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中班讀書筆記

中班讀書筆記

中班讀書筆記1

寒假前,我借閲了《孩子,你要學會自己長大》,這是一本關於學業、青春、成長與夢想,是獻給奮鬥中青少年的心靈勵志書,但是,對於每個成年人卻也能帶來莫大的啟迪。我靜坐下來,細細品味,並從中收穫不少。

中班讀書筆記

通篇讀下來,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充滿着濃濃的正能量。不管你是青少年也好,已工作的成人也罷,都應該在心底問自己:“你學會自己長大了嗎?”而書中所有的正能量語句都被用紅字標明,更是讓人一目瞭然:“要想撬起世界,它的最佳支點並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的心靈”;“當你的內心有足夠堅定的毅力和克服萬難的勇氣時,你就有足夠的能力創造屬於自己的奇蹟”等等。

這本書一共有三章,在第一章“成功是道選擇題”中,作者先是以發生在身邊的一個個小故事為案例,向我們展示現在這個社會中出現的諸多怪象:對什麼事情都處於無所謂的態度、畢業生盲目考研、頻繁更換工作崗位的“跳跳族”、不知責任為何物、啃老一族等等,讓我們從中反思、對照,進而深刻地提醒自己是否想要成為其中得一員。隨後,作者引用多位名人的故事、案例等,激勵青少年從今天起,做一個有夢想的人,並堅守夢想、捍衞夢想,趁着自己還年輕,擁有無限的熱情與激情,只要明確目標,掌握方法,成功便不是問題。在第二章“向成功出發”中,作者用文字的魅力,一遍遍喚醒讀者那已沉睡的夢想和鬥志,使人心中永葆熱情,以積極的精神狀態為自己切身目標而奮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作者在最後一章“成功八步”中舉出自己在日常培訓青少年中遇到的問題,結合案例故事,以先破後立、學習模仿、優化目標、繪製“地圖”、積極行動、適時調整、學會合作、反省總結這八步傳授我們通往成功之路的方法。通過本章的閲讀,我感悟到,成功帶來的不僅僅是幸福的生活,它還是一個人人生價值的體現,幸福屬於滿足的人,而成功屬於不斷追求、不斷前進的人。

合上書本之後,諸多思緒漸漸蔓延:我年少時的夢想、工作中的收穫與不足、自己對待生活的態度等等。我問自己,到如今,我完成了哪些目標,又拖延、虛度了哪些光陰,廢棄了哪些計劃……一想到這些,心中漸漸浮起一絲的失落,畢竟自己年少時心中埋下的夢想種子,終究未能遂願成長。但是,人生又怎能了無缺憾呢?我畢竟通過自己的努力,如願成為了一名教師,並一直在這條道路上努力前行。有夢想,有努力,有收穫,這不就夠了嗎?英國有這樣一句諺語:目標刻在水泥上,計劃寫在沙灘上。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會有拖沓、會有曲折,但是,只要能將自己的夢想的種子深埋心中,細心呵護,並努力為此堅持、奮鬥、進取,哪怕山高路遠,哪怕艱難困苦,我終究能夠觸到夢想的彩虹。

最後,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書中摘自伯迪亞納爾遜的《我的人行道有個洞》這首詩:

我走在街道上。

有個深洞在人行道旁,

我掉進了深洞。

我迷失……我彷徨,

這不是我的錯。

我花了很長時間才回到地面上。

我走在街道上。

有個深洞在人行道旁,

我沒看見——我假裝。

我再次掉進了深洞。

我無法相信竟到達同一地方,

但這不是我的錯,

我仍然畫了很長時間才回到地面上。

我走在街道上,

有個深洞在人行道旁,

我看見它在那裏。

我又掉進了洞,這是習慣的力量。

我知道我在何方,

我張開雙眼——這是我的錯。

我很快回到地面上。

我走在街道上。

有個深洞在人行道旁。

我繞過它走向前方。

我走在另一條街道上。

這首詩它講述了一個人怎樣逐漸從被動變為主動,實際上,我們都能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只有強化自己的主動心態避免地面的深洞,不管發生了什麼,都能選擇最佳的應對之策。

