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邊城》讀後感範文3篇

《邊城》讀後感範文3篇

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上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淒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這本書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閲讀

《邊城》讀後感範文3篇

《邊城》讀後感範文(一)

在一個清幽的小城裏,住着這麼一户人家,硬朗勤勞的祖父攜靈動活潑的孫女相依為命。從他們流淌出來的是茶峒人的質樸純善,是勞動人民的勤勞能幹,是底層人民的清貧單一,更是那個時代——一種説不清道不明的東西糅雜在這個時代裏了。

許是勞動人民獨有的單純。祖父堅守渡船一五十年。這是忠於職守的體現,還是別無出路不得已而為之?沒有人不想成為船總順順、王鄉紳那樣生活富足的人,“他管船,管五十年的船——他死了啊!”我聽到了翠翠撕心裂肺的哭喊,翻書的手停頓了下來,一種濃烈的悲傷纏繞住指尖,飄散開去,祖父與翠翠太單純了,單純到得到過渡人一個銅板的贈予都覺得是對公職的一種褻瀆,甚至至死都留在小屋中,大概是至死都惦念着渡船吧?

又許是底層人民的孤苦,一個意外造就了翠翠。她靈動,跳脱,卻不敢染指渡船意外的一切,因為她清苦,她會羨慕大家女兒受傷的銀鐲;因為她清苦,她不得不自立自強,祖父和渡船便是她的一切。“翠翠,爺爺不在,你將怎麼樣?”還是那種濃烈的悲傷,在瞬間攫住了我的心,這句話在我看來完全變成了“翠翠,爺爺不能許你更好的,倘若爺爺去了,你又該怎樣在這裏立足?”一種至深的愛暈開來了,一種質樸的、微帶苦澀的愛。

更許是天命。天命,多麼簡單的兩個字,我卻從《邊城》中領略到一種酸楚的天命。翠翠未能收穫屬於自己的愛情,天保出意外溺死了;翠翠本能再找回自己的愛情,祖父被困在了王鄉紳下人編織的謊言中;翠翠本能抓住最後的機會,她逃避了。一切的一切不正是天意弄人麼?她沒有輸給輾坊,沒有輸給王鄉紳,她只是輸給了天命。這份天命,痛楚到令人不能自已。我想同情她,但我知道,輸掉一切,也有她的怯懦與不諳世事在作崇。

怨誰呢?怨天嗎?沈從文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幅畫卷,這幅畫卷極生動地展露了一代人和一個時代。“這作品或許只能給他們一點懷舊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過着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説不定,也許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和信心!”沈從文如此説道。

是啊,從《邊城》的苦痛中,我開始反思,人為什麼不與命搏呢?一味的怯懦與逃避只會造就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隔閡,失掉一個又一個的機會。人是不是應該懷一份執着的心,去爭取本該屬於、本能屬於自己的東西呢?

為什麼不能呢?為什麼不去呢?

《邊城》讀後感範文(二)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是沈從文先生用筆描繪的一幅美麗的.風俗畫卷,展示了湘西民間獨具的民俗美、風情美。湘西山城充滿了安靜活潑,生機盎然的風暴美:天朗、風輕、水清。可以寄託作者和讀者深沉而真摯的愛,寄託着哀愁、憐憫和希望。

沈從文對自己説:“我認識美,學會思索,水對我有極大的關係。”水流過這個靜謐、悠然的湘西小鎮,帶來翠翠的故事,故事平淡,但卻融入茶峒恬淡自然的山光水色之中。所以這種平凡的感情,總會給人留下一抹遐想,單純的似水流過,靜靜的,淡淡的。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理想的夢境,他將對山水的熱愛化作文字融入夢境。茶峒自然風景清新雋秀,江水清麗綿延,江上的渡船每日運行於山水之間,儼然點綴了這如詩的夢。在這樣的夢境足,卻也有淡淡的憂愁。沈從文先生還説“美麗總使人憂愁。”這或許也是一種美的境界。

故事的女主人公翠翠是美麗、純樸、善良的,她還聰明、乖巧,不諳世事。湘西的清風、麗日給她健壯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她一雙碧玉般澈透的眸子。翠翠對老船伕的感情真摯而感人,對儺送二老的感情朦朧卻執着。對生活,她找不到方向,但卻可以樂觀地面對,老船伕也是個純樸、善良的人,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着渡船,他忠於自己的職業,不求回報。他不但不收別人渡船的錢,卻還經常送別人東西。他不思索自己職業對於本人的意義,只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

他唯一擔憂的是自己孫女將來的生活,最後卻還是在失望和遺憾中死去。天保和儺送兩個好兄弟同時愛上了翠翠,兩人相約採用了美麗而浪漫的“走馬路”——唱情歌給心愛的人的“競爭”方式,天保因先走了“車路”,所以怎麼也不肯先開口,當他聽到弟弟的唱聲後,自知不是對手便闇然去,最後心灰意冷葬身河水之中,而弟弟儺送為了翠翠寧可不要碾坊,卻也因為誤會和天保的死而選擇遠行,留給翠翠無期的等待。

因為美總是殘缺的,所以故事就在憂愁和遺憾中收場。我除了被美麗的鄉村風光和純樸的風土人情感動之外,還感動於翠翠那執着無悔的等待,比起現在社會的浮躁,還有多少人會如此執着浪漫的情愫呢?

《邊城》給了我們許多啟示,即使孤獨也要執着地追求至真至善至美。它還引發了我們對人性的思考,對於來之不易的幸福的守候。

《邊城》讀後感範文(三)

讀《邊城》,是一種享受。邊城裏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濕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的憂傷。

合上書,我心裏很難過,為翠翠的遭遇,也為她的祖父。

《邊城》藴含着詩一般意境和韻味,作者不僅創造了詩一樣意境而且賦予作品中人物與景物以深厚象徵意味,集中了湘西秀美山水和淳樸情致。

《邊城》里人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河川明澈純淨。在閲讀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爺爺一起守着渡船相依為命彼此關懷,他是古代勞動人民代表,他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於職守,他對外孫女無私關愛,炎黃子孫得以繁衍血緣紐帶,從他身上我看到了中華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純樸人性之美。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淨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着地追求愛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豔燦爛!我雖理解儺送的出走,卻也不能釋懷他的出走,因着他的決定最後讓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了三個人的悲劇!

這不禁令我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脈脈的温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歎、可敬內容來自天下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鮮明可愛,躍然紙上。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這裏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户,來往是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慾橫流、紛繁複雜的社會,這裏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然而,《邊城》對於我,除了心靈和人性的迴歸感,更多的卻是,它將我帶回到童年的陽光裏去。那裏有我的爺爺,他給予我的愛濃的化不開也忘不掉,於是記憶當中,永遠抹不去的,那暖暖的感覺,隨着翠翠的一聲聲“爺爺”被觸動着。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名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美好的邊城所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美好的人性光輝。

標籤: 讀後感 邊城 範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z8dkp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