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慢思考》讀書筆記

《慢思考》讀書筆記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慢思考》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慢思考》讀書筆記

《慢思考》讀書筆記1

馬上兩週了,書卻沒有讀了一半。不過對思考和行為的方式已經有了基本瞭解。

大腦通過快思考(且稱為直覺)和慢思考(且成為理性)對某一 事物/事件 認知,隨後根據認知做出反應。直覺會首先接觸到所有的 事物/事件 ,調動

記憶、感官、當下情緒等等因素對 事物/事件 進行一個初步評定(例如:好壞、喜歡厭惡、難易等等),並將評定結果傳遞給

理性。理性可以選擇相信這個結果,此時人會對當前的結果做出對應的行為;當直覺無法對某個事物/事件做出合理的認知和評定,或者理性認為直覺給出的結果超出了一般情況,或者理性本能的對直覺產生懷疑時,理性就開始真正的發揮作用了。理性通過調動注意力、記憶和感官以及其他因素等對直覺給出的結果或者直接對事物/事件進行客觀的、帶邏輯性的重新認知和評定,得出更具有客觀性的結果,從而影響身體做出反應。

請於閲讀完下面的問題後在 2 秒鐘內給出答案:

池塘內有一片水草,水草以每天一倍的速度生長,48 天后池塘會被長滿。請問池塘被水草覆蓋一半時需要多少天?

答案是 24 天。

我第一次回答也是 24 天。但是回答完就發現有問題了。 仔細算算,就會發現正確答案應該是 47 天。能感覺到直覺和理性了嗎?有種更通俗的説法,是能很快算出47 天的的人比回答 24 天的人要聰明。

我們通常説的 “聰明” 不光指天賦,更多的是我們能夠調動更多的注意力讓理性充分發揮作用。

那麼,怎麼更多的讓理性發揮更多的作用呢?

sorry,我還沒有找到答案。不過對直覺的分析結果做更多的懷疑和對事物/事件分配更多的注意力應該可以提高自己的正確認知。但是如果每天都對自己接觸到的各種事物/事件都分配很多注意力並認真思考,會不會很累呢?

《慢思考》讀書筆記2

據説所謂科學的方法無外乎合理的定義與區分,比如這本《思考快與慢》,其實就是給大家分析一下思考是怎麼思考的。作為一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作者丹尼爾·卡尼曼確有獨到之處——傳統經濟學假設人都是理性的,可事實證明人往往很不理性。至於為什麼會不理性、不理性的程度以及相應的反應,似乎就是本書試圖要告訴讀者們的。這大概就是思想家最讓人興致盎然的地方吧!思考思考的方式和類型,往往能得出很多出人意料的答案。

比如書中一開始就提到的系統一與系統二,系統一是快思考,簡單、迅速、自然、接受、直覺;系統二是慢思考,分析、質疑、評估、反省。絕大多數時間起作用的思考方式都是系統一,而它正是人們普遍不理性的基礎。系統二或許可以稱為理性,理性確實是可控的、往往能指導、監控和影響系統一的,但使用理性需要消耗精力和注意力,這種付出又不符合生物的天然的惰性保守性……

如此一來,理性反而顯得稀缺了起來。從書中的內容來看,理性似乎總是相似的,與專業訓練、習慣、專注度等息息相關,而不理性則有各種各樣的不理性——感情因素的影響、利害得失的顧慮、環境效應……快與慢的結合中,理性與非理性的依存,才是完整的思考,儘管覺得用系統一、系統二來進行分類顯得挺唐突,卻也覺得這樣的泛化定義也很不錯,畢竟喜歡草草下結論定答案是系統一的風格,在想不出更好的説法之前,似乎編號是最好的方法。

區分了快思考與慢思考,下好了定義分析了特點,接下來談的就是各種現實體現。比如啟發與偏見,往往就是外部樣本信息影響了思考系統的反應。能夠啟發的往往是系統二,形成偏見的通常是系統一,因為系統二往往在分析了外部信息,得到了概念和規律之後就把一切丟給了系統一,開始了“不假思索”的運作過程,卻忽略了所獲得的外部樣本信息是否周全可靠。偏見其實是輕鬆獲得答案的方式,惰性是一種對自身有限資源進行自我保護的特性。

