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600字-觀後感大全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600字-觀後感大全

看完某一作品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海上鋼琴師觀後感600字-觀後感大全,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600字-觀後感大全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600字-觀後感大全1

很難想象人的一生只在船中度過的樣子。所以就有了一個人在海上的傳奇。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而命運卻選擇了1900在波動的大海和旋律中度過他執着卻又短暫的一生。

《海上鋼琴師》,一部意大利充滿藝術和美學的音樂電影作品。整個影片看下來 ,都會被悲傷所環繞。海上鋼琴師的每一首曲子都是用心演繹,好象在訴説着他那內心空無卻又無奈的絲絲憂傷。

一個被拋棄的孩子,被好心的黑人燒煤工丹尼所收養,1900就是他的名字,只因為他是在1900年所生。一場意外老丹尼被飛來的鐵塊砸死了,從此1900又成了沒人要的孩子了,他從未下過那隻船,他沒有國籍,沒有生日;他雖然8歲了但從官方的角度來看,他好象沒有出生一樣,這是一個怎樣的孤獨!而上帝又是公平的,1900的鋼琴天賦,使他成為“弗吉尼亞號”的海上鋼琴師。

的確,他一生從未下過船。即使是愛情的出現與友情的勸説都從未動搖過他。玄梯成了他與外界的一面“牆”。有人曾告訴他:“世界就在外面,它只隔着一個跳板,只有一小步,就是海上午那一面。”也許,1900並不在乎海的那一面的名利與幸福;也許,他在乎的是那種感受—對船上一切的眷戀還有對未知世界的恐懼;也許,是他對音樂的熱愛;也許,因為大海所給予他太多的感情,他美妙的靈感就是源於對大海的深情。這正像1900所説的:“我永遠也看不到盡頭;那些漫無邊際的城市什麼都不錯,就是看不到盡頭,也只有在海上,我才能感受的到……1900曾把城市比做鋼琴的`鍵盤,城市的鍵盤太大,他無法去演奏。這就是1900能夠放棄愛情,友情的原因。他希望的是一個簡單而又熟悉的生活,在那裏只有 波動的旋律和起伏的海水。

一聲爆炸聲,結束了尼“弗吉尼亞號”的旅行,同時也給載着一段傳奇一生的“孤獨”鋼琴師劃上了一個休止符。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600字-觀後感大全2

今天看了《海上鋼琴師》,説實話,我不是特別的理解,但就我現在的角度來講,我覺得至少有幾句台詞是很有啟發的:“我只能在鋼琴有限的琴鍵上彈奏出無限的音樂,我不能在無盡的世界去彈奏”,“陸地上的人們為什麼總是想那麼多”,“那麼大,在那麼多的街中選擇一條,選擇一棟房子,選擇一個女人,選擇……那麼多的選擇”。拋開主人公的恐懼,單單從一方面來説,他是一個偉大的人,至少他不貪心,只選擇了音樂和海,他活得簡單,活着是一種修行,至少説他這種修行是我們現代人所缺失的。

昨天看了奮鬥,沒有特別起伏的劇情,唯一的.優點我覺得還是台詞的經典,能讓我記住的亮點也就是陸濤最後參加設計大賽説的一段話,不過原話我也記不起了。追求理想的同時丟掉了很多,這些真的不是我們想要的,如果説追求和慾望是人類發展的基礎的話,那麼我覺得這是一種藉口,是一種辯解,人活着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是幸福,本來追求幸福的道路應該是直線的,然而我們現在追求的卻是享受,走的是曲線,我們錯誤的把空虛的享受當成了幸福。我很喜歡看愛情片,尤其是韓劇和文藝片,我覺得他們講述的是一種很幼稚很簡單的故事,但是在這些影片中我看到了唯美,那種讓人相信這個世界不只是只有金錢,我們可以追求的東西有很多。人是矛盾的,即便心裏是希望過簡單快樂的生活,然而因為虛榮心,因為自己的慾望,讓自己過得好累,可能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大部分人被稱為凡夫俗子的原因吧!

活着就是讓我們的心強大起來,讓我們的心找到方向,當我們找到心的方向併為之奮鬥的時候,那時候應該是在享受,應該是幸福吧!

