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夜鶯電影觀後感

夜鶯電影觀後感

片中祖孫兩人的心靈之旅,在綠野田園緩緩釋放的親情與感悟,給這個囂鬧的世界帶來了一絲久違的清新,也帶給觀眾久久不能平息的震顫與思考。

夜鶯電影觀後感

夜鶯電影觀後感第1篇

《夜鶯》表現的是當下都市家庭普遍存在的現象,李保田在劇中飾演男一號爺爺,在物質生活的飛躍中感到迷失,終日留連於家中與公園,對故土和已故的老伴念念不忘;秦昊飾演的兒子和李小冉飾演的兒媳兒在事業方面是成功人士,但無力維護家庭的情感關係,住在飛機上的時間比家裏還要多;楊心儀飾演的孫女則變成了都市貴族版“留守兒童”。

片中一家三代人就是幾千萬入城家庭的真實縮影。經濟進步,科技飛躍,很多人旅遊、公出走遍大江南北甚至全球各地,成為空中飛人,而他們卻很少歸鄉,很少有時間用心與長輩和孩子交流。影片表現出了對中國進入都市化之後的現實症結,運用濃得化不開的鄉情給出了藥方。爺爺和孫女踏上返鄉的列車,無垠的青山、竹林、江河、梯田,對於爺爺來説,這是久違的故土,是一片不褪色的記憶,對於孫女來説,則像進入科幻電影中的侏羅紀公園,到處是沒見過的奇景與“怪物”。遠離了囚籠般的都市,隔代人的隔閡漸漸消融,取而代之的是理解和交流,爺爺和孫女的旅行,看似偶爾的心靈碰撞,其實也是現代都市環境下必然的結果,即便手機和飛機已經佔領了生活,都市長大的孩子已經視水牛為怪獸,但人們內心的故鄉田園永遠不會被徹底湮沒,還會一代一代傳遞下去,這是故事的核心所在。

或許是因為法國導演的視角產生了觀旁者清的效果,影片的電影語言極為細膩且簡潔,畫面流轉於世外般的流光異彩,美麗難以言表的風景,像無言的傾聽者,傾聽着老邁者的歲月感悟,不合時宜的固執,也傾聽着熊孩子的成長,那些懵懂天真中對自然與自由的渴求。

《夜鶯》主打親情路線,將鏡頭聚焦於一箇中國普通的城市家庭,條件優越卻孤獨性的孫女陪同爺爺走向歸鄉之旅,經過重重挫折終於回到風景如畫的南方,在這過程中,她學習着體諒與愛的含義;而長期冷戰的父子關係也因為這次意外之旅重歸於好,看似平淡卻精緻的動人故事,埋藏的是導演對於現代社會裏傳統家庭觀念淡薄的反思,以及對最質樸真摯的親情的呼喚。

夜鶯的存在,不僅代表爺爺對過世奶奶的眷戀,也象徵着家庭對孩子與老人的關愛。《夜鶯》就是這樣一部簡單而有意義非凡的中國味道濃郁的親情電影,也終於意識到這些年來自己錯過了多少珍貴的東西。

夜鶯電影觀後感第2篇

《夜鶯》算不得公路片,沒有一路走一路解決問題的實質表現。説風光片吧雖然景色確實清新可人,但展現的種類又略顯寒酸,整體感覺有一種八十年代老電影的質地,不吹毛求疵時滿滿都是温情,若認真起來,段段皆有槽點。

有意思的是,這種帶着八十年代國產片質地的電影卻是出自一位法國導演之手——原諒我一直久聞《蝴蝶》大名卻遲遲疲於欣賞,看他人多拿兩片對比,還以為不過同是講爺孫兩代故事的緣故,卻原來正是同一個導演。看來補課得提上日程了,笑。

