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有關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範文800字(精選14篇)

有關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範文800字(精選14篇)

在“天宮課堂”中,將會與地面課堂進行實時交流,傳播載人航天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小編在這給大家帶來有關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範文8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範文800字(精選14篇)

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800字 篇1

12月9日,我校於今日下午在老師的組織下,同學們坐在教室,通過多媒體觀看“天宮課堂”第一課,“天宮課堂”第一課在中國空間展開講,天宮課堂令我們體會到了探索的樂趣,感知宇宙奧祕,天地之間進行互動。

“天宮課堂”開講,太空真奇妙,講述了中國航天員在空間站的衣食住行,並向我們詳細介紹了航天服的內部設計以及功能,企鵝服的功能是對降肌肉萎縮,心血管功能下降。接着講述了細胞生物學夜光服展示失重條件下細胞生長髮育研究,詳細講解了心肌細胞,細胞在太空中很神奇,熒光顯微鏡下跳動,並且一閃一閃的十分震撼,成片的心肌細胞做着收縮運動。

到了同學提問的環節,他們提出的問題也是各有特色,第一位同學向空間站中的葉光富老師,王亞平老師提問,“在空間站裏,可以像在地面上一樣自由行走嗎?”王亞平老師為我們做出瞭解答,因為空間站中沒有重力的幫助,所以空間站中的人無法像人在地面上一樣的行走。他們總是飄來飄去的,並且在旋轉的過程中,上半身向右轉,下半身會向左轉,上半身向左轉,下半身會向右轉,吹氣等動作在空間站並不能令其轉身,這是葉光富老師向我們展示的,但手臂大幅度轉動時,可以令其轉身。第二位同學向王亞平老師提問,“在空間站中的生活用水可以循環使用嗎?”王亞平老師向我們作出瞭解答,由於他們用的是處理過的生水,所以不能循環利用。並且水在地面上有浮力作用,把乒乓球放在水杯裏向下按,乒乓球會不斷的浮出水面,但是在空間站乒乓球並沒有浮出水面,而是在被按壓後沉在水底,王亞平老師向我們解釋,那是因為在空間站中浮力幾乎消失。

水膜實驗是王亞平老師和葉光富老師共同進行完成的,這個實驗使王亞平老師和女兒共同做的花太空綻開了。接着,王亞平老師向水膜中注水,形成一個大水球,通過水球觀看,王亞平老師是一個倒立的像,那是凸透鏡成像形成的。隨後,葉光富老師將水球中的小氣泡抽走,並向水球中注射了一個大氣泡,通過水球觀看,王亞平老師可以看到一正一反兩個像。王亞平老師藉此向我們提問,“為什麼會有一正一反兩個像?那是因為水球被氣泡分成了兩部分。”王亞平老師,葉光富老師還進行了泡騰片實驗,畫面十分壯觀。後面有廣西南寧,澳門,四川汶川,北京等幾位同學,向葉光富老師和王亞平老師提問了各有特色的問題,葉光富老師和王亞平老師也為他們一一解答了他們提出的問題。

最後,有三位同學説出了他們的感受,第一位同學感覺透鏡成像十分震撼;第二位同學提出,在空間站想要轉身的時候,用扇子扇一扇應該也可以轉身;第三位同學道出航天員老師們在空間站要克服重重困難,身負重任的他們是多麼的艱難,並且希望自己以後也像航天員老師們一樣偉大。

就此,中國空間站首站太空授課成功完成。

我的理想是藍色的,但在這上面增加了一抹亮眼的紅色,那是國旗的顏色。我把藍色穿在身上,把紅色繡在胸口。

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800字 篇2

據瞭解,“天宮課堂”結合載人飛行任務,貫穿中國空間站建造和在軌運營系列化推出,由中國航天員擔任“太空教師”,以青少年為主要授課對象,採取天地協同互動方式開展。由此,我想到了此前首次太空授課。

“神十”航天員王亞平姐姐在“天宮一號”進行授課,向我們青少年講述了失重環境中的物體運動和液體表面的張力情況。

失重是太空環境中最獨特的現象。在失重的環境下,人可以隨意漂浮,而且可以做出一些在地球上根本就做不到的高難度動作。

看,這是王亞平在向我們演示單擺運動。只見她把小球向後拉了一小段,然後鬆手,小球並沒有像在地球上一樣做往復擺動,而是神奇地飄浮了起來。王亞平姐姐又把小球提高了一點,再鬆手,小球還是沒有做往復擺動。這是因為小球在太空中處於失重狀態,沒有了回覆力。