幸福應該就是用心發現美好的事物!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600字-觀後感大全3

其實,在一個月前我就已經把電影下載到電腦裏了,一直是沒機會看,所謂沒機會不是沒時間,因為看這種電影,必須一氣呵成地看完,還得心無雜念,心無旁騖。這邊廂滿腦子都是明天該買那隻股票抄底,那邊廂還要跟着偉大的鋼琴師在海上顛沛流離,如此的私心雜念絕對是對一部好電影的大不敬。所以等來等去,我決定今晚觀看,原因是今天我的股票跌停了。

文藝電影的片長都不短,幾乎都在兩個小時以上,這讓我很是受用,誰叫我是文藝片的粉絲呢。

電影《海上鋼琴師》講的是一位叫1900的鋼琴師在海上生海上長,最後死在海上的故事,當然這位鋼琴師不是大西洋底來的人,他生活在船上,生活在一艘類似於泰坦尼克號的大船上。他彈鋼琴的才能是天生的,用天才鋼琴師甚至是偉大鋼琴家來形容他一點也不過分,因為他彈得太好了,所有懂行的和所有看熱鬧的都為之折服。然而,鋼琴師1900對大海的熱愛,準確地説是對他一生也沒有離開過的那艘船的痴迷,遠遠勝過其他的一切,當然也包括鋼琴。電影的'最後演的是,在那一艘即將被銷燬的大船上,海上鋼琴師1900萬般投入地,非常的忘我地,上下搖動手指對着空氣彈琴,看到這裏我唏噓不已。

這真的是一部文藝的不能再文藝的電影了。

電影講的就是一個人的宿命,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當一個人的生命被一樣事物決定了的時候,這個人也許是幸福的,比如被自由、被愛情、被理想,如果被一艘船來決定,也許有些荒唐,可是很多人的生命中常常充滿這樣的荒唐。

生命被決定,在這部電影看來是美麗的。

也許,我是無法評判劇中人的幸或不幸。不過,我倒寧願看到電影這樣的結尾:海上鋼琴師1900跟隨着他的鋼琴而去,而不是那艘船,至於最後的生與死,不在我關心的範疇之內。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600字-觀後感大全4

1900的出生,似乎已註定他孤單悲悽的命運,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一個囿於自己世界的天才鋼琴師。成長的環境,讓這名沒有身份、無師便能自通的天才鋼琴師與孤獨相伴。88個鍵盤是他唯一的快樂,也是他的全部,是他演驛生命存在的形式。

因為他的出生和成長環境,他情不自禁地囿於自己的鋼琴音樂世界裏,拒絕陸地常人的生活。他短暫的一生永遠沒能有勇氣走出弗吉尼亞號,因為來自內心對未來無法掌控的恐懼,讓他選擇現狀。最終,他安心了現狀,為每次旅行的20xx人次帶去快樂,消除他們旅途的乏味與不安,他認為這樣的生活是有意義的,他也以此籍慰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他認同並堅定他選擇的生活方式,連他唯一的朋友通過盡力也沒能改變他。

憐憫他的身世,同情他的處境。有三次為他落淚第一次是他的暗戀,那樣青澀又那樣的真誠,觀後感《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一個囿於自己世界的天才鋼琴師》。看着他在愛面前表現出的懦弱,為他同情。他心愛的姑娘甚至沒有感知到他的愛憐!只差那麼一小步,他喪失了成功追求人生美好戀愛的機會。只因他不能走出弗吉尼亞號,他永遠地失去了他的戀人,成為孤苦的人兒,那段愛情成為一生的懷念和傷痛。第二次為他落淚,是感動的淚水,是因為他決定要走出這個禁固他的大船,開始有了追求自己心中夢想的勇氣。當他與每位看着他長大的.弗吉尼亞成員分手時,淚水奪眶而出。他站在舷梯中央,未來就會從他的腳下將要開始延伸,然而他卻步了。再次為他的懦弱傷感。第三次流淚,是他選擇與弗吉尼亞號同歸於盡。他臨死前的表白,讓人心碎,沒人疼沒人關愛,又那樣有才情。那伸在半空中空彈鋼琴的雙手,讓人嗚咽。可憐的人兒,選擇了讓人意想到又意想不到的悲慘結局。

宿命,其實是性格所至,是成長環境在心底無形留下的軌跡,讓他情不自禁的只能選擇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為1900哀傷!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600字-觀後感大全5