當了解了這些,我們或許更能理解偏見的存在,至於是對內還是對外的利用,就看各種具體發揮了;比如過度自信與決策錯誤,不過是因為人有限的精力和記憶力使得我們往往通過建立一個信念和一種思維結構來解釋一切,從過去到未來莫不如此,而這種思維結構又基於對自己有利的基礎之上。這種思維結構能夠修正完善卻很難推翻重構,因為推翻重構會造成回憶的錯亂。

當了解了這些,我們或許更願意完善自己的思維結構,放寬知識面、多采納外部意見、敢於面對失敗並通過更專業的訓練來獲得更好的效果——過度自信與決策錯誤來自思考系統的侷限性,克服它只能是縮小這種侷限性而已。至於選擇與風險,在乎於關注點和注意力的着力點以及趨利避害的生物本性,至於延伸的利用更是不勝枚舉……

一些理論,加上大量有趣的實際案例分析,構成了這本富有思想深度又簡單易懂的書籍。當我們意識到自己並不是自己瞭解的自己、每個人都有兩個自我、錯覺是自然而然的時候,是不是會把心放得更寬、把眼界抬得更高呢?

或許是吧!因為思考了思考是怎麼思考的,才找到了我們每個人的侷限性。發現問題最重要,因為沒明白問題,一切答案都是枉然。生活是過程,可我們慣於追求結果;問題往往不只是判斷,可我們常常喜歡判斷。當我們習慣於簡化一切提煉一切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渺小的自己其實也被簡化和提煉了呢?如果有,那就學習一下這本書的理念,時不時通過測量經驗自我來了解自身系統一、二的運作情況,通過補充體驗來避免認知錯覺從而增加過程完善思維模型;時不時思考一下生活,嘗試改變問題、增加開放性,避免忽視過程,小心每個答案……如此或許才能有更多的成長吧!要學會思考,還真得琢磨琢磨思考是怎麼思考的這個問題。

《慢思考》讀書筆記3

這本書是9月4號買的,現在都兩個月了才看了200多頁,也就看了一半吧。網上對這本書的評價也很高。這本書看起來比較枯燥,大部分是通過心理學實驗來闡述主題。書中概括了思考的兩個系統,系統1和系統2。系統1類似於直覺,系統2類似於理性。整本書也就圍繞系統1與系統2如何協調工作的。

直覺與理性的分寸我們有時很難把握。不同人、不同事或同一件事不同人以及同一個人不同事對直覺與理性的要求是不同,而我們往往會把它們搞混。直覺與理性並沒有好壞之分,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選擇。有時直覺些好點,有時卻需要理性些。在對待我們無法處理的事,直覺或許更好些,以其用理性思維去苦苦搜尋答案,還不如當機立斷給一個答覆。這好比一個小學生做一道大學高數題。對於他來説直覺與理性對這道題的答案都沒有任何幫助,還不如直覺的給出一個答案,然後用剩下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直覺與理性的選擇固然重要,但前提是我們先要學會嘗試。只有嘗試後你的直覺與理性才有發揮的餘地。

人生像是一個待求得方程式。方程式的未知參數太多,可能我們這一輩子都不能求解出這個方程式,但只要我們不斷的去嘗試,用嘗試後得到的結果來擬合這個方程式的曲線。每一次嘗試的結果都會使這根曲線更加準確。被擬合好的曲線也會指引我們人生下一步的方向。

本書也對成功給出了不同的看法。它認為我們看到的大多數成功是源於運氣和光環效應。不管我們的專業知識有多豐富,對於我們從事的工作都是微乎其微的,也就是説對於工作的決定,不管你用的是直覺還是理性,有時效果是一樣的,之所以我們成功是因為運氣好罷了。如果你之前有過成功,那麼這次的成功就會在光環效應下再次誇大。你的成功會被放大,而你的失敗會被縮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很少聽説偉人的失敗,就算偉人失敗了,我們也會找各種藉口説服自己,“那不是失敗,只是失誤罷了”。

運氣像是跳動不定的粒子,你不知道何時它會跳到你的袋子裏。而我們能做得就是把我們的袋子撐的更大些。我們應該堅持自己的選擇。不管你是在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業還是追求自己喜歡的人,只要我們堅持下去,我們的袋子就會被撐的更大,運氣跳進來的概率也就會更大。當然我們也應專注自己的選擇,不要去開“多進程”,“多進程”會用去我們過多的調度消耗,得不償失。

