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與會計有關的讀書筆記(精選5篇)

與會計有關的讀書筆記(精選5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麼能落下!千萬不能認為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與會計有關的讀書筆記(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與會計有關的讀書筆記(精選5篇)

與會計的讀書筆記1

從封面看以為是兩本書,或者説各有側重。看到目錄才發現,其實是一本書,只是主標題和副標題換了而已。

《稻盛和夫的實學》我是讀了2遍,第二次是在上週剛讀完,而且是讀一章寫一章讀後感。整本書沒有寫讀後感。看到《經營與會計》時想,看來這是為寫全書讀後感做準備的。

初讀時覺得有點吃力,不像《幹法》和《活法》簡單易懂,第二次靜下心再讀時,特別是對稻盛先生舉的實例更有感觸。

收穫比較大的有兩點:一是銷售最大化,費用最小化。記得以前自己做年度計劃時,銷售指標增加,不可避免的就認為其它費用要水漲船高。所以年底時若未達成目標,就會找種種理由安慰自己,配套準備不到位,所以沒達成銷售指標。其實對於企業經營來説,不是説銷售增長,其它費用一定要同比例增長。要在銷售最大化的時候做到費用最小化,這才能保證企業經營利潤最大化。

二是即用即買原則。人總是有種怕失去的擔心,所以當東西便宜時,恨不得全部買下,生怕下次再買時貴很多,特別是看到買多少送多少,或者大促銷、大甩賣,就會買一些有可能用不到的東西回去,結果實際是一種浪費。這讓我聯想到我們公司的備貨。因為貨期和價格的原則,一般新產品生產時,我們總是習慣多備一些貨,一方面是讓其它市場發樣,另一方面是想客户應該還會有續訂。或者是因為要達到起訂量不得不備高於實際需求的產品。事實證明,我們多備的貨一直在那裏,每次盤庫時盤一次,而且捨不得報廢,總覺得可以用得上。結果幾年後還是做為廢品處理掉。讀完本書後,我覺得備貨還是按照市場實際需求來備現符合市場規律,同時我們要了解產品的工藝、貨期做好備貨安排。

本書主要講了會計七原則,分別是:現金流原則、一一對應原則、筋肉結實的經營原則、完美主義的原則、雙重確認的原則、提高核算效益的原則、玻璃般透明經營的原則。會計七原則是引進阿米巴經營的前提,也是企業持續發展的要訣。想把企業經營好的老闆,一定要讀這本書。

與會計的讀書筆記2

“在任何思想領域中,都需要一種理論結構,以統一推理它的基本邏輯或體系,會計也不例外。理論結構中為一定的假定範圍內的有關概念和程序提供依據,會計師們對經濟進行鑑定、登記、分類和彙總。使之成為合乎陳報和解釋經濟信息時採用的方式或方法。”

這是我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查閲相關資料偶然間看到的,覺得特別適合我這種對會計有所瞭解但又不全面的學生看,就摘錄了下來並作為我的讀書筆記的引言。正如這本書的書名一樣,只要你讀了這書,你就會發現他跟你所説的並不是教你如何如何做賬,而是跟你一起探討會計理論。對於我而已,雖然已經大三了,並且或多或少學了些會計實務方面專業知識,但是卻還沒有認認真真的學習或者是去思考財務會計活動是如何影響經濟體制有效運作的,這也是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所瞭解到的關於財務會計及其報告的環境。

這本書,看完之後,我將其大體的分為了四個部分,分別是:

一,以現行價值為基礎的會計即理想狀態下的會計環境;

二,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逆向選擇(內部信息)和道德風險(管理者的努力程度);

三,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問題,即理想投資決策和僱傭合同借款條約;