這時,王亞平姐姐推了小球一下,小球竟然在做圓周運動,而且一直在轉,好像永遠都不會停下來一樣。再換個角度又如何呢?小球仍在做圓周運動。在太空中,小球處於失重狀態,只給小球一個很小的初速度,它就可以繞着擺軸做圓周運動,但在地面上卻不行。

王亞平又從飲水袋中擠出了一個小水滴,這小水滴就像一個小水晶一樣,晶瑩剔透。她還把一個金屬的圓環伸進水袋裏,製成了一個水膜,並往上面加水,水膜就一點一點地變厚,形成了一個水球。王亞平姐姐還向水球中注射了兩個氣泡。

等把氣泡抽出來後,又把紅色的液體注入了水球中,紅色的液體便在水球中慢慢地擴散開來了。水球也變成了一個紅色的水球,像一個紅色的水晶球。

這就是“神十”航天員王亞平姐姐在太空授課時的情景。這次授課共用了40多分鐘呢。我認為這樣的課特別有趣而且富有吸引力,同學們都很喜歡。看的時候,同學們個個都很專注認真,沒有一個説話的。有的託着下巴,連口水都流出來了,也來不及擦。

通過這節課,我萌生了一個理想:我也想當一名宇航員,因為在太空中,我可以做一些在地球上根本就做不到的事情:譬如,在太空艙裏隨意地飄來飄去、做一些奇特美妙的實驗、體驗不一樣的生活環境……

這就是令人神往的、充滿了奇思妙想的科學的無限魅力!

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800字 篇3

今天,天宮課堂上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這些航天員們向我們介紹了自己在太空艙的生活。

葉光富老師給我們表演了怎麼在太空艙裏轉身,他先用右手旋轉,轉動身子,再把雙手張開,速度就變慢了,如果把手搭在肩膀上,速度就變快了。他展示完,又向我們介紹了細胞在太空中和地球上伸縮和運動的區別。最後,王亞平老師給我們製作了一顆用水做成的透明水球。王亞平老師先用藍色色素把透明水球染成藍色,再用泡騰片給它弄出小氣泡。

王亞平老師説:“這些氣泡就像一個個人一樣”。

通過這堂課,我發現在這太空中有許多好玩的東西,我們的航天員和祖國真是太偉大了!

航天事業已建立多年,人們一直嚮往着天空,盼望能向鳥兒一樣自由地在天空中飛翔,看看天上的世界。我的母親從事航天事業,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航天事業是多麼的偉大,我也成了眾多盼望人中的一員。而現在,我要正式宣佈:航天,我的夢想,讓它撲進我的懷抱吧。

記得母親説過,第一個登上火箭,駕駛着它衝向宇宙的偉人是楊叔叔。我一直都很羨慕楊叔叔,因為他不僅是第一個個“飛”上天的人,他還是第一個讓我們看到了地球母親和宇宙有多麼美麗。所以我也想像楊叔叔一樣,讓更多人瞭解太空。

但是想要實現這個夢想,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我從母親那裏得知,楊叔叔在火箭發射前,坐在火箭艙時,測得他的心跳一點兒也不快,他的臉上流露出的不是緊張,而是嚴肅。我聽到時覺得不可能,他是是怎麼控制住自己的,作力第一個登上天的人,他怎能不緊張?之後,我知道了。原來,楊叔叔訓練時每一刻,每一秒都很認真,不馬虎。所以我暗下決心,告訴自己,我要以楊叔叔為榜樣,認認真真學習,做事,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

最後,我想跟我的母親説,您以前常問我:“你喜歡航天嗎?你喜歡當航天員嗎?”以前聽到這樣的問題時,我心裏總是非常緊張,因為我想嚴肅地説,我很喜歡,但是我又擔心自己做不好。現在我知道了,航天是偉大的事業,航天員很是偉大。只要我願意努力,多多關注航天的相關知識,再憑藉着我對航天的喜愛,我一定會有機會去探索充滿好奇的宇宙。

