五個參戰國開始實施了長達10個月的“絞殺戰”。

時間在槍炮聲與喊殺聲中悄然來到了1953年7月27日,這一天“聯合國軍”與中朝方面簽訂了停戰協議。也昭示了這場長達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終於結束了。戰爭從來沒有勝利的一方,雖然結束了炮火,可山河已然破碎,社稷崩塌,百姓悽苦,戰士們在異國他鄉拋卻頭顱,嗚呼哀哉!據

統計在這場戰爭中,我國消耗的作戰物資有560餘萬噸,所花費的作戰費約合25億美元。傷亡以及失蹤人口大約有1476674人。美國所消耗的作戰物資7300萬噸,作戰費約400億美元。傷亡人數以及失蹤人口大約是147萬餘人。

單從這些數據上來看,也不難看出這場戰役對於我們來説是多麼的艱難,但是我們依然勝利了,我們維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新生的政體,也維護了亞洲的和平與穩定,用我們的血肉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同時也為我國的發展贏得了相對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kqmm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