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觀《種豆》有感

觀《種豆》有感

觀種豆有感

觀《種豆》有感

“房前屋後,種瓜種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一首小時候常背的兒歌,沒想到離開農村多年的我,卻很有興致的觀看了農民種豆的全過程,不免有些感慨。

因為今天沒事,我就在住地後面觀看房東擔水在他的房子後面的土地上種豆子。其實種豆很簡單,因為現在乾旱季節,土地比較乾燥,所以種豆時需要帶點水,房東先把水挑到整理好的土地上,然後用鋤頭刨出一個一個小坑,並在小坑裏逐個的澆上水,房東太太就在後面將泡在水裏的豆子一個坑裏放上兩三粒,然後用手扒點土將坑埋上。因為天干,豆子也是乾的,為了保證出芽,所以豆子要先用水泡一下,讓它先吸收一點水分,這樣的出芽率就高,才能保證夠苗。大約六十平米的宅地,房東足足挑了近三十擔水,在烈日下用了足足有三個小時,我站在樹蔭裏就感到空氣的灼熱,他們在烈日下連頂帽子也沒有戴,就這樣熬了三個小時,雖然滿頭大汗,可他們一點也沒有停歇,直到結束,不由得使我感到敬佩和尊重。

看他們種豆,讓我想起了那首熟悉的詩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心裏真正的感受到我們用以維持生命的'糧食真真的來之不易。雖然,從商品的角度來講,糧食並不貴重,還應當説是很便宜。可是,當你仔細的想一想,如果沒有了糧食,沒有了維持生命的食物,人的生命受到飢餓和死亡的威脅時,那些較為貴重的金銀珠寶、樓房別墅;那些古玩字畫還會有什麼價值呢?金銀珠寶雖貴卻難以為食,真正到了缺糧無食的時候,哪怕你看着金山、腰纏萬貫恐怕也只有望而生歎,坐而等死了。

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大災之年,先是大旱,顆粒無收,接着又是大澇,洪水滔天。有一個財主家,那真是金銀滿箱、腰纏萬貫,有着幾輩子花不完的錢財。大旱的時候,糧食儲存尚可夠用,所以不講究節儉,仍然是燈紅酒綠,鋪張浪費,白花花的大米飯就被倒在水溝裏,讓人看着心疼。在財主家的隔壁,住着一位窮人,家徒四壁,只有一間茅草屋用於遮風避雨。在平時,從財主家的下水溝裏流出的米飯,他都會小心翼翼的撈起來,在淘洗一下曬乾留作自己的糧食。雖然受了旱災,餓瓢遍野,可他卻沒有受餓,還有一些節餘。

俗話説,天意不可違,也許老天有意對人們浪費糧食的懲罰,大旱剛過,雨水又跟着不停的下了起來。眼看低窪地已經汪洋一片,財主家的宅基地較高還沒事,而那位窮人家已被水包圍了,房子也漫在水裏了,他不得不裝上一口代曬乾的米飯,來到附近的一個地勢較高的破舊的土地廟裏住下。誰知連天的頃盆大雨使得河水猛漲,從而導致河堤決口,兇猛的河水在一夜之間,將附近的村莊全部蕩平,財主家也不例外。洪水到來之時,這個財主沒想到別的,僅僅帶着一箱金元寶,藉助一塊木板,隨着水流也正好漂到那個土地廟旁。小小的土地廟,僅僅只能容下兩人,財主也只好勉強的和那個窮人擠在一起了,他還真有點不習慣。一個衣着綢緞,一個破衣爛衫,誰看誰都覺着彆扭,很不順眼。説講幾天過去了,窮人餓了就抓一把幹米飯嚼嚼,而財主開始還能撐着,兩天一餓,就有點心慌了,雖然還有點彆扭那個窮人,可抵不住食物的誘惑。就問:“你吃的是什麼,能賣點給我嗎?我給你金子。”説着他從懷裏拿出一個金元寶,窮人一看到金元寶,眼睛一亮,他長這麼大也沒見過這東西,看着這麼大一塊金子能不動心嗎。他就告訴了財主,他吃的是從他家下水道里撈出的米飯,財主一聽,又收起了元寶,不想換了,窮人眼巴巴的看着金子也無可奈何。

説講又是兩天過去了,雨還在下,水還在漲,天沒有一點晴的跡象。財主被餓得實在是受不了了,真後悔當初怎麼不帶點乾糧,又再次拿出金元寶要求換窮人的幹米飯。這個窮人這時也不再那麼在意金元寶了,他知道,雨不知哪天能停,水不知那天能落下去,他的那點幹米飯也不多了。他懂得糧食的金貴,賣給財主他會被餓死,要金子有什麼用,分開吃誰也活不了,這個窮人只想要命,他不想要金子了。財主看窮人不想賣了,他又餓得慌,只好又拿出兩個金元寶,可窮人就是不賣。於是財主一狠心,將一整箱的金元寶都擺在窮人的面前,要換這個窮人的幹米飯,可窮人就是不換。財主只好看着窮人一口一口的嚼着幹米飯,而他只好忍受着飢餓。許多天過去了,那個財主已經伸直了腿,永遠的閉上了眼睛,而這個窮人的乾糧也耗盡了,雨停了。水也落下了,窮人撿起了財主丟下的一箱金元寶,離開了土地廟,來到了一座城市,用這些金元寶作本錢,購置了房屋,開了一家布店,過上了他的幸福生活。

想想這個故事,看看今天的人們,有多少真正的知到糧食的寶貴。比如飯店和公眾食堂,特別是一些高等學府的食堂,整塊的白麪饃饃和白白的米飯都被無情的扔進泔水桶裏,有誰想到糧食的來之不易?有誰知道農民們面朝黃土背朝天,向黑土要糧的艱難?也許他們是有用不完的金錢,可浪費永遠都是犯罪!我只想説:不吃的可以不買,買了就不要輕易浪費掉。

標籤: 有感 種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2mm0e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