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活着》的讀書筆記800字(通用10篇)

《活着》的讀書筆記800字(通用10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活着》的讀書筆記800字(通用10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活着》的讀書筆記800字(通用10篇)

《活着》的讀書筆記1

當我合上這本書時,內心感到了難受,充滿了壓抑,甚至一兩滴眼淚滴落在這黑皮紅字的封面上。我曾和作者餘華一起笑那耕田的老人,也曾目睹被醫生抽空血而死的孩子的悲痛,但這本書,帶給我的,更多的是深深的思考。

《活着》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中國舊社會一個地主少爺福貴悲慘的人生遭遇。福貴,曾因為為所欲為而毀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經過各種遭遇,他終於在貧困中覺悟,也許那也不算晚吧。可厄運的陰影似乎一直在追隨着他的腳步,殘暴地奪走了每一個與他有緣的人的生命。但“活着”是一種忍受,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去承擔生命賦予我們的一份份責任。

可不知是不是命運對他的特別眷顧或另一種懲罰,他活了下來,在失去所有親人後孤獨的活了下來,靠着一隻老牛,一遍又一遍的喊離世親人的名字來陪伴自己。在經歷了那麼多人難以想象的苦難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那如石頭一般的生活壓力的重壓。

我幾乎是哽咽着踏在福貴的人生之路上,每打開一次書,每走出一小步,我都能感受到那苦難的沉重,重重的壓在福貴的身上;甚至感受到淚水的無用,空氣中處處瀰漫着絕望的歎息,希望支柱似乎隨時都會倒塌,會在眨眼間煙消雲散。福貴幾乎每時每刻都盤桓在生與死的邊緣,痛苦得掙扎、忍受着至親們一個一個的離去,在一次次希望破滅中堅韌不屈的依舊活着。我合上書,淚水不停下落,心中似乎在為福貴抱不平為何讓一個平凡的人承受這樣的痛苦。

後來我才明白,活着是一種責任。面對死亡,最痛苦的並不是逝去的人,而是那被迫承擔這一切結果的生者,因為他們似乎多了一份責任,卻又失去了一個能夠共同承擔的人。也正是因為這樣,生者更應該堅定信念的生活着,因為他們味道不僅僅是自己的明天,而是帶着希望,為了活着而活着。

看過一句活“笑着活下去”,“笑着”是一種人生態度,“活下去”則是要去踐行生命的一種狀態,“笑着活下去”就是以一種樂觀的心態去對待生活並實現生命,而這,也便是像我們這樣,所謂的人。

我們無權去評價他人活着是否幸福,便如賀拉斯所説:“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的生前,葬禮前,無人有權説他幸福”。

《活着》的讀書筆記2

《活着》是一本有生命的書。我深深記得初讀《活着》的感受,從初始的悠然到其後的凝重,翻動書頁的手指愈漸遲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種隱祕的期待——呼喚着一個轉折,一個讓主角福貴走向幸福的轉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麼的殘忍與吝嗇,我幾乎是一路心痛地讀到最後。當我滿心酸楚地合上書頁,猛然望見封面一襲鮮血般的暗紅:刺目一如長長傷口上的血淋淋,卻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湧動;似乎是悲哀,是一抹濃重的歎息,又彷彿一陣熱烈的律動……我的淚直直地落下來了。

書中,隨着福貴悠長的笑,娓娓道來他的一生。從一個少爺吃喝嫖賭到終於敗壞家業,淪落到為餬口而下地,在跨越抗日戰爭、內戰、饑荒、文革……的年代裏,他死裏逃生,而家庭卻被命運肢解。他摯愛的親人一個一個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聾啞女兒鳳霞難產而終、女婿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孫子苦根,竟也在那個飢餓的年代裏,活活噎死。他佈滿老繭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親人與淚水,終於只孑然一身與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這應是一個悲劇吧。然而他淡淡地講述着,沒有大悲大慟,這個被厄運磨礪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在書裏作者與讀者一樣是一個聆聽者,他沒有評論,甚至沒有一聲短短的歎息,他只是呈現着,但他想説的都悠悠地説了。

回味的時候,我常常驚訝,這彷彿是看見一綹極纖細的髮絲被-逼迫着承受千萬斤的重量,然而它卻沒有斷。這種生命的韌性似乎講述着人生絕望的不存在。福貴的人生,彷彿是一株盤剝的冬筍——一層層褪去人生的虛華、一層層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賴,一層層摧毀着人的堅強。可到最後,白嫩嫩的,卻剩下一個人最柔軟、最純淨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着,為了活着而活着。

