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陶行知讀後感

陶行知讀後感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陶行知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陶行知讀後感

陶行知讀後感1

我懷着崇敬的心情拜讀了《陶行知讀本》這本書,雖然看不懂陶行知爺爺那深邃的文字,卻能深切感受動陶爺爺的那份心,他一生有過無數給我們的啟迪、讓我們感動的故事,他的故事不是用筆寫就的,而是用其生命寫成的。

陶爺爺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光輝一生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把整個身心都獻給了他深愛着的祖國和人民。他改“小莊”為“曉莊”,創辦了中國第一所鄉村師範學校。他的至理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讓我想起了一年前發生的事。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天,我正在和夥伴們嬉戲、玩耍。突然,一聲清脆的喊叫聲傳來,哦,原來是包磊和吳世榮在找我呢!我應了一聲:“我在這兒。”他們就趕緊跑過來,邀我去玩,我爽快地答應了。然後我就和他們來到一塊草地上,四周花紅柳綠,我們拿出卡片來打,不一會兒,我的卡片便輸光了,我左掏右摸,把幾個口待翻了個底朝天,也沒一張卡片的蹤影。唉,真是倒黴!真暗歎氣時,我發現前方有一些卡片,我使勁揉了揉眼睛,沒看錯吧?這些卡片難道是老天看我可憐,特地給我的?不管那麼多了,先拿着玩再説,於是我拿起卡片,又投入了“戰鬥”。可沒過一會兒,我和包磊都輸光了,吳世榮拿着卡片心裏別提有多高興,他想起口袋中還有一些“戰利品”,就向口袋掏去,可怎麼找也找不到,他問道:“你們看到我的卡片了嗎?”這時,我才想起剛才的卡片是他的,可我怎麼能説出來呢,於是我裝作一無所知的樣子説:“不知道呀。”雖然這已經是一年前的事了,可我卻仍然歷歷在目。

自從我讀了《陶行知讀本》之後,我感到十分慚愧。“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爺爺不僅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他是我們學習的楷模,是我們前進的方向。我要時刻銘記陶爺爺的這番話,以實際行動來爭做新時代的“小陶子”。

陶行知讀後感2

我自從看了《陶行知名言錄》,我覺得陶行知爺爺説的話不但非常貼近我們的日常的生活,其中一句還給了我很大的啟迪,那一句是:“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

那一天早上,我看見一些小朋友正在公園裏開心的玩遙控賽車,我就馬上想到了那個剛買來沒組裝的遙控賽車。我就迫不及待地打開了車子的包裝殼,映入眼簾的是一大堆散亂的車子零件。為了快點和小朋友們一起玩遙控賽車,我就開始細心組裝起來,可説明書上只有密密麻麻的字,我根本看不懂寫的是什麼。裝了半個小時,可還是裝不出來,我沒有耐心了,就打算把那堆散亂的車子零件放回車子的包裝殼裏。可這時爸爸走了過來,説:“你千萬不要放棄。你前幾天看的那本《陶行知名言錄》裏,陶行知不是曾經説過: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如果你放棄了,你就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賽車了,那遙控賽車不是白白買了嗎?”聽了這話,我的信心又回來了,就對爸爸説:“爸爸,我一定會把賽車給拼完的,我一定不會讓你失望的! ”接着,我又專心致志的繼續拼起來。過了2個多小時,終於,“我成功了!我拼好了!”我大呼起來。經過我的不斷的努力,遙控賽車終於拼裝成功了,我心中別提有多高興了!

陶行知爺爺説的沒錯,“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只要不放棄,無論多麼難的事也都能解決!如果你中途放棄了,那麼什麼事都完不成!

陶行知讀後感3

育才小學校長陶行知在校園看到學生王友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同學,陶行知當即喝止了他,並令他放學後到校長室去。無疑,陶行知是要好好教育這個“頑皮”的學生。那麼他是如何教育的呢?

