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觀看202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範文(通用12篇)

觀看202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範文(通用12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觀看202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範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觀看202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範文(通用12篇)

觀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篇1

小學畢業後,江夢南以全市第二名的成績考入郴州市六中。2011年高考,她以615分的成績考入吉林大學。

在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江夢南因無法聽見播放的錄音,只得捨棄聽力部分,在少了佔總分數35%比重的聽力分數情況下,她依然順利通過了考試。

一個交流不便的湖南女孩,為何要選擇遠在北方的吉林大學?江夢南説,一是自己的偶像張海迪也畢業於吉林大學,她説“要跟隨海迪阿姨的腳步”。同時,江夢南一直有一個“英雄夢”:治病救人,祛除病痛。

最終,她選擇了吉林大學的藥學專業。

江夢南碩士時期的研究方向是吉林大學教授楊曉虹幫她選的。楊曉虹清楚,由於江夢南聽不見聲音,進實驗室會有一定危險,所以讓她選擇了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研究方向。

江夢南最初根本無法通過脣語讀懂專業術語。三年研究生期間,楊曉虹在涉及專業術語時,都會寫下來給她看,有時候甚至會寫滿十幾頁紙……這一切,江夢南始終銘記。

“心有目標腳踏實地,不必患得患失。”2018年,她考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開啟博士研究生的學習與生活。

江夢南曾經認為,通過個人努力來克服身體殘缺帶給自己的困難、並與健全人站在同一個跑道上是一件很酷的事。後來,她意識到為所有人創造一個平等、包容、無礙的環境,人人都能公平地生活與工作,是一件更酷的事。

涅盤重生後的江夢南,如一隻心懷大愛的鳳凰,將愛的種子播撒到故鄉。早在大學期間,江夢南迴到郴州家鄉時,總會到特殊教育學校做義工,探望那些視力、聽力、智力存在障礙的孩子。

“我從小的目標就是能夠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希望能夠為其他人祛除病痛。”在3月3日晚播放的頒獎典禮上,江夢南講起了自己的心願:“不管是健全人還是殘障人士,大家都能平等的生活。”

觀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篇2

她是一名聽障人士,憑藉讀脣語考上清華大學博士,她叫江夢南,剛剛當選為“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之一。

對她的頒獎詞是這樣寫着,“從無聲裏突圍,你心中有嘹亮的號角。新時代裏,你有更堅定的方向。先飛的鳥,一定想飛得更遠。遲開的你,也鮮花般怒放。”

江夢南,在她幼小的時候,因為得了肺炎用錯了藥,導致兩個耳朵失聰,她的父母並沒有放棄這個孩子,而是告訴她:“這是一個既定的事實,你得學會去接受、學會面對。”就這樣,從小開始,小夢南的爸爸媽媽就教給她學習認字,學習脣語,一天一天,慢慢地,小夢南長大了,該開始上一年級了,可是她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大哥哥大姐姐們一步一個台階地去上小學,而她由於失聰,只能繼續留在幼兒園大班。時間一天一天過去,孩子上學了,由於同齡人比她早上一年,到四年級暑假時,她通過自學五年級的課程,暑假後就跳級去上了六年級。她的努力付出,震驚了周圍的同齡人。

她的爸爸媽媽十年如一日的教育夢南加上她的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有了回報。一年又一年,她高考時,憑藉優異的成績考入吉林大學本科,四年後升入吉林大學。三年後,成功考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

在她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不屈的精神!在她的身上,我們領悟到了什麼叫作勵精圖治!在她的身上,我們彷彿聽到了她的召喚:“只要打不到,壓不垮,還有一口氣在,我們就沒有放棄自己的理由。”

我們的父母給了我們健康的身體,我們沒有理由不努力,我們的下一代要向江夢南博士學習,學習她堅強不屈、堅持不懈、永不放棄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觀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篇3