活着,執著地活着——已成為一個唯一能描述福貴的形容,也是對福貴的最好的肯定與頌讚。至於幸福或不幸福,我們無法斷言,也許在旁人的眼裏,福貴的一生是苦苦煎熬的一生;但在他自己,也許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賀拉斯説: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的生前,葬禮前,無人有權説他幸福。

《活着》的讀書筆記3

今天,我一口氣讀完小説《活着》。

《活着》是作家餘華於九十年代初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説。該作品被翻譯成35種語言,在37個國家和地區出版。

小説以主人公福貴講故事為主線展開。

福貴出身於地主家庭,年輕時放蕩不羈,輸光家產。他決心痛改前非,從頭開始。

一天,他在去城裏給生病母親請郎中的路上被抓當壯丁。此後兩年間,他遭受戰火衝擊,飽受飢餓之苦,從死亡邊緣裏倖存下來。後被解放軍遣返回鄉。

回鄉後,福貴發現母親已故,曾經天真活潑的女兒,因一次發燒成了聾啞人。

與家人團聚後,福貴一家辛勤勞作,過着清苦卻又温馨的日子。

可是,隨着時代的演變,在三反五反,文革的日子裏,命運悲劇不斷在福貴家上演。

先是兒子有慶在為縣長夫人獻血中死於失血過多,一家遭受重創,白髮人送黑髮人。日子趨於穩定後,出嫁的聾啞女兒又在生孩子的過程中不幸死去。長年積勞成疾的妻子,受到女兒去世的重大打擊,不久,也相繼病世。這時家裏只剩下福貴,女婿,外孫。

然而,清貧的日子卻“好景不長”,一天,在工地幹活的女婿突然被水泥板壓死。無奈之下,福貴只能與外孫相依為命。沒過多久,老天再次將厄運降臨到福貴家,外孫在吃福貴煮食的豆子中被撐死了。

此時,全家就只剩下福貴一人了,孤寂中,福貴購買一頭老牛相伴,取名福貴,悠然地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在閲讀小説的過程中,我深深被主人公命運多舛,飽經滄桑的情結震撼,卻又從其家庭親情、温暖中體驗到人性的光輝。特別是,主人公在一幕幕鮮活的人生悲劇面前,從沒有抱怨,沮喪,絕望。而是以堅強樂觀的姿態活着,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讀完小説,我感受到,人生在世,滄海一粟。雖然我們無法預測或改變殘酷命運,但卻可以坦然接受,並與之和解,友好相處。有句話説,活着,就是王道。的確,在厄運面前,我們必須順勢而為。畢竟,人生沒有比活着更艱難的事了。

面對活着這個終身命題,我終於在深層次上有所領悟。

《活着》的讀書筆記4

活着,本身就是一種意義。學會擁抱不完美的自己,把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以自己的方式認真生活。苦難雖多,但是人間值得。

早前就讀過餘華的《活着》,疫情期間二刷了這部作品。作者以一種平靜的口吻向讀者講述了徐福貴充滿波折的一生。福貴出生在地主家,一出生就衣食無憂,少年時期成為了一名精通吃喝嫖賭的紈絝子弟。在賭博中,輸掉了祖上留下的所有的家產,淪落至為三餐温飽而奔波的佃農。而後,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所有的親人相繼離去。他親手埋葬了所有的家人,最後與一頭老牛相伴。

初讀《活着》覺得故事很壓抑,整本書裏沒有希望,每當福貴一家燃起希望之時,生活便給他們沉重的當頭一擊,把他們再度拉入痛苦的深淵。有時候我會想結局會不會有什麼反轉。然而作者就是無情地揭露了一個事實:活着註定是要與苦難和挫折相伴的,人生是沒有一帆風順的。活着實屬不易。福貴的一生與苦難為伴,仍活着。不禁感慨到“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相較於福貴來説。我們這一代人是幸運的,卻仍時常抱怨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於是我便時常告訴自己知足常樂,懂得感恩。

疫情期間再讀《活着》,又是一番新的感悟。“活着”這個詞在打擊和困境下,是充滿着力量的。它不單是與命運的抗爭和吶喊,更是一種接受,接受自己肩膀上沉甸甸的責任,接受生命中所有的起起伏伏,坎坎坷坷,接受現實給予我們的無聊,跌宕,苦難和幸福。接受命運給予的'種種,感激他,仇恨他,擁抱他,但是不拋棄他。正如作者所説“活着是自己去感受活着的幸福和辛苦,無聊和平庸;倖存,不過是旁人的評價罷了。”就像作者説的:“在旁人眼中,福貴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對於福貴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輸掉了家業,家還在;經歷了生死,命還在;福貴更是在苦難中品嚐了生活的滋味。所以除去苦難和不幸,他的生活裏是有幸福快樂的。