放學後,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王友已經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可一見面,陶行知卻掏出一塊糖果送給王友,並説:“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裏,而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疑地接過糖果。

隨後,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他手裏,説:“這第二塊糖果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説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你。”王友更驚疑了,他眼睛睜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到王友手裏,説:“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説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批評不良行為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王友感動極了,他流着眼淚後悔地喊道:“陶……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啊……”

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給王友,説:“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只可惜我只有這一塊糖果了。我的糖果沒有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吧!”説完,就走出了校長室。

今天看到了這篇小短文,我真的受益匪淺,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們欠缺的就是教學經驗和管理學生的能力,在面對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鬧出的種種怪狀後,我們常常不知所措,或者只是簡單的訓斥,或者就向班主任求救,其實這都不是最好的方法,陶行知老師以自己的行動向大家展示了最好的教育學生的方法是:面對犯錯誤的學生要鼓勵學生,不是一味的批評而是通過自己的引導使學生自己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陶行知讀後感4

讀罷《陶行知教育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在育才學校經濟最困難的時候他到處奔波籌措資金以維學校的日常生活當時有人嘲笑他這樣做是抱石游泳學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將拖入水底還是棄石為好。陶行知不予理會他堅定而樂觀地回答:“我不是抱石頭游泳而是抱着愛人在游泳越遊越起勁要遊過急流險灘達到勝利的彼岸。”

陶行知引學校為“愛人”他不把學校學生當“石頭”正表明他在艱苦險惡的逆境中對學生傾注了他全部熾熱的愛竭盡奮鬥之力將他們安全送達理想的彼岸。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沒有愛便不成為學校。“曉莊是從愛裏產生出來的。沒有愛便沒有曉莊”辦學者及教師都充滿着愛愛教育愛學生方能奮鬥辦出像樣的學校 教師沒有愛也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温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 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學生有些學生由於父母忙於生計把孩子扔在一邊他們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學習跟不上有時我真的不忍心責備他們。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幾乎都在自己的看護下做作業再想想他們我們作為教師的有什麼理由不去愛他們呢?教育本來就要用愛去澆灌心與心交融才能回報以真誠。

陶行知讀後感5

閲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收穫甚多,感慨萬千。總感覺一位老人正在講述着他一生對教育的感悟的種種表情。先生説:“以教人者救已”是根本方法之一,正是以這樣的方法來對待“教育”和“生活教育”。陶行知以畢生的精力譜寫教育新方法,勇於探索,敢於實踐,是我們這些教書匠的指路燈,我認為這盞燈,對我們來説,是最明亮着,永遠是閃爍着,永遠指引着文字前進再前進。他以藴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與方法,給予了我們啟迪。“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與教學論。

“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這句話概括出了我們應該怎樣做個合格的教師。世界上有兩種不合實際的教學方式:一是隻會讀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學生讀它、記它;二是不是在教書,而是教學生,注意的中心點是從書本上移到學生身上來。我認為這兩種教學方式學生都是在被動的地位,知識是無限的,而老師教給學生學的方法是有限的。回想自已十年從教的過程中,不禁不吃一驚,原來這就是典型填鴨式教學,把學生當成一隻鴨子,把知識當作糧食,只知道餵飽鴨子就可以了。真的很慚愧。教師和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學生為主體,應該對待每個學生以寬容,坦誠相待,不能搞“一言堂”。

《陶行知教育文集》説,作為教師要放下架子,心胸要豁達,態度真誠,要有熾熱的情感。公開、公正地對待每個學生,不因學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異有所不同來要求學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去研究。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創造融融的師愛氛圍,靠着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去解讀陶行知先生的偉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讀後感6