走吧,走吧,人總是要學會自己長大。任何人都不能代替我們的成長,我們的人生要自己掌握。成功或是平庸,一切都取決於自己。

中班讀書筆記2

或許很多人和我一樣,是在《職來職往》上認識了劉同,在微博上看過他寫的上了熱門榜的微博,總之,就是知道有劉同這麼一個人了。看《你的孤獨雖敗猶榮》,一方面出於好奇職場人劉同會有怎樣的看法和見解;一方面出於到哪兒都能看到有關這本書的字句(或許它營銷做得比較好),不看它有點過意不去(我的從眾心理作祟?)。看這種書會有種恐懼的感覺,但是一旦看下去,滿滿的全是回憶。有些道理和感情也是在經歷過了,才日久彌新。高中時間再緊也會有時間去思考一些自己的人情世故,學校時間再多也只會在表面,虛虛實實的過,上一次的思考都已經不記得是什麼時候。感覺總是缺了東西,聰慧的感覺在不知不覺中被抽離。那些這下來就很有感覺,自己都禁不住點頭的文字,不知道何時已經斷了聯繫。生活裏沒有了文字,沒有了回憶。有些事有些人怎麼都想不起了。

看着別人書裏,那些小時候就存在的人物,那些從身邊擦肩而過的路人甲,都能深深的刻在心裏難受。感覺他們存在過。我只能隱隱約約感覺到,似乎在我的生活裏也有過類似的人走過。可是她們説過什麼,做過什麼。我都不記得了。所以當我閉上眼睛,回憶我記得的畫面,覺得在看一部電影,而主角不是我的抽離感。一遍一遍的質疑它真的存在過,我真的在這裏傷心難過,在這裏沒心沒肺的大笑過嘛。有種記憶的斷層,感覺像是活在世界之外的。關於青春的故事,年輕人與孤獨必不可少。與青春有關的詞還有迷茫,記得還有一本書叫誰的青春不迷茫。孤獨與迷茫正是現在年輕人生命力必然的存在。

也許你仍然是一個人下班,一個人乘公交,一個人上樓,一個人吃飯,一個睡覺,一個人發呆。可喜是你卻能一個人下班,一個人乘公交,一個人上樓,一個人吃飯,一個睡覺,一個人發呆。很多人,害怕孤獨,離開另一個人,就沒有了自己。所以説,你的孤獨,雖敗猶榮。如此這般,也只能學會享受時間。也只有時間的消逝才能使我們注意到時間,悄然從指尖流過。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時間是一去不復返的,唯有充分利用時間,好好享受時間帶來的美好。孤獨不是失敗,它是自己與自己相處與對話最好的時光。你的孤獨,雖敗猶榮。提醒自己,不要操之過急,尤其不要在背後抱怨啦相信我會渡過這段倦怠期,迎來更有活力的生活、更得體的語言行為、更專業的工作素養。

中班讀書筆記3

翻開幾米漫畫書籍《我不是完美小孩》的那一刻,內心湧動着莫名的情感,因為那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是那麼強烈,彷彿自己就是幾米漫畫裏那個孤獨的小女孩,在和成人的世界抗拒的同時又不得不努力的迎合着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

每一個人都是從孩提時代一路成長來的,所以每個人都曾經是天使,也曾經在心裏住着一個倔強的怪獸。“我只是個小孩而已,為什麼你們大人會對我要求這麼多?我真的只是一個孩子,為什麼你們非要把很多不快樂強加給我呢?”捧着這本書,心情有些複雜,這可能是當代兒童內心最真實的獨白。跟八零、九零的童年相比,現在的孩子似乎更沒有了自由,他們生活的空間越來越狹隘,從兩三歲開始,小小的他們就被迫接受各種花樣的早教課和補習班。在本應該無憂無慮的年紀,小小的他們就揹負了太多和他們年齡不成正比的負累,所以他們不快樂,所以他們要吶喊。

《我不是完美小孩》為什麼能夠在青少年或者兒童中如此風靡?其實書裏孤單的主角就是我們很多人童年的影子。

孩子只是孩子嗎?既然是孩子,他不應該是快樂而單純的嗎?既然大人都不能做到完美,那麼為什麼要要求孩子盡善盡美呢?“我不是完美小孩,我不可能每一科都考一百分、我不想成為温室裏的花朵,我只想在屬於自己的年紀裏,無憂無慮的成長,因為我是小孩,所以有着太多的不完美,作為大人,你們為什麼不理解?”

