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追風箏的人》的讀書筆記(通用5篇)

《追風箏的人》的讀書筆記(通用5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追風箏的人》的讀書筆記(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追風箏的人》的讀書筆記(通用5篇)

《追風箏的人》的讀書筆記1

偶然間聽人説起這本書,一直沒有忘記這個奇特的書名。如今,我真正得到了它——這本《追風箏的人》。

哈扎拉族人,一個經歷了被羞辱、被踐踏,在蹂躪中頑強抵抗的民族。阿米爾是阿富汗的富家少爺。而哈桑,僅僅是阿米爾家的僕人,在後來的戰爭中被隨意殘害的哈扎拉族人。兩個人身份截然不同。哈桑,至始至終對阿米爾——他的少爺懷着至高無上的敬意。即使在那場風箏比賽後。即使他知道自己的阿米爾少爺,眼睜睜地看着他被侮辱,看着他就像任人宰割的羔羊,沒有反抗的能力。而他,卻跑了。即使哈桑知道,知道阿米爾背叛了他。卻毫無怨言。他具有令人敬佩的寬容、忠心。哈桑敬愛他的阿米爾少爺。不只是敬愛,是一種無私的愛,可以用一切去為他付出,卻從不求回報的人。

像綠葉,從來都只是在背後默默襯托着鮮花的光輝,像野草,在風中堅韌不拔,傲然挺立。哈桑,始終在堅持,始終在等待阿米爾,等待着自己在出生時説出的第一個名字的主人。可惜,終歸他們並沒有相逢。哈桑走了,離開了,被殘忍的組織輕鬆地用地雷炸死了。一個生命就這樣消失了。

往事永遠不會被埋沒。我看到,一個人犯下可怕的錯誤,他可能用一生來彌補。有些事錯過了,就再也不會來了。阿米爾就是背叛過後,重新踏上尋找本質的路的人。哈桑走了,不會再回來。阿米爾即使用他的性命,也要把哈桑的兒子帶出戰場。帶到自己的身邊。這是給自己內心的救贖吧,我想。錯過的就過了,再一次的情形,就不會再放棄了。

當一個人犯下了讓自己不可原諒的錯誤,背叛了對自己全心全意的人,他的心裏好像就留下了一道刀口。當再一次的情景,相似的人再次出現,人就開始贖罪。他們對不起自己的心靈,想讓自己的靈魂得到救贖。即使這很困難,但或許他們會用一生去彌補自己曾經的過錯。

錯過的,犯下的錯,都是過去的了,而現在,曾經背叛過最重要的人的他們,也許只能用那種方法,抹掉自己曾經的過錯。用對他人、對對於被自己背叛的人來説是無比重要的人的無私奉獻,來彌補,彌補往事割下的傷口。即使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因為自己的靈魂,已經得到了救贖,那一道傷口,也即將癒合。

《追風箏的人》的讀書筆記2

《追風箏的人》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歷經戰爭洗禮,經受貧窮考驗的國家——阿富汗在戰爭之外的温情。

小説這麼受歡迎的原因就是她寫了太多可以觸及我們內心的東西,我們當中有許多人大概都面臨過與阿米爾類似的困境:在生命某個成長的階段,總會有過那麼一次深刻的錯誤、缺陷、遺憾、甚至難堪,讓我們耿耿於懷痛心疾首,即使有過千百回的反思、痛悟、自責也難找出口,或許我們不會像主人公阿米爾那樣長久的受其折磨,或許我們也會偶爾假裝遺忘,但只要我們願意選擇繼續保持着清醒,那麼這些記憶還是會像夢魘一樣隱藏在內心深處,伺機發作。沒有人願意因為一次錯誤就甘心承認自己是墮落的,醜惡的,所以我們也會像主人公阿米爾一樣在苦苦的尋找那個打開自己心結的鑰匙。

我們最後在小説的結尾看到:“它只是一個微笑,沒有別的了,它沒有讓所有事情恢復正常,只是一個微笑,一件小小的事情,像是樹林中的一片葉子在驚鳥的起飛中晃動着。但我會迎接它,張開雙臂。因為每逢春天到來,它總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許我剛剛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羣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脣上掛着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我追。”

阿米爾找到了自己嚮往的答案!