之前看過這部片子,但是當時沒有看進去,今天完整的看完,感覺還是引發了些思考的。整部片子都是在託尼的講述中娓娓道來,這讓人接受起來十分舒服。

隱隱地感覺到影片傳達出的主人公的孤獨感,那種深陷其中的孤獨,在孤獨中出生,習慣孤獨,再到無法離開這份孤獨。這份孤獨裏面有藝術,也有一種心病。

整部影片,我認為最精彩的部分就是1900跟爵士的創始人鬥琴,1900最後一曲彷彿是四隻手在彈琴,甚至誇張到可以用鋼琴的琴絃發燙到可以點燃一支煙。

1900最美的曲子是寫給他一見鍾情的女孩的,他透過船窗户看到女孩的美麗,把自己的愛慕隱藏在音樂之中,刻錄成長篇並想找機會送給她。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説,他會選擇自己擅長的一種藝術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對方的.愛慕。他一遍一遍對着鏡子練習送禮物給她的台詞,而每次他每次帶着羞怯的談吐,都被對方無視,知道最後一次他向她説明自己的心意,但是船靠岸了,他們分別在熙熙攘攘的人羣中。

讓人慶幸的是,託尼還記得他,或者也是導演或者編劇在傳達這樣的一種想法,他們在説:這個世界只有一些少數派能夠理解那些大師級別的藝術。

這部影片裏,1900成了藝術的化身,他會沒有户口的出現在底層社會中,也會出現在有盡頭的世界裏,但是他離不開有盡頭的世界,他也會消失其中,毫無功利地把自己炸掉。當然編劇也安慰着自己説:“只要你還有個好故事,和一個能夠傾訴的人,你就永遠不會完蛋。”我有的時候覺得,即便我們寫不出好的故事,也至少要成為一個能夠傾聽的人,不然我們好像真的一無是處。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600字-觀後感大全6

其實,一個月前我已經把電影下載到電腦裏了,一直沒機會看,所謂沒機會不是沒時間,因為看這種電影,必須一氣呵成地看完,還得心無雜念,心無旁騖。這邊廂滿腦子都是明天該買那隻股票抄底,那邊廂還要跟着偉大的鋼琴師在海上顛沛流離,如此的私心雜念絕對是對一部好電影的大不敬。所以等來等去,我決定今晚觀看,原因是今天我的股票跌停了。

文藝電影的片長都不短,幾乎都在兩個小時以上,這讓我很受用,誰叫我是文藝片的粉絲呢。

電影《海上鋼琴師》講的是一位叫1900的鋼琴師在海上生海上長,最後死在海上的故事,當然這位鋼琴師不是大西洋底來的人,他生活在船上,生活在一艘類似於泰坦尼克號的大船上。他彈鋼琴的才能是天生的,用天才鋼琴師甚至是偉大鋼琴家來形容他一點也不過分,因為他彈得太好了,所有懂行的和所有看熱鬧的都為之折服。然而,鋼琴師1900對大海的熱愛,準確地説是對他一生也沒有離開過的那艘船的痴迷,遠遠勝過其他的一切,當然也包括鋼琴。電影最後演的是,在那艘即將被銷燬的大船上,海上鋼琴師1900萬般投入地,非常忘我地,上下搖動手指對着空氣彈琴,看到這裏我唏噓不已。

這真的是一部文藝的不能再文藝的電影了。

電影講的是一個人的宿命,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當一個人的生命被一樣事物決定了的時候,這個人也許是幸福的`,比如被自由、被愛情、被理想,如果被一艘船來決定,也許有些荒唐,可是很多人的生命中常常充滿這樣的荒唐。

生命被決定,在這部電影看來是美麗的。

也許,我無法評判劇中人的幸或不幸。不過,我倒寧願看到電影這樣的結尾:海上鋼琴師1900跟隨着他的鋼琴而去,而不是那艘船,至於最後的生與死,不在我關心的範疇之內。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600字-觀後感大全7

看完之後,我稍作百度想看一下別人對這個電影的評價,又怕被引導了思維而得不出自己的想法,所有我先停止了。

可是我有些並不十分理解。

1900,是對世界陌生感的恐懼,而不願意踏上陸地,無盡的世界沒有盡頭,琴鍵太多所以他不知道如何去演繹音樂?

