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懺悔錄》讀書筆記精選

《懺悔錄》讀書筆記精選

《懺悔錄》讀書筆記精選1

他把他平民家庭中那親切寧靜的柔情描寫得多麼動人啊,使它在那冰冷無情的社會大海的背景上,象是一個始終召喚着他的温情之島。他筆下的農民都是一些樸實的形象,他遇到的那個小店主是那麼忠厚和富有同情心,竟允許一個素不相識的流浪者在他店裏騙吃了一頓飯;他親密的夥伴、華倫夫人的男僕阿奈不僅人格高尚,而且有廣博的學識和出色的才幹;此外,還有“善良的小夥子”平民樂師勒·麥特爾、他的少年流浪漢朋友“聰明的巴克勒”、可憐的女僕“和善、聰明和絕對誠實的”瑪麗永,他們在那惡濁的社會環境裏也都發散出了清新的氣息,使盧梭對他們一直保持着美好的記憶。

《懺悔錄》讀書筆記精選

另一方面,盧梭又以不加掩飾的厭惡和鄙視追述了他所遇見的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中的各種人物,首席法官西蒙先生是“一個不斷向貴婦們獻殷勤的小猴子”;教會人物幾乎都有“偽善或厚顏無恥的醜態”,其中還有不少淫邪的色情狂;貴婦人的習氣是輕浮和寡廉鮮恥,有的“名聲很壞”;至於巴黎的權貴,無不道德淪喪、性情刁鑽、偽善陰險。在盧梭的眼裏,平民的世界遠比上流社會來得高尚、優越,他曾説 “只有在莊稼人的粗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在廷臣的繡金衣服下面,才能發現有力的身軀。

裝飾與德行是格格不入的,因為德行是靈魂的力量。”這種對“布衣”的崇尚,對權貴的貶責,在《懺悔錄》裏又有了再一次的發揮,他這樣總結説:“為什麼我年輕的時候遇到了這樣多的好人,到我年紀大了的時候,好人就那樣少了呢?是好人絕種了嗎?不是的,這是由於我今天需要找好人的社會階層已經不再是我當年遇到好人的那個社會階層了。在一般平民中間,雖然只偶爾流露熱情,但自然情感卻是隨時可以見到的。

在上流社會中,則連這種自然情感也完全窒息了。他們在情感的幌子下,只受利益或虛榮心的支配。”盧梭自傳中強烈的平民精神,使他在文學史上獲得了他所獨有的特色,法國人自己説得好:“沒有一個作家象盧梭這樣善於把窮人表現得卓越不凡。”

他告訴讀者,他從自己那充滿真摯温情的平民家庭中獲得了“一顆多情的心”,雖然他把這視為“一生不幸的根源”,但一直以他“温柔多情”、具有真情實感而自豪;他又從“淳樸的農村生活”中得到了“不可估量的好處”,“心裏豁然開朗,懂得了友情”,雖然他後來也做過不夠朋友的事,但更多的時候是在友情與功利之間選擇了前者,甚至為了和流浪少年巴克勒的友誼而高唱着“再見吧,都城,再見吧,宮廷、野心、虛榮心,再見吧,愛情和美人”,離開了為他提供“飛黃騰達”的機遇的古豐伯爵。在他看來人具有自己的本性,人的本性中包括了人的一切自然的要求,如對自由的嚮往、對異性的追求、對精美物品的愛好,

他過着貧窮的生活,卻有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他很早就對讀書“有一種罕有的興趣”,即使是在當學徒的時候,也甘冒受懲罰的危險而堅持讀書,甚至為了得到書籍而當掉了自己的襯衫和領帶。他博覽羣書,長期的讀書生活喚起了他“更高尚的感情”,形成了他高出於上層階級的精神境界。

他處於反動黑暗的封建統治之下,卻具有“倔強豪邁以及不肯受束縛受奴役的性格”,敢於“在巴黎成為專制君主政體的反對者和堅定的共和派”。他眼見“不幸的人民遭受痛苦”,“對壓迫他們的人”又充滿了“不可遏制的痛恨”,他鼓吹自由,反對奴役,宣稱“無論在什麼事情上,約束、屈從都是我不能忍受的”。他雖然反對法國的封建專制,並且在這個國家裏受到了“政府、法官、作家聯合在一起的瘋狂攻擊”,但他對法蘭西的歷史文化始終懷着深厚的感情,對法蘭西民族寄予了堅強的信念,深信“有一天他們會把我從苦惱的羈絆中解救出來”。