如果天上會掉餡餅的話,那請把你手中那個袋子撐的更大些吧,去收穫成功後的那份感動吧。

我們對成功有着巨大的渴望,可當我們踏上通向成功道路的時候,我們內心卻充滿了浮躁和迷茫。

浮躁的時候,我們需要儘快讓心平靜下來。我們需要思考,靜靜的思考。拋開手機和電腦,拿一本書背上小包,帶好乾糧。一直往前走,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坐在草坪上靜靜的領會書的韻味。累了就躺在草坪上美美的睡上一覺,感受陽光的温度,聆聽鳥兒的歌聲,傾聽不遠處溪水的流動。餓了就一邊品嚐帶來的乾糧一邊遙望遠方無盡的地平線。親近大自然,讓浮躁不安的心慢慢平靜下來。

迷茫的時候,我們總是會在路途中停下,開始懷疑自己當初做的選擇,開始試圖説服自己放棄。我們該怎麼辦。記得年小時和奶奶走夜路,在一片漆黑的夜幕中,看不見前方的路,總是左顧右看,總擔心會落水。而奶奶卻一直要擺正我的身子,説道:“別動,往前走。”在人生的道路也如此,我們常常會迷失了東南西北,但我們卻能分清前後左右。在我們不知道該往哪走的時候,請往前走吧,按着原先的計劃走吧。

在迷茫的時候好好問問自己內心,為什麼你面朝的是那個方向而不是其他別的方向。請回頭看看那個過去的你和那雙一直在注視你前進的眼睛,它在不時的對你説:“再往前走點就到了!”你現在停下了腳步,跟自己説你要放棄,你還對得起過去的那個你嗎?

《慢思考》讀書筆記4

本書主要介紹了在我們這個信息超載的時代,怎樣做才能讓自己專注起來,讓大腦的思考變得科學高效。

這本書的讀書節目,我聽了三遍,做了如下的整理。

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

1、剋制自己看手機的頻率,讓自己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更加的專注,才能提高一個有效時間段內,事情的完成質量。

2、早睡早起,最好在睡前的一個小時遠離電子設備,而選擇舒緩的運動或是閲讀紙版的書籍,讓自己進入睡眠預備狀態,最佳的睡眠時間為10點,起牀時間為5—6點。早上是最清醒的,可以集中處理更為重要的事件。

3、將事情進行分類,批量的處理。類似的事件,在一個時間段進行處理。特別繁瑣又不是很緊要的事件留在最後處理,也要批量的來,一次性完成,不要夾雜在中間,影響自己的思考。

4、正確面對壓力,給自己適當的解壓,不要刻意去想事情的困難,讓自己在沒有做的時候就發怵。在處理任務的時候也要放鬆心態,可以讓思維更加理性,清晰。

5、放空大腦,給大腦足夠的休息時間。才能更好地去思考。

延伸:

1、睡眠不足會讓反應遲鈍,智力下降,所以一定要早睡!

2、少吃油大的,舔分高的食物,這些食物會讓自己變遲鈍。

3、刷朋友圈,知乎等等社交類軟件,都是時間殺手,要剋制!要剋制!

4、練習冥想,一天幾分鐘,慢慢地成為習慣。

《慢思考》讀書筆記5

“我們往往想要找到一種更慢、更嚴謹、需要投入更多腦力的思考形式,這就是慢思考。與之相反,快思考既包括直覺思維的不同形式,比如專家式和啟發式,也包括感覺和記憶等所有無意識的大腦活動。”

全書分為5個部分:通過雙系統進行判斷和決策的基本原理、啟發式判斷法研究與難以具備統計型思維探索、人腦的侷限、決策制定的性質與理性“經濟人”原則、經驗自我和記憶自我的區別描述。其中最精彩的莫過於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前者指出了理解全書的基礎,後者則刷新了我們對日常決策過程的看法。