頒獎典禮上,視頻短片裏一個個感人的畫面,一句句真情的話語,還原了這位耄耋老人的感人事蹟。

作為高原醫學事業的開拓者,1958年,吳天一響應祖國號召來到青海。當時,國內的高原醫學研究還是一片空白,在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鑑的情況下,吳天一克服自身頭痛、胸悶、失眠等高原反應,頻繁出入高寒地帶,爬冰卧雪,為牧民治病、收集生理病理數據。受強烈紫外線的影響,吳天一40多歲時雙眼就罹患白內障。在高低壓實驗氧艙進行首次人體模擬實驗時,他的鼓膜被擊穿,聽力嚴重受損。在調研途中,他遭遇過六次車禍,留下十四處骨折,最嚴重的一次,一根肋骨差一點兒戳入心臟……憑藉着一股韌勁,吳天一的高原醫學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成果。青藏鐵路建設期間,他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創造了鐵路建設工人無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蹟,被稱為“生命的保護神”。投身高原醫學研究60餘年,吳天一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國際標準,開創藏族適應生理學研究,診療救治藏族羣眾上萬名。

觀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篇4

有一位戴着鼻飼管的老爺爺,看起來普普通通,但他的真實身份卻是隱藏了幾十年的國家最高機密的核潛艇研究員。

他叫彭士祿,出生於英雄家庭,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便死在敵人手下,四歲被通緝,坐了兩次牢,吃了百家飯,許多媽媽都為了換他的命犧牲了自己。彭士祿從小就十分孝順。他小時候就十分艱苦,在他15歲時,周恩來找到了他,還給了他學習的機會。

彭士祿原本學的是機械類,後來他因需要,轉行轉成了研發核潛艇。

這些時間,他每天五點起來,十二點以後睡覺,餓了就吃窩窩頭,但有些時候,卻可能連個窩頭都吃不上,就去挖白菜根。他們在蒐集資料的時候,最開始的資料便是在美國商店買的兒童模型玩具和一張模糊得看不清的圖片,但是,他們仍然敢於去嘗試。一次,他們蒐集到了一個英語資料,可他們沒有學過英語,更看不懂英文,於是彭士祿他們就早起背英語單詞,十分努力。

他們的環境不好,又有蚊子又有蒼蠅,叮得身上流膿,但是,如此惡劣的環境,他們依舊日日夜夜艱苦奮鬥着。

終於,他們奮鬥了13年,中國第一個核潛艇“長征”號成功潛入大海。想到祖國原來一窮二白,被蘇聯瞧不起,又想到彭士祿他們這麼多年為國奉獻,可都是他們的功勞哇!

彭士祿回到祖國便影藏了幾十年研造核潛艇,這就是那個戴鼻飼管的老爺爺!

彭士祿勇敢無畏,一生報國,他不怕艱辛,熱愛祖國的精神值得每一個人學習!

觀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篇5

彭士祿院士一生為國家潛艇核動力和核電發展做出重要貢獻,被譽為“中國核動力事業的墾荒牛”。在中核集團公司的統一組織下,核動力院副院長劉承敏前期指導黨委宣傳部和科技處共同完成了宣講材料的準備和宣講團的籌備。本次宣講由黨委宣傳部領導帶隊,來自四所和二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潘東、許愛威作為主講人蔘加了此次宣講,將彭士祿院士的坎坷經歷和巨大貢獻生動地顯示給觀眾們,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讓現場許多觀眾眼中都泛起淚光。

此次宣講會是何樑何利基金會擬為彭士祿和黃旭華院士舉辦的四場宣講會中的首場,後期還會在上海、廣州、澳門等城市舉行。宣講會的受眾範圍廣、社會媒體多、傳播力度大,對宣傳科技強國理念、弘揚和發展核工業精神都具有重要意義。正如結尾所説,新時代核工業人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核動力領域攻堅克難。不負芳華,勇攀高峯,在核電市場奏響華龍新篇章!”

觀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篇6

今天,老師帶我們瞭解認識了一位英雄——第一任核潛艇的總設計師彭士祿院士,革命英烈彭湃之子。

彭士祿爺爺為了從事的核潛艇事業數十年來一直隱姓埋名,國家對他的身份一直隱藏着,所以有很多人不認識他。

彭士祿的母親在他3歲時被國民黨抓去了,不久後便英勇犧牲,而彭士祿的父親在他4歲時也壯烈犧牲了,從此,彭士祿便成了孤兒。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奶奶抱着彭士祿住進了一家老百姓家裏,前前後後住過20多户人家。不久後,彭士祿被國民黨捕去,而他的兩個媽媽也先後被捕去,兩個媽媽也獻身了,那年彭士祿10歲,在奶奶的打聽下和獄友的幫助下,他逃了出來,但很快又被抓了回去,直到15歲,周恩來才找到他。