四,會計反映充分披露和“可靠的”淨收益。

首先我想用一句話來説明下,為什麼我覺得看完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財務會計及其報告所面臨的環境是很負責和具有挑戰性的,究其原因,在於會計的產品是信息——一種非常有用而且重要的商品。”信息之所以會那麼複雜,其原因之一是每個人對信息的反應是不一樣的。對扮演不同角色的人而言,他們所需要的會計信息是不同的,類如,投資者匯能因為資產以市場價值評估有利於幫組他預測公司的前景,而對這種評估持積極態度,而另一些投資者則可能持消極的態度,同樣的,由於管理然預案的工資在部分程度上是受到報告利潤來衡量的,可是市場價值不受管理人員控制,因此他們對這種評估也會持消極態度。原因之二,在於他不僅會影響到個人的投資決策還會影響到市場的經濟活動。這種複雜的運作和影響,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專業的會計人員要來系統的瞭解信息的產生,運作,影響以及解決等方面的理論知識。

讀完這本書之後,發現其實該書要點無非是,要求會計人員能夠清楚地認識財務報告對投資者,管理人員和整個經濟的影響,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大大提高財務會計的生存能力和未來發展的希望。否則,會計人員僅僅是被動地接受既定的報告環境,這對於不斷髮展的環境而言只是一種短期策略。

總的來説,這本書從以下兩個角度來研究會計理論的意義,分別是對會計實務的意義以及提高對會計環境的認識。這樣的研究使我們能夠認識到財務報告中管理當局法律職責的權限,以及會計人員為什麼常常會陷於投資者與管理者利益衝突的困境之中。書的寫作背景是以信息經濟學為基礎的,認為在商業交易中有一些人可能比其他人具有信息優勢。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一般認為該經濟機制存在信息不對稱。而信息不對稱的類型有逆向選擇即一些人掌握了另外乙烯二所沒有的信息,另一種則是道德風險即交易中的一些人不能觀察到另外一些人採取的可能影響到各方利益的行為。

書中所討論的基本點是在會計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而產生的財務會計理論的基本問題。會計信息不對稱意味着投資者最終會同時面臨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問題,也就是説,由於信息在可靠決策中的作用以及他們對管理者業績的影響,進而影響到投資者的利益。在書的結尾部分,又對兩種問題進行同時控制進行討論,產生新的問題:保證讓投資者獲得有效信息機制,就是説,雖然控制了逆向選擇,但另一方面不一定會是激勵經理人員,控制道德風險的最優機制。而相關和可靠性原則的結合所得到的信息是對投資者最有利的信息。其中相關的信息是指投資者能夠用來評估公司未來經濟發展狀況的信息,而可靠信息則是指不會被管理當局操縱的準確信息。而在現實情況中,有着諸多因素會對信息的準確性進行干擾,因此財務會計理論的基本問題就是如何調和會計信息的這兩種不同作用。

在提出問題之後,本書就進入了問題解決的方面學習,對於解決這個基本問題的觀點有兩種。其一,認為市場力量可以充分控制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其二,認為要進行會計管制來保護投資者。目前,我們仍不知道這兩種觀點誰對誰錯,但是在會計中已存在諸多管制,並且新準則的產生速度沒有減慢的趨勢。

在管制問題上,又進行了一部分的歷史回顧,來説明是否要建立會計管制。20世紀初期,這一時期只是在研究會計實務時對所發現的問題尋找一種理論上的詮釋與説明,以及進行一些方法運用理由上的邏輯推論。20世紀30-60年代,這一時期的研究已經開始涉及了構成今天財務會計理論結構的部分核心問題,如會計假定和會計原則等內容。但其研究尚不完整。20世紀70-80年代,這一時期,美國的FASB發佈的一系列公告共同構成了現代財務會計理論的結構基礎。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FASB的“財務會計概念公告”的先後發佈,可以説是對以會計準則制定為核心的規範型的財務會計理論結構研究做了一個總結。自此之後的中西方有關會計理論結構問題研究的成果,大多均是以此為基點的。

