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活着》的讀書筆記範文(精選15篇)

《活着》的讀書筆記範文(精選15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活着》的讀書筆記範文(精選1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活着》的讀書筆記範文(精選15篇)

《活着》的讀書筆記1

“生活中其實沒有幸福或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的活着”富貴就是這樣一個人,年少的他自私自利,因嗜賭而輸光了家裏所有的財產,因為他的為所欲為,父親離他而去,不久母親也撒手人寰,使他與貧窮·痛苦結下了不解之緣。

讀完這本書,我便一直糾結於作者為什麼要給富貴安排如此悲慘的結局,不給讀者留下一絲喘息的機會,但細細想想,作者傳遞給了我們的確確實實是一種正能量,“人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富貴在命運的浮沉着不斷的掙扎,他活着僅僅是想自己和家人能平平淡淡地靜靜地活下去,然而,上天似乎註定要與他作對,父親,母親,妻子,兒子,女兒,女婿,他的六位親人離開了他,最後甚至連他的小外孫,他最後的希望也被剝奪了,當種種苦難一件件的加於他的身上,他仍然有好面對命運,樂觀的活着,靜靜的活着。

活着無論經歷痛苦也好,快樂也罷,都是命運所賦予我們的,當我們無力去面對他的時候,不如只是為了活着而活着,苦澀會給我們帶來堅韌,喜悦會贈與我們希望,無論如何,活着就是一種希望。

《活着》的讀書筆記2

説真的,福貴這個人的一生太過於悲劇了,生活在那個動盪戰亂文革土改的年代,看着自己的親人,老婆,孩子,孫子一個個死去,福貴經歷了一次次刀剜肉體似的悲愴哀痛!他是一個小老百姓,歷史上千千萬萬中的一個,而他的一生折射了中華民族曾經經歷的苦難創傷。從他的身上,從餘華這部作品中,我看到了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變遷,一個民族的厚重感,人性的善良和韌性,記得最清楚的一句話是““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我們有理由相信,餘華理解了人生,而福貴,也理解了人生。

人生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而活着,就是生而為人,最偉大的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當我們有一天真正看懂了《活着》,説明我們已經真正經歷了苦難,懂得了忍耐,扛起了責任,瞭解了人生。

也真正,成為了一個人!!

《活着》的讀書筆記3

我覺得我必須得説點什麼,又覺得我説不出什麼來。

往常也看過一些我認為同類型的作品,沒有一個像此篇一樣讓我感覺不能呼吸,幾近崩潰到看不下去。每一個死亡,就像切實地發生在我的身邊,不,是我的感情,我的心上。我感覺壓抑,我的心都好像在被一個瀕死的苦命人死死地拽着。

鳳霞,多好的姑娘,沒有比她更善良更苦命的孩子了。我為她難過,為她生病,為她被賣,為她終於等到了二喜卻死在生孩子的時候。她太苦了,我不得不説點為她慶幸的事情安慰自己,她遇上了福貴和家珍這樣有心的爹孃,遇上了二喜這樣愛他的丈夫。可我還是為她難過。

有慶,那個在雪地裏光着腳丫去上學的孩子,最後被抽血抽死了,他們在作者渺小輕飄的語言中,從活着變成死了。

“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

家珍,二喜,苦根。我不想再回憶起他們的痛苦,只覺得應該有人記住他們的名字。

起始我很是埋怨福貴,把很多的不幸追溯到他身上。可開始的我有多怨他,現在就有多同情他,甚至於可憐心疼。

“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我的語言沒能將我此時此刻的心情表達出萬分之一,我很羞愧。

《活着》的讀書筆記4

書中最後這樣寫到:“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一句話,總結了福貴的一生。

相比於富貴生活的那個年代,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是美好的。但是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玩物喪志、自怨自艾,更有甚者輕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為了愛情,為了面子每當看到這種新聞時,我啞然並震驚於為何會有人把生命看的如此之輕,你所輕易捨棄的生命,是那醫院病房裏的人不願放棄的,是那身體有殘疾的人努力爭取的。

有時我也會對平淡的生活感到煩惱,如今我卻懂得,我們所厭倦的恰恰就是富貴窮極一生渴望追求的。誠然,我們如今都在活着,而每個人卻都不同的活着。有的人泡在煙霧縈繞的網吧中“虛擬”地活着;有的人把課桌當做牀糊塗地活着;有的人在費盡心思爭取周圍人的讚許誇獎中“努力”地活着;有的人積極向上樂觀開朗地活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着的方式,我們不能説哪種方式是錯的。但是,當自己選擇的路走完時,當窮盡一生時,每個人收穫的卻也不盡相同......