去過的地方,見過的人,那都是屬於自己的經歷。不斷的提高思維的寬度和內心的包容度。學會擁抱不完美的自己,以一種姿態去抒寫自己的人生。把每一天都當作是最後一天,認真生活。苦樂參半的人生裏,愛自己,便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活着》的讀書筆記5

讀完《活着》,我想到了一直困惑着我的一個問題:你活着的理由是什麼?而現在,我完全可以回答我自己,那就是為自己活着的本身而活着。

《活着》講述了故事的主人公福貴與命運作鬥爭的艱苦歷程,接踵而至的打擊一次又一次地摧殘着福貴,每一個沉重的悲劇都是痛苦的,就好像上帝在拿他的命運開玩笑……每每讀到一個悲劇,我內心就為之一顫,我不禁多次深入到福貴的內心,忐忑不安地考慮福貴是不是能挺過身邊的人撒手人世的痛苦。但是,這好像不可思議卻又在情理之中,福貴挺過來了。一次次的噩運與打擊沒有使這個毅力超凡的人倒下,命運一次次地向他昭示:你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你為了你的本身而活!

其實,人生與命運血脈相連,它是生於幻想樹上的一朵蓓蕾;人生與命運骨肉相親,它是出於現實源頭一股清泉。人生永遠逃脱不了命運的束縛,它們相互依存,彼此不分;幻想永遠解脱不掉現實的禁錮,它們缺一不可,不離不棄……讀《活着》是殘酷的,雖有一些輕鬆,優美,心曠神怡的時刻,但《活着》的基本格調卻還是悲慘的。悲在福貴對抗命運的艱苦,慘在他親眼所見自己的親人一個又一個離開人世……書中沒有煽情,只有接踵而至的打擊。為自己而活着的信念,成為福貴身上唯一不被滄桑世事帶走的資本。

除了悲慘的感情基調外,《活着》也包含作者對福貴所處的一生中社會的辛辣諷刺,以及對建國前後幾十年中國政治生活的不滿。靠賭博而成為地主又最終被槍斃的龍二,在解放戰爭的戰場上逝去的數以萬計的生命,被勢利的醫生抽乾鮮血的有慶,以及中因身心受到摧殘而上吊自殺的春生。揭示了建國前後政治道路上的不光彩,人情的勢利,戰爭的殘酷……

讀完《活着》,我不禁想,在那幾十年間裏,會不會有一個像福貴一樣的人,對命運樂觀面對,對生活充滿信心,對未來懷有希望?我想是有的。也許有些讀者,覺得福貴是一個形象猥瑣的小人,但我覺得他是個英雄。面對命運他不屈不撓,面對生活他奮勇向前,面對未來他鍥而不捨。我相信,所以人都會因此而受益匪淺,因為《活着》給了我們活着的理由!

《活着》的讀書筆記6

那紙醉金迷的城市誘惑了多少清澈如水的眼眸,那人潮暗湧的街頭污濁了多少明亮如星的心靈,那炙手可熱的名利擾亂了多少堅定不移的方向。有些人死了,但他還活着;有些人活着,但他已經死了。縱然世俗會阻擋前進的步伐,但能否走下去卻是自己的事。

正如作者在書中所陳述的,活着不為別的,只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在那個世事更替的時代裏,福貴由地主到敗光家產,只有強迫自己接受事實。無論生活有多麼打擊,都不能忘記迎接明日的太陽。

世上的人就像各種植物,有的是荒漠仙人掌——艱難求生;有的是沙漠綠洲——今日雖好卻不知明天是否就存在;有的是藤蔓——攀附於參天大樹;有的是胡楊——孤立於大漠卻將種子撒向四方;有的是高山古鬆——淡然望着腳下的灼灼凡世。人們以各種姿態活着,時而平行,時而相交,然後綻放出不一般的光彩。

福貴的一生起伏跌宕,從富足到窮困潦倒,從玩世不恭到懂得珍惜,他失去後擁有了,又在擁有後失去了。父母親、家珍、有慶、鳳霞、苦根、二喜一一離去,就連患難共渡的春生也受盡苦難。最終,曲盡人已散。他只有和他的記憶、那頭與他同名的老牛為伴。黃昏日下,他和他的牛相依,他賣力的吆喝,為了給牛它不是一人的錯覺。其實是在給自己一個錯覺,家珍、有慶他們還在。

