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裴多篇》讀書筆記

《裴多篇》讀書筆記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裴多篇》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裴多篇》讀書筆記

有時候看羣裏的其他人提出一些哲學問題,或者自我見解,很拗口,不知道他們寫完,自己是否明白在寫什麼。我的初衷,則是想在瞭解他們對生與死、靈與肉的關係論辯中,開啟一段由西方哲學家帶來的對人生思考的旅程,再對比東方哲學,希望能對東西方思想及文化的差異有那麼一丟丟的理解。

有時候去看古建築、遺址、博物館裏陳列的文物,我們驚歎遠古及古代人們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藝,亦或去欣賞幾百、甚至千年前的畫作、詩篇、音樂,我們也會讚歎其美妙絕倫,但這些都已經是表現出來的形式,存在下來的物質。不同的思想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也呈現了不同的藝術美。那麼,哲學,是不是對藝術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導的作用呢?這些,都令我好奇。

課程開始,第一章節“死”,對應的是《柏拉圖對話集》裏的《裴多篇》。讀蘇格拉底在臨死前心神鎮定的與弟子們一步步引着他們去思考對靈魂的認知,由淺入深,他想從方方面面去論證靈魂是獨立存在的,有回憶。注意,是臨死前。64A“真正獻身哲學的人所學的無非的赴死和死亡”,“無非”,我覺得用的很徹底,還有67D“我們稱之為死的,豈不就是擺脱和脱離肉體嗎”,我想這裏都並非要説真的死亡。後來聽姜帥也講解到,就是要學習“向死而生”,這裏面的死,都是在講解哲學與人生的關係。但是在真正的死之前,去闡述哲學意義上的死,恐怕只有真正的哲學家能做到吧~~因為65A“哲學家要儘量擺脱他的靈魂與肉體的聯繫,比其他的人更徹底”,我想這就是哲學家與凡人的區別。

65B“它籍助肉體進行考察時,顯然是誤入歧途的”、65D“哲學家的靈魂極端蔑視肉體、擺脱肉體、努力保持獨立不依狀態”。有時不能不説這句話,是對的。我們經常做思考狀時,甚至有時是在入眠之前,五官、四肢都休息了,但是大腦還在活躍的思考着,當然也會有幻想。可能在想工作、學習,也可能在想一幅畫怎麼才能畫的更好,這篇文章裏的那個字要改成什麼更貼切。確實不需要藉助肉體。我又想到畫家莫奈晚年幾近失明、音樂家貝多芬最後也失聰,但一樣還能創作出流芳之作,他們同樣也沒有藉助肉體進行考察,是什麼驅動他們可以完成美妙的.作品?是靈魂在指引着嗎~~

68A“真正愛智慧並且堅信能在另一個世界找到智慧的人,怎麼會在臨死前的時候悲痛,怎麼會不樂意前往呢?”我理解,“真正愛智慧”,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超脱,是由於靈魂的獨立存在,還會賦予肉體之回憶,所以,從靈魂的角度,他們不畏懼真正的死亡,也就不會有悲痛和絕望。正因為如此,所以蘇格拉底説68C“勇敢的美德”和“明智(一般所謂明智就是不為慾望激動、對慾望漠不關心的態度)”就是哲學人所獨具的特徵。

中哲裏講出世、入世,是一種人生態度,蘇格拉底也講,但是他是這麼説的,75A“我們在出世以前就獲得了那種知識”,姜帥解讀,這個“出世”,既不是傳説也不是靈魂轉世,而是“認識的活動”。我琢磨,這裏是不是想表達,靈魂具有認識的特質,並獨立於肉體以外在進行系列思考活動。所以,76C“靈魂是先就存在的,在獲得人形之前就有,與身體分離,具有着心智”。