他在對馬克斯闡述他在看懂了陸地之後,又回到了郵輪上,他是開心的,這是看破看透,對吧。

其實我也不甚懂得,魚般的7秒記憶,總是讓我難以回播記住整個過程,但是想記錄這種感覺。

那種眼神,看到女孩,似情竇初開的眼神。夜裏下到船艙,找尋着並親吻了女孩,這是一見鍾情嗎?那份沒送出的樂盤,是他對觸摸不到而又渴望愛的體現,這麼形容對吧?可是這種愛,為什麼又不能讓他真的步下郵輪。

他只學會了在那片空間大小的環境下演繹他的人生,甚至隨着郵輪炸燬而結束自己的一生,為什麼不能嘗試去改變呢?

馬克斯跟我一樣,但是他最後是理解了1900嗎?他哭了,而且也離開了郵輪,也覺得自己很沒用。

有些疑惑,又似能理解1900一樣,無盡的盡頭,在清楚瞭解的情況下,這算是退縮的行為吧。

為什麼不能去嘗試一下呢?共同奔赴毀滅卻留下了自己內心最原始的.追求。看完了,有些感慨文字的力量,也很佩服別人駕馭文字的能力,以及對“思考”所做的反饋。而我還需要在點滴中慢慢積累,才能有一天可以自由隨意地把看過的感悟描述出來。

寫完這個,內心的恐慌感,空虛,還是沒能散去。藉着看電影消磨時間,也藉着記錄觀影感覺來鍛鍊文字能力,也消除內心一直惦念着的東西。

順道的,不明白為什麼,不能更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可能就恰恰是需要1900對內心真實地追崇吧。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600字-觀後感大全8

在眾多影評中覓得這麼一句話:凡人只能望其項背而興歎,過後走向萬家燈火,各自喧鬧。

在影片帶來強烈視覺衝擊與心靈震撼之後讀到這句話,心底驀地一暖。

眼前回放着一幅畫面。當船頭人高喊America時,原本徜徉於音樂的人羣蜂擁而出,只餘1900(主人公名)一人留於室內,伴着他的鋼琴。

對比如此,暗自心酸。

如此人物,縱有經天緯地之才,也只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荷花一擎。他註定是孤獨的。他的所有的'音樂才能,凝成一顆無法觸碰的含淚明珠,化為不可攬懷的清冷月光。音樂奏響時,眾人為他燃起的燈火,僅是過眼煙雲。

萬家燈火捧出一世輝煌,與他無關。

人都是趨向利己性的,那些不為他駐足流連,趕着追逐自家燈火的人,我們無法歸咎於他們。他們只是甘於平庸,只是將海上鋼琴師這樣的境遇視為日常,無法體察其中的詩意與遠方。

常人只是驚羨於煙花綻放時的奪目,卻少有人為落幕時悄然的灰埃感慨。

城市格子間裏講述着的庸常繁瑣,兀自生動與凋謝。

許許多多執拗的天才,以常人難以理解的追尋,以遠離萬家燈火為代價,去裝飾自己的精神家園。而對此種人而言,把酒言歡者難尋,棋逢對手者難逢,高山流水的知音比萬家讚譽更為珍貴。

他一生未曾離海,以身殉船。陸地上的人浪費太多時間在為什麼上,冬天害怕夏天的遲來,夏天擔心冬天將至,永遠在追尋着哪裏永遠是夏天。凝望萬家燈火,他看到的只有茫然。

他説:我不會讓我的音樂離我而去。

他説:我已經和這個世界擦身而過了。

他曾受陸地上所謂大師的挑戰,第三曲慷慨昂揚,熱汗淋漓。現在想來,那是他在彈奏自己生命的華章。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600字-觀後感大全9

你不試,怎麼知道自己不合適,懷着這樣的心態不知道試過多少次了,反而更加迷茫。海上鋼琴師給我的感觸就是這樣,我也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我知道,那真的不適合我。外面的世界沒有盡頭,有各種各樣的選擇,可有時候真心希望自己沒得選。

有次朋友聚會的時候,來了個陌生人,還沒聊兩句,就開始對我説:你應該去考公務員。當時回了句:“我們不知道別人經歷了什麼,所以不要輕易去建議別人做什麼”。對1900,我們作為一個旁觀者,他的確應該下船,去收穫名利,去得到愛情,可這些並不屬於他。如果我是1900,我也不會下船,船上有我的一切,離開船,世界那麼大,我又是誰呢?