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800字 篇4

一堂“太空授課”,牽動了無數國人的心,如果説此前和過去的載人航天器我們更多地驕傲於宏觀上發射和運行回收的成功,那麼我們現在驕傲的是航天科技和實驗的細節上的生動美麗的展示,一堂太空課,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首先是對青少年科學探索精神的影響。航天科技能夠強國,能夠振國威,能夠帶來民族凝聚力,這話過去也許有些抽象,但是,面對天宮課堂一次次、一件件和一回回的科學演示,會由衷地感歎航天科技的威力和先進,民族自豪感會油然而生,天宮課堂不僅給青少年演示了科學的原理和奇妙,更是最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契機。

其次是對全體國民的科學素養的影響。有趣的“太空授課”,讓平時有些枯燥的物理公式變得生動起來,看得見摸得着,一滴水珠中藴含着幾多科學的原理,一次航天員稱重,藴含了簡便的科技應用,不僅讓青少年興趣盎然,也讓成人觀眾更加喜歡科學,而航天科技並非是高高在上的空洞難解,航天科技最終是為生活科技化服務的,這對於培養國民的科學素養很有裨益。

第三是對航天科技改變生活的影響。航天科技中藴含了諸多的民用科技,每一次航天科技的進步和發展,都會極大推動民用科技的發展,數字温度表、幹吃麪、尿不濕、心臟泵和補充液體等等無不是航天科技的民用結晶,如今“太空蔬菜”已經廣泛栽培,服務於人類的生活,航天科技功不可沒。

第四是對趣味教育的影響。相信看了這一堂“太空授課”,即使很不願意學習科學知識的學生也會感覺到,原來科學可以這樣有趣,這樣生動,這樣實際,從水滴到失重的單擺運動,從陀螺的軸心運動規律到液體的張力和毛細現象等,如果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能夠多些像“太空授課”這樣的趣味性、直觀性和生動性,將學習科學知識從枯燥到有趣,不但能夠激發更多的孩子投身於科技事業,更會在學習中獲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總之,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都是學生,不能想當然,過去我們不少人以為航天員看天空一定是天空湛藍,通過這次“太空授課”我們知道了,航天員看到的太空是很亮的黑色天空,科學和科技永遠是一個國家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航天科技不僅壯國威,更關係我們家庭和生活的科技化和幸福,中國夢腳踏實地,科技夢張力無限!

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800字 篇5

《天宮課堂》終於和我們見面了,今天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這個振奮人心的節目,這次是把課堂搬到了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由天和核心艙中的三位宇航員為我們帶來一堂特別的“太空授課”。

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按照預定時間精準點火發射,約582秒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航天員們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8年前,“太空教師”王亞平的太空授課就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將成為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以及中國首位出艙的女航天員。王亞平身處太空,面對地球,面向地球人授課,是中國太空老師的第一人,彰顯了一個航天大國的風度和氣派。

本次太空授課活動採取了天地互動方式進行,在中國科技館設置地面主課堂,在廣西南寧、四川汶川、香港、澳門設置地面分課堂。由三名航天員在空間站中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工作生活環境,演示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細胞在熒光顯微鏡下不停的跳動;微重力環境在地球上難以取得,在地面上不能完成的搬到了太空之中,使實驗現象更加直接和直觀。液體表面張力試驗,使水在太空中變成一張水膜;繼續注水後,形成水球;將氣泡注入水球后,形成一正一反兩個像;加深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規律的理解。還有宇航員在無重力狀態下活動等現象,並實時與地面課堂進行交流,傳播載人航天知識,激發了我們對科學的興趣。

王亞平説:“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也是學生,我很期待着能夠與廣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去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獲取知識和快樂。”宇宙是浩瀚的、宇宙是神奇的、宇宙是複雜多變的,宇宙中有許多奧祕值得探究。

昔日“上九天攬月”之宏圖,不再是夢,中國航天人要把滿天的神話變成現實。的確,浩瀚太空裏越來越多的中國航天身影,正在將中華民族對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懷,譜寫成探索太空的現實詩篇。據悉,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們將在太空中駐留6個月,中國航天員們將第一次在太空中度過春節。期待除夕守歲時,我們能夠第一時間聽到航天員們來自太空的祝福。