近一段時間,我認真地閲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中國的文化和社會現實的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説,既強調了教育的現實功能,又關注了教育的終極目的。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使我深受啟發。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如果不能做到樂學,學生對上課缺乏興趣,學習就會變得很被動,教師固然能用強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鴨式的方法逼學生學,但這樣只會造成學生厭學,對掌握知識提高成績沒有任何幫助。同時教師自己也會不快樂,整天為了學生而苦惱,臉上總是緊繃的,沒有了親切的笑容,或許回到家,還會將這種不愉快轉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師稍微改變教學的方法,能夠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法,聯繫生活實際,而不是單純地使用枯燥的文字來教學這樣就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另外,尊重每一個學生,教學分層次,便適應了班級不同學生的需要。尊重每一個學生,教學分層次,便適應了班級不同學生的需求,不至於顧此失彼,有利於全班學生的發展學生學得快樂,教學教得也輕鬆,教學不再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和師生互動的活動其樂無窮。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以這樣一顆偉大的愛心滋潤着無數顆童心,也培養出了無數的愛心。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他的教育思想非常好的指導着教師工作,我將以此為起點,形成一種不斷反思總結的習慣,繼續在實踐中摸索新的思路與方法。作為一名教師,“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識,真的本領,真的道德。”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周圍時刻充滿着變化。一個有強烈使命感的人,應有種危機感。怎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被社會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心懷進取心,下苦功夫學。

陶行知讀後感7

好書就是好人生的導師,它時時處處都在啟導着你的人生,為你披荊斬棘;為你鋪路建樹;為你剔除人生的“棘”。人離開了好書就是放棄了追求好人生,放棄了嚮往新未來,就等於放棄了鮮活的生命。

與好書形影不離的人就會遠離貪心,不再自命不凡,而是大智若愚。有好書相伴的人生,更會因物質世界中的貧乏,才恰恰可能在其心靈世界中謹慎地恪守着己欲,竭力使其慾望與能力相平衡,不貪慾;對其喜好的事物更具持久性,見異思遷的可能性就很小;由於物質的欠缺而更接近靈魂深處,並因生活中點滴獲得而對命運多一份誠謝,從而更能保持一份難得的內心的感恩、寧靜與平和;從而認真做事,規矩做人,成就好人生。

蘇東坡詩曰:“舊書不厭百回讀”,這“舊書”就是讀書人最心愛的書,是讀過不知多少回的書,也就是能給人的靈魂乃至人生以啟迪,併成就好人生的好書。

我早已深切地感悟到一本好書對人生是多麼重要。在臨大學畢業之際,《陶行知文集》就成為指明我迷茫心路,乃至成就而今好人生的一本好書。從那時,我就走出了困惑中的我,清除了前行的屏障,改變了人生的追求,頑強地直面挫折,不斷走向一條鮮亮的人生之路。

當我在從教生涯中一次次遇到困難時,每每想起了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哲理明言: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我百讀不厭,津津樂道。正是它改變了我的追求,改變了我的人生。

正是這本書,我才理清了人生之路;正是這本書,我才看清了人生之望;正是這本書,我才揚起了人生之帆;正是這本書,才成就了我好人生。這本好書就是我美好人生的導師,是這本好書為我點起了一盞好人生之光明永恆的燈。

好書,就是好人生的導師!

陶行知讀後感8

"教學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學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論和教學論。

陶行知的教學思想,開始在《教學合一》一文中作了較為系統的論述。他説:"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主張教學合一,反對教學分離。教與學是師生的共同活動,是教學論的起點。離開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就談不上有教學,這是教學理論的基本問題。

陶行知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也不在於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教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教師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的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不能主觀地"拿學生來湊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應該主動地去了解學生,瞭解他們的興趣和愛好,改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因為學生的稟賦不同,接受能力各異,教學方法也不能強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同時教師要"一面教,一面學",不斷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學生。這是他主張"教學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讀後感9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從陶先生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他對自身成長提出了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陶先生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建築人格長城的基礎,就是道德。一個集體的成員,若人人以集體利益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個行動都為集體着想,則這個集體會越來越壯大,這個集體定是有希望的集體。否則,多數人只顧個人私利,不顧集體利益,則集體的根本必然動搖。陶先生的“每天四問”為人們提供了進德修業的參考,當作一面鏡子,時刻對照自己,“必然可以見出每一個人身體健康上有着大的進步,學問上有着大的進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進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進步,顯出水到渠成的進步”。