提導演是因為驚異他對國人代溝的精準把握,比之某些國人導演更為本土。在觀看開頭爺爺剛帶着孫女出行,兩人不尷不尬的距離與對抗時,我總是不時想起從前與自己奶奶的事情,因此倍感温馨。

親子沒有隔夜仇。縱然如兒子責怪父親痴鳥弄丟了孫女而四年不肯和父親同處一室,間接導致孫女與爺爺不能建立正常的隔代親情,直到二人(爺爺和孫女)荒郊野嶺朝夕相處幾日才漸入佳境。乍一看,兒子與父親在老家重修於好的情節過於急躁,其實感情不就是這樣,兒子與父親四年來的僵持皆源於國人的不溝通,怨也好愛也好都埋在心裏,演練千百遍演算千百種答案,都還是在心裏,就不告訴你,越親的越難開口,直到某一天一個外來事件打破僵局——在這裏,就是父親和孫女的又一次與鳥有關的出行。這種含蓄而內斂的親子隔閡,在李安的“父親三部曲”裏體現的更加確切。《夜鶯》與之相比,太多細節做得不夠到位,這是它註定普通而無法成為精品的原因,但是考慮到導演國籍,他能把握到這麼微妙的國人情感,已然是下了一番功夫值得讚揚了。

私以為不應該給《夜鶯》打上文藝片的標籤,“文藝片”三個字曲高和寡直接拉開了影片與觀眾的距離。像《夜鶯》這種接地氣的温情電影,若是主打親情牌,倡導把爺爺奶奶帶回影院——要知道,他們那一代在小廣場上看的電影,可不比我們年輕人少——想必對影片最終的結果,又是另一番境遇。況且裏面那麼多有關爺孫間代溝的小細節,好笑又温馨,絕對是日常中親子間實實在在發生的事情,不讓他們一起在大屏幕上重温一下,實在可惜。

夜鶯電影觀後感第3篇

這是一部有關家庭題材的好片子。片中的任老爺子因為過於留心看鳥,一時大意,讓任性的孫子“任幸“險些走失。事雖過去多年,但由於缺少溝通,父子一直心中有疙瘩,孫女處處不配合,甚至夫妻關係都僵化到快要崩潰的`地步。

後因遇事機緣巧合,父子、夫妻、祖孫之間經過情感的交流,語言的溝通,一個三代人和諧的家庭出現了。

看完《夜鶯》,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溝通乃和諧的關鍵。家庭內部是這樣,父子之間、夫妻之間、幾代人之間需要溝通,家庭外也是這樣,鄰里之間、同事之間、朋友之間、領導和下屬之間,城鄉之間、村鎮之間、全社會何嘗不是這樣?多一些交流,多一些溝通,文明和諧的社會就形成了。

更讓人感動的是,已經獲得多個獎項的《夜鶯》作者和導演,在影后還不辭辛苦地到現場與觀眾進行了互動,身體力行地進行溝通。給觀眾釋疑解難,虛心地接受觀眾的意見,這種平易近人、追求完美的精神,讓人肅然起敬。

虔誠地祝福《夜鶯》“申奧“成功!

要特別感謝深壇活動部的各位同事給我們推薦了這麼優秀的、感人的好電影。這也是情感溝通的一個方面吧。這樣的活動越多,我們的深圳必將會更加和諧。

夜鶯電影觀後感第4篇

《夜鶯》很有象徵意味的成為了本片中的一個隱喻,老人帶着養了十八年的夜鶯葉落歸根,在老伴的墓前將其放飛,小女兒買了一隻夜鶯彌補了父母的情感危機,電影用一隻小鳥連接了城市與鄉村的鴻溝,這隻小鳥也成了人心與人心的橋樑,就像是一劑良藥一般在影片之中表現出了最大的作用,就連那嘰嘰喳喳的叫聲在樹影斑駁的林中就更加的悦耳動聽。