之後,他憑藉優異的成績爭取到了留學的名額,回國之後,他負責起了核潛艇的設計工作,並隱姓埋名多年。

1970年,我國第一艘核潛艇誕生了,並取名為“長征一號”。1974年,核潛艇正式加入了我國海軍。

今年,彭士祿出現在醫院,他坐着輪椅,鼻子裏塞着鼻飼管,手裏抱着一個維你小熊,因此被護士們親切地稱之為“維尼爺爺”。

觀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篇7

國賓護衞隊護航,禮兵護送勛章入場,國家最高禮遇、黨內最高榮譽致敬最閃亮的星。這些功勛黨員來自人民、植根人民,終其一生許黨報國,不負人民。他們是無數平凡英雄的傑出代表。每一枚沉甸甸的勛章,都是對他們、對所有平凡英雄的崇高禮讚。

吳天一,塔吉克族,新疆伊犁人,1982年5月入黨。他投身高原醫學研究50餘年,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國際標準,開創“藏族適應生理學”研究,診療救治藏族羣眾上萬名。青藏鐵路建設期間,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創造了鐵路建設工人無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蹟,被稱為“生命的保護神”。

辛育齡,河北高陽人,1939年7月入黨。他是新中國胸外科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戰爭時期,他曾與白求恩並肩戰鬥,多次衝上前線救治傷員。和平年代,他長期致力於我國胸外科創建和發展,是中國人體肺移植手術第一人,在胸外科領域多個方面取得“從0到1”的突破,為我國衞生健康事業創新發展作出卓越貢獻。先後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在吳天一身後,是許許多多跟他一樣立足本職、默默奉獻的黨員醫務工作者。他們有的一生紮根在艱苦偏遠的邊疆、山村,默默守護當地百姓的健康平安;有的日夜奮戰在寂靜的實驗室裏,在技術攻關和藥械研發路上披荊斬棘;有的常年與蚊蟲、釘螺、病毒打交道,用堅韌與汗水築起防控疾病的銅牆鐵壁……他們心中裝着人民、工作為了人民,在各自崗位上頑強拼搏,不計較個人得失,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崇高情懷。他們都是可愛可敬、值得銘記的平凡英雄。榮光,同樣屬於他們。

致敬英雄,最好的方式就是向他看齊。這些優秀的共產黨員就在我們身邊,他們的事蹟可學可做,他們的精神可追可及。他們用行動證明,每名黨員都能夠在民族復興的偉業中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今天,衞生健康事業在迎來巨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各種風險挑戰,需要黨員醫務工作者以先進典型為榜樣,繼續錘鍊堅強黨性,牢記初心使命,用忠誠與堅韌,用專業與仁心,為衞生健康事業發展作出新的貢獻,在平凡崗位上鑄就醫者的光榮與夢想。

章體採用黨徽、五角星、旗幟、豐碑與光芒、向日葵、大山大河、如意祥雲等元素。黨徽體現黨的領導和核心地位,五角星象徵共產主義崇高理想與薪火相傳,豐碑與光芒寓意黨的輝煌歷程與豐功偉績,向日葵象徵全黨全國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大山大河體現黨員的理想和追求,如意祥雲寓意祖國繁榮昌盛、和諧發展,旗幟寓意在黨的領導下,為實現革命理想而永遠奮鬥。寓意在黨的陽光沐浴下,勛章獲得者一心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

觀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篇8

3月3日晚,“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央視1套綜合頻道播出,吉林大學校友江夢南獲評“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

出生不久,江夢南就因耳毒性藥物導致極重度神經性耳聾,左耳損失大於105分貝,右耳聽力完全喪失。從此,她就一直生活在無聲的世界裏。在父母的幫助下,她靠看着口型讀脣語和別人進行交流,憑藉着頑強的毅力和堅強的信念,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艱辛和汗水去堅持學習、努力生活。