卡尼曼將我們的認知系統分為兩個部分:系統1反應快速、依賴直覺,而系統2則懶惰,工作起來需要我們集中注意力,但它也理性、精確。我們每天都在兩個系統間切換。

在一個實驗中,研究人員讓被測者觀察打籃球的視頻,其中,穿不同顏色隊服的運動員不停傳球,被測者的任務是記錄穿某種顏色隊服的人傳球次數。視頻中出現了一個大猩猩,當結束實驗,研究人員詢問被測者是否發現什麼異常,結果大多數人都表示沒有。為什麼?記錄傳球次數佔用了系統2,發現大猩猩這樣的任務被忽略了。這種認知差異使我們的直覺充滿錯誤,例如,對於複雜而華麗的句子,我們會覺得信息量豐富、讚歎不已,儘管它們沒有傳遞任何有價值的東西。簡單説來,如果我們聽從自己的直覺,就常常會因為把隨機事件看作是必然事件而犯錯,就像“守株待兔”這個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關於大腦的侷限性,作者進行了詳細的劃分,比如光環效應、錨定效應、框架效應、可得性偏見,前景理論等。我覺得最有趣的是“錨定效應”,即人們在回答某些問題時會從一個初始值(錨定值)出發,將數值調整到自己認為正確的範圍後停止。但這種調整往往是不充分的,當你給出錨定值,你就可以影響人們的評估結果。

有這樣一個促銷案例:某超市以九折銷售水果罐頭,有一半時間擺出“每人限購12罐”的告示,這期間買了罐頭的消費者平均購買7罐,而沒有限購的另一半時間,平均每人購買3罐。由此可見,理論運用到實踐中產生的效益是非常客觀的。事實上,並不僅僅是促銷領域,如果我們瞭解到大腦的侷限並有意識地去避免,對於提高效率和理性決策非常有益。這也是我為什麼堅持讀管理類書籍的原因,前人理論化系統化的經驗總結能夠彌補工作經驗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指導我們的工作,在職場少犯錯誤有時也是一種優勢。

《思考快與慢》,丹尼爾卡尼曼的這本書充滿智慧,幽默詼諧的語言和豐富的實驗案例讓複雜的理論通俗易懂。和許多古板嚴肅的經濟學教科書不同,這本書的顯著風格是“飲水機旁的閒談”,讓人感到輕鬆愜意。讀完後,我受益匪淺,開始反思如何高效地完成日常工作任務,如何脱離光效應和可得性偏差來虛心聽取別人的建議,如何避免錨定效應導致的非理性消費。我決定在快速的生活節奏中,培養和提高慢思考的能力,慎重對待每一個決策,而不是僅僅依賴直覺來判斷是非曲直。

《慢思考》讀書筆記6

成功的快慢其實需要很多因素造成的,你現在已經手握幾個因素了呢?天時、地利還是人和?其實説到底,成功的重要因素還是你自己。此時的你,也許正在為成功的生活而努力着,也為了接下來做的事而思索着,對於成功來説,最重要的你:思考快慢的速度也決定了你對事物的判斷,在隨機應變和深思熟慮這兩種狀態上,哪個你更加遊刃有餘呢?

隨機應變不僅考驗一個人的靈活和適應能力,還能看出一個人是否思維敏捷。比如你剛到一個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會擔心安全,住宿和生活環境的問題嗎?

你能否在遇到陌生人的欺瞞時,能快速鑑別這個人的目的?或者説,你來到一個陌生城市可以很快接受它的文化,氣候和環境等,這些你都有體會過吧!你是如何應對的呢?

像之前我們去菲律賓旅遊時,知道海島上的生活條件有別於城市的完善,可島上的居民都不差於城市市民的友好,淳樸而善良。畢竟是旅遊海島地,肯定會有商貿,那自然就有桶裝水賣,就不會對淡水資源的問題產生什麼恐慌。一路前往酒店的路上,有留意酒店附近商鋪,當放好行李後,就組織大家去買日常所需的飲用水。

看吧,隨機應變的能力其實會在面對一些突發狀況和新環境時,能及時作出的判斷,也是一個人的直覺慣性得來的系統1。而深思熟慮也能在那次海島旅遊中體現出來!因為旅遊地是在東南亞,8個人的自由行旅遊,考慮交通和住宿問題,肯定需要精打細算,是直飛還是去香港轉飛?

而這個考慮的過程就得對比不同機票價和計算總和結果後,分析判斷後討論方案如何執行,這個過程的思考就慢了,就是系統2。

只有深入思考的問題後,你所做出的判斷才有利於你想要的結果。

為什麼我們會需要説一個人的思維直覺做出的判斷不準確,其實也是取決於人們對某一方向的積累範圍有多廣,積累時長有多長,才能提升系統1初判斷的正確性。

在此之前還沒有這一功力的話,我覺得還是需要對系統2進行長期的刻意訓練。凡事都有個過程的,慣性思維也是人們在潛移默化中,逐漸產生的一個思維方式,因此慢思考需要考慮事情的邏輯和發展因素,也能減緩事情發展的負面影響。思考,快與慢,接下來跟大家來探索一下,“學會思考”這個問題。因為每個人的認知不同,對事情的看法和思考的範疇也不同,如何構建自己的思維體系呢?