我們每個人都在向死而生,我們都知道苦難是生命的常態,煩惱痛苦總相伴人生,何必自怨自艾,何不熱熱忱忱地活着。

《活着》的讀書筆記5

這本書太悲了。看到十幾頁的時候才發現原來很久之前就看過餘華這本小説了,還看了電影,現在又看了一遍,很悲慘。

男主人公身邊所有的親人個個都死去,父母,兒女,妻子,女婿,外孫,白髮人送黑髮人。世上恐怕很難再有比福貴更命苦的人吧。富二代出身,吃喝嫖賭輸光家產,氣死父親,隨後母親也病逝。命運總是捉弄福貴,兒子被無情地抽血至死,妻子任勞任怨,得軟骨病病逝。女兒聾啞,雖找了個好丈夫,卻生孩子死了。工地一夥人工作,偏偏死亡還是選擇了徐家人,女婿又死。留下外孫苦根,吃太多豆子死了。上帝一次次無情地奪走了徐家人的生命,就只留下福貴一人,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多悲慘……

然而福貴卻享受着濃濃的温暖的親情。母親對兒子哪怕犯下天大錯誤也包容他;妻子對丈夫包容,體貼,忠貞不渝;兒女對父親舐犢情深;女婿心地善良,待人真誠…

現在的社會中,每個人經歷的坎坷太多,抱怨也太多。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衝它笑,它不會衝你哭。當我們承受着太多的辛勞時,揹負着太多的責任時,享受着太少的成功時,想想福貴,想想活着的意義。

不要問活着的意義是什麼,活着本身就是意義。

《活着》的讀書筆記6

就像細糧吃多了要換口味吃粗糧,好日子過久了要找彆扭添生氣一般,看餘華的書,就純粹是找虐,明明知道人物是虛構的,卻偏偏就動了感情,揪着心,甚至模糊着淚眼,聽一遍,又讀一遍。

他偏偏叫福貴,其實他還真福貴過。祖上留下一百多畝的田地,如果不是賭博輸掉,還不定將來又是如何呢(也難説,比如龍二的死);他經歷了親人們一個個的離去,爹是被氣死的,娘和老婆是生病死的;兒子是為生孩子的校長獻了太多的血而死,姑娘是因為產後大出血而亡;女婿是意外傷亡,外孫是自己忙於農務疏於照顧吃撐死的……福貴從年輕到垂暮,幾十年間一個個送走了親人,自己的身後,則是早已備好的枕頭底下的十塊錢。

福貴的經歷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祖輩,曾經從一個地方因為種種遷移至此,歷經四代,整整百年。當兩地的後輩們輾轉聯繫上時,已沒有了共同的鄉音、共通的感情,可是,我們卻以自己的存在,共同證明着當年的一個男人是在怎樣頑強的活着,並開枝散葉,餘蔭後輩。

活着,就好;活着,真好。

《活着》的讀書筆記7

看完這本書,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如今的我們是有多麼幸福啊!曾記得奶奶講過她們那一輩生活的艱辛,餓的只能吃樹皮;媽媽也説過她小時候因為沒有吃的就吃辣椒,在學校能帶着一份土豆絲的飯就感覺很幸福很美味了。當時都只是聽聽而已,不以為然,也許從未感受過,不能理解那種感覺。感謝餘華用平淡無奇的語言敍述。藝術來源於生活。一切又顯得那麼真實,讓我深深感到那個年代的艱苦,而那些親情卻又是很幸福很滿足很簡單;生在這個年代的我有多幸福,卻有時候還會難過,不懂得追求最簡單的快樂與幸福,有時候還會和媽媽吵架,不懂得關心媽媽體諒媽媽。書中的鳳霞、有慶都是多麼懂事啊。

福貴的美好生活燃起過一次又一次的希望,卻被作者不動聲色的一次又一次的打破。他遇到過那麼多難過的事,不幸的事,都走過來了,我還怕什麼。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活着》的讀書筆記8

看完了這本小説,被老年福貴的豁達所感動,他經歷了多少的事才能説出那一個下午的故事

還有一種感覺,小説裏的第一人稱,那個“鄉間收集民間歌謠”的小夥,一整個下午傾聽福貴的故事。我怎麼覺得他身上有我的人格,局外人。我們都是別人故事的旁觀者,他可以一個下午聽完福貴大半輩子的故事,我可以一個小時20分看完這本小説,再花同樣的時間寫“書評”(我的寫作能力肯定是寫不出書評的,雖然是同樣的時間,可看小説是全神貫注地,寫感受時卻是翻翻書,整理書庫)。這本書給我的感受跟那本《斯通納》很像,可兩本小説的主角的從小到大的家境是相反的。福貴從少爺變成窮人,被拉入伍,親人都先他而去,都由他埋葬。而斯通納從泥土的鄉村裏出來到大學裏當教授(助理教授),有一個情人,從貧窮到中產,他得癌症去世。