2011年,江夢南以615分的成績考入了吉林大學藥學院。在母校學習、生活的7年時間裏,在學校和學院領導、師長的親情關懷下,在身邊同學的熱心幫助下,江夢南順利完成了本科和碩士研究生階段的全部課程,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獲得吉林大學自強自立大學生標兵、白求恩醫學獎學金、東榮獎學金等榮譽和獎勵。母校為她減免了大部分學費,老師為她的學習、科研付出了極大的心血。畢業前,江夢南在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三醫院接受了耳蝸再造手術。

2018年,經母校推薦,江夢南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錄取為博士研究生,在成長的路上繼續前行。

觀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篇9

她是一名聽障人士,憑藉讀脣語考上清華大學博士,她叫江夢南,剛剛當選為“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之一。

對她的頒獎詞是這樣寫着,“從無聲裏突圍,你心中有嘹亮的號角。新時代裏,你有更堅定的方向。先飛的鳥,一定想飛得更遠。遲開的你,也鮮花般怒放。”

時間回到29年前,在江夢南僅有半歲時,因為肺炎誤用藥物,導致她的左耳損失了大於105分貝,而右耳的聽力則完全喪失,臨牀上被診斷為極重度的神經性耳聾。

雖然在她1歲時就配備了助聽器,但聽障問題並未得到解決,“上課”對江夢南而言十分吃力,硬生生地聽了幾年課後,她練出了讀脣本領。從此,江夢南開始了用觀察脣語去“聽”別人説話。憑藉着驚人的毅力,她考出了瑤族鄉鎮,直到考上了清華的博士。

在2018年,江夢南的困擾得到了緩解。研究生入學前,她在右耳植入了人工耳蝸,告別了26年的無聲世界。然而,人工耳蝸只是解決了“聽到”,但由於聽覺中樞空窗期太長,需要堅持聽覺言語康復訓練來解決“聽懂”的問題。

2021年試用集成騰訊天籟音頻AI技術和騰訊會議遠程康復功能的“美訊聽寶”後,江夢南的聽力康復變得更簡單高效,聽力康復效果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江夢南從未停止探尋“優化交流”的方式,她嘗試在“美訊聽寶”APP上,通過騰訊會議接受遠程的聽覺康復訓練。這是騰訊天籟行動推出的首個集成“聽力測試+AI輔聽+遠程聽力康復服務”的平台,可提升單音節識別率66%。

3月3日晚,江夢南入選為“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就在同一天,也是全國愛耳日,騰訊天籟行動啟動2.0升級,中國聾人協會、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誌社、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中國聯通、騰訊公益、南方週末等機構共同發起“天籟聽未來行動合作體”。

為了幫助更多青年聽障人羣的掃清聽力障礙,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騰訊會議天籟實驗室聯合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共同發起“天籟青年人才基金”,宣佈未來一年內將為100位以上聽障青年人才進行人工耳蝸手術補貼和聽力言語康復補貼,使他們聽得更好,説得更好,打破聽力壁壘,掃除身份障礙,在各個領域施展自己的才華,更好地為社會、為國家做出貢獻。

“像江夢南這樣的聽障人士還有很多,他們仍在等待像天籟行動這樣的科技公益項目救助,為生活帶來新改變。”中國殘聯執行理事會理事、中國聾人協會主席楊洋表示。

如今已是廈門大學博士的趙蚰竹,在“天籟青年人才基金”的幫助下植入人工耳蝸。目前,蚰竹的盲聽基本可以達到60%。儘管有些聲音還聽不太明白,但是它帶來的新鮮、生動、豐富的聲音讓蚰竹非常興奮。

隨着“天籟青年人才基金”的成立,希望有更多的“江夢南”和“趙蚰竹”受益,掃除聽力障礙,更好地向社會施展才華與抱負,實現自己的夢想。

觀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篇10

東京奧運會田徑“男子百米”半決賽上,32歲的“中國飛人”蘇炳添以9秒83的成績打破亞洲記錄,順利晉級決賽,成為首個進入百米決賽的亞洲人、中國人!他不僅超額實現了他個人賽前的願望,更是讓全中國為他沸騰。隨後的決賽中,蘇炳添以9秒98的成績取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績。