作為一名教師,“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識,真的本領,真的道德。”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周圍時刻充滿着變化。一個有強烈使命感的人,應有一種危機感。怎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被社會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心懷進取心,下苦功夫學。正如陶先生説的那樣:“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的專,也要學的博。”人類發展永無止境,科學永無止境,肩負着生產新知識,傳遞新知識的教師隊伍建設永無止境。教師要適應知識經濟的需要,就要時時更新自己的觀念,及時獲取相關的信息,不斷進取,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陶行知讀後感10

人們常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我卻認為:我要靠自己。

以前的我,事事靠別人。

三年級的時候,因為媽媽總是六點半叫我起牀,所以我上學一直都沒有遲到過。慢慢的,我變得懶惰起來。每天等着媽媽來喊我。有一天,媽媽有急事先走了,我竟然一口氣睡到了八點!我哭哭泣泣的走去學校,早飯也沒吃,還一個勁埋怨媽媽。

那時我有個壞毛病,就是不願意用筆記作業,但又怕忘記某件家庭作業,所以每次星期天,我就讓同桌幫我記作業。有一次,也許是同桌不小心,少記了 一項家庭作業。星期一課代表收作業我自然是交不出來,我不僅被老師數落了一頓,而且站在教室前面罰站。我心裏憤憤不平,與同桌大吵了一架,課後,他對我説:“你不能總是讓我幫你記作業呀,你不能自己記嗎?”我點了點頭,似乎明白了什麼。

有一次考試,我的數學考的一塌糊塗,我很難過,也很生氣,我埋怨老師。為什麼不多給我們講題,這張試卷上有許多題老師都沒講過。老師看着我,語重心長的説:“老師不可能教的面面俱到,這完全靠你們自己,去多讀題,多做題,多來問題。”

最後老師告訴我:“你不能事事養成依賴別人的習慣,你要學會獨立,要靠自己多努力!”

於是,我終於明白——我,要靠自己!

於是,我養成了獨立記作業的習慣,並且每次把作業都完成的很好。

於是,我學會了自覺學習,主動做題。辦公室裏也經常有了我的身影,期中考試,我的數學成績是全班第一!

於是,我變得勤勞、勤奮。我不僅學會了做飯,而且在學習上也變得獨立,主動。

陶行知老師説的真好: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才是最靠得住的人!

陶行知讀後感11

拿到《陶行知文集》這本書的時候,有些犯難情緒。因為不知該從哪兒入手。於是就翻開了目錄,立刻地,就被《師範生第二變——變個小孩子》這個題目所吸引。

“不可忽視小孩子的情感”,當此句躍入眼簾時,我陷入了沉思,思緒也不由千迴百轉,那一幕幕、一句句不由在腦海中迴盪:每當下課後,孩子總愛圍在身邊,頂着那一張張無與倫比的燦爛笑臉,連太陽都為之失色。他愛説笑話給你聽,希望換得你的一笑;他愛為你捏肩捶背,換得一句輕聲的“謝謝”,然後再歡呼雀躍般的回句“不用謝”;他愛興奮地向你展示他在生活中點滴的成果,希望聽到你的一句讚美:“你真是了不起!”;他愛向你報告同學們之間發生地你再三禁令的小事,希望你賦予他神聖的職責;他愛將自己帶來的水果與你分享,眨着明亮的眼睛期待你能接受;他愛不厭其煩地向你介紹着家庭成員最近的動向,以期你對他有更深層的瞭解。他愛,在他犯了錯被批評後,滴落下悔恨的眼淚,再伴上一句深切的懺悔:“老師,我知道錯了。”以期得到你的原諒,然後轉身,又是一片歡聲笑語。