《慢思考》讀書筆記7

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不論是在生活還是在工作中,我們都離不開思考,其實我們在思考的快與慢中,能夠發現很多的問題。該書作者主要是對人們在遇到事情時進行思考的情景提出了框架體系。通過這個框架體系,我們能夠更加了解自己的思維模式,也能清晰的比較思考系統不同而產生的不同反應。系統1和系統2,系統1主要是指人類非受控或者無意識的思考模式,系統2指的是受人自身控制的或者有意識進行的思考模式。在這樣的對比下我們不難理解,用系統1進行思考或者是事情的判斷是非常快速的,而系統2則更加耗時一些。

我們在面對事情的時候,腦海裏總是會在第一時間中形成觀點,很多時候我們的觀點一旦形成就很難去改變。經常發生的情況是在利用系統1得不到結果,或者是結論並沒有出現時人們就喜歡用系統2進行思考,在系統2思考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有效的針對我們之前的問題進行補充思考。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快速反應就好比是負責思索的第1系統,而系統2只會在慢慢校對的時候才能夠更好的發揮自己的作用。

根據思考的快與慢,我們更應該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的進行思索,並對相關的事情進行有效的銜接。在讀完這本書後,我對系統1和系統2有了一定的瞭解,也有了自己認為思考應該採取的模式。二者相比,系統1是比較快速的,但是在我們長期的記憶中,一些存在於我們記憶中的結論和印象,會造成主觀思想在思考不正確的情況下出現錯誤,而這種錯誤主要是來自於我們腦海中的偏見。系統2雖然是比較慢,但是長期記憶源自於我們對工作記憶的信息來源,相比之下更加的精準。以此我們可以理解作者的觀點,就是我們的本能並不是外在影響了我們的思維,而是在我們的頭腦中早就潛移默化的形成,我們必須採取行之有效的思考方式,才能夠抑制這些偏見。遇事慢些思考比我們快速的做決定更加穩妥。我們的思考應該採取正確的方式,尋求能夠提升自己的方向。遇到事情的時候,我們應該想一想自己還可以採取哪些不同的思考方式,明白了思考的快與慢,我們可以多一種方式進行思考。很多時候我們的改變和調整會更好的幫助我們在工作中取得好的成效。

慢下來慢慢的多元化思考,我們會找到更多事情的解決方法,我們能夠更好的明確自我努力的方向,也能夠在工作中更好的去善思善為努力的做到最佳。

《慢思考》讀書筆記8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1.一天24小時幾乎隨時在線,無論是郵件,微信還是手機,Skype,隨時可以聯繫上,不管什麼時候幾乎秒回。

2.一邊雙手鍵盤上忙碌着,一邊聽着歌,眼睛不時掃一下手機,還跟你説着話。

3.起的比雞早,睡的比狗晚,跟你生活在同一個時區,也不存在夜班因素,但發來郵件的時間經常是0:00-6:00之間。

4.無時無刻不在忙着,永遠焦頭爛額,永遠火燒屁股,似乎全世界的事情都壓在他一個人身上,似乎跟你多説一句話就要多損失1個億一樣。

你回想一下,這樣的人是不是往往有如下特點:

1.做事毫無條理,東一頭西一頭,分不清輕重緩急,並且邏輯混亂,每天累的要死,做出的工作卻質量低下。缺乏耐心,更缺乏創造力。

2.情緒波動較大,一會温文爾雅,什麼都好商量,一會冰冷無情,甚至歇斯底里。

3. 受害妄想症,懷疑心極重,總覺得別人要害他,要騙他,全世界都在和他對着幹。

4.情商低下,人品堪憂,極度自私,為了自己個人的利益可以迅速降低道德底線。

5.健康狀況不佳,患有心血管方面疾病和消化系統疾病的人很多。

如果你身邊的人或是你自己有上述症狀或傾向,那麼要注意了,其病因可能在於:沒有正確的使用大腦。

先説一下背景:

人類的腦廣義上來説有三大部分,第一是漂浮在你的腦殼裏的大腦,第二是以三大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為你進行自動導航的“身體腦”,還有是與其他人的大腦相連接的“鏡像神經元”(比如你看到一個人手被猛獸咬爛,你的大腦中負責手的部分細胞也會產生同感,讓你覺得不舒服)。而這三大部分中有關思維,對人類來説也是最為重要的部分,莫過於可以用來思考的大腦本身了。

人類的大腦根據其功能的不同分為反射腦,思考腦和儲存腦三個部分,反射腦原始而迅速,五感捕捉到的外界刺激、習慣、情緒、偏見和直覺均來源於此。它快速而節能,在大腦中通過最短的捷徑來解決問題。思考腦用於思考、分析和決策,是我們智力的核心區,它緩慢而縝密,一次只能處理一個任務。需要耗費大量能量,很容易疲勞。儲存腦只有在思考腦停止運行時才啟動,是把思考腦分析的結果進行分類整理,以形成記憶和經驗的信息儲備庫。

接下來説一下擁有開篇所述行為的人為什麼會具有上述特點:

有四條鎖鏈會讓你的大腦充滿了危險:隨時在線,多任務並行,負面壓力,睡眠不足。前三條主要問題出在思考腦,思考腦會因為長時間得不到休息(隨時在線),不斷切換任務(多任務並行),長期承受低壓(負面壓力),造成:機能下降(思維混亂,顧此失彼),讓反射腦趁虛而入(情緒波動,無道德底線,冷酷自私,根據偏見和直覺作出錯誤的判斷),並且在和身體腦的交互作用中失調,造成三大系統紊亂,帶來心血管疾病和消化系統疾病,而第四條主要和儲存腦相關,儲存腦只有在思考腦停止時才開始工作,尤其是睡覺的時候(夢是儲存腦正在工作的過程,幫你消化體驗,構建記憶,平衡情緒,保持心理健康),長期睡眠不足會讓儲存腦應接不暇,如同雙十一期間的物流爆倉,造成記憶混亂,想不起來事情,情緒失控,疲憊不堪。

聽明白啦?那對策呢?

第一:徹底離線,抽出固定的不受打擾的時間,來完成專注的工作和對話。

第二:批量處理任務,減少切換次數。(同時進行多項任務是自己騙自己,大腦在不斷切換任務的過程中疲憊不堪,喪失了專注的能力,有可能顧此失彼,漏掉致命的任務。)

第三:恢復正常的睡眠模式,每天定點起牀,呵護好人類經過上萬年演化留給你的寶貴財富:生物鐘。

第四:積極的面對壓力,留給思考腦更多的時間和空餘來分析和判斷,速度是思考的大敵,如果時間過緊,反射腦會取而代之。(不要讓手機把你的每一秒空隙填滿。)

對這個話題更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看一下今天的這本《慢思考》喲,一本特別實用的大腦使用手冊。

看完啦?趕緊放下手機,閉上眼睛發會呆吧!

《慢思考》讀書筆記9

人類需要做大量的.決策,可以説人生是由一系列決策組成。每個人都希望每個決策都能帶來最終的好結果,但很遺憾,人類的思維模式存在大量的“缺陷”,導致做的一系列決策是“隨機”的。地球上的生靈在上萬年的進化過程中,每時每刻生存下去是第一任務,因此導致有動物性,也可以説是人性。

投資是個反人性的遊戲,金錢得失的情緒波動,窄框架的思維模式,可得性導致的決策條件存在偏差等等。無論投資經驗多麼豐富,這些固有模式都無法避免。思維的缺陷主要來自:

1、直覺思維是無聲的,也即是難以控制

動作、心情、放鬆或緊張、勞累與否,都會影響人們是否採用直覺思維。思維的發散性讓人們作出直覺性判斷。所以每天做交易決策時,對自己的狀態進行評估是必要的。

2、人們經常考慮不到尚未掌握的信息,卻認為眼見為實。表現為認為無懈可擊的邏輯即是高確定性的結果,但事實往往並不是和邏輯一樣,因為有大量的未知信息,影響了判斷的確定性。所以認為高確定性而重倉單一股票長期看絕對是致命的。

3、人類大腦無法妥善處理沒有發生的事情。對過去的瞭解比自認為能夠了解的要少。企業成敗的故事,忽略了運氣的決定性力量和迴歸的不可避免性。

 4、人類大腦的常規侷限使它沒有足夠的能力重構過去的知識結構和信念。一旦接受了一種新的世界觀,就會立即喪失很大一部分回憶能力,無法回想起自己觀點改變之前的那些想法。這引起後見之明,而事前是無法知道的。並且,一旦接受了某個理論,並將其作為一個思考工具,就很難注意到其錯誤。