童年是最夢幻的年齡,真的不需要洞悉成人世界的繁複。孩子就是孩子,他的快樂來自於簡單。不要在孩子童話般的世界任意塗抹色彩,將一些不好的情緒強加給孩子,讓孩子幼小而脆弱的心靈受傷害。容許他小小的錯誤,不要竭嘶底裏的去毀掉一顆童心建立起來的堡壘。儘量讓孩子保留屬於他的特質,讓快樂成為他童年時代的主導,因為他是小孩。

我不是完美小孩,你們也不是完美父母。既然如此,就相互容忍着和平相處下去。我只是個小孩,我有屬於我自己小小的精彩,你們的世界,我不懂。我的世界,也請你們不要強行闖入,輕而易舉的剝奪屬於一個孩子簡單的快樂。

《我不是完美小孩》,請你們接納我乖巧的同時也學會接納我的“壞”。

中班讀書筆記4

什麼是有準備的教師?有準備的教師如何推動幼兒在五大領域的學習?怎麼做才是有準備的教學?如何在教師指導和幼兒自主學習之間達成平衡?這就是今天我介紹的這本書中為我們解答的疑問。作者就是通過這樣幾個問題,為我們提供最有價值的理念和策略。下面就與大家分享一下書中的主要內容和一丟丟粗淺的心得。

文章開篇的兩篇序言,粗略地介紹了高寬課程模式的相關理論與實踐,框架式的介紹,讓初次閲讀的我略覺生澀,很多地方需要細細地讀,重複的讀,時而回過頭再去看看,才能略有領悟。於是心得之一便是:凡事貴在堅持。

本書包括兩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有準備的教學的含義。裏面介紹了有準備的教學的概念,同時探討了整合兒童主導和教師主導的學習經驗以促進兒童學習知識和技能這一主張的理論基礎。第二部分闡述了各領域中教師引導兒童全身心投入的、發展適宜性的最佳實踐。每個章節討論了有準備的教學問題,提出哪些知識和技能兒童通過自己主導的學習經驗獲得,哪些知識和技能需通過教師主導的學習經驗獲得。本書還提供了很多實踐性的教學策略,並通過案例加以説明。每個章節都有“思考題”,能激發教師不斷更新自己的理念和實踐。最後一章節是作者對於有準備的教學的反思,便於幫助教師在各個學習領域和各種情況下應用這些理念。

如何用最優的方式教育學前兒童已經不是什麼新鮮話題。但“兒童的主導學習“和“教師主導的教學”如何平衡,則是我們常常困惑的。

作為開篇章節,該章就對這一概念進行了分析,指出了有準備的教師應該認識到兒童主導的學習經驗和教師主導的學習經驗同等重要,二者相結合是促進兒童學習知識和技能的最佳方式。這樣的觀點,對於教學實踐中教師主導還是幼兒主導問題進行了明確的應答。我們都知道幼兒主導的學習往往能夠更好地促進他們的學習效果,有助於他們更投入於自己的探索獲取新經驗、新知識和技能。但是,幾乎沒有哪種學習可以完全通過幼兒自己的努力就可以進行的,任何不管不問的方式都不可能得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有時候,幼兒在教師主導的學習經驗、創建的良好環境中能學得更好。這也讓我聯想到平日的自主遊戲,幼兒自主遊戲時教師應以什麼身份參與,怎樣在遊戲中恰如其分地把握好自己的角色發揮自己的作用,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過於干涉,否則只會導致毫無成效的所謂的“自主遊戲”,同樣在美術活動中,沒有技能支撐的表達必定只能停留在原有水平,而過度強調技能也容易導致單一、機械化的結果。所以,有準備的教學,關鍵還在於“平衡”。就像書中作者總結的:兒童主導的學習經驗加上教師主導的學習經驗等於最優學習,也就是説教師和幼兒都在學習過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在提倡發揮幼兒主體性、強調幼兒自主探究的當下,這本書通過思考教師指導與幼兒學習之間的關係,科學的對五大領域的課程內容及幼兒學習和發展的特點進行了分析,針對不同教學內容採用不同教學方法進行了探討,以最佳方式去引導幼兒發展,這對於我們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啟示。