《追風箏的人》為我們尋找到心靈安定的力量:那就是敢於正視自己的錯誤,不僅僅是悔恨,不僅僅是內疚和自責,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勇敢原諒,原諒那些過錯和陰暗,那些傷害,振作開朗,建設性地對待未來的人生,也許從這個角度上説,我們每個人都是追風箏的人吧。那在半空中飄飛不定的風箏,或許就象徵着那遲遲不肯落地,無法讓我們安心的責難。我們每個人都在它的下面追逐奔跑,無論多苦多累也在所不惜,幸運的人或許可以找到風箏的落點,不幸的人或許要勞其終身,怎麼追也追不到……

《追風箏的人》給了我們暗示:只要相信它會終有落下的那一天,只要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正確的方向,終有一天風箏會被追到,並且平靜安穩地停落在我們的掌心。

《追風箏的人》的讀書筆記3

當一個人對生活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即使是在年幼無知的孩童也會選擇奔向天堂吧!

這是今天寫這篇讀後感最想提的一件事情,也許是因為自己今天中午才將這本書讀完,對最後的阿桑的孩子的一舉一動更加揪心的緣故。

當生命對於自己已經沒有太大的希望,當世界上沒有更多的期望,更多的是對這個世界的失望,甚至一點點的希望也被一個自己以為已經逃脱困境的事情而打破的時候,那麼還有什麼選擇,唯一的選擇只有是:死。他,一個孩子,一個僅有幾歲的孩子就是這樣,“我保證”,但是“我保證”卻因為沒有辦法而變成“下不為例”,於是導致了死亡,導致了一個大膽的行動,即使對於一個剛開要開花的花朵

“孩子終歸是孩子,過一會就忘記了”語言大概是這樣的,我提出這樣的想法時,我忘記了索拉博不是一個普通的孩子,而是一個在戰火中長大的孩子,是一個小小的年紀就已經經歷了太多的生死,太多的人間疾苦的孩子,如果説“人恆過,然後能改”“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那麼,這樣的阿富汗,這樣的悲慘的世界造就的不是一個天將降大任的人,而是一個人間煉獄下悲慘的孩子的童年和一個更加堅強,更容易獲得希望的孩子。但是當一切的希望,那麼一丁點都已經沒有了,也是更容易喪失希望的孩子。

經歷了大苦大難,這樣的孩子的成熟度要完全超出他們的實際年齡,這就是我的低估,於是,沒有太多的在意,悲劇導致了,滿盆的鮮血,滿眼的鮮紅,這對於我無疑是一個噩夢,一個久久不能抹去的記憶。

上面的這段也算是,我如果作為作者會針對最後的幾章節而寫的自己的感想吧。

最後只想説一件事,請不要無情的打破別人的希望,請哪怕是在最最沒有希望已經逼到絕望的懸崖邊,也請留下下一根樹藤,哪怕短短的一根,給予一點絕望中的希望,也許樹藤的盡頭,在懸崖邊將會有別有洞天。

“一點點微笑,雖然不是很大但是我覺察到了”,“我知道,有那麼一片雪花正在融化,雖然是一片,但是一年復一年,一冬的雪一定會在春天融化”大致書本的最後是這樣寫的,希望,一個春天足以融化深埋在索拉博內心的一冬的冰雪。

《追風箏的人》的`讀書筆記4

讀完《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我心中不禁感慨萬分,有時,我常幻想自己的未來,這樣我就會對未來某一天發生突然變化,更加從容。這是一本關於救贖的書,也是一本關於友情、善良的書。

對於這本書所寫的年代與歷史,由於年幼,我並不清楚,只知道是一個連年戰爭,充滿硝煙的地方,在我的意識裏,那裏的人民飽受戰爭的折磨,所以根本不會想到那裏也是一個春暖花開,羊肉串飄香,孩子們可以無憂無慮追風箏的地方。

而在這本書中,令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阿米爾與哈桑之間就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如果説他們是朋友,那為什麼當哈桑被一些年齡大的孩子欺負時,阿米爾不挺身而出,卻沉默和逃避?如果説他們是主僕之間的忠誠之情,那阿米爾為什麼要在十幾年後再次踏上這個充滿戰火的土地上來救贖呢?