在世界範圍內,奧運會所有賽事裏面關注度最大的就是田徑,田徑運動也被稱為“體育運動之母”;而在田徑賽事裏,關注度最高的便是百米賽跑,榮譽最高的,當屬百米冠軍。蘇炳添能夠同清一色的黑人運動員站到決賽的跑道上,他已經創造了歷史。他以自己絕對的速度,證明了黃種人體能不輸任何種族。他的成功代表的不僅僅是體育界的希望,更是中華民族挺起的脊樑。他值得我們為他歡呼,更贏得所有人對他的尊重。“中國飛人”蘇炳添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歷史,創造了中國人乃至亞洲人的速度。

而他成功的背後,有着太多心酸與不易。改起跑腳,一切從零開始,艱難的訓練他成功度過,他的起跑能讓世界飛人博爾特自愧不如。他自己説男子百米賽跑要提高0.1秒非常不易,而他提高0.08秒用了3年。決賽跑道上的十秒之內,是賽道下數十年的苦練。我們為他歡呼,更為他心疼。

誠然今日,強大的祖國已經不需要幾枚金牌去界定成功與否,國人對於體育賽事是否得金有了更為平和的態度。在國乒“盺雯組合”混雙失利、惜敗日本隊的時候,國人能夠安慰道歉的二人“金牌不是唯一”“站到奧運會賽場,你們就已經是我們心目中的冠軍。”這是祖國愈發強大給予國人的信心。

同時,越發寬鬆的輿論環境對於運動員也是莫大的幸事。但是運動員們並沒有因為國人的寬鬆,就放鬆對自己的要求。為自己,為國家掙得更多的榮譽,是他們矢志不渝的信念。蘇炳添就是因為有着這樣的信念,才能不斷突破自己的極限,詮釋中國速度。

蘇炳添是體育之星,也是我們國人應該追的星。我們要學習他追求極致的精神,學習他的'愛國情懷,學習他的堅持與不放棄。如果我們人人都能在自己的行業做到極致,那麼我們的國家何愁不復興。

觀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篇11

那個追風跑了17年的少年,在東京奧運會上,追上了被賦予厚望的自己。

從小對體育運動痴迷的我,對速度有着迷之的熱衷,所以短跑,就成了我最熱愛的運動。百米賽道是神聖的,它記錄着無數關於速度的追逐與史詩。小時候趴在電視前,看着百米決賽上精彩的速度對決,看着博爾特一次次甩開對手,輕鬆打破世界紀錄;看着布雷克,蓋伊一遍遍追趕着人類速度的極限;看着百米賽道上,一個個黑皮膚的人在締造着短跑史上的奇蹟。

我曾天真地問我爸爸:“為什麼中國人不能像他們一樣快。”

“這是天賦,我們不可能趕得上他們的。”

直到一個人出現,締造了屬於中國人、黃種人的傳奇。蘇炳添,這個註定要載入人類史冊的男人。

2015年,尤金的一聲槍響,9.99,一箇中國人第一次打開了十秒大關。2018年,亞運會的跑道上,9.92,一箇中國人奪得了亞運會冠軍,亞運記錄也一併收入囊中。

屬於蘇炳添的時代才剛剛拉開帷幕,我也慢慢相信,一個黃種人也能在百米賽道上創造奇蹟。有很多人説黃種人的極限在9.90,但極限,就是用來超越的。

延期了一年的東京奧運會在2021年悄然開幕,三年的沉寂,與傷病對抗,與狀態對抗,與被寄予厚望的自己對抗,我多麼希望31歲的蘇炳添能在奧運會上追上曾經的那個自己,也多怕這朵嫣然綻放的玫瑰,會在這場風雨中凋謝。前面的賽程基本都只在關注戰況,而只有田徑賽跑,雖然只有寥寥數秒,卻讓無數熱愛者為之心驚,為之抓狂。

半決賽關鍵的一槍在8月1日傍晚打響。強勢進入半決賽的蘇炳添,能否創造黃種人的歷史,擠進決賽大門。一名31歲的老將,跟這麼多擁有很強競爭力的年輕選手,進決賽是我不肯奢望的。提前半小時,我就打開電視,為蘇炳添這可能是最後一屆的奧運會默默祈禱,只希望他不留遺憾。

比賽前一分鐘,我像小時候那般趴在電視前。蘇炳添上道,預備,跑!蘇炳添的起跑強勢,穩定住,我的心也隨着飛快的步伐飛跳,在要衝線時,我已經跳了起來:“要第一了!要第一了!”蘇炳添身體前傾,望向旁邊的計時器。