“有準備的教師”、“有準備的教學”,短短几字,對我們教師而言可能就是一生追求的方向。對照自己的教學實際,雖然前期都會做不少準備,關注目標、創設環境、及時評價,但可能更多的還是比較淺表層面的,相對來説,更多的會傾向於教師為主的學習經驗。如何真正平衡兒童為主和教師為主這兩種學習經驗,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做有準備的教師”“有準備的教學”,自己還是需要經過很長一段的時間去學習摸索。這本書理論性強,讀起來不太容易,還是需要反覆研讀,才能真正領會其中的理念與有效策略,我將結合我的工作實踐繼續學習書中的精妙之處,就像作者在書的最後所説的那樣“希望這本書能夠鼓勵大家利用已有的知識來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

中班讀書筆記5

我是在20xx年春節快結束的時候開始閲讀《過猶不及》這本書,當指尖翻啟書頁的時候,我便開始踏上一段全新的旅程,它帶領着我開啟了一扇關於“如何建立自己的心理界限”之門。

寫書的作者是兩位國外的心理學博士亨利.克勞德和約翰.湯森德共同著作完成的,全書共分三部分:分別是什麼是界限?界限該如何衝破?如何發展健全的界限?等三個篇章。第一章是從“一日沒有界限的生活”開始,引出主人公雪莉生活得無比寂寞與疲憊,無論是她的婚姻、小孩、工作、人際關係等各方面都一團亂麻。那問題到底在哪裏呢?我試圖在主人公身上尋找原因:她試着依照所謂的正確方式過她的生活:替別人承擔責任等最終使自己負荷過重的責任感,無法掌管自己的生活,沒有自己生活的主權。

由此,我想到了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任何有關責任與主權的困惑與混淆都是一種“界限”問題。就像是一個有家的人,一定會在自己土地的四周建造有形的地界一樣,我們必須在心理上、肉體上、情感上、靈性上設立界限,來幫助我們分辨什麼是我們的責任,什麼不是。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書中主人公雪莉在生活上的掙扎,不懂得在適當的時間向適當的人設立適當的界限,結果就產生了破壞性或毀滅性的結果。

那麼,設立界限之後我們又會產生一些問題,如:在設立界限後仍會是個有愛心的人嗎?合理的界限是什麼?要是有人因為我設立界限而生氣或受傷怎麼辦?界限保護我們什麼?又該如何去運用呢?進入第二章,關於界限的衝突,分別從界限與家庭、朋友、配偶、子女、工作、自己以及神等全方位闡述如何設立良好的界限需要有兩個觀點:第一、要對別人設立界限。這是我們談到界限問題最常聽到的,但細細想來,其實我們是辦不到的,因為我們無法改變別人或制止邪惡,因此就設立界限來遠離邪惡,遠離那些不知悔改的人。第二、要設立我們自己內心的界限。我們內心需要有個空間,在那裏,我們可以放進感情、衝動、慾望而不表現出來。我們還必須對自己説不,包括毀滅性的慾望,以及那些雖然好但非適當時機去追求的慾望等。

瞭解了衝突之後,就要來告之我們如何發展健全的界限,從對界限的抗拒到憤怒的反應,從肉體的抗拒到真正的需要,從內在的抗拒到外在的專注和愧疚,最終呼應文章的開始部分,讓整天陷在混亂與失去控制的雪莉,在明確的界限內重整她的生活,回到有界限的生活中,如今的她充滿自由、自我控制以及親密的關係。

可見,界限對生活在現實中的我們是何等的重要。我們活着,就應該要設定合理的界限,懂得保護自己,而不應該委屈自己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對於別人的拒絕,我們也不應該對其感到憤怒、傷心,應該要站在他人的位置去思考,思考為什麼他會拒絕這件事情。那麼,答案也就會迎刃而解。

來吧,朋友們!讓我們成為一個不傷害他人、也不被人傷害、豐富自己,傳遞真情的人吧!