他對愛情也表示了全新的理解,他崇尚男女之間真誠深摯的情感,特別重視感情的高尚和純潔,認為彼此之間的關係應該是這樣的:“它不是基於情慾、性別、年齡、容貌,而是基於人之所以為人的那一切,除非死亡,就絕不能喪失的那一切”,也就是説,應該包含着人類一切美好高尚的東西。他在生活中追求的是一種深摯、持久、超乎功利,有時甚至近乎天真無邪、純潔透明,他戀愛的時候,感情豐富而熱烈,同時又對對方保持着愛護、尊重和體貼。他與華倫夫人長期過着一種純淨的愛情生活,那種誠摯的性質在十八世紀的社會生活中是很難見到的。他與葛萊芬麗小姐和加蕾小姐的一段邂逅,是多麼充滿稚氣而又散發出迷人的青春的氣息!他與巴西勒太太之間的一段感情又是那樣温馨而又潔淨無瑕!他與年輕姑娘麥爾賽萊一道作了長途旅行,始終“坐懷不亂”。他有時也成為情慾的奴隸而逢場作戲,但不久就出於道德感而拋棄了這種遊戲。他是十八世界裏那個黑暗社會壓迫下生活的萬千普通人民的一個縮影,他不是最慘的,但是,他的遭遇一樣令人同情。讀《懺悔錄》這一本書,讓我更加了解了盧梭,品《懺悔錄》這杯酒,讓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社會。

《懺悔錄》讀書筆記精選2

作為人類思想精華的名著書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學習和參考的典範,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必修課。

從寒假到上個月中旬,差不多歷時三個月,終於看完了盧梭的自傳《懺悔錄》以及《懺悔錄》續篇《漫步遐想錄》,前者是盧梭在面對造謠時極度渴望的自我辯護,而後者則是這料,人生總會有林林總總痛苦和煩惱,在這個路途中我們到底應該怎樣活、為什麼活。幸福的、痛苦的、愧疚的、憤怒的;自我、友誼,這些都關乎生活、關乎人性、甚至,關乎靈魂。位偉大思想者在生命的最後路途的淺淺悲鳴。看完兩本書的總體印象是:人生的事誰也無法預料。

盧梭的《懺悔錄》這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盧梭想要通過對自己一生的回顧闡明一個事實,即他在自序中所説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開始,盧梭就大聲宣稱:“我深知自己的內心,也瞭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他對於自己“與眾不同”的認識是正確的。

盧梭開始寫這部自傳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但他對童年生活的記憶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盧梭的精神源頭,而且更重要地,已成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園,在墜落之後剩下的就是悵然回望,以及不自覺的對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純粹的情感上的滿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終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盧梭的情感如此細膩,性格如此敏感,休謨形容他“好象這樣一個人,這人不僅被剝掉了衣服,而且被剝掉了皮膚”,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識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種天賦,為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須把情感作為最高的價值。

盧梭寫的是“懺悔錄”,卻把一根繩索吊在了聽他懺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現在也有人拿一根繩子去要求別人懺悔一樣。

《懺悔錄》讀書筆記精選3

自從在圖書館看見《懺悔錄》這一本書後,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能夠把自己赤裸地站在世人面前,向眾人懺悔,把自己的過錯與私隱坦誠地公佈於眾,任憑世人評判,不是任何人都能夠做得到的,這是需要很大的勇氣來做後盾的。

剛開始閲讀的時候,並不是感到很有興趣,但由於我覺得這本書的名字實在很吸引我,所以堅持了繼續往下讀。一至四章主要講述的是盧梭年輕時的經歷,大概是20歲前。讀完之後最直接的感覺就是,一個人在年少是真的是什麼也不懂。自以為是的認識這個世界,自以為是的以為自己什麼都懂了,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理解什麼是對是錯,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邪惡,自以為是的去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看了他的青少年以後,再回想一下自己的過去,真的就是那麼點事。當時覺得自己腦子裏面什麼都有,手下似乎還忙的不亦樂乎,現在回想,真的是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就好像虛度了20年的光陰一樣。