我折服於作者樸實平淡的語言給我內心的震撼力,折服於福貴艱苦的一生,折服於舊中國所經歷的那段歷史,我折服於那一片黃土上的每一條生命,折服於活着本身的魅力。

尼克·武伊契奇,一個生而無四肢的殘疾人,以頑強的意志,特立獨行不為世俗的心,創造出一個殘疾演説家的奇蹟。他是為了活着本身而生活,這麼一顆純粹的心,走出了雲霧,撥開了生活的本質——活着不為什麼,就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

平靜下內心,左右看看,你是否有這麼一顆單純的心,是否在生活的槍林彈雨中每一步都為自己而邁,是否看清了活着的真諦?

為了活着本身,俗世不會阻擋前進的步伐,不會擾亂理性的思緒。生活依舊有着不一樣的魅力。

《活着》的讀書筆記7

收到同學從日本寄來的一張明信片,上面寫着:“活着就是為了幸福,這是生活與死亡的唯一區別。”

不是這樣的,福貴你要去反駁他,你要從這個世界裏找尋生存之地,沒有幸福我們仍然要活着。

忘了是多久之前看的碟,有些畫面至今記憶猶新。鞏俐飾演的家珍用粗布麻衣的真摯去換取身着旗袍的典雅,來獲得福貴的不離不棄。葛優飾演的福貴在戰爭後的九死一生,回到家中擁到妻子兒女的踏實感。想必他是幸福的吧,對未來充滿期待,想着逝去的切還來得及救贖,卻沒想到死亡就這樣按部就班地到來,一錢錢地凌遲那顆逐漸老去的心。先是有慶因為抽血過多而死,而後女兒鳳霞難產大出血,最後家珍、二喜、外孫苦根……無人倖免。

哦,不對,還有你福貴和那一頭“福貴”。

一開始在體育課上看完這本書,我坐在高高的台階上放眼望去,綠草為裳,陽光為佩,交錯相應,延伸到視線所不能到達的地方。天氣很好,天空一碧如洗,雲好像繡上去的一般,精緻輕盈。這個故事的盡頭,似乎痛苦而又平淡。

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斥着懷疑和不信、死亡和背叛的世界裏,活着原本的面貌就是活着。小人物沒有撼動世界的力量,所以活着的每一天都應該活成一場盛大。喜歡豆瓣上一個人的影評:“如果哪一天不堪忍受了,可以學黛玉那樣,把過往都燒了,燒出另一個世界。”

爺爺剛離開的那幾天,我天天以淚洗面。我不想任何人告訴我生活會變得好,因為處在幸福中的人的安慰顯得蒼白無力。我一遍諞地讀《活着》,一遍遍和福貴比慘。

最終他贏了,我也活過來了。

前兩天我和奶奶在那邊疊衣服,我忽然對奶奶説:“我夢到爺爺了。”奶奶笑笑:“那他過得好嗎?”我説:“好啊,他在夢裏沒有痛苦,和朋友大口吃酒、賭牌,快活得不得了。”奶奶把衣服蒙在眼睛上,喃喃:“那就好,那就好……”

姜夔有詩:“人間別久不成悲,兩處沉吟各自知。”説的是:雖往事已矣,但時間的流逝和空間的轉換,加上人事變幻的滄桑,並沒有改變伴侶之間的深深眷戀。於餘華的“生存和生活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我讀出了它的另一層意思,這一層意思無關風花雪月。

在那一條“再也看不到兒子有慶赤着腳跑來”的田壟上,老人和牛漸行漸遠,空曠而又温暖。

《活着》的讀書筆記8

《活着》餘華著,雙十一的時候半價買的,我足足等了五天。

此書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第一次如此入神的去看一本小説,是從作者的自序開始的。“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只有內心才會真實的告訴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麼的突出。內心讓他真實的瞭解自己,一旦瞭解了自己也就瞭解了世界。”“一些不成功的作家也在描寫現實,可是他們筆下的現實説穿了只是一個環境,是固定的、死去的現實。他們看不到人是怎樣走過來的,也看不到怎麼走去。當他們在描寫斤斤計較的人物時,我們會感到作家本人也在斤斤計較。這樣的作家是在寫實在的作品,而不是現實的作品。”看到這段話的時候,突然間就讓我頓悟了,好像在説一直書寫的自己。

作者的妙語橫生,總讓人要不斷的思考寫作手法的絕處所在,讀書的人很多,一些人注重故事情節,而近幾年我常常注重的是別人如何在寫,同樣的一件事兒,如何寫的生動而不乏味,如何寫的有趣而有靈魂。托爾斯泰的藝術論:任何偉大的作品都是蘸着血淚寫成的!

