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詩意語文課譜》讀書筆記範文

《詩意語文課譜》讀書筆記範文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詩意語文課譜》讀書筆記範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詩意語文課譜》讀書筆記範文

花了週末一天的時間,把王崧舟的《詩意語文課譜》讀完,本書是作者從2001年到2010年十年之內的課堂實錄合集,也是作者不斷提出並實踐“詩意語文”理念的過程記錄。對於任何一個語文教師來説,看這些課堂實錄無疑是最快、最直觀、最有效地學習語文教學的方式、策略、理念,也是觀察“詩意語文”的提法是否合理、理念是否虛無的最佳途徑。但是,我更感興趣的是作者在書本前寫的一篇前言,我以為這篇前言應該是“詩意語文”的理論依據、教本要義或思想旗幟,基本把該門派的主張和宗旨開張名義地表達了出來。且不説作者的提法有無商榷的地方,單就語文的幾個維度的思考就值得任何一個語文人好好的考量與反思。

首先,作者回顧了“詩意語文”提出的三個階段:“朦朧的激情”“去激情化”“激情的協奏”,作者緊緊地扣住一個“情”字來建構“詩意語文”的核心與靈魂。接着作者解釋説,“此情非彼情,它有着審美的品格、語文的特質、理性的積澱、生命的關切。此情亦彼情,它一定在情境中被激發,一定關乎個體的內在體驗,一定是整體的生命律動,一定折射出相應的態度和價值皈依。”如果説這一段話顯得高深、玄妙的話,接下來作者的解釋會清晰一些,針對這一“情”字內涵,作者從語文課程的價值層面進行了分解。

即,從語文課程本體價值層面上講,“詩意語文”傾向於母語的詩性品質,更接近人的瞬間體驗而非理性思維,所以以“情”為靈魂的.語文就能更好地實現語文教育的民族化。也就是説,作者深深地抓住了“詩言志”“詩緣情”的文學傳統,從“母語的詩性品質”上找到了語文的依靠和歸屬。從此種意義上説,在文學教育上這一塊,作者的用力是有歷史依據和理論高度的。

從語文課程的內容價值層面上講,“詩意語文”傾向於對文本的審美解讀。聯繫本體價值層面的分析不難理解,審美的解讀也是從文學教育這一角度發展而來的,審美的解讀不同於科學的解讀、理性的解讀、功利的解讀,而是以觀照和體認文本的情感境界為旨趣,最終走向自我的理解。在關注“情”,體驗“情”,發展“情”的過程中,作者提出“審美解讀,不僅關注文本的審美內容,同樣也關注它的審美形式”。其實,陸機《文賦》裏所的“詩緣情而綺靡”,既指詩歌因情感激動而作,又指強調詩歌整體上的美好,這正是作者的“珠玉在前”。

從語文課程的過程價值層面上講,“詩意語文”傾向於教學的陶冶功效。不難想象,對於“情”的教學,其過程的把握與體認,只能是梁啟超在《小説與羣治的關係》裏所提出的“薰,浸,刺,透”式的陶冶,這樣才能達到作者所説的“理解言語生命、迴歸言語生活、融入言語情感、激活言語體驗、豐富言語想象、培植言語人格”的理想境界。這還是從語文的文學教育角度得出來的過程評價,雖然牽涉到生命、生活、言語、想象、體驗與人格,不過整體上還是以“情”作為語文課程過程的核心與對象。

從語文課程的主體價值層面上講,“詩意語文”傾向於學生的遊戲天性。作者提出這樣觀點,是基於兒童的天性——“自由狀態”“忘我狀態”“想象狀態”“解脱狀態”,並認為這些“狀態”,即所説的“詩意的狀態”。

四個層面,扣住一個“情”本體,從一而終,體現了“詩意語文”的理論主張與理論建構。不管對作者把語文課程歸結為文學課程是否有爭議,僅這一理論勇氣與理論能力的展示,也就值得鼓掌,或許這就是黑格爾所説的“片面的真理”吧,如果全面了,估計意義也不大了。

其次,作者在實踐策略層面提出“詩意語文”的教學方式。提出從“文本細讀”“整合”“陌生化”“詩性言説”“舉象”“造境”“入情”“會意”“因聲求氣”“尋根”等十個策略技巧進行歸納枚舉。這一部分的內容,從理論上意義不大,都是從文學理論裏借鑑來的術語,而且還有不少是西方文論裏的術語。不難看出,其實,作者在這一節內容上也並沒有完全扣住前面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所緊握的“情”字,來提出設計的策略與方法,這不能不説是作者的理論遺憾與不足。

最後,作者從“詩意語文”與“詩意人生”高度來展示出語文的某種彼岸意義。“止於至善”“自由對話”“精神相契”“體驗幸福”“成就自我”等高度詞彙最終把語文走向了“人生”意義,這好像是各派語文理論最後的“宿命”,都不得不走向的“唯一目的”。然後就是一翻美好的展望與幻想,所以作者在這篇文章的結尾處提出了“我有一個夢——讓語文教育成為生命的詩意存在”這一帶有吶喊與囈語特點的理論抒情。我不知道這樣的提法是否“詩意”,但覺着離一門學科的表述還有一段距離。

詩意,對語文來説,是需要的,但覺着還不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9w3z4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