之後有一段很精彩,從論證大與小、雪和火,去進一步得出結論,103B“以前我們談的是具有相反形制的、以此命名的事物,現在説的是那些相反這本身,其內在性質使事物得到名稱。我們説後面這些相反者絕不能彼此相生”,104C“不僅那些相反者本身是互相排斥的,而且所有的那些雖非彼此相反卻永遠包含着相反者的事物,也都排斥那個與自身包含者相反的“相”,那相反的“相”逼近時,它們就消失或者退縮了”,這裏引出對奇數與偶數的論證,舉例2和3,説“三雖然並不是偶數的反面,卻並不容納偶數,因為三永遠伴隨着偶數的反面”,最後得出105D~E“靈魂佔有一個形體的時候,總是帶來生命,跟生命相反的就是死亡。所以,靈魂不容納死亡,就是不死的”。有意思,我們學數學時,都沒有這樣去分析過到底奇數與偶數的差別在哪裏,倒是哲學家以借用它們論證靈魂的獨立存在,從另一側打開了探索數字奧祕的小窗口。

上面這段文字,提到一個字“相”,中國古代哲學裏,著名的“白馬非馬”就是在闡述“相”,這兩個相,意思相同嗎?我們可能會覺得公孫龍的比較具有詭辯性,但又有很多信奉蘇格拉底的學説,可放在現在這個年代,碳酸鈉非鈉,與“白馬非馬”意思一樣嗎?靈魂想要反映的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相”呢?

再往後,109D“我相信這就是我們的情況;因為我們住在大地的一個洞穴裏,卻以為住在大地的表面上,把氣叫昨天,以為這就是星辰運行的天”,有沒有莊子現世在講論其“逍遙遊”的感覺,哈,蘇格拉底仙逝於公元前399年,莊子則誕生於公元前369年哦。東西方的古代哲學留世之作不僅體現哲學思想,也是文學作品。逍遙遊想要表達的是忘卻物我的追求自由的人生觀,蘇格拉底則是認為人只有從身體的束縛下解脱出來,才能認識真正的靈魂,兩者是有共通之處的!

直到114C“我們已經把這一切跟你們説清楚了,我們應該全力以赴地在生活中尋求美德和智慧。因為獎勵是榮耀的,希望是巨大的”。我們習慣把靈與肉分開,認為靈比肉要有精神內涵的多,但我最近也有一些不同的認識,肉體產生了多種多樣的慾望,那我們的靈魂,就沒有慾望嗎?這種渴望生活中美德和智慧的行為,我覺得就是靈魂的慾望。這種慾望,到底多少合適呢?如果説渴望獎勵,那其中產生的在追求獎勵時進行的種種行為,是否都是可取的呢?

終於還是那一杯毒酒,結束了這段傳奇的對話。

蘇格拉底認為用骨頭、肌肉等的活動是不能解釋他為什麼坐在這裏等待死亡的。他這樣做只是因為他認為這是合乎正義的,是“善”,這才是真正的原因。直到嚥下最後一口氣之前,他所説,還是118A“我們還欠阿思格雷彪一隻公雞,還了這個願,別忘了”。

篇尾最後一句:他是最善良、最明智、最公正的人

善,讓我想起王陽明從格物到致知,最終明瞭致知,就是致良知。而我們,去讀裴多篇,我想課程設定的目的,就是在閲讀蘇格拉底對靈魂的一系列論證中,去體會死非死,從精神層面達到超然之感,即可冷靜觀望塵世凡俗。即便真正死亡降臨,也可從容面對。

那其實,我們每生存一天,就距離死亡更近一天,就是一個“向死而生”的過程,如何能讓現在的靈魂恰如其分的安放在現階段的肉體和骨骼上,已達到真正的融合呢?是不是也要給精神層面以慾望呢?我們這樣啃讀書籍、瞭解歷史,是不是也是一種慾望的體現?

就在寫這篇讀後感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啟了蘇格拉底學生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的《靈魂論及其他》的學習,完全迥異的風格、不同的論證,細緻的分析,又將帶給我怎樣的學習體驗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deyme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