相信在未來,我們必將創造更多的航天奇蹟,實現更新、更大的“航天夢”,我們終將在星空中寫下精彩的一筆,並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為精彩的中國印記。

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800字 篇6

今天下午的三點四十分,“神舟十三號”裏的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三位“教師”為我們講授了一堂關於在外太空生活的課程,我聽完之後感覺非常有意思,也收穫了很多。

一開始,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漂浮着的陀螺,之後,就陸續出現了三位老師,首先登場的呢,就是王亞平老師,她給我們介紹了一些在太空艙裏的東西,比如:太空跑台,太空櫥櫃,飲水分配器等等。我認為太空真的很奇妙,在太空艙裏的太空廚房功能很全,以致他們還可以吃到鮮蘋果,王亞平老師還告訴我們在太空中如果看上去胖胖的,是因微重力致血液上湧,也讓我們知道了在太空中如果長時間不鍛鍊會影響健康。

在王老師的一步一步帶領下,我們看到了葉光富老師和翟志剛老師,他們兩個則是給我們介紹了葉老師身上穿的服裝——企鵝服,它在許多地方都有一些拉帶,也可以對抗肌肉萎縮心管血功能下降,很神奇吧,小小的服裝背後,迎來的竟是科學家的奇思妙想。之後,葉老師給我們介紹了太空細胞學實驗。等同於他們開展的是失重條件下細胞生長髮育的有關研究,當然,顯微鏡是在“醫學樣本顯微觀察記錄裝置”中拿出來的,把樣本放在顯微鏡的鏡頭下,再利用軟件,就可以對細胞觀察檢測了,在太空中的細胞和在地球上的細胞不一樣,在太空中的細胞非常“活躍”,真是讓我們大開眼界啊,看來,這節課對我們的生物學也會有一些幫助。老師在乒乓球實驗當中,給我們傳授了“浮力隨着重力出現,空間站內浮力幾乎消失”的知識。到這裏,就已經有了不少收穫了。

這堂課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關於水球的一系列實驗了,在水球裏面注入一個氣泡,水球中就形成一正一反兩個像,如果是在地球上,那麼水球都不可能有,他會直接變成液態後消失,何況會有這一現象?還有一個實驗,是在水球裏面放上一個泡騰片,我們都知道,泡騰片遇到水後都會形成一串小氣泡,三位老師首先是將水球染成了藍色,之後把泡騰片放進了那裏。當時我就想到了這個水球和地球很像,所以有一種親切感。

這一次的“天宮課堂”讓我覺得,中國的發展技術真是一流,以前的中國被人踐踏,欺負,現在的中國終於站了起來!不會在被人欺負!而且我也很敬佩這三位“老師”,他們連過節都回不去家裏,而是為世界繼續在外太空研究東西,這種捨己為人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動。真的希望“天宮課堂”還會有第二課,第三課,讓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

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800字 篇7

星辰大海未止步,航天英雄再出徵。北京時間10月16日0時23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搭載着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3名中國航天員飛向太空,他們成為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第二批“入住人員”,這次全球直播的《天宮課堂》更為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1999年神舟一號發射升空,到2021年6月中國空間站階段首批航天員進入太空,中國人在太空“安家”的願望正一步步實現。22年來,我們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從弱到強的歷史,社交媒體上的網友們也紛紛為中國航天點贊:“前進的步伐從未停止”“了不起的中國,了不起的中國人”!

物換星移,歲月如詩。中國航天的每一次發射、每一次飛行、每一次超越,都為世人展現了我們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地球到太空的航天之路。這一過程看似輕描淡寫,但現實的征程卻刻骨銘心。國慶期間,講述父母先輩們為了新中國的建設,默默犧牲和奉獻的電影《我的我的父輩》燃爆銀幕,其中的一個章節《詩》,就是對中國航天的致敬——在戈壁沙漠做早期研究的崢嶸歲月裏,身為火 藥雕刻師和航天工程師的年輕夫妻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在天上寫詩的人。”在丈夫犧牲之後,妻子以柔弱的肩膀,撐起了事業和家庭,這一幕幕感人場景讓觀眾破防。如果説愛國是最深沉的情感,那麼奮鬥就是最長情的告白。為民族復興、為航天事業躬身奮鬥的身影,組合起來就是人世間的壯美詩篇。