法國人拍的這部中國題材的影片就如同法國的大多數文藝片一樣在路上走出一種迴歸走出一種困境,並不新鮮的故事和情節勾勒出的是這個現代化城市的病徵,這種通病其實還是有地域差異的,導演並沒能真正的把握住中國社會的癥結,而是在一種理所應當的節奏中將故事傾述了出來,如果細細品味下來情感的鋪墊與轉折處理得並不夠細緻。幾代人之間從原本的芥蒂到後來的理解缺乏説服力,或許導演要的就是那種水到渠成的效果,可是從影片的情節上來看並沒有做到真正的水到渠成,説白了就是還欠着幾分火候,本片小火慢燉的節奏就好像還沒有開鍋便關火了似的,尤其是在影片最後部分過於草率的大團圓結局幾乎無法帶給觀眾什麼好感,尤其是在這樣一個心浮氣躁的大環境中這樣的影片很難真正的打動觀眾。

説了許多《夜鶯》這部電影的問題,但其實作為個人來説並不討厭本片,尤其是對這樣的中國電影或多或少都會更加的包容幾分,儘管它絕對算不上是什麼佳作精品,但至少導演很真摯的拍攝的本片值得我們安安靜靜的觀賞,尤其是李保田非常個色的表演風格帶給本片那些不一樣的東西。

《夜鶯》講述的是一個三代人的隔膜問題,爺爺和孫女的旅行,看似偶爾的心靈碰撞,其實也是現代都市環境下必然的結果,即便手機和飛機已經佔領了生活,都市長大的孩子已經視牛為怪獸,但人們內心的精神田園永遠不會被徹底湮沒,還會一代一代傳遞下去,這就是故事的核心所在。

影片大部分時間講述的是祖孫倆的旅行,也就是李保田飾演的爺爺和憑《甄嬛傳》走紅的楊心儀飾演的孫女,從一老一幼的視角重新審視這世外的流光異彩,美麗難以言表風景,像無言的傾聽者,傾聽着老邁者的歲月感悟,不合時宜的固執,也傾聽着熊孩子的成長,那些懵懂天真,以及本不該沾染的世故。

無論你怎麼着急忙碌,與時俱進、日新月異,人們內心深外,總有一些精神層面的渴求是與生俱來,不為外界所動的。就像《夜鶯》裏面秦昊飾演的兒子,人生不可謂不成功,而他還是要在口袋裏揣上那個豎笛,説明他的內心對童年時代、對自然環境的懷念。

從前都説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現在是人在都市中也身不由己,沒有刀光劍影,但無形的壓力更讓人難以承受。都市裏人很多,但卻疏離冷漠,互相防備互相算計,缺乏鄉村式的純樸與透徹,每個人都像夜鶯一樣,在囚籠般的生活中漸漸變得不再快樂,不再歌唱,只有打開心窗,親近自然,才能重新歌唱。

竹林小橋,田野溪水,古村老院,《夜鶯》中大量綠色的使用有清洗眼球之功,法國導演菲利普•彌勒還是那麼細膩與飽滿,而我們熟悉的桂林山水則比《蝴蝶》更備感親切和嚮往。中法電影合作有着優良的傳統,無論投資與創作的合作,影展或業內的交流,還是互相引進,都罕見的密切,這是兩國電影文化多年的結果,2010年,中法簽訂了《中法電影合拍協議》,《夜鶯》便是繼王小帥導演的《我11》之後,第二部受益於該協議的影片。

就在今年,《夜鶯》之前,中國觀眾已經通過大銀幕,看到了諸如《火山對對碰》《美女與野獸》《昆蟲總動員》等多部法國佳片,而剛剛上映的科幻動作片《超體》則是一部中法合拍電影,加上《夜鶯》和明年上映的《狼圖騰》,中法電影的合作越來越密切,得益的不僅是兩國的電影產業,對於觀眾來説也無疑是幸事一樁。