盧梭的一生都是那麼的曲折動人,從一出生,母親的離世到父親因打傷一貴族而逃亡他鄉,他的人生都是被考驗着。十幾歲的盧梭從此開始了他流浪的人生,先是給人做學徒,做到一半就離家出走,然後還在基督教會裏學習和被迫改變信仰,遭遇同性戀,愛上一個老女人,喜歡受虐,繼續流浪,到處徒步旅行,學習音樂和藥學。他的一切都毫無保留地展現在眾人的面前。一個人要把自己的一生展現出來,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總是包容着自己,所以往往忽略了正確地評價自己。

看完盧梭的作品後,我不得不好好地反省,我的20年到底都在幹了些什麼呢?一個人的人生只不過是匆匆的幾十年,不要讓自己的人生留有空白,我們應該盡情地揮霍我們的青春,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讓自己也能為以後留下些什麼

《懺悔錄》讀書筆記精選4

奧古斯丁的《懺悔錄》是我大學讀的第一本文學書,大學的我不喜歡讀文學類的書籍。記得那時任老師教我們西方外國文學,當時考試的要求就是要我們讀一本關於學前教育方面的西方名著,迫於考試壓力所以選擇了《懺悔錄》,但是後面的研讀改變了我之前的想法,漸漸的接受文學書籍。

第一次見到一個作者在書裏流了這麼多的淚水,為他遇見的每個女人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綿長而傷感的眼淚,盧梭在情感方面的敏感和脆弱時驚人的。至少在二十五歲之前,他的智商和大多數人沒有什麼區別,但情商遠遠低於常人,不知道着算不算書裏的缺點,對於華倫夫人的美貌和人品,對於自己與她的情慾,盧梭不吝筆墨。讀的人頭暈目眩,他還是有一簍子情感要抒發,在與百科全書學派決裂後,他也幾乎與所有的貴族保護人和社交圈子決裂,對此他的懺悔往往是“因為我有一顆水晶般的心”之類的話,有點不痛不癢,我總覺得盧梭本人也難辭其咎,即使他寫了懺悔錄這樣的大作,也不意味着他的懺悔是完全真實的,他以為他做到了這一點,但還是很難説服我。

譬如與狄德羅決裂的起因僅僅是因為狄德羅新書裏有一句話貌似影射了隱士生活的不正確,冒犯了正在退隱廬隱居的他。盧梭為此在書中開始了對狄德羅的批評。直至後來徹底決裂,提到退隱廬,是由盧梭的另一位保護人埃皮奈夫人送給他的,當然到後來,跟這位夫人,他也因為些瑣事絕交了,

盧梭在退隱廬前後的生活極為重要,奠定了一個最偉大思想家的基礎,他在這裏寫出了《愛彌兒或論教育》《社會經濟學》和《感性倫理學》的部分草稿,在此之前他已因《論科學和文藝》《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爆得大名。而他自己與泰蕾茲所生的五個孩子,卻被不願意承擔撫養義務的他分別送進了療養院,並且他對此事的懺悔(如果算有的話),一筆帶過,“既然是時髦的做法”“沒見過面得孩子談不上父愛”。對於泰雷茲,他也一直認為根本沒有愛情,並且有一段宂長而詭異的自我解釋,實在讓人看不下去。與社交圈子一些重要人士的決裂,好像也與盧梭的喜歡誅心和自尊心過強的性格有關。這或許是他追求自由的性格使然,或許只是一個無私追求公理和正義的偉大靈魂的自私一面。通過懺悔錄評價盧梭的為人意義不大,因為他有一個觀點我很贊同,大致意思是對於宗教,或者道德方面,只是管好自己就好了。