中班讀書筆記6

寒假裏,我閲讀了家庭教育專家,心理學家維尼老師(胡春光)的著作《順應心理,孩子更合作——和孩子一同幸福成長的心理魔法》,維尼老師在書中提到了“認知療法”的概念,何為“認知療法”?它的原理就是:直接決定我們情緒和行為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對事情的認知(看法)。認知療法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應用非常廣泛,比如可以幫助父母調節好自己的情緒,減少火氣;可以幫助孩子少發脾氣,增強抗挫折能力,改變有問題的性格;還可以減少壓力,促進心理健康。在應用認知療法的過程中,學會三種思維,坦然面對挫折。即:

1.壞事變好事;2.很正常,沒什麼;3.順其自然。維尼老師對這三種思維的提煉令我獲益匪淺。

首先,來了解一下三種思維的含義——

1:壞事變好事

生活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遇到挫折,眼前的這些不順利看起來是壞事,但常言道“每朵烏雲都鑲着金邊”,壞事也有好的方面,或者壞事經過努力也可以轉變成好事,我們應該從負面的事情中看到積極的方面。

2:很正常,沒什麼

這是作者的六字真言,看似平凡之極,沒有任何神奇之處,但卻能幫助人淡定。為什麼有些事情讓人很難受呢?其實有時不是事情本身嚴重,而是人們誇大了這個事情的影響,把它看得嚴重,這自然會感覺很受挫了。這是一種放大的思維模式。

其實有很多父母就是這樣。比如,一位媽媽看到孩子上課不舉手,或者不肯上台表演,就認為孩子不自信,而想到如果孩子不自信,一生該有多失敗!這樣放大之後自然焦慮、受挫。家長可能會把這種誇大的思維模式“傳染”到孩子身上,即使家長不打不罵,什麼也不説,孩子也會從家長緊張的表情和沮喪的態度中體驗到。時間久了,孩子也會習慣於誇大事情的後果,心態如何,可想而知了。

其實不舉手、不敢表演這些現象都是很正常,沒什麼的,可能隨着成長自然解決了。父母面對孩子的問題時,如果能夠去理解孩子,想想孩子的表現也許是“很正常,沒什麼”的,就會淡定一些,就不那麼容易焦慮、生氣了。

生活中有些挫折、失敗的確關係重大,比如中考、高考,但是絕大部分挫折、失敗不是那麼重要,不像想象中的那樣糟糕,只是生命長河的`一個小波瀾而已,很正常,沒什麼。

如果知道很多事情很正常,沒什麼,就會淡定很多。有這樣的認知自然會有淡定的情緒和行為。

3:順其自然

維尼老師有一個核心思維:努力去做,對結果順其自然。這和古人倡導的“盡人事,聽天命”的意思是相似的。

遇到“壞事”,應該去努力,爭取把壞事變成好事。但是自然會有不好的方面,而且可能還有些糟糕,不是“沒什麼”的。所以,此時需要順其自然。順其自然之後,心就靜下來了,不把精力花在懊悔、自責上,而是面向未來,去做實在的努力,這反而是積極的。

很多大人和孩子有這樣的想法,我一定要贏,一定要考好,一定不能做不好……但是誰能保證一定呢?做不到的時候就會沮喪懊惱,顯得脆弱。所以,如果想堅強,就要學會在努力之後,順其自然,只要盡力了就好。

潤物細無聲,逐漸地,順其自然會成為孩子的習慣性思維,那麼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之後,即使失敗,也就可以安心地順其自然了。

我認為,書中提到的三種思維並不是阿Q精神,它有一個內在的順序,面對挫折,先想想有無可能變成好事。如果有好的方面或能變成好事,自然平靜些了;如果變不成好事,再看看這件壞事是否很正常,沒什麼,不像想象的那樣糟糕,這樣可能會進一步淡定;如果確實是件較大的壞事,順其自然就是了。