可是,每當在短暫的課間休息時間裏,我們總是埋首於作業堆中,或者在訓斥那幾個“慣犯”。所以,當他要説笑話時,一句“下次吧”,凍結了孩子的笑顏;當他給你水果時,你的拒絕接受讓他心傷;當他......總之,他們的滿腔熱情總是被我的敷衍而大打折扣。其實,孩子的心思很單純,是希望與你多親近,而我們不停歇的腳步,讓他們抓不住,於是,距離就越拉越遠,也許,長此以往下去,孩子再也無法懷有當初的盛情。

如若,放慢腳步,降低身姿,變成他們中的一員,也許,學校將成為師生共同的樂園。

陶行知讀後感12

自古以來,教育都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家庭到社會,人們都對教育給予了極大的重視。但教育到底能做什麼?為什麼要重視教育?發展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對於這些問題,並不是人人都曾關注和思考過的.。一般人可以不去思考這樣的問題,但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卻不能不對教育究竟是為了什麼這樣的問題有一個清醒的認

陶行知認為教育應該: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教學做合一”,這是曉莊師範學校的校訓,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最精煉的概括。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寶貴的經驗和財富,是我們學習、研究、繼承和發展的永恆的課題,是創造型教師及專業發展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一名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努力將我的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先生將“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作為他教學、做人的準則。他對“求真、做真人”的要求一是要求知,學真本領,探求真理,為真理獻身;二是要具有真善美的人格,做高尚的人;三是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應做人中人,以人民利益為至高。而這些要求無論現在還是今後都不會過時。

總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極為深邃和豐富的,我們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所要學習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為一個年輕教師,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學習,向前輩們學習,多積累知識,多和孩子們相處,和他們成為親密的好朋友,成為他們心目中優秀的老師。我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我們的教育會發展的越來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會更加的發揚光大!

陶行知讀後感13

陶行知先生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向人類貢獻的一位具有世界影響的著名教育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實踐,行知合一的師德風範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不愧為大家景仰的"萬世師表"。先生的名言雖然樸實,卻極富哲理,並且貼近我們的教育世界,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心靈。

(一)"為人"誠篤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師為人範。他道出了作為一名合格教師,除了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較高的文化水準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師應有良好的道德素質。教師的道德品質,不僅是規範自己行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於教育學生的需要。教師職業的特殊在於育人,不僅用自己的學識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僅通過自己的語言去傳授知識,而且要用自己的靈魂去塑造學生的靈魂。陶行知主張教師要以身作則,“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矩,教職員躬親共守。”他深信這種共學、共事、共修養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以不倦的教誨,諄諄善誘,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陶行知先生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為人民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是啊!在學生面前,教師是一個榜樣,是一本書,是一幅畫,教師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風尚是影響學生、教育學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

(二)"為學"嚴謹

教師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承擔着重要使命,因此必須應該具備求真務實、勇於創新、嚴謹自律的治學態度和學術精神,努力發揚優良的學術風氣和學術道德。當今時代,新知識層出不窮,知識更新週期不斷縮短,每個人都需要加強學習、終身學習。教師是知識的重要傳播者和創造者,連接着文明進步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更應該與時俱進,不斷以新的知識充實自己,成為熱愛學習、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楷模。"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學習是永遠無止境的。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應"發前人所未發,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師做一個發明家,不做一個教書匠。他提出的這種教師觀正是我們當代教師所應追求的。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要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游刃有餘,就必須要善於利用時間,做一個嚴謹篤學的人,像海綿吸水那樣孜孜不倦地學習,切實轉變教育觀念,與時俱進,通過刻苦鑽研和積極實踐,實現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以新的姿態與新的風貌創造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業績,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為師"行勝於言