上下部結合處的那些段落,盧梭詳細記錄了自己自學的一些方法,在他的流浪生涯中,學習基本上是和一些貴族知識分子偶爾的交談,加上如飢似渴、不加選擇的閲讀,使得他掌握了些散漫不成體系的知識和蹩腳的學習方法。但是通過在鄉間居住的幾個月,他用理智的自學完成了對個人知識體系的建立。並鍛鍊了獨特而強大的思辨能力。這一段非常有用處,要是對整本書沒興趣,也應該把着兩頁抽出來反覆看看,確實很有幫助。盧梭本人從對音樂、植物學、物理、文學等各種雜七雜八的愛好轉為對形而上學的研究應該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這本書是從圖書館借的,等會要還回去,鑑於看完之後完全沒有摸到門路,個人感受和通常對於本書形成的'定論大有出入。我決定買一本以後慢慢翻看。不過我已經確定,在文學方面,想完全再現經驗的真實的努力不僅會失敗,做到了也沒意思。

《懺悔錄》讀書筆記精選5

人在生活中總需要一個精神支柱――信仰。也許有人説,我沒有信仰,也活得逍遙自在。但是你活得充實嗎?甚至我們可以繞口地説“沒有信仰也是一種信仰”。一個人在追尋信仰的過程中,是艱難而痛苦的。尤其當人對自己的信仰有所懷疑時,就會有無窮的煩惱與苦悶,奧古斯丁那漫長的追尋真理的過程就是一個生動地説明。年輕時沉迷於情慾,信奉摩尼教,反對基督;後來從摩尼教中退出,在母親和朋友的幫助下皈依了基督教。他深深地反思了自己的生活,尤其是他對自己陷入情慾的泥沼,對那一段放蕩生活的反省,讓我們認識到了如此虔誠的人。

奧古斯丁的痛苦源於他對暫時的、有限的存在不滿足。在對摩尼教的懷疑中,奧古斯丁得以擺脱摩尼教的物質性形式的神、真理。他領會到真理、存在的本體不僅是超越空間的,而且也是超越時間的。超越時空,正是精神的基本特質。真正的不朽、永恆只能是精神性。因為時空範疇總是意味着有限、多樣、變化,它只用來描述構成整體的部分,描述從無向有,再從有向無的過程。但對整體卻無能為力,而“我”所渴念的是整體無限,所以,它們不能緩解我對有限的存在所感受到的痛苦焦慮。因此,只有精神才能慰藉心靈。

於是奧古斯丁選擇了全能的神――上帝來解脱,在他看來,那些尋求外部歡樂的人容易跌入虛無,沉溺於可見的、瞬間事物。而上帝是永恆不變的,在上帝之中有着令人忘卻一切煩惱的安寧,因為除上帝之外,再無他物,人用不着去尋找其他事物。

奧古斯丁在《懺悔錄》裏批駁過占星術,他認為,當那些星象學者利用星象來偉人占卜時,只是一種偶然的巧合,那麼當他彷徨在花園中,冥冥聽到一個聲音在喊:“拿起來讀吧,拿起來讀吧!”時,隨手拿起《聖經》而翻到的那一頁:“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競爭嫉妒,總要擁戴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時,是不是也算是一種巧合?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巧合、一種偶然,也是一種必然。中國佛教的禪宗講究“頓悟”,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肉體感官的快樂是短暫的,但是若能從浮華的享樂中脱身二處,突然就會感到如釋重負,那是多麼的愜意。奧古斯丁正是這樣苦苦追尋,最終在上帝那裏尋找到了自己精神的歸宿。

《懺悔錄》讀書筆記精選6

有人問:閲讀一些思想比較深刻的書籍,要在怎樣的心情之中,怎樣的處境之中才會更適合閲讀呢?

面對這個問題真是不好回答。我也深深知道提出這個問題的朋友的難處。就是因為拿起這類思想深刻的書籍的時候往往哈欠四起,腦袋發脹、心思全無。所以或許才問出一個人是不是在一種特別心情和處境之中時會更容易接納和喜歡上這類思想深刻的書籍。對於我而言,喜歡看這類的書籍,全因為自己不由自己地在思考並且也樂意去思考。可以這麼説一個閲讀的書籍與他思考的程度和對象有緊密的聯繫。但並不與一個人在特殊的心情和處境中,突然間對一本自己平時很討厭,認為過於深奧的書深深地喜愛有矛盾。好比如生活在公元四世紀的奧古斯丁,在他一生中最低潮,最頹廢,最絕望的時刻,因為《聖經》中的一句話就全然改變了生命的狀態和生命的方向。因着這個改變,在若干年以後他就寫了一本名為《懺悔錄》的自傳。這本書被舉世矚目,同樣也影響和改變了無數的人。