三種思維看似平淡無奇,但是按照這個順序去思考我們遇到的每件事情,大部分都能淡然處之。三種思維,也就是放下過度的執着,學會淡定的過程。

在幼兒園,老師與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常常會發現孩子們大都爭強好勝,喜歡被關注,愛聽好聽的、表揚的話,不願被批評。有些孩子,説他幾句就要掉淚。孩子天生都是要強的,勝則喜,敗則悲。其實很多孩子之所以受不了批評,是因為覺得“被批評”是個大事情,好像天塌下來了,會誇大為:“老師不喜歡我了”,“是不是説明我不行啊”,這樣想,自然承受不了,落淚、痛苦是自然的。許多父母出於嚴格要求的理念,喜歡挖掘事情深層次的意義。孩子出了點所謂的錯兒,就上綱上線,提升到影響一生的高度。此時家長批評孩子的表情、態度,自然會讓孩子覺得被批評是個很嚴重的事情,時間久了,就會對批評過度反應了,這還會“傳染”,其他人批評他時也會習慣性地反應過度。至於父母那些聲色俱厲甚至打罵的批評,對孩子影響更大了。雖然這種批評可能會使孩子習慣於批評,但是結果要麼是壓抑孩子,要麼是表面服從,內心牴觸,怎麼能做到輕鬆地承受呢?

長此以往,孩子的心理容易出問題,性格也會變得脆弱,小挫折對他來説也是打擊,這會阻礙孩子前進。因此,採用批評的方法並不能提高孩子們的心理承受能力,而是應該去潛移默化的改變他們看待批評的習慣性思維。三種思維的應用能夠幫助孩子學會如何應對批評、輸贏、壓力和焦慮;也能減輕教師、父母育兒的焦慮

雖然身為教師,但也要保持謙虛,不要認為自己就是權威,任何事都是對的,要明白自己的觀念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不要強迫幼兒全盤接受,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和體驗、辨別,鼓勵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這樣還能提高孩子鑑別理念的能力,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

從教多年,越來越感到“育兒”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考量的是為人師、為人父母的心理與智慧。很多時候,看起來是為了教育孩子,實則首先需要提升的是自己。書中提到“在與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掌握了合理的理念和方法,再“吾日三省其身”,讓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長,那麼,幸福還會遠嗎?

中班讀書筆記7

寒假裏看了本書,書名叫《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書的封面,是一個媽媽牽着孩子小手的背影,這是世界上最温馨的畫面,也是讓我為之心動的一幕,更是激發我閲讀慾望的直接原因。

書的內容,是三位美國教育專家根據幾十年的心理輔導,以及教育子女的經驗,寫給天下父母的10堂心靈成長課。它想表達的中心思想,可以從封面的這句話展開:“我們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為愛,而是出於害怕!”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正在管寶寶午睡,看看熟睡的他,不禁思考:是這樣嗎?我也是出於害怕嗎?我想,害怕應該還不至於,更加確切的表述應該是:焦慮。我相信每個父母,尤其是媽媽,面對自己的孩子,不知不覺都會伴有焦慮。初為人父人母的年輕人,感受肯定更為深切。

繼續拜讀的過程中,我看到書中美國的父母,也有很多這方面的焦慮、緊張與不安,書中描寫的孩子與父母面臨的問題與情況,與我們如此接近,讓人不由的會產生“熟悉的感覺”。

作者在第一章就明確提出,“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為了淨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只有明白這一點,我們才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然後,作者分別從“父母心中的愛與怕、有怎樣的童年就會成為怎樣的父母、真正接納孩子的情緒、積極參與孩子的成長”等方面,一一給讀者擺事實、講道理,書中提到了大量的實際案例,總結了父母遇到的各種問題,還包括父母自己並沒有意識到的一些潛意識的問題。最後,書中都會給出明確的建議怎麼去做,給家長“診斷”之後開出“藥方”,更重要的是這些“藥方”並未高談闊論的大道理,而是非常具體的“1、2、3……”明確的具體怎麼做,看完之後非常受教,我想這正是大多數家長希望和喜歡看到的指導書吧。

回到自己身上,我想到我自己的寶寶,因為他的到來,我發現了很多曾經不知道的自己,享受了許多特別有意義的經歷,知道了許多養兒育女的辛苦,體會到了為人母親的幸福與不易!

最後,我非常喜歡封底點睛的那首詩: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標籤: 讀書筆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3kmzd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