前面我花了大量的篇幅來闡明瞭這本書的大概內容和他想告訴我們的一些關於財務會計理論的一些基本信息已經在這本書寫作背景下的當時社會的財務會計的發展情況。下面我就想重點説説我讀了這本書之後的一些想法和感悟,也許跟作者所表達的意思有些出入,也可能會因為自己本身的專業知識水平有限,造成所些許言不達意之類的小錯誤,也請不要見怪,我所表達的也只是我讀完這本書之後所做的一些感悟。

在書開始的時候,就採用大量的現值模式來描述財務會計的環境,我覺得這跟我們現在所用的方法幾乎是一樣的,也許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也是蠻好的,比較有利於會計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在上學期高財的學習中,我也瞭解到,在未來現金流量是確定的,已知的時候,經濟中的無風險報酬是固定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提供既相關又可靠的財務報表。套利的存在使資產的市價與其產生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相等,而公司的市價也就等於貨幣性資產與全部資產聯合產生的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之和再減去全部負債的現值。同樣的,我們也能很輕鬆的計算出公司的淨收益,但它不具任何信息內涵,因為投資者自己也能很容易地計算出來。

決策有用性,現在對我來説是一點都不陌生的,因為從一開始接觸會計的時候,就學習了這個理論,但是看了這本書才知道,這個理論是在這裏被提出運用的。這讓我對這個理論的學習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提醒我們,在進行證券期望收益與風險信息的評估時,要找準我們所需得的財務信息,不能靠自己的.直覺或者其他一些不科學的方法來進行隨意的判斷或者其他行為。

在進行下一步學習的時候,還在書中發現了有效證券市場理論,這個也是在財務管理中學習到的知識,在這本書中,我覺得又進一步的將我所學的知識進行了進一步的昇華和提升。因為在財務管理中知識學習了這個理論的基本內容,並不瞭解其中產生的原因,背景以及在財務報告中的運用。在書中,闡明瞭充分披露的好處,就是使得投資者能夠做出更好的決策以及增進證券市場能力使投資者直接投入到最有生產效率的地方。會計人員將信息都收集起來,集中進行披露,而市場價格綜合了投資者集體的信息處理及決策能力。這樣,市場價格本身就有大量的信息內涵。

以上的內容就是我在看完整本書之後的一個總結與自己在課堂中所無法學到的知識或者説是對知識的一個昇華。看完整本書之後,也對財務會計理論具體研究什麼,大體的研究思路和方向以及加深了對我以前所學的會計理論的一個認識。雖然有些時候,一些專業術語還是有點晦澀難懂,而且我在寫讀後感時,有些用詞還是不夠專業,不夠嚴謹。但是無法否認的是,這本書確實是讓我所學整個的會計理論有個整體的聯繫和提升。

與會計的讀書筆記3

我看到有從事會計的朋友説感到很可悲,已經淪落為一台周而復始的機器了,沒有了理想,沒有了激情;我另一個同事説他能從人羣中判斷出哪個是會計,因為會計一般目光呆滯、神情恍惚、頭髮灰白而稀疏、身心疲憊。一段時間內,我也曾被這一表象所迷惑——因為我也曾經做過會計員。但是後續的一些思考,外加FMBA周立教授精彩的會計學課程讓我改變了對會計的偏見看法。

會計之一美:這是一門哲學。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凡可帶來收益的,都是資產;凡是收益將要流出的,都是負債;這兩者的差異就是所有者權益。有時候細想一下,人本身其不就是一個會計主體?人的大腦和雙手能夠創造價值,當然有的人也能透過嘴巴或雙腳盈利——不論怎樣,人本身就是一塊資產——這是應愛護人、尊重人、以人為本的落腳點所在。與此同時,人也有其負債特性:要維持人的正常,勢必需要充足的氧氣、水、食物及居住環境,而人的情緒與喜好對其創造價值影響巨大,這就是有偉人與凡人之分的重要原因。事實上,許多人很關注人們擁有的資產,忽略其創造這些財富的艱辛與不易(這些都是“負債”),這類人一般是樂觀主義者,但略微極端;另一些人關注人們承受的磨難與艱辛“負債”,一味低估其所擁有的幸福與財富資產,這類人

