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娘道》觀後感

《娘道》觀後感

觀後感01

《娘道》觀後感

鑑於沒播幾集,先説説我目前有限的觀感吧。

攝影,調色嚴重跟不上時代,場景廉價這我就不多説了。三觀的問題我也不想談,這都是小事。我只想説這幫人這個團隊湊到一塊,從當年的那個《打狗棍》我就發現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到現在竟然變本加厲了:影視劇和話劇的區別問題。

這幫人這哪是在演電視劇,根本就是話劇啊!不論從台詞,語調,表情,動作無一不是話劇的路數。我們都知道,話劇的表演風格動作都比較大,那是因為在小劇場裏要讓看不清演員的觀眾也能充分感受到表演的魅力,然而在電視劇裏這是行不通的。用話劇的風格照搬的電視劇裏只會有一個結果:浮誇。在面對話劇和影視劇這兩種舞台時正確的作出區分並處理也是貴圈從業人員基本的能力和素質。平常有些影視劇我們也會説哪哪哪像話劇,但是起碼多少人家在表演時還是會有些收斂,而郭靖宇的組愣是完完全全的把話劇搬過來了。

就拿昨天那集隆傢俬設公堂舉例子吧:就一頭撞倒的老太太的那一場表演,老太太那表情,那肢體語言,那台詞唸白。。。我以為看樣板戲呢,看的我雞皮疙瘩掉一地。我話説的再誇張也沒有她演的誇張,浮誇説的就是這個。這麼浮誇的表演還給了一堆近景,居然還有幾處急推鏡頭,我真不知道怎麼想的。

觀後感02

目前只看了四集,給三顆星已經是極限了。我真的無法理解劇中人的三觀,當然可能是年代戲的原因。如果不是我熟悉的演員,如果不是三年的期待,我只給一顆星,希望以後的劇情能吸引我,但是目前太爛了。期待讓我給五顆星的理由……另外我想説一下我的觀點,現在人,每一個人都有人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利,最討厭老年人勸説兒女不要離婚,説什麼為了孩子忍了吧,一個二三十歲風華正茂的年輕人一輩子為了兒女就如此蹉跎而過。人生而為人,眾生平等,兒女是人,父母也是人,為了兒女,父母變成了什麼?母親固而偉大,但是無限度的宣傳母愛是不是道德綁架?

觀後感03

有趣的是,在古裝熱潮尚未退去之時,江蘇衞視秉承“不拘一格”的選劇風格,將一部大型年代劇《娘道》搬上熒屏。該劇在製作班底上,匯聚郭靖宇、巨興茂王牌導演,在演繹陣容上,也不乏嶽麗娜、於毅、張少華、史可、劉智揚、肖茵、倪虹潔等“年代劇熟面孔”。主要以民國初年的山西為背景,圍繞孝興大户人家隆家,講述了瑛娘和她五個孩子的故事。恢弘大氣的'電視劇背景、擁有不同的時代跨度、極具接地氣的故事主線、獨特的文化內涵等,讓這部劇在都市、古裝劇扎堆的大流中顯得獨具新意。

其實,對於《娘道》而言,有誠意滿滿的播放平台只是開始,其作品本身能否經受住考驗需要的則是大眾品評。對於熟悉導演郭靖宇的觀眾而言,從《鐵梨花》《紅娘子》《打狗棍》《勇敢的心》以及《大秧歌》中一路走來,這種獨具人文氣息的“郭氏風格”造就了作品和導演本身。而其出自母親及妻子嶽麗娜的初衷所自編自導的這部《娘道》,在拍攝上既有一貫的“郭氏風格”,更有彰顯母愛的偉大情懷。有強大的基底,自然要承載更多的期待值,該劇在江蘇衞視首播兩集後,強烈的代入感讓筆者不得不佩服郭導的技術過硬。