5、窄框架思考模式。有限的大腦很難達到邏輯的一致性的理想狀態。也即是,人類更多地考慮短期的得失,而忽略了長期的得失。

6、合取謬誤。人們對更詳細更豐富的描述作出的概率判斷更高。人類對於罕見事件會過分關注(畫面感越強,決策權重越大)或者完全忽略(沒有畫面感)。

7、稟賦效應和損失厭惡。稟賦效應,即擁有某種東西,會增加對其效用。這又導致了損失厭惡:規避損失的動機強於獲得利益的動機。(沒能實現目標的厭惡大於超過目標的願望)根據這一原理,人們對不同可能性的得失,會有如下的思維模式:

較大可能性的得到——選擇規避風險;

較大可能性的失去——選擇冒險;

較小可能性的得到——選擇冒險;

較小可能性的失去——選擇規避風險。

體現在投資上面,有很多帶來錯誤決策的思考方式:

 1、人類需要前因後果的解釋。人的思維喜歡尋找連貫性。表現為喜歡對股市的漲跌尋找理由,但大部分情況下是隨機波動的。比如説研究過去熊市牛市的成因基本上是在浪費時間,環境是複雜多變的,K線的形成背後可能是無數因素互相作用。

2、錨定效應:歷史的估值、股價、業績、同行的財務數據,會在無形中影響判斷。就比如創業板4000點時候,可以想象跌到20xx點,但很難以想象跌到1000點。創業板歷史估值是平均40倍多,這個40也會影響我們對估值下限的評估。

3、可得性啟發法:人們尋找更多的論據時,會對論點的信心下降。而越簡單找到支撐論據時,會大大增加信心。表現為熱門股更容易找到利好消息。而找熱門股的負面信息會比較難,看空的信心會下降。反之,對市場一致不看好的股票,尋找正面信息會較難,信心普遍下降,表現為股票進一步被低估。讀後感逆向投資需要克服這一點。甚至啟發法還會導致人們會用“哪個股票容易想起來?”去替代“我該買什麼股票”。所以,廣泛涉獵多種投資品種是非常重要的。

4、忽視基礎比率:事件在腦海中浮現的容易程度,容易啟發直覺思維,導致忽略基礎比率信息,作出錯誤決策。在整體下跌的趨勢下,由於更容易想到自己股票的優點,大家常常有信心認為自己對手中的股票可以逆市上漲,忽視在下跌趨勢中,可以逆市的股票比率其實是很低的。

5、對證據的質量不夠敏感(眼見為實)。人的思維都是懶惰的,當前的互聯網環境,獲取信息非常簡單,對於看到的信息,很少人會去反覆求證來源的正確性,或者信息發佈者的目的。還有,人們只會思考信息a對結果A的影響,而對於未知的信息b。c。d…。對A的影響是沒有進行思考的,這就會導致信息a對結果A的影響充滿不確定性。

6、心理賬户。人們不會把會導致人們賣掉盈利,保留虧損。

偏離常態的行動導致不好的結果,往往會更讓人後悔。人們會清理掉受到質疑的股票。會有一種因害怕將來後悔而作出不理性的選擇。

個人認為可以減少這些思維缺陷帶來錯誤決策的方法:

1、重視公式化。由於人類對思想中的東西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我們不會知道在周圍環境有微小變化時,會作出不一樣的判斷。但公式不會。所以儘可能用公式替代人工判斷,剋制人工判斷。此外,要多采納外部意見。有人認為可以通過鍛鍊來消除思維缺陷,但就像視覺錯覺圖一樣,明知道兩根線一樣長短,但視覺上還是有錯覺。所以根據公式化的原則,在交易中設置了“每日情緒評分表”“自選股評分表”等。應用評分的方法可以大幅度減少思維固有缺陷的影響。

2、重視均值迴歸。

3、建立不可知論的世界觀。

4、多進行負面思考。可以多設想如果該筆投資結果慘敗,那麼其緣由是什麼。

5、採用寬框架的思維模式。在股票投資中,大部分會給予短期的得失更大的決策權重。解決辦法是,降低查收益的頻率。

《慢思考》讀書筆記10

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是美國人,他因對判斷和決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戰而榮獲20xx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的研究打開了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對理性與幸福的研究以及行為經濟學的新局面。