一般是悲觀主義者,也略微偏激。真正的智者應該能夠客觀評估自己的幸福所在,同時瞭解到自己所承擔的負債,剩下的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做任何事都要想到實現的目標(收入),評估為此需要付出的代價(成本),盲目地不計代價的冒險,往往會被現實打擊地鼻青臉腫。

會計之二美:這是一門管理學。公司財務總監水平很高,掌管千億級資產規模,儘管他發文很多,但專業類的文章一般比較低調,我依稀記得似乎在2009年,他在內刊發表過一篇探討財務槓桿的文章。母公司上級對口單位有份內刊,主要作為一些企業管理方面研究成果的發佈平台,其中一期也是專門探討“財務槓桿”課題的。這讓我想起當年在廈大時黃老師講授財務管理時也花費過一堂課推倒財務槓桿概念的經歷。為何不論是學者還是企業管理專家都對財務槓桿如此着迷呢?“為什麼巴菲特喜歡固定收益品種的投資產品,儘管其收益率並不太高?”周教授的一個簡單模型為我解疑了,“假如投資一個公共產品企業1000萬元,其無負債時的年收益率是15%(這並不算暴利),第二年賺150萬。此時找銀行,以10%的資本成本借800萬,自己出200萬,第二年賺150-80=70萬,收益率達到35%(70/200);如果這200萬並不全是自己出,而是以一家有限責任公司形式出資,則作為這家有限責任公司的出資人,我找信託借款

150萬,承諾年收益率20%,自己只要出資50萬就可以了,這個時候我的實際收益率是80%((70-150*20%)/50);而如果這50萬我也不是自己出的,其中有40萬找的是信託,承諾次年分紅50%,自己實際出資10萬元,那麼我這10萬元的收益率將是200%((40-40*50%)/10)……這種鏈條理論上可以無限延伸下來,到最上一級的回報率將極為可怕(空手套白狼則收益率為正無窮),即便如此,以高資本成本融資也能活得下去——巴菲特先生的保險資金成本並不算高,所以伯克希爾公司巧妙利用槓桿,賺取了漂亮的收益。上述鏈條必須建立在一個基礎之上,那就是最初的15%年收益率要能保障,否則整個金字塔都將崩塌,這就要用特定的方式去鎖定企業收入、套牢其成本——公益事業一般是市政項目,這一點還是容易實現的。”周教授的這一講述讓我醍醐灌頂,巴菲特先生靠財務槓桿賺大錢,很多“龐氏騙局”陷阱不也是類似的套路嗎?承諾一年後給你多少比率的分紅收益,後面人進來時即便資本成本再高,只要設計妥善的話自己照樣能賺錢。由此可見,只要功夫深,會計是可以幫人賺到真金白銀的。

不知何時起,我開始注重財務報表的結構分析,例如:兩間上市公司對比時,其資產結構有何差異,負債結構有何差異,所有者權益結構有何差異;成本費用(佔收入)結構有

何差異。這種比較分析有時候很有趣,A公司成本明明很高,但最後盈利能力不比成本控制能力很強的B企業差太多,只因A比較懂得税務籌劃,B只擅長業務經營——後來發現這和兩間公司的老闆履歷有關——A的老闆是財務出身,B的老闆是業務出身。在探討兩間公司收益差異及未來潛力時,必須找到他們當前的資產負債結構,A的存貨比例為何遠高於B?B的現金比例為何遠高於A?A的長期負債結構為何較高?B的所有者權益結構是否可以進一步優化?兩間企業所在的商品市場及所處的資本市場後續走勢將會如何?一連串問題就都出來了,這些問題結合兩間企業一年內的實際經營情況自問自答一遍後,很多東西就都能看透了。

