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山河之書讀書筆記

山河之書讀書筆記

閲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山河之書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山河之書讀書筆記

山河之書讀書筆記1

山河常在,然知她惜她者少,惺惺相惜,舉杯共月,唯有山河之書;歷史長存,卻怨她忘她者多,燈火闌珊,形影相弔,只得千年一歎。

最初認識餘秋雨是因為朋友贈的書——《文化苦旅》,一看書名,文化,便先入為主,覺得肯定是博大精深,條條是道,一本正經地説一堆道理,立馬與自己劃清了界限,此等高深莫測之書,不適合我讀。然一日,實在閒來無事,仔細翻閲,便愛不釋手,也便有了這次與《山河之書》的自然相遇。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關係如何?沒有兩者。路,就是書。對於我來説,沒有資金行萬里路,四處瞎轉悠,路確實就是書。品讀一本本書籍,聽作者的故事,作者的喜怒哀樂,嬉笑怒罵,作者的心得與經驗,可不就是踏着他們鋪成的路一步步走向更成熟,更獨立的自己嗎?而成熟又是什麼?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逆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述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我以為,山河只是山河而已,她還有屬於自己的文化,屬於自己的歷史,屬於自己的眷戀,屬於自己的無奈。她的確是養育了我們,豐富了我們。她的靜,巋然不動,既偉岸,又渺小,她的動,源遠流長,既氣勢恢宏,又默默無聲。她的無奈,是敦煌莫高窟的文化被掠奪的。無奈,是廢井冷眼的無奈,是寧古塔裏苦難的無奈,她也有驕傲,她的驕傲,是造福了一代又一代子孫都江堰,是巴東三峽巫峽長的驚駭,是孕育的千秋萬代的我們。

山河也確實只是山河而已,動與不動,她都在那兒,以她千百年的閲歷,以她洞曉一切的姿態,以她慈愛母親的身份,注視着她的孩子。我們喧鬧,我們改造,我們懷念,我們在隨着時代改變,為迎合他人或自己而改變,而山河一直不變。

山河是山河,故鄉是故鄉。

山河之書讀書筆記2

總有人在路邊問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關係如何?”我回答:“沒有兩者。路,就是書。”

這是餘秋雨先生《山河之書》中開卷之《我的文化山河》的一段對話。

對普通人來説,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無論古代現代,均非易事。能做成其中一件便已很難。在古代,書籍昂貴,萬卷書更是富貴人家才能擁有,讀萬卷書對一般讀書人來説都更多的是一種理想,更別説平民百姓。而古代的交通條件,更決定了行萬里路是一件困難程度絲毫不下於讀萬卷書的事情,否則中國歷史上,也不會因為玄奘法師十萬裏西行取經、徐霞客數十年遨遊山川大地而進行如此濃墨重彩的記錄。在當代,文化繁盛,一天出版的書籍、報刊不知多少,更無論泥沙俱下的網絡創作。但人心浮躁,能有多少人能靜下心來認真的捧起一本好書,細細品讀?那些無數的文字裏,又有多少能讓人帶着敬畏之心認真閲讀?現代化交通手段的發展,將遠古視為不可征服的高山大海變為通途,千里萬里瞬息可至,然而又能有多少人,能在行走的途中將自己的靈魂與大地緊密相聯,把心靈與歷史文化相互融化?

渴望讀書的年代,讀不了很多書;期盼行走的時候,無法跨越山水阻隔,這是悲哀。而文字風行天下時,卻找不到多少能值得閲讀的書籍,或是沒有多少人看書;山川大洋再不成為阻礙的今天,卻難以去親近大地和歷史文化,又是另外一種悲哀。

而餘秋雨先生説:沒有兩者,路就是書。秋雨先生有這樣回答的底氣。於他,書讀的多了,書就變成了行走於歷史和文化的捷徑;路行的遠了,路就變成了胸中無數的巍峨高山,滔滔大河。以足跡為筆,以學識為墨,以大地為紙,以江河為硯,餘秋雨先生是文化學者,也是文化行者。作為文化學者,餘秋雨先生著作等身,《餘秋雨書系》凡十八卷,本本厚重,分量十足。作為文化行者,餘秋雨先生曾行走歐洲、西亞、南亞、北非等數十個國家,探尋對話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希臘文明、阿拉伯文明,一本《千年一歎》,道盡古今中外文明興衰;一本《行者無疆》,讓人貼身感受歐洲文明的古典和現代。這兩本書,是餘秋雨先生文化學者和文化行者兩種身份的完美體現。沒有對古今中外文化的深度研究,便談不上對這些文化的對比、探索,這是文化學者餘秋雨先生;而沒有對數十個國家的行走體會,就不可能有對這些文化和文明的切身感悟,這是文化行者餘秋雨先生。

