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風義的懷思》讀書筆記

《風義的懷思》讀書筆記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千萬不能認為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風義的懷思》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風義的懷思》讀書筆記

《風義的懷思》書名引自陳寅恪先生的《王觀堂先生輓詞》中一句“風義平生師友間”。“風義”二字,按照陳建華教授的理解,風是風尚、風骨與風華,關乎風氣的薰染與影響;義是義利之辨,涉及道義精神與俠義擔當。在我看來,風是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義是江湖相逢,相攜互助。陳建華教授的這本書圍繞對幾位師友的回憶而寫,雖然這些師友如今均已奄然長逝,但“他們的著述與精魂永在,儲於我心影。所謂人生苦短,世道亟變,僅願留取當下,珍重眼前,與大家共勉。”

先生之風

從學術史的角度來看,陳建華教授時隔多年後的回憶,雖不能説完全沒有史料上的價值,但相對於當時留存的日記、信件等第一手材料,人的回憶有時並非那麼可靠。比如在悼念賈植芳先生的文章裏,陳建華回憶道:“那時在古籍所裏,人人是酒仙。有一回在賈先生家裏吃飯,所裏一些學生都去了。章先生(即章培恆——作者注)帶過來不少酒,當時號稱有十三大名酒,好像就差一種,全都齊了。”而在接下來一篇回憶章培恆先生的文章中,陳建華的敍述卻稍有偏差:“有一回在賈植芳先生家裏,從先生那裏搬來九大名酒的'一段傳奇,我聽得多了”。所以究竟是“十三大”還是“九大”呢?或許陳建華教授自己也記不太清楚了吧。

當然,在究竟有幾大名酒上較真,其實並不太重要,在這些文字中,賈植芳先生、章培恆先生山高水長的前輩風範,才更值得我們心生嚮往。賈植芳先生和章培恆先生同屬“胡風集團”,數十年來風雨同行,相濡以沫,他們彼此分享着一種寬廣博大的人文精神。章培恆先生給七九級同學題詞“追求真理,鍥而不捨;縱罹困厄,毋變初衷”,這初衷便是對真和美的追求,歷遭劫難,童心如初,賈植芳先生身上也正同樣體現着這種人文精神。

賈植芳先生在《獄裏獄外》中説:“我在這個世界的追求、愛憎、信念以及種種個人遭遇,都可以作為歷史的見證,為青年和後代提供一些比正史、官書更加豐富和實在的東西。”我想,陳建華教授《風義的懷思》意義也同樣在此。

江湖之義

本書所涉及的前輩學人中,惟有朱育琳先生一人獨佔兩篇,而朱育琳本人也並非是賈植芳先生、章培恆先生這樣的知名學者,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朱育琳對陳建華的意義,可以説亦師亦友,既是兄長,也是引路人。雖然不一定有山高水長的先生之風,卻有着江湖在心的朋友之義,通過朱育琳,文學的大門向陳建華打開,並逐步改變了他接下來的人生道路。

關於“老朱”,陳建華和他的小夥伴們知道的也不多,比如在北京大學西語系讀外國文學,後來轉入到上海同濟大學讀建築這些過往,朱育琳説得很少。雖不知朱育琳先生從何處來,到何處去,但“老朱”所帶來的的文學世界,卻深刻地影響了陳建華等一批文學青年。陳建華還以與朱育琳先生商談的口吻,撰寫了《與朱育琳先生私談:波特萊爾翻譯、翻譯風格與其他》,朱育琳先生當然不可能讀到這篇文章了,陳建華教授撰寫這篇文章,更像是“祭起黑色的大纛,使你在微笑中閤眼。”

誠然,談論朱育琳先生的學術造詣如何,顯然是一種“黑色幽默”,如果朱育琳先生沒有在歷史的洪流中被淹沒,相信他一定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優秀作品,更多的學術成果。誠如張新穎先生談論夏濟安那樣,評論學者不能只看幾本專著、幾篇論文,他的文學活動,對學生後輩的提攜,同樣是“學術成就”。那麼在這個意義上,陳建華教授就是朱育琳先生的學術成果,而陳建華的兩篇文章,也是他們彼此江湖之義的最好體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mxy0x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