我被書裏的內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認為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

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的是情感、記憶和經驗,對事物迅速作出判斷和抉擇,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但系統1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

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識的"系統2"必須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依賴的是邏輯、數理和概率,對事物作出判斷和抉擇,它比較慢而且勞神,但使我們不容易出錯。可很懶惰,經常不調用系統2,而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1的直覺去判斷結果。書中有很多經典有趣的行為實驗,能讓我們真切體會到系統1和系統2的特點和區別,指出了我們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覺判斷:

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規律,只是我們還沒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

二要通過長期訓練學習,掌握了其運行規律。

歷經長時間訓練才能培養出直覺。比如,象棋、橋牌、玩撲克、醫生、護士、運動員、消防員等,在面對複雜緊急的環境中,可以引發專家的訓練有素的有效直覺,而直覺的有效性,取決於專業人員是否有機會培養其直覺性專業技能,而直覺性專業技能主要取決於事件反饋的質量和速度。比如醫生的治療方法就沒有機會得到病人長期的治療效果,所以憑醫生的直覺選用治療方法是不可信的,他無法從反饋的信息裏提取有效信息;醫學專用師就可以,因為反饋是及時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緊急狀態,所以,醫學專用師的判斷常常引起醫生護士的高度重視,並常常是正確的,需要及時處理。

而放射科醫生就沒法得到他們診斷結果的反饋信息,所以不能相信其單一的直覺判斷。即是在其本身有規律可循的環境,還得有選擇的相信直覺判斷。即面對的情況複雜緊急,可採用專家的直覺判斷。

相反,做長期預測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們預測的環境本身無規律可循,所以,他們的預測是不能依賴的直覺預測,是無效的。在一個不可預測的世界裏,人們預測出錯是無可厚非的,但若專業人士認為自己可以成功預測不可能的任務,我們就可以對其進行指責。如果真是這樣,他們要麼是自我妄想,要麼是利用巧合在説謊。

所以,我們不能隨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覺,包括我們自己!

本書還有很多引發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從未思考過但對生活有用的東西,讓我們知道大腦是怎麼工作,怎麼偷懶的。還有如何使用直覺,也可以在使用直覺出錯時為自己找到理由——不能相信直覺。閲讀後能增添我們對日常小事進行思考的樂趣,還可以增進對自己的瞭解。還有很多受益,大多變成了腦海裏的模塊碎片,寫出來沒有那麼清晰細膩了。呵呵,能記錄這麼點也不錯。真好!

《慢思考》讀書筆記11

本書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是歷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行為經濟學派開創人之一。

書中提出,人的大腦裏有兩個系統,系統1是快思考,類似是本能的第一反應;系統2是慢思考,類似是冷靜的理性思考。大腦只有當遇到系統1解決不了的問題,才會啟用系統2。我猜作者在書中不直接用“快思考”代替“系統1”,就是希望讀者在閲讀過程轉個彎,多啟動系統2,更加理性地閲讀、理解這本書。

書中講了幾個大腦因為系統1,導致做出非理性決策的心理實驗。例如以下兩個選項:

A有60%概率得200元,40%概率什麼也得不到。

B肯定能獲得100元。

是你,你選哪個?作者的實驗結果,選B的受試者明顯比選A的多,擔心自己什麼都得不到。但如果你動用系統2,算一下期望值A是60%*200+40%*0=120,B只有100,A選項期望值更高,理應選A。你是不是也選錯了呢?

再來一個選擇題。假如有人找你玩這麼個拋硬幣的遊戲,正面他給你150元,反面你給他100元,你玩嗎?打算玩幾局?

吃一塹長一智,算一下期望值,50%*150—50%*100=25,期望值為正的25,對你來説明顯是個賺錢的買賣。當然玩,而且玩的局數越多賺得越多。

但作者提出了更加人性化的前景理論。假如你家境窘迫,全部家當就200元,你還玩嗎?連輸兩局就傾家蕩產了。這其實就像做投資,很多投資計算出來是穩賺不賠的,但在賺到錢之前,就把錢虧光了。

像這樣顛覆我們常識的研究結論書中還有很多,可以有效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選擇,避免踩坑,推薦你讀一下。

標籤: 讀書筆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oqyjl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