正如玄奘法師西行取經十萬裏,歷經磨難九死不悔;徐霞客探索名山大川,幾經生死以身殉道,餘秋雨先生無論是文化學者還是文化行者的身份,都不是輕易得來。在神州曾經舉國瘋狂蔑視文化的年代,他隱居山中,研讀中華文化經典。在上海冬天寒冷夏天悶熱的小屋子裏,他足不出户,醉心讀書。多年的讀書生涯,成為他深厚學識的基礎。而在行走西亞、北非、南亞,對話多種失落的文明創作《千年一歎》的日子裏,餘秋雨先生行程萬里,也經歷了被分子槍口相對的場面。但正是艱辛的付出,才有豐厚收穫。餘秋雨先生的著作等身,的的.確確不光是讀萬卷書得來,也是行萬里路得來。有人不服餘秋雨先生,但無人能否認他的學識;餘秋雨先生《行者無疆》之後,無數人以行者自居,但無人能象他那樣在行程萬里之後,著作等身。當代中國,文化學者有之,文化行者有之,但兩者而兼一身者,論學識深厚,論行走之遠,論著作之豐,餘秋雨先生當為第一。

自古文人自嘲,有學書學劍兩不成的説法。而餘秋雨先生,行成行者,學成學者,令人敬佩。

山河之書讀書筆記3

餘秋雨代表作《山河之書》,餘秋雨教授花費五年時間,特地重新修訂、增補該書,並按照時間順序重新做了編排了人們所熟知的文章,使全書更系統、更完美,展現給讀者展現最震撼的中國文化山河。

餘秋雨教授認為中華文化擁有三條最大的天地之線,那也可以説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經緯。按照重要程度排列,第一條線是黃河;第二條線是長江;第三條線比較複雜,在前兩條的北方,是四百毫米降雨量的分界線,也就是區分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天地之線。他這些年來的文化考察,主要就是對這三條天地之線的漫長踩踏。

餘秋雨教授常説:“路就是書,路外無書。在《山河之書》中,餘秋雨先生用親身遊歷、切身體驗,為我們探訪了中華文明,他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址和文化現場,然後把驚訝、悲痛、遺憾、感動告訴我們,每一段文字,每一段過往都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他還首度給年輕人列出一個行走名單:長江三峽;黃河壺口;長白山天池;安陽殷墟;三星堆;曲阜孔林;都江堰;泰山;兵馬俑;萬里長城;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庫車千佛洞;敦煌石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法門寺;西夏王陵;杭州西湖;南京紫金山;承德避暑山莊;峨眉山;黃山;廬山;九寨溝;桂林灕江;普洱茶山;黔東南村寨。

《山河之書》從宏觀上通述了中國山河的空間意義,讀起來讓人極為震撼。在核心篇目之後,即是餘秋雨教授二十餘年考察中國文化現場的腳印。散文吞吐古今,馳騁萬里,彷彿他作品裏的“三疊泉”,裹夾着自然的衝擊力,雷霆海嘯般翻卷而來,帶給人審美的強力震撼,彷彿長河落日的圓融氣派,又彷彿黃鐘大呂的磅礴氣勢令人蕩氣迴腸,從精神上為之一振。從微觀上,理性與抒情結合,詩化的語言與理性的思考相結合。他説:“不管是春温秋肅,還是大喜悦大悲憤,最後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客觀地説,從寫作手法上,秋雨散文的核心成分是議論,但又多以抒情的筆法來表達,這種議論與抒情相結合的有機融合,使文章的議論靈動起來,富有情趣,如《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這些典雅抒情又充滿睿智的文字描寫,使讀者在理性的思考上獲得一種愉悦的精神享受。正是這種抒情與議論的結合,才使人們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國文化所經歷的苦難歷程,中國文人所獨有的悲劇性命運,促使人們從心底反思:中國文化的歷史定位是什麼?中國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又是什麼?可以説,餘秋雨散文中的亮點不是生動細膩或大氣磅礴的場面描寫,而是這種用抒情的筆法,進行理性思考和議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kjvyk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