會計學和企業税務籌劃與資本運作結合在一起時,許多火花就會被點燃起來。我所在的企業在税務籌劃方面所用的技巧不算太多——但充分利用BVI公司規避內地所得税的籌劃工作做得不錯,只是內地一些税務籌劃方法稍顯牽強。周教授提出的地產企業税務籌劃思路是:母公司控股園林公司及高科技公司(建築節能、綠色環保、高科技軟件)等企業所得税法減免對象行業企業,透過建安成本與期間費用方式將成本轉移出去,最大化規避企業所得税及土地增值税;也可以通過控股樁基類企業等加大地產向對不可預知高風險建安項目(樁基工程常因地質結構而使成本大幅增加)的

成本轉移。我不由地思考起公司三大業務線中現在最弱的投資線,其實完全可以以PE的形式實現上述安排,在這些方面扶地產核心主業再上馬一程,送人玫瑰手有餘香,從而使得企業利益最大化——但是激勵機制似乎不太允許這類籌劃的最終發生——因為高管的家庭資產與公司股價掛鈎,公司股價則與每年淨利潤掛鈎,所得税降低意味着淨利潤也將降低——但我會在合適的時候將上述思路以合適的方式傳遞給相關管理層的——這大概也算是內部審計建議中比較增值的一部分了吧。透過周教授的課程,我認為資本運作的核心思路是在會計賬面收益與高市盈率之間尋找套利機會:有的通過資產注入實現增值——輕資產公司假如每年能賺100萬,通過會計賬務處理做到一年1000萬利潤,此時藉助如30倍市盈率的資本市場,資本市值將放大至3億元;有的通過轉換行業概念、進而轉換市盈率的方式實現增值——某化肥行業企業市盈率只有10倍,但是將礦產資產注入後,市場將其調整為稀有金屬股票,市盈率頓時增長至30倍……太多案例無法在此一一贅述,這門課讓我受益匪淺。

會計之三美:這是一門美學。會計的魅力在於它能跨越行業、地域、規模、語言、乃至時間,讓完全不同的企業在統一標準下進行對比——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有的企業

與會計的讀書筆記4

《跟媽媽學會計》一書,作者描述了一個只有中專畢業的女生跟媽媽學會計的親身經歷,引起了我的共鳴。本書的主人公有三個蘇妮、高劍——蘇妮將來的男友、蘇妮媽媽,主要講述了作為高級會計師的蘇妮媽媽有效的結合了實踐與理論,開了個家庭會計班,給蘇妮和高劍輔導會計課程,讓他們倆在老會計的指導下,輕輕鬆鬆跨入會計大門。

蘇妮媽媽的教法與學校里老師的教法有所不同。學校裏,我們是從最基礎的開始學,就像走進一個房間,把屋裏的物品都認識了,再瞭解整個房間;而蘇妮媽媽是帶他們進屋後先把整個房間巡視一番,再去逐個認識房間裏的物品,這樣一開始就知道物品在哪裏,然後帶有目的性的去了解其功能和用處,會更有興趣,且對學習有幫助。

蘇妮媽媽為了使女兒快速上崗,她不像會計教材那樣按會計要素講,而是直接實際業務流程講,用她的話説“學完就能上崗”。她把複雜的理論簡單化,把難懂的概念口語化,把零散的內容具體化,把理論的知識實踐化,這“四化”深得人心。把會計處理的一些細節結合身邊的例子講解,更加貼近現實生活,更加適應了初學者的口味和需要。如果你是會計的初學者;如果你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如果你是想學會計的門外漢;那麼就建議閲讀此書了。因為我也“為之動容“了,真希望自己也能有這麼個機會,既輕鬆又有效地學會計。