9.83!9.83!蘇炳添創造了難以置信的奇蹟!蘇炳添癱倒在地上,眼淚奪眶而出,我也不禁流下了眼淚。9.83,對於一個31歲的黃種人,他追上了,超越了所有人對他的期待,三年的努力,讓他站在了奧運會的山巔,站在了亞洲的山巔,站在了所有人心裏的山巔。半決賽第一名,強勢踏上了以前我們想都不敢想的百米決賽跑道。

當百米決賽的第六道,赫然印上“SU BINGTIAN CHINA”的時候,所有的質疑與痛苦都隱匿在這夜晚。他已經創造了奇蹟,即使沒有拿到獎牌,也成為了所有人心中的神。

蘇神,激勵了太多對速度熱愛的人,也在奧運會的舞台上,擊碎了所有人對黃種人的刻板印象。他也會激勵我,在人生的跑道上,永不放棄,創造奇蹟。

我看着他站在決賽時,那個自信的笑容,向全世界展示着胸前的“CHINA”時,我就知道,那個追着風的少年,回來了……

觀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篇12

相同的筆,相同的畫,相同教室,相同的人,不同的心態。這就是奧運精神帶給我的啟示與改變。

八月,暑氣蒸騰,蟬聲煩躁。畫室內,畫板上,稿紙已被橡皮擦得幾乎破掉,我癱坐畫前,熱情殆盡,心下黯然,“為什麼?為什麼總畫不好?”無心再試,屢試屢敗,試了何益?倒不如,收筆,回家。尚在門口,解説人激情講解的聲音早已破門而出,是爸媽在回看男子100米半決賽!我忙不迭脱了鞋,扔了畫板,搶到爸媽跟前,佔據沙發最好的位置。前兩組很快比完了,來到第三組。我驚喜地看到蘇炳添站到了四號跑道上。他目光中透露的自信,讓我不禁感到:這或許就是一箇中國人進決賽的希望!我不由得開始期待這場比賽。“砰”,一聲槍響,運動員們如箭一般射了出去,我驚喜地看見四號跑道上的蘇炳添,竟衝在最前方!“加油!你一定要贏!”他自是聽不見。此刻,蘇炳添正拼盡全力地加速,因為旁邊幾位運動員已經追上來了,蘇炳添不敢有絲毫地鬆懈。終點離他們越來越近,最後還是蘇炳添最先跨過終點,9秒83!進入了決賽,創造了亞洲的紀錄!

看完比賽,我既欣喜,又好奇:蘇炳添,到底是誰?我馬不停蹄跑回房間,上網一搜,鋪天蓋地而來的是“蘇炳添:亞洲飛人”“蘇炳添,沒有亞洲人的極限之説”,一篇又一篇,一一點進去,蘇炳添的田徑道路上,坎坷曲折,令人心酸。最初,身材不夠高大,不被理解,甚或遭遇嘲諷與挑釁,然而他堅定選擇,百折不撓,終於成就了今日中國田徑的奇蹟——他實現了中國奧運男子百米決賽零的突破。縱然他不在短跑運動員的黃金年齡,縱然他不被很多人看好,但他依然在努力超越自我,超越極限!原來,所謂的厲害,只不過是“從一而終”。所謂的無極限,只不過是“堅持不懈”。想到這兒,我似心有所悟。

突然,媽媽冷不丁敲門進來,揶揄道:“看個奧運,連這都不要啦?”她手上拎着的,正是被我棄在家門口的畫板。心頭悸動,“怎麼會呢,媽媽!”我笑道。接過畫板,放下,沉思。對啊,跑步如此,繪畫不亦如此嗎?

八月,太陽火紅奔放。背畫板,攜熱情,我重新走進了畫室。擺上畫板,拿起炭筆,筆尖輕劃,稜角分明、方臉闊口的蘇炳添躍然紙上。這一次,我重拾繪畫初心,心中一片光明。畫中的蘇炳添,陽剛帥氣;畫外的我,堅定不移。謝謝你,蘇炳添,是你讓我明白,雖然可能屢試屢敗,但我們也要屢敗屢試,試到成功,試到突破!而這,也正是奧運精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goqj2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