“身在神州,眼望星光。心底有詩,自在遠方。”説到詩意,中國航天的名字,有着專屬中國人的浪漫內涵。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車叫“玉兔”、全球定位系統叫“北斗”、空間站叫“天宮”、火星探測器叫“天問”……作為世界四大文明中一個沒有中斷過的文明,中華文明擁有無數神話故事和歷史傳説,它們與中國尖端高科技擦出火花,使得中國航天就此有了“傳統”和“現代”的意藴。把載人航天飛船取名為“神舟”,更是把美好的寓意碰撞個滿懷。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也是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5週年。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奔向宇宙,中國人已然從太空的“訪客”變成“房客”——“身份”的變化,代表着國力的增強,這一份民族自豪感的油然而生,當在每一名中華兒女心中念茲在茲。此次太空授課不僅創意十足,更意味着中國航天的傳奇還將向更加深遠和未知的領域延伸。中國航天向着更高的目標邁進,是對無垠太空的“心之嚮往”。相信這份以國之名的詩意告白,最終將凝聚成“奮鬥吧,中華兒女”的共同心聲!

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800字 篇8

今天下午學校組織全校同學觀看“天宮課堂”第一課,看後讓我不禁深深感歎如今航天科技的偉大,宇航員們的優秀!

當神舟十三號的三位宇航員進入天和核心艙並在太空進行空間實驗,成功出艙後,三位宇航員一句“感覺良好”,這幾個字是多麼具有力量,多麼偉大,彰顯了我們中國新的科技成就!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航空科技和實驗細節上生動美麗的展示,由衷地感歎航天科技的先進和威力,科技夢張力無限!首先地表課堂演示了組合體型過程,和人如何進入艙內,十分生動有趣!宇航員還帶我們參觀艙內太空家園、衞生區、睡眠區,及個性化模式。太空廚房有飲水分熱器、太空冷藏箱,水是生命之源,在空間站水是多麼珍貴,還見到了宇航員的運動裝備與太空自行車,讓我們瞭解到宇航員太空生活的艱苦,可是他們還是如此樂觀,向他們致敬!

葉老師介紹了太空服對宇航員的影響,讓我們想到企鵝服的重要性。又讓我們觀察在太空中細胞的生長、變化順序,展示了細胞跳動一閃一閃的十分神奇,而另一個細胞不像我們的皮膚細胞一樣閃亮,好奇特!有個同學提問在太空中能不能像在地面一樣的自由行走?葉老師演示後説明在太空是失去重力人是漂浮的,像一條魚兒一樣四處遊走,還演示了用擺臂方法完成轉身。

亞平老師解答水在太空中會消失重力,乒乓球也失去浮力,我最感興趣的是由於太空中的失重環境,水在太空中十分有趣,用工具將水拿出來加入水形成了個水膜,不停的注水變成了個晶瑩剔透的水球,用針管插入水球吹氣,形成兩個正反不同的水球,而水球“毫髮未傷”簡直是一個奇蹟!讓我們目瞪口呆。

中國人如今已經擁有了自己的空間站,廣西同學又提問氧氣和二氧化碳是如何循環?艙長解答是建立了吸氧間,可以淨化二氧化碳變成水,大大提升了空間站的飲水條件。汶川同學提問船艙外面環境是怎麼樣的?解答是能看到地球,天空是黑色的,一天能看到16次日出。北京同學提問返航的力度?解答比過山車的力度大,宇航員進入睡袋就可以做夢,可以睡在任何地方,比如睡在天花板,但要固定,很有趣。

一堂“太空授課”,讓我們感知宇宙奧祕和科學的神奇!同時也告訴我們要從小熱愛科學,紮實學好基本知識,將來有一天我們也能像宇航員們一樣為國家、為人類做貢獻!