在我印象中與奧古斯丁的《懺悔錄》有過兩次的正面接觸。一次使現在,另一次就只有在我腦海中的星星點點而已了。而更早地使知道另一本《懺悔錄》,由意大利人文主義學者盧梭創作的。能接觸道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完全使由於因為信仰的緣故。那時,更接觸教堂不久,聽聞弟兄姐妹們説奧古斯丁的《懺悔錄》不錯,作為新鮮的基督徒很由必要也使很值得去翻閲的。為了讓自己多學習一點,更為了讓自己在前人的點化之下做一個更像樣的基督徒,自己就跑去借了來看。巴望着自己看了書以後,自己能夠對自己深刻反省,深刻懺悔,來一個徹底的洗心革面。

其實自己看書也並不是都出於興趣和愛好,強烈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更是我鑽進書堆的動力。看厚黑學,希望自己能心黑、臉皮厚、練就一個妖精本領;看心理學,希望自己能洞察旁人一切心機,使自己無人不曉;看成功學,想自己能胸含百惠,馬到成功。不過可惜,自己總是看什麼不成什麼,在世道上也沒聽説誰看了一兩本書就成了名流。或許使自己做夢做得太傻了吧。

總之第一次與奧古斯丁的《懺悔錄》沒能親密得起來。草草翻了幾頁之後,就被生澀、古怪的、不知所云的語言表達給嚇退了。自己只能感歎人家大師太深奧,自己太過膚淺了。

誰知我這一放下,竟是兩年多過去了。兩年多來,自己在書堆裏無數次重演着拿起、放下、拿起、放下的戲目。

而這一次拿起竟是在百無聊賴之際,對上帝未能將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完整看完嘔出氣來。我發現它就躺在自己的牀邊,於是狠心咬牙非得看完不可。這一看就把我帶入了公元四世紀的世界,遨遊在文字鑄造的歷史記憶裏的歷史之中了。直到自己把它看完,才回過神來原來自己也深陷其中,儼然有餘音繚繞,三日不知肉味之感了。自己的心底才迸發出激情的昂思,猶如發現一座盛產的寶藏,要大聲疾呼,好讓眾人同得寶石的喜悦。

如果生命是一段旅程,這些引人深思的書籍就是旅程中前人遺留下來的方向標和提示。看完奧古斯丁的《懺悔錄》,這種感覺越加的深刻。

從呱呱落地的嬰兒道咿呀咿呀學語的孩童,到調皮搗蛋的童年,到舉目望蒼穹而會倍感驚愕的少年,再到學業有成,一心追求名利的青年,再到浪跡社會,貪圖奢華享樂的壯年。從美麗田野道夢幻純真的課堂再道人心狡詐的社會江湖,一路奧古斯丁帶我們一同領略,帶我們一同思考。

誰一落地不曾是嬰兒呢?可誰又能言語地清楚在記憶中早已消失得年歲呢?

誰不曾小偷小摸,調皮搗蛋呢?可誰又是否知道我們的這些舉動的真正原因呢?

婚姻、金錢、情人、哪一樣在被年輕氣盛的青年拿來作為調侃和吹噓過呢?可裏面到底是毒藥還是快樂,我們真的在意嗎?

喜歡上奧古斯丁的《懺悔錄》是因為他的誠實和正直。在書中,他沒有隱瞞也沒有誇耀,沒有焦躁也沒有自卑。“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這樣真的就足夠了嗎?

我們常説世上沒有後悔藥,我們也常常受人告誡和告誡人:後果自負。也許自己的人生路途在此刻的光景裏是一錯再錯過來的,也許是滿目蒼痍,而我們勇敢地去面對了,去承擔了就完全不是一個懦夫了嗎?也許這種勇敢只是頑梗地無奈何的膽量吧。好比被蒙了雙眼的人,勇敢地衝下了懸崖,而不願解開眼套,停住雙腳。

真正的勇敢還要敢於反省和懺悔,敢於否定和接受。

缺少反省和懺悔,就是行走在黑暗中。也許你很勇敢地在黑暗中爬行,只不過是因為你見到過光明,只不過是因為你一直拒絕光明。黑暗若被光照明,從此就是行走在光明之中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rj44k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