這兩本書看起來是截然不同的,但兩本書的時間段都是從青年到暮年。當然除此之外沒有什麼特別的共同點,可我覺得兩個人都夠複雜,福貴是經歷複雜,而斯通納(斯通納這個人複雜嗎?)我竟拿不出一段話來形容他的複雜。

《活着》的讀書筆記9

今天推薦的這本書,好多人應該都看過了。

《活着》薄薄一本書,卻讓我捨不得放下,以前我知道這本書是個悲劇,所以一直不忍看。今天看完了,我卻發現,這本書並不是我以為的那樣。福貴跟隨着歷史大潮,從不學無術的紈絝弟子,變成努力生活的農民,他能從過去中腳踏實地過日子,雖然他的人生中一直遭遇着不行,但是他身邊的人,也都是給他温暖的人。有不離不棄的老婆,聽話的兒女,老實的女婿,在被充軍的日子裏,還有共生死的夥伴。

這裏面,沒有壞人害他,他逃不過的,好像是命運,但是他又一直努力的抗爭着,努力的活下去。他賭博失掉了地,卻在幾年后土改免得被槍斃,他被解放軍俘虜後,不想參軍要回家,當不了縣長,卻在批判中得以安命,是得是失,要看個人理解。最後富貴獨自一人,養了條老牛也叫福貴,他對牛説:今天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耕了也有七八分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看到這裏真是讓人心酸,他就是用着這種方式,懷念着逝去的親人,然後自己,努力的活下去。

《活着》的讀書筆記10

當這部沉重的小説結束時,活着的意志,是富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這是美國《時代》週刊對餘華這本小説的評價。在我讀《活着》這本小説時,對作者餘華還不瞭解,抱着一種輕鬆的心態去看這本書,卻不想看到結局處,心情沉重。

這本書從一個老人在夕陽下趕着一頭叫福貴的老牛幹活切入,然後緩緩向我們展開這位老人的浮世繪,老人名字叫福貴,他曾經是個地主少爺,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福貴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啞巴。然而,所有的悲劇才剛剛拉開序幕,他親手埋葬了妻子,女兒女婿,兒子和外孫,最後只剩他和那頭老牛,可這樣,也是活着的啊。

活着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但我們不僅僅是一個個體,我們有家人有朋友,我們要好好的活着,更要精彩優秀的好好活着,因為只有這樣,我們自己的閲歷變豐富了,我們就可以更好的,更有資本的帶領着我們親愛的家人,可愛的朋友一起更好的生活,為這不知道花了多少年的多少次擦肩而過換取的今世相識相知的緣分增添些許色彩。

《活着》的讀書筆記11

這本書主要講了福貴玩物喪志,貪圖享樂導致家業凋零,父親慘死,母親去逝。中年時的福貴黑髮人送走白髮人,他是家裏唯一的男人,家人的離去或許是對他的一次解脱,就連他自己也在想自己的身後事,活着便是也一同和自己同名的黃牛活着僅僅是為了活着而活着。

不得不説這樣的結果與社會有很大的聯繫,主人公福貴的一生也反應了那一代人的坎坷一生土地改革使農民得到了緩歇,緊接着的人民公社化大運動、全民鍊鋼和文化大運動讓人民喘不過氣來,福貴的親人也因此離去……

那為啥福貴還笑得那麼坦蕩,那麼的真誠,卻又沒有駱駝祥子的頹廢,麻木,更像是一種超脱世俗的平靜。現實世界中的痛苦遠比想象的多,活着不一定如意,甚至生不如死,但這是蒼天給我們的考驗,我們要忍受,當到了最後不要想你這一生經歷了多少磨難和挫折,不要去遺憾;而是要回想一生中的到了什麼,是幸福?還是感激?我們沒有理由去拋棄任何人,更不要去埋怨!