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800字 篇9

當前,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機遇與挑戰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幹部必須要接好革命事業的“接力棒”,在黨的奮鬥史中提煉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奮進,要學做老黃牛,發揚不在乎得失的奉獻精神、兢兢業業的責任心,擔起新時代開創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奮鬥姿態和精神狀態,努力學習,增長本領,積極作為,答好青春“擔當之卷”,在民族復興這場“接力賽”中,跑出屬於青年一代的好成績。廣大科研工作者,應進一步弘揚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峯,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發揚“原得此生長報國”的愛國精神。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初期,許多功成名就、才華橫溢的科學家放棄國外優厚的條件,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許多研製工作者甘當無名英雄,隱姓埋名,默默奉獻,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動人詩篇。新時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輩科學家學習,堅定科技創新、服務國家的思想,將對事業的'追求融入國家的需要,繼承前人愛國奉獻的傳統,以國家和民族需要為研究導向,在科學報國、科技強國的道路上,實現個人、事業、國家的完美融合。

發揚“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奮鬥精神。在茫茫無際的戈壁荒原,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峽谷,風餐露宿,不辭辛勞,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們克服了各種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他們運用有限的科研和試驗手段,依靠科學,頑強拼搏,發奮圖強,鋭意創新,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取得了“兩彈一星”事業的偉大勝利。身處這個時代,我們無疑是幸運的,不論是生活環境還是科研條件,都遠比老一輩科學家不知要好多少。當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輩科學家為榜樣,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在各自的領域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創造出新的成績。

發揚“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團結精神。在研製“兩彈一星”的不凡歷程中,來自全國各地區、各部門成千上萬的科學技術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後勤保障人員團結協作、羣策羣力,匯成了向現代科技高峯進軍的浩浩蕩蕩的隊伍。他們用自己的輝煌業績,為中華民族文明創造史增添了光彩奪目的一頁。科學研究是一項複雜、艱鉅的羣體勞動,在科研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直接影響着科研協作和科研計劃的完成。廣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協作意識、服務意識,盯緊共同的目標,在充分發揮各自特長的同時,做好相互配合。

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800字 篇10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8年前,“太空教師”王亞平為全國6000多萬名學生太空授課時的寄語尚縈繞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將成為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以及中國首位出艙女航天員。尋聲凝望,原本神祕遙遠的深邃太空離我們越來越近,一個個美麗的“飛天夢”正成為現實。

16日凌晨,神舟十三號成功發射,此時距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時間。由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組”搭乘載人飛船奔赴中國空間站。此次任務將實現與核心艙徑向交會對接、由救援船轉入正式任務船等多個“首次”,還將在神舟十二號任務的基礎上開展更多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

“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搭載楊利偉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發射,歷時21小時23分鐘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18年來,7次載人飛行,間隔期從以年計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頻率更快、銜接更順暢,準備更從容,展現着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能力;太空之旅從“一日遊”到“季度遊”,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遊”,“太空出差”的時間更長,步伐邁得更大更遠更堅定,彰顯着大國自信的豪情。

從“兩彈一星”、“嫦娥”問月,到“北斗”指路、“天宮”攬勝、“天問”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遊蒼穹、“羲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進,中華民族向太空的探索已從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陽;中國人民目光所及,正在從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質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更深邃的未知區域。

“中國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滿天神話變成現實”。的確,浩瀚太空裏越來越多的中國航天身影,正在將中華民族對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懷,譜寫成探索太空的現實詩篇。根據安排,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們在軌駐留6個月,中國人將第一次在太空中度過春節。期待除夕守歲時,我們能夠第一時間聽到同胞來自太空的祝福。

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800字 篇11

振奮人心的那一刻,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後續將按計劃開展相關工作。

我國高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神舟七號發射成功,5G互聯網研究與產業化獲得重大突破,我國"首條國際一流水平的高速鐵路在京津兩大城市間開通,"首箇中國人基因組序列研究成果發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建設任務圓滿完成,"曙光5000A躋身世界超級計算機前十。

蛟龍深潛,嫦娥探月。我國科技實力不斷進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續湧現,科技創新日趨活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年夢想,今朝實現。去年7月23日,天問一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天問一號於2021年2月到達火星,實施火星捕獲。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着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軟着陸火星表面,火星車駛離着陸平台,開展巡視探測等工作,對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質成分、水冰、大氣、電離層、磁場等科學探測,實現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5]。深空探測將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截至2021年2月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總飛行里程已超過4.5億公里,距地球約1.7億公里。