一口氣,讀了這本是的三分之一,如此的全神貫注,我總因為作者是在寫自己的經歷,原來是在聽別人的講述。富貴從一個富家少爺,從不務正業賭光家產,再到落敗到一家人住進茅屋,父親病逝,老丈人接走懷孕的妻子,從不會做農活點滴做起。七個月之後妻子攜子歸來一家團聚的歡喜中,母親病倒,進城請郎中的時候被抓去做了壯丁,又經歷了烈火硝煙的戰爭,真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嗎?

他又次的回到自己的村莊,兒子有慶已經三歲了,女兒鳳霞因一次高燒從此失聲。人生的苦難莫過於如此了吧!

文中一直環繞的主題,人只要活的開心,窮點不怕。富貴在講述的過程中總是嘿嘿笑着,一個對自己的過去能夠記憶如此深刻的人,能看到自己年輕時的樣子,也許過錯、苦難、遺憾對他來説已經不算什麼了吧!

《活着》的讀書筆記9

《活着》講述了福貴的一生。

他是地主的兒子,娶了城裏一個有錢人的女兒,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三十他嗜賭如命,每天都進城裏的賭館賭錢。賺得不多,輸了的不少。終於有一天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一次福貴爸爸上茅廁時死了。也許這是報應,他是地主,是敗家子。地主位置被一個以前經常借錢給福貴賭博的人坐了。一貧如洗的福貴因為為救母病去城裏抓藥,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拉去當兵。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當他幸運歸家時,女兒卻已經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家裏一窮二白。福貴的兒子意外身亡;後來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後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時死了。福貴老了,故事結束了。

福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着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底那時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蹟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着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他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活着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其實福貴並不知道什麼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這樣,經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着就是這麼簡單。

這部小説從頭到尾都一直用一種平實得近乎冷漠的筆調進行冷靜的敍述。然而正是這種樸實、平淡的語言,卻能帶給人們一種極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是家珍病重,自知時日無多時對富貴説的話:“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見你們”。不想死,不是為了榮華富貴,也不是為了功名利祿,只是不想離開自己的親人,只是怕死後再也見不到他們。這樸實的話語所表達的,不正是最真實的最感人的情感嗎?

餘華在書中寫道:“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責任,是活着的意義,也許生命有些事你無法預料,無法改變,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負責,去擔當。因此不論活着多麼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為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活着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責任。

是啊,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難的事!生不可選,死不該選,惟有硬着頭皮活着!

《活着》的讀書筆記10

這是一本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書,講述的也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故事,但簡單的故事在沒有任何華麗詞藻的修飾下向人們展現了一個深邃的哲理。樸實的語言中流露着真摯的感情。往往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淚流滿面。抑或是陷入深深的思考。

作者餘華為大陸先鋒派小説代表人物,與葉兆言、蘇童等人齊名。1960年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因父母都為醫生,所以他從事過五年牙醫。後棄醫從文,正因為他有過醫生的經歷,所以他的作品也像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俄殘酷本質從虛假人道中剝離出來一樣,而《活着》正是他眾多代表作品中的經典之一。

本書以獨特的寫作特點,以第一人稱的獨特視角向讀者展現了本書主人公福貴平凡而又坎坷的一生。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貧困之中的福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後回到家鄉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子女,女兒不幸成了聾啞人,兒子機靈活潑……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每讀一頁都讓我們止不住淚濕雙眼。因為生命裏難得的温情一次次被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下老了的福貴和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人為什麼而活着?這是每一個讀過此書的人都會思考的問題,也許大家的回答都是不一的,但作者卻給出了一個統一的答案: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並無任何意義,那麼如果一定要賦予其意義,那麼唯一可以作為意義的只有活着本身。正如書中所寫:人只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作者將一個個希望展現給讀者卻又一次次無情的將其打破。這就是本書的一個特點,其實人生也正是如此。上帝就像一個精明的生意人,給你一份快樂就搭配幾倍於快樂的苦難。所謂的幸福與生命存在的價值也在快樂與苦難不斷交替中有所體現。

一個生命的消逝如同一顆流星的隕落,那麼自然,自然的讓我們害怕,但生老病死如同四季的變更,沒有人能夠改變,我們所能做的就只有好好的活着,即使有多大的苦難,我們依然有存活下去的信念和勇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qx0q7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