第一次看《海上鋼琴師》是大學的時候,很感動,眼淚止不住的`流,畢業這麼久再看這部電影時,已經麻木了,一個人在電影院很平靜的看完這部電影。討論電影時,有個朋友問到,你是會選擇偉大而短暫的一生,還是平庸而漫長的一生?我選擇後者,我已經註定平庸,但還有很多地方我沒去,很多想做的事情沒有做,只有時間能給我答案。很羨慕1900這樣的人,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哪怕一生短暫,對他而言已經足夠了。

記得一個科普片説過,每個人的神經系統都是不一樣的,即使是同樣一件事,也很難真正感同身受,所以想方設法討好自己吧,多聽聽內心最真實的聲音。世俗會要求你該做這做那,但沒關係,我的人生我自己走,我不會去傷害任何人,所以即使我錯了,也只是害了自己,我會承擔一切。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600字-觀後感大全10

電影是我休閒時光不可缺少的夥伴,一部好的電影不僅可以陪伴你打發時間,更能給你以啟迪。曾經朋友給我推薦了《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但因無暇一直未看,昨天晚上終於有空閒,坐下來好好欣賞了這部電影。

影片全部內容是在一艘弗吉尼亞號的海船上一一展開的,主人公是一個非常特別的角色,嬰兒的他被船上的剷煤工在高等艙的餐廳裏發現,被取了個長長的名字,因為當時是新世紀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剷煤工順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裏,於是人們就叫他1900。從此後,他留在弗吉尼亞號,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不是他不願意去追尋夢想,而是這艘輪船是他人生的起錨地,是他生命的載體,也是他的安全港,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捨棄所有登陸的機緣。

在他八歲時,船上的人們無意間聽到一段奇妙的音樂,那就是1900彈奏出來的。他的曲子從來沒有章法,就如他的內心世界一樣,根本不存在什麼規則、標準之類的東西,但是他有驚人的音樂天賦,那是一種超忽常規的能量,以超強的觀察力去審視這個世界,用自己的內心去感悟人生百態,可惜的是他最終無法脱離自我圈定的人生枷鎖。

從另一個角度來説,海上鋼琴師就是我們身邊那些生存在自我空間裏的人們的'縮影。他們熟識於一如既往的生活圈,熱衷於彈奏屬於自己的音樂,一旦環境有變,就會感到無所適從,與周遭的一切格格不入,他們需要時間、精力來重新適應,或者無法適應。他們在自我封閉中要麼頹廢無功,要麼創造奇蹟,用自己的方式來排遣內心的孤寂落寞,展現心靈深處一直嚮往的世界。

試想,如果1900放棄所謂的堅持,那他的人生是否會是另外一番景象呢?當然,一個真正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人,一定會選擇與命運抗爭,走向更廣闊的天地,而不是選擇逃避,放棄生命,走向絕望。

人生的旅途很短,短暫到有如那一段段跳躍的音符,轉瞬即逝,我們只有敞開心扉,包容一切,去努力適應一切,才能演繹出精彩樂章。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600字-觀後感大全11

用了三天的時間,慢慢地靜靜地看《海上鋼琴師》。

不斷地回放,不斷地思索。

在思想的過程中,悲哀的是:鋪墊、襯托、人物形象特點、人物之間的關係、環境、結構、主題這些詞像小丑一樣地在我的腦海裏跳蕩亂舞,我為自己的固化思維噁心。

1900是個象徵,是希望?是夢想?是自由?是世界中的孤獨?是決絕?是堅守?……文學作品鼓勵“合理誤讀”,從文藝學的角度來看,這也是被允許的。在一定範圍內,允許讀者有自己的思考,讓讀者發揮創造性和想象力,將他們的想法帶到作品中去,對作品進行解構與再創造。或者,這也叫多元解讀,或者,這就是《海上鋼琴師》生命力巨大的原因:每個人都從它那裏讀出了一些什麼。

我喜歡1900一臉的清澈,喜歡他沉迷的樣子,喜歡他靜靜地用音樂和心與自己對話。喜歡他説的話。他説:“我看不見城市的`盡頭,我需要看見世界的盡頭。拿鋼琴來説,鍵盤有始也有終,並不是無限的,音樂是無限的。在琴鍵上,奏出無限的音樂,我喜歡。可是走過跳板之後,前面的鍵盤,有無數的琴鍵。無限大的鍵盤怎奏得出音樂?——不是給凡人奏,是給上帝奏。我生於船,長於船。這艘船每次只載客二千,既載人也載夢想,但範圍離不開船頭與船尾之間,我過慣那樣的日子——陸地?對我來説,陸地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美女,是條太長的航程,是瓶太濃的香水,是篇無從彈奏的樂章。我沒法捨棄這艘船。我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反正,世間沒有人記得我,除了你,只有你知道我在這裏。你屬於少數,原諒我,朋友,我不能下船。”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600字-觀後感大全12