我們正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即將開啟。征途漫漫,惟有奮鬥。我們通過奮鬥,披荊斬棘,走過了萬水千山。我們還要繼續奮鬥,勇往直前,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按計劃將在軌駐留6個月,在這6個月時間,主要工作是要進一步驗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的關鍵技術。具體來講,就是要和核心艙、天舟二號、天舟三號一起配合進一步驗證。

科技強,則國強。自信之路成功,為中國航天點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又一次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強大。

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800字 篇12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刻。神舟十三號載譽出征,由中國航天員組成飛行乘組逐夢蒼穹,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科技興國,航天築夢,寄託了億萬中國人民的熱切期盼,承載了中華民族富強繁榮的壯麗追求。神舟飛船揚帆再啟航、刺破蒼穹,彰顯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永攀高峯、開拓創新、拼搏進取的精神品格。

航天夢,照亮中國科技興國路。全球關注,舉世仰望;星空璀璨,神舟閃耀。科技引領,神舟飛行,中國航天精神正是攻堅克難、創新創造、不求安逸、艱苦卓絕的精神寫照,照亮了中國科技興國路。2003年,我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飛向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魂牽夢繞的數千年飛天夢想。今天,神舟十三號載人航天飛船乘載三名航天員進入空間站開展為期三個月的工作,驗證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功能性能,驗證航天員長期駐留保障技術,驗證航天員與機械臂共同完成出艙活動及艙外操作的能力,檢驗東風着陸場的搜索回收能力等多項科學研究成果。神舟十三號必將圓滿完成所有的既定目標和重大任務,在浩瀚無邊的星空激揚中華民族的夢想,高擎起光彩奪目的五星紅旗,彰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追求理想的血脈基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奏響宇宙強音。

復興夢,照亮中國全面振興路。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開好新局、走穩征程,以神舟出征為象徵和指引,中華民族必將能夠開創更加輝煌的未來。航天精神同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脱貧攻堅精神等匯聚起中華民族精神譜系,激勵着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羣眾建功立業、接續奮鬥、矢志不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也將在我們的努力下一步步成為現實,成為彪炳史冊的千古奇蹟。

中國夢,照亮中國繁榮富強路。中國夢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夢想。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實現祖國統一,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構成了中國夢的總體輪廓。實現中國夢,人民充分享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權利,更加富足、平等、愉快、自由、安全。人民嚮往中國夢,中國夢是14億中國人的共同理想信念,是夢寐以求的幸福夢,是凝聚全民族全社會、凝聚全體中華兒女至高無上的旗幟。全國各族人民心中有夢、腳下有路,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就能夠用14億人的智慧和力量彙集起強大的磅礴力量。全體共產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都要堅定理想信念,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傾聽人民呼聲、迴應人民期待,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帶領人民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

“偉大事業都基於創新”“偉大事業都成於實幹”。中華民族對宇宙由來已久的嚮往,終將在星空寫下無可替代的精彩一筆。這是一次偉大的出征,凝聚了億萬中華兒女航天強國的夢想,進一步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800字 篇13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已於10月16日發射,飛行乘組由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3名航天員組成。從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返回地球到神舟十三號發射,時間僅過去短短一個月。按照計劃,神舟十三號飛船入軌後,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與天和核心艙及天舟二號、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形成組合體。航天員將進駐核心艙,按照天地同步作息制度進行長達6個月的工作生活。這就意味着,相較於神舟十二號,此次太空挑戰的時間更長、難度更大、要求更高,航天員將在太空與我們共同守歲,迎接農曆壬寅年的到來。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鼈,談笑凱歌還。人類對太空的嚮往和探索從未止步。然而身處太空,浩瀚蒼穹看似壯美寥廓,實則挑戰着航天員的心理與生理極限,更經歷着很多驚心動魄的瞬間。據航天員楊利偉回憶,在執行“神五”任務時,火箭上升階段意外出現8赫茲左右低頻振動,與人體內臟產生長達26秒的共振,此時楊利偉感到了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一般,令他異常痛苦,可他卻咬緊牙關告誡自己“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事實上,這漫長的26秒共振,只是我國載人航天“首飛”征途上千難萬阻、千辛萬苦的一個小小縮影,但卻畫出了中國航天人英勇無畏、捨身為國的“愛國羣像圖”。