這本書所有的章節我都喜歡,對我而言,現在看這書是最適合不過了。因為去年會計從業資格考試“落榜”的我,還得為了今年的“金榜題名”而努力了。其實這本書也是我同學給我推薦的,我當時還沒發現它,我大體翻了一下,覺得很有意思,原來會計也可以這麼學啊。其中,有個章節叫“自制失戀”,裏面講了蘇妮失戀了,她媽媽開導她,媽媽是這樣説的“愛情就像銀行裏存的一筆錢,能欣賞對方的優點,就像補充收入;容納對方的缺點,這是節制支出。”實際上她媽媽也是引用了培根的至理名言,我相信他也當過會計。全書就通過類似的舉例,講一些會計的知識,很有趣,讓人不會覺得看到一半看不下去。畢竟這一類的書看起來確實很枯燥,可是沒想到,我卻大有收穫。裏面基本上都是會計的一些基本知識,與其這樣説,還不如説做會計把這些基本的知識掌握了就能也就能應付自如了。會計職業道德中有個最基本的就是愛崗敬業——它要求會計人員要尊重自己從事的職業,對工作要專心、認真、負責任,為實現職業目標而努力。這倒是容易,可還要求“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堅持準則,不做虛假賬”,事實卻沒幾個人照做。就像蘇妮媽媽説的,有時候做虛假賬是不可避免的,這主要是老闆的意思,沒有哪個會計願意做虛假賬的,因為我們是操作者,出了事就逃不掉。工作後這是難免,自己掌握個度,犯法的是千萬不能幹。所以,當會計真的很為難。不過話又説回來,哪個工作是沒有風險的呢。

書裏除了會計的一些理論知識外,它還印製了很多關於會計做帳的許多表,有原始憑證、記賬憑證、各種賬簿、更改錯帳的格式等等。它以實物照片代替了表格,更是別開生面。

書的最後,蘇妮媽媽講了一些應聘的問題,也讓我學了不少的東西,將來我找工作的時候一定有用。首先,一定要有個好的心態,自信一點,最好要有點工作經驗,如果確實沒有就不能在簡歷上誇大其詞,企業一旦發現就適得其反了。然後,你要摸清對方的情況,要對你所想進的行業有所瞭解——企業性質、規模大小、招聘要求等,不能打無準備的仗。最後,面試的時候,要做個誠實的人,面試官問什麼,心裏怎麼想怎麼答,千萬別揣摩面試官的意圖,這樣答出來的問題也不是那麼讓人相信。如果被公司錄用了,到了新的環境,人要勤快,少説多做,要樂於助人,要有團結精神,這些看似小事,卻能小中見大。

看過這本書後,我覺得會計也不難啊,原來是這麼回事!書也挺好玩的,真讓我覺得學會計不如做會計,不過還得把理論知識學踏實了,才能理論結合實際,更高效。

與會計的讀書筆記5

1、讀書摘要:

本書作者--田中正知先生娓娓道來的許多方法論和理念將顛覆傳統的會計思維,使你在驚訝中收穫新知,幫你從會計學視角的諸多細微之處深入學習"正宗豐田方式"。本書是田中先生關於"正宗豐田方式"方法論的第三部作品,他那輕鬆、有趣、簡潔、易懂的筆調依然見諸字裏行間,帶我們周遊《豐田生產的會計思維》。

當你想衡量"賺錢能力"如何時,是否忘記了考慮"時間"?

如果不考慮"時間",是否有很多成本都會從你眼皮子下溜走?

當你在琢磨着讓庫存也賺錢時,你需要想什麼?

降低成本貌似很好,那實行之後,果然如此嗎?

當你着迷規模效益,你是否忽視了小批量生產的優勢呢?

當並行生產遭遇集中生產,你該如何決斷?

用"收益性"指標可以省去很多無用功,但它是什麼?又該怎麼用呢?