活着,真好!我曾出生並在這裏經歷過一生真好……

《活着》的讀書筆記12

餘華的《活着》,幾乎是用了一下午時間,一口氣讀完。好的文學作品如同有魔力般,讓讀者不忍放下。讀完的第一感受是富貴的一生太悲慘了,似乎所有的不幸都集中到他身上。

在書中你能看見興盛、看見衰敗、看見頹唐、看見生活怎樣折磨一個人,看見離奇卻又平凡的人生。但正如作者所言,這個故事是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

生活對富貴而言,真的是一條路,沒有枝杈,就這麼走下去,風來了,就吹風,雨來了,就淋雨。受不住了,就倒下,倒下了就再站起來,繼續蹣跚前行。他對苦難的承受力以及樂觀的生活態度,讓我對生活,乃至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與理解。人生的喜怒哀樂,都建立在活着的基礎上,活着需要韌性,活着才是一件幸福的事。

人生的意義或許真的不在命運之外,可能活着的意義就是在活着本身。當我們還在抱怨生活裏的不如意,為生活中的不完美而糾結抓狂時,不妨靜下心來讀一讀這本書,或許你會更加感恩和接納生活,感恩生活中所擁有的一切平靜與幸福,接納生活給予的不足與苦難。

《活着》的讀書筆記13

我是懷着沉重的心情寫下的這篇讀後感,《活着》是我所拜讀的第一部餘華的作品,20xx年時候第一次讀,如今共讀了三遍...

説實話,看這本書完全是因為無聊,沒想過會有如此大的感觸,已至於這本書影響了我整個人的人生觀...

甚至幾次推薦給身邊的人看...因為讀完後方才明白活着不易,不能輕易言棄。

有位同事的兒子剛讀完這本書,挺想問問他的感想如何...不知能否讀懂福貴的一生...

小馬同學,説你呢:請你務必好好讀書!思考每段文字!

不要擔心看完後忘記,我讀了三次,你要問我哪一段寫的什麼,抱歉我也記不清...

就像吃飯,你4.5歲時,你吃過很多食物,現在是不是已經記不起來那會吃過什麼?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你的骨頭和肉。就像你讀過的書其實早已融進你的骨血,只要一個觸動點,就會噴薄而出。

記得腳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

願你明白!

作為新時代的人,很是慶幸自己沒有生在那個年代,至少我認為我如果生在那個年代是無法生存下去的,還會成為和福貴一家一樣的成為階級鬥爭的犧牲品。

縱觀福貴的一生,從他身邊的人來看,他是幸福的,那個一生都愛着他,陪着他從富貴到貧窮的妻子家珍,到死都沒有一句怨言。原文中家珍快死時對福貴説:“這輩子也快過完了,你對我這麼好,我也心滿意足,我為你生了一雙兒女,也算是報答你了,下輩子我們還要一起過。”所以説福貴他是幸福的,至少家珍一輩子都這麼愛着他。

然而他更多的是悲劇,從一開始到最後都是悲劇。他的兒子有慶,因為醫院醫護人員的無知加之對生命的不尊重不重視,為了討好當時的縣長劉解放(春生),被抽乾血去救縣長夫人嚴莉莉,有慶死得冤枉,死得讓人氣憤。我一共讀了三遍這本書,每次讀到這裏我都難以控制自己的眼淚,心裏對那個醫生和抽血的護士恨得是咬牙切齒。

福貴的家人一個個從他身邊離開了,儘管後來他努力地去維持這個家庭的生活,不求福貴,只求温飽,可是還是什麼都改變不了,改變不了這個家徒四壁的境況,改變不了身邊的人一個個離開,看着比自己老的,比自己小的都走了,但是福貴還是繼續活着,他總能看到生活的一點點希望,書中也並沒有太多描述那些親人離世,在世的人的悲傷。特別是最後唯一的希望,孫子也死了。

我覺得福貴的生活可能已經崩潰瓦解了,白髮人送黑髮人。富貴説:“我是有時候想想傷心,有時候想想又很踏實”,他還是繼續活着,並且買了頭牛,給牛取了名字,在田間耕作,和作者講述着這些故事……

《活着》帶給我的還有很多,自身學識的淺陋讓我沒有更多的感懷罷了,細細觀察當前的社會,我們的.生存狀態又豈能樂觀呢?

我們只有從自身做起,不斷地提升自己、充實自己,並極富熱情地關注着這個社會,儘自己所能去幫助或者關愛別人,我想,這已經是很不錯了。《活着》讓我意識到了當前生活的艱難與不易,讓我明白人生的艱難才剛剛開始。

《活着》確實被賦予太多的內涵,能讀着它,無疑是一種享受,更重要的是,它讓我變得更加成熟,讓我能更清晰地瞭解這個社會,瞭解人生的意義。

新時代的人們,生活壓力大,時代變換速度快,導致不少糊塗人做出無法挽救的事。總之——生在當下,何必言棄!