陶行知先生曾精闢地指出:"行動是中國教育的開始,創造是中國教育的完成。"陶行知教育思想一個突出的特點,即是具有與時俱進的前瞻性、實踐性和創造性。新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培養人,造就人,發展人。一所學校,一個教師如果真正感悟學陶實質,不斷賦予其新的內涵,就會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不斷創新,有所建樹,實現陶行知提出的"教學做合一"之"做"。如果我們滿足於一幅標語、一個口號、一種形式,則新課改就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新課程改革推進中,我總是鼓勵自己多想一些困難,少一些畏難;多學一些理論,少一些空論;多做一些行動,少一些被動,自覺接受新課改"三個挑戰",即教育觀念的更新與挑戰,教育角色的轉變與挑戰,教育方式及技術革新與挑戰。在新課改實踐中,養成剖析反思的習慣,創造性地解決教學實踐問題,從而不斷重塑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課堂教學是老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塑造靈魂,培養能力的前沿陣地,也是老師發揮才智,譜寫青春樂章的立體大舞台。為了讓學生真正成為未來社會的新型人才,也為了成就我們最美麗的事業,我願意在三尺講台上,為學生彈奏最美妙的人生樂章。

陶行知讀後感14

在萬物復甦,陽春三月的日子裏,我們一起閲讀《陶行知論生活教育》,感受春意,觸摸自然,孕育未來。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説過,“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課程”。教育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在於生活之變化,教育之伴隨,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和契機。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教育無處不在

生活是教育的根基與土壤,教育發生在生活中的每時每刻、方方面面。生活與教育是一回事,是有高度的一致性的。因此,教育要根據生活的需要,教育要通過生活來進行,過什麼樣的生活,便會有什麼樣的教育。讓孩子只學習書本上的文字知識,而不從真實生活中感受觸碰真實,這樣的教育只能是假教育,是沒有活力的教育。這也不是説生活等同於教育,而是説教育與生活經歷同一個過程。從生活與教育的關係上説,是生活決定教育,生活決定了教育的目的、原則、內容、方法。教育使人天天改造、天天進步。教育不是為生活做準備,而是生活本身,教育不能脱離生活,知識要從現實生活中躬行來。

教育勃發生機

今天我們的教育,其實是在引導每一個孩子,如何去更好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每一個孩子,都是未來世界的建設者,他們需要從當下學習知識、汲取教訓、積累經驗、鍛鍊品格、提升能力。今天的世界,就在他們閃動的雙眸中;未來的世界,就在他們成長的心田裏。

教育需要激情,絢爛的燃燒;教育需要温情,終身的薰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是博大精深的,它需要我們結合教學實際,不斷的去探究其實質,付之於行動。

美麗的花朵迎着朝陽成長,稚嫩的小臉透着無限希望。用愛心澆灌嫩苗,願孩子們如粒粒種子般,擁抱春天,擁抱希望,迎向朝陽,茁壯成長!

陶行知讀後感15

陶行知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先生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因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學生,熱心的先生固然想將他的所有傳給學生,然而世界上新理無窮,先生安能把天地間折奧妙為學生一齊發明?”

讀了這段話,我的感悟很深。 俗話説“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借用在教學中,就是要求教師應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而不是知識最終形成的結論。 “魚”指的是固有的現有的方法與技能;“漁”指學習的方法與途徑;“欲”學習的興趣。欲是學習的內驅力。給人幾條魚,不如教給他們釣魚的方法,但若是沒有吃魚的慾望,也是於事無補的。但若有了吃魚的慾望,肯定會想盡辦法去學釣魚。所以不要為了餵給孩子幾條死魚,而損傷他一輩子吃魚的願望。而如今,我們的家長,老師不是正在給孩子喂死魚呀?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在學校裏獲得一種學習能力比學習知識本身更重要。有了這種能力,即使離開了老師,離開了課堂,他們照樣能獲取知識。

實踐證明,“愛”是教育的基礎,教育是“愛”的事業。教師要以廣博的愛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感化人,以美好的心靈塑造人。愛學生,學生就會老師,愛屋及烏,就會愛上這門課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欲”。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學習成績自然會提高。

讓我們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堅定自己心中“以愛育人”的信念,培養學生的興趣。

標籤: 陶行知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zdppy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