主角故事先入為主,一出“夢迴”鏡頭點破女主身世沉浮。在該劇開篇,隆家選擇祭祀河女,七歲的瑛子衣衫襤褸,因無錢葬父、飢餓難耐,在一羣“候選人”中主動出列,因此走上了被困祠堂14年的河女之路,在此期間與年幼的龍家少爺也初見淵源。值得一提的是,鏡頭中已是耄耋之年的老演員張少華十分搶眼,與瑛子之間的對話充滿犀利之感,表情神態刻畫出了劇中所處時代的霸道與荒涼。

而隨着祭祀河神典禮的進行,隆家人在現場遭遇馬匪的突襲,隆老爺舉槍反擊馬匪被襲身亡,老太太慌亂跑走時要求殺死河女,瑛子墜入黃河中的一系列慌亂的情節中,道出了隆家體系的龐大和對祭祀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不過,劇中前期飽滿的情節鋪墊在瑛娘夢醒一刻被點破,這位主宰全劇中心的“大女主”直接進入了“為人母”的狀態。

謳歌母愛精神,嶽麗娜為“瑛娘”人設再加分。《娘道》主要謳歌的是女主人公瑛娘“為母則剛”的母愛精神,她的設定與一般“人擋殺人,佛擋殺佛”的女主人公並不相同,而是一個身處世俗枷鎖中的平凡人,在經歷世事變遷後不斷洗禮,不斷頑強,仍然堅守“忠孝節義”,最終成為了不凡之人。也正因此,在該劇短短兩集中,瑛娘就直接切入到了“母親”身份。

人設鋪墊“去繁從簡”,對於觀眾而言少了接納新劇的“時空差”,增強了觀劇代入感,而對於擔當瑛娘這一角色的扮演者嶽麗娜而言,能否在演技上“一擊即中”自然也成為了眾所矚目的焦點。從已經播出的前兩集來看,郭靖宇對待妻子的“獨寵”似乎不無道理,嶽麗娜在形象上符合劇中年代人氣質,在表現上也充滿細節。劇中,瑛娘對待兩個女兒充滿關愛之情;在得知自己有喜之後難掩的喜悦、篤定懷像不同可能是兒子的確幸;以及在得知丈夫是“富二代”時的驚恐失措,這些演繹道出了瑛娘慈母本性,不敢高攀和懼怕隆家的脆弱本能,同時也為角色後期的發展提供了可以無限發揮的空間。

家族色彩的呈現,囊括了婆媳、妯娌、兄弟等親人之爭,更為女主的可貴之處埋下伏筆。對於瑛娘誤嫁隆家二少爺這一線索的鋪陳,郭導用得相當巧妙。隆家二少爺與一般的富家公子不同,相反十分眷戀農家炊煙生活,自然對待妻女也從未抱過重男輕女、門當户對之想,是隆家大院裏複雜體系鏈條中的一股清流。如果説他與瑛孃的情深是一道藥引,那麼他對待母親的孝道則是促使其帶領妻女回家的根本緣由,在瑛娘河女身份的催化下,隆家大院註定要成為二人抗爭的一道枷鎖。

在劇中,一邊是瑛娘身份唯恐暴露,一邊是丈夫隆繼宗體貼安慰,隆母對懷胎的瑛娘給予生子希冀,大哥之妻已然張羅舅爺開啟了財產之爭。條條線索並進,一出信息量巨大的人物羣象戲,讓這個龐大的隆氏家族處處充滿硝煙氣息,也讓觀眾加倍好奇,在這種特定時期下的一屆弱女子如何能夠剛強抗爭。

筆者覺得,郭導的年代戲是一種特色,更是一種對時代的背書。在網絡上充斥郭導偏心,只捧家人,愛用原班人馬的報道之餘,又何嘗不顯露出一個“父親”對待作品的濃濃父愛。説實話,只要肯看,這部拒絕流量演員、拒絕高片酬低製作的作品,能夠打動觀眾也只是遲早。

標籤: 觀後感 娘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70ez9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