“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

“我停下來,不是因為所見,而是因為所不見。你明不明白?是因為看不見的東西。”

“拿鋼琴來説,鍵盤有始也有終。有88個鍵,錯不了,並不是無限的。但音樂是無限的,在琴鍵上,你可以奏出無限的音樂。”

“我喜歡那樣,我活得慣。”

……

1900是一個被人遺棄在蒸汽船上的孤兒,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燒爐工收養,然而燒爐工在男主角8歲的時候在意外中死亡。過人的天賦使他無師自通成了一名鋼琴大師,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對紅塵俗世深懷戒意,縱使後來遇上了一位一見鍾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還是放棄了上岸尋找初戀情人的衝動。他永遠地留在了船上,即使到了最後,唯一的好朋友馬克斯警告他廢船將要被炸燬,他也不願離開,於是從出生開始就沒有離開過維吉尼亞號的1900最終與船葬於海底。

他用音樂來表達他看到的`人和事,極盡其力,鮮明又生動。也用音樂來填充自己,揮灑生命,可以放縱,像把所有的音符擠在最狹窄的指尖一瀉而下的暢快,也可以享受,抒情般慢慢流逝,在最適合的時間壓下那一指黑鍵,聽旋律的優雅和輕盈。一流的鋼琴家帶着鄙視和嘲笑來到了船上的宴會,三曲終,他用皎潔瀟灑的笑和一根琴絃點燃的煙,把鋼琴家的高高在上燒得一乾二淨,把聽者的情緒燒得澎湃激昂,把世界的不平都撫平驅除,什麼等級,什麼高貴,不過如此,不堪一擊。自討沒趣的人,總缺少一份內心的安寧。

我們或許從來都不是天才,但是我們至少能做到勤懇、踏實。我們從堅硬和純白開始,學會圓滑,學會世故,但內心深處,終究會一直記得,這一生所做的種種妥協,不過是為了在這個微塵世界,在這架上帝給予的鋼琴上,創作出獨屬於自己的旋律與琴音。 黑白交錯的琴鍵彈奏出一曲又一曲清脆悦耳、沁人心脾的旋律,也彈奏出一段又一段不同人生際遇中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或許從某種意義上,他奏響的是自由理想主義輕靈完美的輓歌。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600字-觀後感大全13

他唯一的一張膠片唱曲是因為一個在他窗口留下影子的女生而存在,他的所有靈感都來自於人類,他不會讓他的音樂離他而去,本來想送給那個女生,但是最終沒有成功,然後他把膠片掰壞……最終,他下定決心為那女孩子下船的時候,看到陸地上高聳的建築時,斷然斷了上岸的念頭,從此不再想着下船,當然並不是高聳的建築讓他怯步,而是城市街道的無盡頭,不知什麼是城市的盡頭,他害怕他所看不到的盡頭。

有人説,1900他看透了人生百態,為什麼就看不透自己的人生,我是覺得他已經看透了一切,只不過他沒有留戀併為之存在而已。

最後的結局是他死於那艘船上……

我並不因此而遺憾或傷心。我瞭解1900孩子般的純潔和簡單。完美的愛情就像純粹的自由,永遠只存在於想象。只是如你我這般平凡的人找不到像1900那樣寄託他想象的.載體,找不到可以讓自己的夢想和靈魂如此安然而自由地棲息的港灣,於是無法永遠守護着夢想中的那座空中花園,於是不得不在紅塵俗世中為各種各樣的負累所牽絆。想到1900的灑脱和自由,想到他的看似放棄一切,其實卻在心中全部擁有,想到他的看似無根其實那麼充實而豐富的生命,真覺得那是我們永遠無法企及的幸福。