從這本書裏,我看見作者對種種苦難和暴行毫不諱言,用一種博大寬廣的悲憫之心承載這片土地與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所有歡笑和悲傷。沒有因為對故土的愛而回避了阿富汗社會的種種鄙陋,卻也沒有刻意嘲諷,只是去還原並且在這種環境下每個人的選擇,他們的恐懼,他們的快樂。

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友誼從放風箏開始,很多年後,能讓阿米爾記憶猶新的依然是和哈桑追着風箏穿越城市的大街小巷,在追風箏的過程中,看清這個城市的方方面面。

儘管小説的敍述如同流水一般,將故事的發展情書徐徐展開,但作者內心確如同奔騰的潮水,想席捲一切不公正的社會現象和人性的正反兩面。一冷一熱,使得整本小説有了正常的體温,甚至能讓人聽到書頁裏的血脈的流動和心跳,最後都衝破作者的身軀的思想,變成寬廣的河流,沉靜而包容。

可能就我目前的生涯狀況,是不能體會作者寫這本小説的初衷。但我能從作品中體會他作為主人和僕人之間尊卑,作為貴族與賤民的隔閡,作為朋友和兄弟的真情,以及對歷史和現實無法轉變的種種無奈卻又不想要傾訴的一和訴求。

《追風箏的人》將兩個不同人生的人放在歷史的宏大背景下運用生動而細膩的刻畫,洞見人生和人性的複雜。

《追風箏的人》的讀書筆記5

終於順利的把《追風箏的人》看完,這本書,我曾經看了四遍,前面三遍,總是在匆匆開頭後放下了,自己也不知道是為什麼,至最後一次,居然看到入迷,甚至在昏暗的公交車上也捨不得放手。

故事情節不算複雜,卻偏偏摻雜了太多的情感,朋友之情,兄弟之情,父子之情,紛紛交雜糾纏在一起,在那兵荒馬亂的社會中,抽絲撥繭般的將人性一層層的展現在讀者的面前。被社會認可的阿米爾,擁有繼承父親一切的權利,財富榮譽諸如此類,但與此相伴卻也承擔了父親的愧疚,在父親疼愛的同時,也被父親所嫌惡,他渴望得到父親的全心疼愛,卻又對父親充滿敬畏,於是他嫉妒,膽怯。不被社會認可的哈桑,以僕人的身份與阿米爾一同長大,受到老爺的格外疼愛,也始終最是忠誠的陪伴着阿米爾,即使再害怕,即使被阿米爾背叛,也依舊可以為阿米爾挺身而出。他單純,誠懇,始終有一顆赤子之心。於是,目睹哈桑受辱不敢挺身而出,終日惶惶不願與哈桑在一起生活,因此陷害哈桑的阿米爾少爺一直活在愧疚痛苦之中,得不到自己的原諒;而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一直為阿米爾付出的哈桑,縱然一生忐忑,卻始終活的真誠。

圖片直至數十年後,阿米爾才從父親的好友口中知道真相,為什麼父親對自己時有厭惡,為什麼父親總是格外疼愛哈桑,只因他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這樣一個彌天大謊,是父親對自己對阿里,對哈桑無言的愧疚,卻成為了阿米爾自我救贖的一個轉折點,而當知道哈桑為了保護父親在阿富汗的屋子,那座傾注了父親的精力,承載了他們所有歡笑和痛苦的家,死在入侵者的槍下,哈桑的孩子成為孤兒流落的時候,阿米爾終於踏上了那條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整本書以阿富汗的戰爭為背景,温暖舒緩的筆觸卻數次讓人忍不住落淚。

追風箏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是,在追尋一條自我救贖的路,心裏藏着陰暗,有些人敢於面對,像索拉雅和拉辛汗;有些人選擇用另一種方式去彌補,像阿米爾的父親和哈桑的母親;有些人在逃避後選擇再次迴歸,像阿米爾。我想沒有人是哈桑,因為不會有那樣善良的人存活,所以我們的一生都是個追風箏的過程,希望在追到風箏的那一刻再倒下,然後仰望藍天説一句:“這輩子我不再欠任何人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dm8ln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