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電影《1921》觀後感

電影《1921》觀後感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電影《1921》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電影《1921》觀後感

電影《1921》觀後感 篇1

今晚帶着全家老小一起走進電影院,觀看《1921》。影片一開場,心情就無比激動,我是個內心很容易激動的人,情感豐富,眼淚也豐富。

這部全明星陣容的大戲,和非同凡響的1921年,對每個中國人民來説,都是一定要去觀看的一部影片。

影片全長137分鐘,以時代“橫截面”視角切入,聚焦1921年前後的故事,全景式重現了百年前波瀾壯闊、開天闢地的歷史時刻——來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齡僅28歲的熱血青年們,突破國際各股複雜勢力的監控和追蹤,聚集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見證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當年每一個革命領導人,每一個人為國捐軀的中國人和國際友人,正因為他們的努力,和不放棄不拋棄,始終堅信未來的決心,換來了今日的強國,再也不會被人欺負的國際大國

全程,我流着淚水觀看,一直按耐不住激動的心情,和影片中的每一個先進人員比,感覺自己太渺小了,心裏就一直在想,我能有什麼價值,我如果生活在那個年代,我能做什麼?

看看旁邊的女兒和小外甥,他們也都看的津津有味,嘴裏還不停地説中國加油,壞人統統滾蛋。小外甥嘴裏一直不停的這麼嘀咕着,這麼小,就表現了一種愛國的精神。這就是中國人,從小骨子裏都有愛國精神,這是中國人的傲氣和骨氣。

一部非常值得每個中國人都要看的歷史大劇。生長在2021年中的我們,是多麼的幸福和安心。沒有壓迫,沒有鬥爭,翻身做主人,日子越來越好,科技越來越強。

讓我們一起唱起這首《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讓我們一起為逝去的革命先烈敬禮,感謝他們,也很想告訴他們“你們的理想都實現了,我們中國人民強大起來了”

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浙江嘉興南湖的船上順利完成。從此開啟了絕地反擊的無產階級道路。這也是著名的紅船精神的革命基地。

電影《1921》觀後感 篇2

100年前的中國是什麼樣的?我從歷史課本上所學瞭解到的,那時候的背景是軍閥混戰,列強瓜分,救國無門,民不聊生……那個時代,是魯迅先生説的沒有光明,在黑暗中摸索處處碰壁的時代。但最壞的`時代也有希望的存在,從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統治起,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在這片混沌中醒悟的人越來越多,終於在1921年形成了一個質變……

《1921》是故事裏的一羣人

《1921》是部典型的羣像電影,但不同於以往羣像電影講述某一事件作為主線,我認為這部電影更多的是展現在當時的背景下,不同人的不同選擇——有的人助紂為虐,有的人投機倒把,有的人麻木不仁,有的人救國救民。如果説是什麼造成了他們思想的不一樣,可能就是源自於自己內心的信仰。

當時的中國有些病態,也有些畸形,是歷史書上所説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君主立憲行不通,民主共和也行不通,直到俄國的十月革命給中國的思想先驅者們帶來了馬克思主義。我相信當時的這些人,對於共產主義是十分篤信的,當黃軒飾演的李達用自己翻譯的稿費來補貼印刷雜誌的費用的時候,當他站在天台上,迎着朝陽唱着《國際歌》的時候,當他冒着被跟蹤發現的危險趕到被查封的印刷廠,要把“百姓”改成帶有情感的“人民”的時候,當他談起《共產黨宣言》眉飛色舞,興高采烈的的時候,你會發現這種信念感存在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

不僅僅是李達,還有劉昊然飾演的劉仁靜,被成為“小馬克思”,是一個對於馬克思主義深入研究的青年。但他並不是一個純粹的書呆子,而是也有着自身想法的少年,會好奇那些新事物,會慷慨激昂地表達自己的真實觀點。還有“何鬍子”何叔衡,從前清的舉人轉為共產主義的擁簇者,年紀雖然大,但思想卻並不落後,甚至於他的一番話還點破了很多人心中的困惑。

他們對救國救民有着堅定的信仰,另外的一羣人也有“堅定的信仰”,不過卻是在其他方面。當了十年探長的黃金榮執着的是他夢寐以求的華人督察長的位置,所以可以為此輕易犧牲一個人甚至數十、數百人的性命;和毛潤之、何叔衡在上海的電車上擦肩而過的蔣介石,他執着是操控股市後的巨大利益;而陳公博和周佛海,對於共產主義的執着程度可能遠遠比不上對自身利益的追求……而他們的存在也是在時代背景下的真實寫照。

中國人骨子裏的浪漫

説到浪漫,可能很多人都不會把這個詞和國人聯繫在一起,總覺得中國人對於情感的表達是含蓄和內斂的。但我認為中國人的浪漫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僅僅侷限於所謂的兒女私情,而是骨子裏投出來的温柔和善良。

看過電影的人應該還記得片中的女性角色,每一個人的出場都很驚豔,我覺得這是導演一種意向的表達,寄託了當時人們對於美好事物的嚮往。就像在李達的學堂查封之後,他帶着妻子王會悟搬家時,王會悟心心念唸的那瓶花,是很平凡的一個物品,但卻是她對於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而這不正是因為對於生活所懷抱的浪漫之情麼?

同樣的浪漫還發生在毛潤之的身上,他和蕭子升在爭議共產主義時的“打賭”,是好友知己之間的浪漫;他和楊開慧依依惜別,是夫妻之間的浪漫;他和李達就雜誌欠款的一來一回,是革命戰友之間的浪漫。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毛潤之隨着法國人慶祝的隊伍準備進入某個公館而被攔下的時候,一牆之隔,卻是兩個世界,中國的土地上,卻不允許中國人踏足,於是屈辱和氣憤化為動力,讓他在上海灘的長街上跑了起來。這一趟跑步,不僅僅是發泄,而是一種脱離,一種奔赴,就像他小時候脱離舊的桎梏一樣,他內心也是想和一羣有志之士帶着國人脱離這個積貧積弱的狀態,奔赴更好的未來。試想一下,如此宏達的夢想,難道還不夠浪漫嗎?

電影裏,導演還運用了很多意向去表達這種浪漫,比如説那個在電影中出現了四次的小女孩,每次出現都有這不一樣的含義,——見證了失敗,也經歷過黑暗,迎來了曙光,最後再展露了笑容。她是一個普通的小女孩,但她更是所有人的希望。

標籤: 電影 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vklqk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