1900的經歷離我們的確遙不可及,而他所追求的東西,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得到。那是一種平靜,一種自由,一種安寧。自由和快樂,也可以不來自於與世隔絕的環境,而來自於我們的內心。而這在花花世界中源自內心的寧靜,才會真正成為無法逃開現實的我們生命最大的動力,成為我們精神最温暖的家園,成為我們心靈最安全的棲身之處。所以如果我們願意,如果我們努力,我們也可以成為1900,用我們內心的安寧,用我們內心的快樂,用我們內心的從容,play our love,play our hope,and play our whole life!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600字-觀後感大全14

電影結束時,黑白字幕慢慢閃現,但我不忍關閉視頻窗口。哀怨的小號聲劃破了我的心,悠揚,但沉重地壓在我的胸口。我心中的悲傷就像濃茶,持續很久。我拒絕失去這份珍貴的悲傷,並把時間條拉回到他徒勞地演奏的時刻。

他被遺棄在船上,由一個鍋爐工人撫養長大。他的名字是“丹尼·佈德曼1900”。他是一名天才的鋼琴演奏者。在船的舞廳裏,他在暴風雨中隨着鋼琴跳舞。他在音樂會上用音樂描繪人們的心靈。他是鋼琴的靈魂。然而,他被環境限制在船上。雖然世界從他身邊走過,但他不敢進入這個世界。

他從未離開過他生活的“弗吉尼亞”。他曾經崇拜過那個平凡但佈滿灰塵的女孩,但他因為自卑和懦弱而錯過了。他也想下船去找她,但在舷梯上,他看着無盡的世界猶豫着要不要回來。他還有一個真正進入他內心的朋友,但他拒絕和他一起下船,選擇了死亡。

正如他所説:“世界是一架有數百萬個琴鍵的鋼琴。那是上帝的鋼琴。光是街道就有數千條。你如何選擇其中一個?如何選擇一個女人,一棟房子,一片土地,一種生活?我不知所措,只能選擇一種死法。”因此,戰爭結束後,他留在船上,在無聲的表演中與殘破的——號船一起爆炸。

一架鋼琴,琴鍵是開始,琴鍵是結束。幸福是他心中的'距離。生活的夢想總是存在的,但他終其一生都會退縮至死。原因是他缺乏尊嚴和戰勝命運的信心,這讓他習慣了孤獨。他的“無所作為”讓他的幸福成為一場悲劇,永遠留在他的心裏。

看,我不禁想起了距離和我自己。像1900年一樣,我默默地問自己,“生活的目的是什麼?”但是我的心還沒有告訴我答案。雖然我像其他人一樣努力學習和工作,但我能僅僅為了生活而生活嗎?在我心中沒有這樣一個自由和詩意的距離。或者,雖然我心裏有這麼一個遙遠的地方,我卻因為理想和懶惰之間的矛盾而猶豫不決?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600字-觀後感大全15

《海上鋼琴師》不像一個故事,更像一個寓言,無正式名姓、無任何身份記錄、父母不詳、一生不曾下船的音樂天才1900是具有象徵意義的虛構。

虛構這樣一個人物,並不像許多人説的那樣為了揭示天才與普通人精神世界的差別,也並非為了讓我們探討這種生活方式實現的可能,實際上是通過他來反觀現代文明(他所在的船連接歐洲和美國,實際上是世界文明的中心由歐洲轉向美國),以及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思考。

友人max作為常人存在既是情節合理展開的需要(否則他的故事怎麼被世人知曉),也便於同樣作為常人的我們代入、思考和追問。他為什麼不下船?他怎麼看待自己的身份?他怎麼看待音樂上的決鬥?他怎麼看待外面的世界?

這些問題,又啟發我們進一步思考:現代文明行進中,我們是否應該或有沒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自身的獨立,不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如果沒有國籍、姓名、父母這些信息記錄,我們應該通過什麼來確認自己的身份?職業、才華、興趣這些東西是可以作為一項技能比拼,還是應該像信仰般與我們自身融為一體?當社會發展到看不到“盡頭”,自我對環境沒有掌控感的時候,人應該何去何從?

天才鋼琴師最終還是沒有走出那一艘熟悉的船,他的生命沒有跳出88個黑白琴鍵,唯一可能讓他從自己的生命暫時出走的愛情,也沒能帶他離開,因為他看到沒有盡頭的城市時,慌了。我喜歡這個處理,有很多電影,都是用愛情來將人物打出常規,我承認愛情有讓人衝動的魔力,但它只會讓人暴露出新的側面,而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一個人。

或許,海上鋼琴師的一生既是一個悲劇,又是另一種完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2rq8r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