2、讀書感想:

本書共有十章,這十章分別是圍繞作者的一個觀點來進行舉例子,用例子來補充和完善這個觀點,方便讀者理解作者的觀點;那麼作者本書的觀點是什麼呢?即是:考慮資源投入的收益性。在這裏作者原本是用“資金收益性”來表述的,但是看完整本書我覺得用“資源”代替“資金”讓我更容易理解。記得在第四期視野成本管理特訓營的多次討論中,我們就有談論到公司的呆料,大家也一直希望有有效的成本管理來減少公司呆庫的產生,雖然因為客户產生的呆料會被客户吸收但是我們為什麼還要去儘量避免產生呆庫呢?考慮“資源投入的收益性”---是的,因為為了考慮資源投入的收益性,所以儘管呆料客户會吸收但是我們還是要想辦法改善,因為呆滯庫存可以視為公司的一項投資,呆滯庫存無法變現和賺取利潤躺在倉庫,這會佔用公司資源減少公司的資源投入收益性。當生產線停工的時候,雖然不發生成本但是因為停工相應的也沒有創造價值,不創造價值就是一項資源浪費。而在大多數的時候,我們並沒有考慮資源投入的收益性。

作者在書裏運用J成本論來闡述如何在改善的時候正確認識資源投入的收益性;J成本論很像我們學習會計中學習到的“機會成本”與“本量利”分析。但是眾所周知機會成本現階段其實我們現在大多數人還是片面的停留在選擇饅頭還是選擇米飯上,而作者卻將機會成本進行了看得見摸得着的量化處理,並將其成功的引入到了我們做改善決策上。另外一方面,本量利分析現在我們大多數還是停留在保本量等等這些簡單層面運用,或者是作者卻結合機會成本來進一步的擴展,將其有效的創造了一個改善決策的有效思維“J成本論”。書裏作者有給我們將機會成本進行量化呈現的豐田計算公式,用公式得到的數字來展現我們面對改善時候如何選擇更高的資源投入收益性方案。選擇了資源投入收益性更高的方案,企業才會擁有可持續的收益。

通過本書,我們將改變以往面對一筐魚與一根魚竿的選擇時無法對比機會成本,而現在我們用一個可以看得見的數據來對比兩者方案存在的機會成本,從而選出最優的方案。以往我們通過本量利來得知自己的保本點以及單價等信息,但是我們並沒有能。在本量利裏面,我們可以知道保本的量是多少,但是我們並沒有考慮到未來變化產生的不確定因素帶來的風險,而透過這本書我們將延伸的去考慮回收期,從而選擇最符合企業現狀和安全的方案。(特別是對風險持穩健態度的企業)用一句話通俗的來説就是:選擇魚還是魚竿,要看看這兩者可以未來帶來的收益,但是有一個前提是:千萬不能在收益沒有實現前就餓死了;越早賣出去魚拿到錢,我們才可以越早拿錢買饅頭吃,也才越安全。想想我們現在,現在是不是很多時候選擇了餓死後才掉到魚的方案呢?

在書裏作者也對J成本論產生的背景進行了闡述。J成本論產生是因為:當時需要用一個會計理論來對JIT改善效果進行清晰的説明。説實話,看見這一點的時候,我真是興奮啊,這句話真的是醍醐灌頂之金句。在競爭優勢裏面,波特特地説到了“要讓客户知道產品價值”;而在TOC的系列書籍中高得拉特説到了“要讓給別人知道怎麼做”,同時他也在故事中運用財務數據來展現改善取得的效果。一項改善,你要想讓別人接受那麼你必須要展現出來這樣做我們可以得到的好處,同時這些好處必須被表現出來,這樣你的改善才有説服力才能長久和持續做下去。作者並沒有去改豐田的會計核算規則,但是他卻運用運用會計理論產生的會計數據來對改善取得的效果進行了非常清晰的展示,這一下子讓大家都可以真真實實的看見改善帶來的進步,使得持續改善的信心增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vgw8q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