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大清相國》讀書筆記

《大清相國》讀書筆記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清相國》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清相國》讀書筆記

最近單位組織讀王躍文的《大清相國》,這本小説我以前看過,再次閲讀,感觸頗深。下面從陳廷敬的個人境界、修身齊家方面談一點感受。

陳廷敬,他21歲中進士,晉身官場後歷任工、吏、户、刑四部尚書,官至文淵閣大學士,乞歸後仍被康熙帝召回,70歲後主動全身而退,安全着陸。在老家頤養天年併發揮餘熱,編纂了《康熙字典》與《欽定詞譜》,康熙評價他“寬大老成,幾近完人”。他不參與派系與集團鬥爭,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講究政治謀略又不去害人,能夠更新觀念、迅速轉變角色,從錯誤的思想中走出來,識時務、處處小心謹慎、避免鋒芒畢露。用自己的方式報效朝廷、造福子民。縱觀他的一生,有如下三重境界:沉得住氣、低得下頭;耐得往寂寞、經得起誘惑;看得透人、想得開事。先修身、齊家,然後再幹大事,陳廷敬為後世樹立了榜樣,值得我們學習。

第一重境界:沉得住氣、低得下頭

陳廷敬年輕時候也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有稜有角,熱血沸騰,所幸遇上一個好岳父,書中一句話令我記憶猶新:“官是靠熬出來的,沒到那把年紀,縱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枉然。人若得意早了,眾目睽睽之下,沒毛病也會叫人盯出毛病來。”“少年得志是可喜,但隱憂亦在,須得時時警醒,盯着你的人多,少不得招來嫉妒,反是禍害。官場上沒有一番歷練,難成大器。所謂歷練,即是經事見世,乍看起來就是熬日子。任勞是不怕的,要緊的是能夠任怨,那就是忍功!”凡成大事者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明朝的張居正也是如此,很小時就顯露出過人的才華,所幸遇上顧璘這樣的好導師,沒有讓他在年輕時鋒芒畢露而得意忘形。這,就是小説中“五字決”中的“等”(要沉得住氣)和“忍”(要能經受起磨練)。

第二重境界:耐得往寂寞、經得起誘惑

面對索額圖與明珠的爭鬥,陳廷敬自始至終沒有選擇站隊,兩人都想方設法把他拉入自己的陣容,給出了很多誘惑,陳廷敬一直沒有動容,甘於寂寞,甚至有很多次皇帝誤會他差點斷送前程,每每遇到逆境,他總是巋然不動,穩若泰山。“君子有大畏呀,成大事者,必須有所畏。所謂無大畏者流,其實不過莽夫耳。”“穩,一時興許會吃些虧,但是不會倒大黴。”這,就是小説中“五字決”中的“穩”(要謹慎且低調)

第三重境界:看得透人、想得開事

能將身邊的人看透,能瞭解事情的真實情況,準確判斷,迅速作出處理,乾淨利落,不優柔寡斷,事後不貪功,做到功成而退,這是陳廷敬最高的'境界。這需要一番歷練,一個人沒有經歷很多事,沒有接觸很多人,不善於總結和思考,就算有高人指點也不可能達到這層境界的。這就是小説中“五字決”中的“狠”(要堅決徹底),“隱”(要會急流勇退)

古人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遞進關係,修身與齊家是基礎,若沒有做好是不可能做好治國平天下的。近代史上曾國藩、蔣介石是典範,我們可以從他們的家書、日記中學到很多很多。修身,包含正己、慎獨、貞信、擔當、約束、涵養。陳廷敬也有孤寂的時候,也有受委屈的時候,他都是一個人撫琴,靜靜地思考,反覆反省自己,這其實就是一個修身的過程。齊家,俗話説堂前教子、枕邊教妻,我們常常看到好多人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最後被家裏人給害了。漢代霍光就是個典型例子,他功德蓋世,因為沒有管好自己家裏的人,在他死後整個家族遭受滅族之災。陳廷敬在這方面做得很好,他的弟弟多次想通過特殊途徑,甚至打着哥哥的旗號謀取不正當利益,陳廷敬每次知道後總是苦口婆心地教育,公正嚴明地處理,用理智的手段維護好親情。德,永遠比才更重要,我們要教育子女先做一個有德之人。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裏説:“德才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他把人分為四類:德才兼備的稱為聖人,有德無才的稱為君子,有才無德的稱為小人,無才無德的稱為愚人。在找不到聖人與君子的情況下,寧願用愚人也不可用小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83kj2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