在神舟十二號離開地球的3個月,3名外人眼中光芒四射的中國航天員,均來自普通而樸實的家庭。當他們遠離地球、巡遊寰宇、辛勤工作時,留在家鄉的父老鄉親們在一如既往、年復一年地耕耘勞作。中國航天人的奉獻和擔當,始於熱血、恆於信仰、終於愛國,他們把使命和重擔銘刻心間、扛在肩上,把榮譽和光環歸於祖國、獻給民族。

“因熱愛而執着,因夢想而堅持”,這是執行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的航天員王亞平的一番話。每一次針對空間站任務的'水下訓練,體能消耗都相當於跑一次“全馬”,累到手抖得連筷子都拿不穩,但他們累並快樂着。每次離心機訓練都要最多承受8個G的過載,臉部會變形、胸部會因受壓而呼吸困難,但航天員大隊成立20多年來,從未有人按下“暫停按鈕”。這種身體可以“過載”,信仰和精神永遠“輕裝上陣”的狀態,詮釋的是一種信念、一種意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今天的中國航天人身上穿越時空、力透紙背,煥發出震撼人心、攝人心魄的強大力量。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精神上有怎樣的海拔,就能攀登怎樣的高度。雖然我們不能同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一樣把足跡留在浩瀚蒼穹,但我們可以在新的長征路上,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祖國建設的各行各業甘做“孺子牛”、勇做“拓荒牛”、常做“老黃牛”,不斷以愛國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鑄魂補鈣、淬鍊成鋼,始終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闖勁和“風雨無阻向前進”的韌勁,不斷開創新的歷史偉業、標註新的精神海拔!

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800字 篇14

北京時間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按照預定時間精準點火發射,約582秒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宇宙探索無止境,太空奏響中華曲。每一次神舟發射總是激動人心,為祖國自豪;每一次太空探索總是鼓舞人心,為時代點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圓滿成功,新“太空出差”三人組美麗啟航,我們歡呼。浩瀚蒼穹立新功,太空探索寫華章,中國精彩!

飛天夢瑰麗,樂章總嘹亮。每一次神舟發射都會給我們奏響諸多“首次”交響樂——載人飛船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的方式,首次徑向停靠空間站;航天員將首次在軌駐留6個月;女航天員將首次進駐中國空間站,航天員王亞平也將會成為中國首位實施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神舟十三乘組也將包括中國首次出艙的男女航天員;中國人將第一次在太空中過春節;等等。每一個“首次”都是科技探索創新的成果,每一個首次都是中國智慧、中國力量的結晶,正是在這些“首次”中,中國航天事業昂首闊步,中國復興偉業走向成功。

使命很光榮,任務更厚重。每一次太空探索都是壯美事業的偉大音符,是總結,是昇華,是更上層樓的力量凝聚。中國空間站在軌建設分為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兩個階段實施,神舟十三號任務是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決勝之戰、收官之戰,也是空間站在軌建設過程中承前啟後的關鍵之戰。通過神舟十三號任務,將更加全面地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空間站任務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統間的匹配性與協調性。神舟十三號任務結束後,還將組織進行全系統綜合評估,滿足要求後轉入空間站建造階段,所以説,其任務意義非凡而深遠。

探索星辰大海,中國征程壯美。新“太空出差”三人組,組合完美,“老中青”結合,抒寫完美中國太空新記錄。一曲《東方紅》響徹寰宇、“兩彈一星”讓世界矚目,“載人航天”揮毫驚鴻之筆。“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問”問天、“天宮”覽勝,“玉兔”探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從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美麗傳奇,刮目奇蹟。九霄逐夢問天,闊步強國征程。上九天攬月,觀天上宮闕。這是國家和民族的共同記憶,這是共和國發展壯美詩篇。

浩瀚蒼穹立新功,太空探索寫華章。中國載人航天精神偉大,“天和”探索之旅美好。航天員王亞平説,只要敢於有夢、勇於追夢,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夢想飛船,就一定能夠迎來自己夢想的發射時刻,飛向屬於你的浩瀚星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説,我們期待除夕守歲時,能夠第一時間聽到我們的同胞來自太空的祝福。行而不輟,未來可期。神舟十三號任務展現中國為載人航天探索這一人類共同事業作出的新努力、新貢獻;中國必然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祕、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0jz00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