夜鶯電影觀後感第5篇

”法國導演費利普•彌勒執導的中法合拍片《夜鶯》已經上映多日了,票房並不理想,但片中祖孫兩人的心靈之旅,在綠野田園緩緩釋放的親情與感悟,給這個囂鬧的世界帶來了一絲久違的清新,也帶給觀眾久久不能平息的震顫與思考。生為被城市化進程帶進鋼筋叢林的一代人,我們要以何種態度去面對故鄉的土地、父輩的鄉愁,如何讓下一代把鄉音傳承下去,這些都是《夜鶯》擺在我們面前,深具現實意義的課題。

《夜鶯》表現的是當下都市家庭普遍存在的現象,李保田飾演爺爺在物質生活的飛躍中感到迷失,終日留連於家中與公園,對故土和已故的老伴念念不忘;秦昊飾演的兒子和李小冉飾演的兒媳兒在事業方面是成功人士,但無力維護家庭的情感關係,住在飛機上的時間比家裏還要多;楊心儀飾演的孫女則變成了都市貴族版“留守兒童”。

片中一家三代人就是幾千萬入城家庭的真實縮影。經濟進步,科技飛躍,很多人旅遊、公出走遍大江南北甚至全球各地,成為空中飛人,而他們卻很少歸鄉,很少有時間用心與長輩和孩子交流。影片表現出了對中國進入都市化之後的現實症結,運用濃得化不開的鄉情給出了藥方。爺爺和孫女踏上返鄉的列車,無垠的青山、竹林、江河、梯田,對於爺爺來説,這是久違的故土,是一片不褪色的記憶,對於孫女來説,則像進入科幻電影中的侏羅紀公園,到處是沒見過的奇景與“怪物”。遠離了囚籠般的都市,隔代人的隔閡漸漸消融,取而代之的是理解和交流,爺爺和孫女的旅行,看似偶爾的心靈碰撞,其實也是現代都市環境下必然的結果,即便手機和飛機已經佔領了生活,都市長大的孩子已經視水牛為怪獸,但人們內心的故鄉田園永遠不會被徹底湮沒,還會一代一代傳遞下去,這是故事的核心所在。

或許是因為法國導演的視角產生了觀旁者清的效果,影片的電影語言極為細膩且簡潔,畫面流轉於世外般的流光異彩,美麗難以言表的風景,像無言的傾聽者,傾聽着老邁者的歲月感悟,不合時宜的固執,也傾聽着熊孩子的成長,那些懵懂天真中對自然與自由的渴求。

有很多關於旅行的電影,《夜鶯》無論故事、畫面還是意境,都堪稱深遠。例如保持着國產票房紀錄的《泰囧》,通過一對活寶的泰國行,表現城市人的複雜心態與農村人的簡單快樂,借泰國這塊中立的外景地演示了兩種人生理念的差異與共存,今年的《心花路放》也是一對城市症候羣患者的逃離與迴歸,《後會無期》則表現了新一代城市青年的迷茫。縱觀這些深受觀眾喜愛的娛樂片,其實都不如《夜鶯》更見功力和深度,比2006年獲得金獅獎的《三峽好人》還要直抵心靈。對於三代人的理念交替,故土精神的傳承,它有《推手》和《飲食男女》的影子,李保田飾演的爺爺在浮華的都市中不改鄉音,漸漸與子女產生隔閡,很容易就讓人聯想起郎雄曾經塑造的那些經典形象。

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藝術水準和真情滿溢的現實主題,《夜鶯》取替之前大熱的《歸來》和《白日焰火》承擔起了申奧重任,代表內地衝擊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能不能最終入圍或拿到獎盃,其實並不重要,只要能讓更多的中國觀眾和外國觀眾看到這部電影,感受到有過這樣一片土地,有這樣一種鄉情,願意給孩子們保留一分鄉音,讓他們可以像夜鶯一樣保留唱歌的天性,就是莫大的意義。

標籤: 電影 夜鶯 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e2kz3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