《活着》的讀書筆記14

在一個沒有漫天繁星、只有天上明月與房內一盞微弱燈光的夜裏,我翻開了這本書,進入了一個令我為之落淚為之感慨的世界。在那裏有着無邊無際的金色稻田,有着質樸的農家姑娘與健康的小夥,有着美麗的火燒雲以及裊裊炊煙,還有一個寂寞而滄桑的老人。

他叫徐福貴。他曾是天地間活的最暢快的人,也是如今揹負着那些猶如傷疤般回憶的普通人。他的手中曾握過各類金銀珠寶,也曾抱緊過他的妻子、兒女與孫子的毫無温度的軀殼。他也有過再艱難也要活下去的信念,也有過透徹的絕望。他一遍遍逃離生死,卻也經歷着常人無法忍受的生離與死別。他的雙眼看見過戰爭的可怕,看見過摯愛的死亡,他見證了人民的勝利,也經歷了一個民族的浩劫。他看見過他以往的戰友,華麗閃亮的蜕變與悲慘黯淡的結局。他沒有經歷過生死,卻知曉比生死更令人懼怕的離別是何種滋味。

作為一個旁觀者,我無法想象也不敢想象福貴的一生是如何。我不敢想象,徐福貴揹着他的妻子站在村口,看着那條小路,看着漫天的雪花,卻再也聽不到兒子赤腳跑在路上時的腳步聲,他是該多麼難過多麼憂傷;無法想象,當飽受生活艱辛與孤獨的他,在將盡一生的盡頭時,淡然開口陳述過往時複雜的心情。

讀完這本書,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在當時的背景下,福貴的一生是坎坷的,一次又一次的磨難,彷彿生來是為了消磨他年輕時所犯下的過錯。他的一生像是萬千石子中的一個,不是金子也不是寶石,然而卻有着獨屬於他的紋路與滄桑。

生命是如此脆弱卻又頑強。而活着一詞又是如此微妙。徐福貴在信念中尋找生機,終在結局看清了自己。在結局時我始終相信有慶他們還活着,正如書中所説:生的終止不過一場死亡,死的意義在於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時間。

我相信他們還活着。只是活着,而已。

《活着》的讀書筆記15

《人為什麼活着》,一本稻盛和夫探析經營哲學的書,卻滲透了很多人生哲學。其實也是在後來才明白,或許這本書,它本來應該取名為《人應該怎樣活着》。

人為什麼活着?應該怎樣活着?其實在某些方面,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是可以互通的,雖然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法準確地面面俱到地回答。但看完這本書,至少有一個原先就有的觀點被再次鞏固和強化,那就是:勤奮努力地工作,用樂觀積極、與人為善的心態好好活着。

首先一點,勤奮。按稻盛和夫書中的定義來説:勞動的目的不應僅取得糧食、免於飢餓,也是為了鍛鍊人類的心智,如果每個人都勤奮努力,就能夠培養出美好的心智,讓人變得更完美。

我認同這個觀點,我們都不完美,但都可以努力讓自己更完美,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想,努力勞動在給我們帶來物質回報的同時,確實帶來了精神上的收穫,雖然在勞動的過程中,我們不免抱怨、煩惱,心情鬱悶,但當事情過去後再回頭看,或許這其實也是一個修煉心智的過程,正是因為有好多好多這樣的抱怨和煩惱,我們才逐漸變得成熟,變得穩重,變得能獨當一面了。

當然,努力工作的過程中,我們也該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與人為善。稻盛和夫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要保持謙虛真誠的態度,儘量少摻雜個人主觀意識,秉承他人之心看待所處的局面。拿我們的工作來説,總有人抱怨廣告佔用了太多版面,也聽人説誰踩了誰的線,是誰在本該截稿的時候還沒拿出稿子來,或者是誰不管稿件內容如何就只管把自己的稿子放在頭條位置……這樣的情況我們幾乎天天碰見,摩擦也不少見。但如果在摩擦發生之前,我們可以嘗試着將心比心,或是設身處地,有些摩擦和爭議説不定就能避免。

正如稻盛和夫所説,當一個人低落的情緒也會對一個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損害,樂觀地看待每一件事情,不論結局如何,最起碼我們贏得了經驗和保持樂觀的心態,因而心懷感恩、欣然接受這個考驗。換句話來説,事已如此,生氣並無用處,又何必拿別人的錯懲罰自己?所以,還不如一笑而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n0ryr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