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全球通史》讀後感(通用6篇)

《全球通史》讀後感(通用6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全球通史》讀後感(通用6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全球通史》讀後感(通用6篇)

《全球通史》讀後感1

讀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的時候,我就發現他的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裏面都有一個很明顯的短處,就是對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的缺乏。缺乏的結果是導致看待中國的立場不夠客觀,尤其是亨廷頓的《文明的衝突》。還有的一個明顯就是對伊斯蘭文明的研究兩者都很深入。全球通史給予我這樣一直以為是中國人獨大的古代世界的歷史觀的一種徹底的顛覆,當然這只是他的一家之言,可能他對於中國的歷史還是缺乏一定的瞭解。

在書中有學者説作者是站在月球上來審視地球上發生的.一切,毫無疑問的作者寫出了一個劃時代的作品。他的全球角度,我是舉雙手的贊成,那是因為今天的全球化我們在一直深入,我們需要從歷史中尋找智慧帶給人類一個和諧發展的全球化,尋找全球變化的規律,保障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世界不再是某個國家的世界,全球史觀破除我們心中的民粹主義和民族的優越感,這種史觀的形成告訴每個民族和個體自己只是世界上很普通的一員,每一民族和個人都在為我們的世界作出自己很卑微的貢獻而已。像書中所寫的四大文明中,中國也並不像我們有些人所想佔絕對的優勢。

但是站在月球上看世界的畢竟是一個人,深受西方文化和思維的人。在他的全球史觀裏對於中國的貢獻和發展與國內的觀點似乎有出入。特別是中國古代,對於內容我不是專家,我也沒有辦法進行考證。但是思維和研究歷史的邏輯確實充滿了傲慢。任何要寫全球史的沒有對中國歷史深入瞭解和研究,所寫的全球史都是缺陷。中國的歷史特別是古代史,那是世界史的精華之一。

我更期待的有朝一日,有個中國人可以站在人類的高度,寫出一本真正的《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讀後感2

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我花了兩個星期讀完了,不過讀的有點囫圇吞棗。因為看的入迷,以至於我迫不及待想翻開下一頁歷史,到翻完最後一頁我還想再看下一頁。這本《全球通史》被世界上許多著名大學選為教材。也是自90年代起北京大學歷史系本科教學的首要教材之一。

以前我讀《史記》《資治通鑑》沒覺得寫得好的。雖然歷史上對這兩部書,評價是很高的:《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不過我覺得《史記》、《資治通鑑》就是一本帝王書,都是陰謀、權術、人治、治人那一套。利用權術駕馭羣臣、奴役人民、愚昧人民、控制人民的思想。這樣的書不看也罷,也只有在現在的中國和一些落後地區還有市場。

而《全球通史》描繪的是人類歷史從誕生到現代一系列幾次大的飛躍。隨着技術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類從茹毛飲血的史前社會到科技日新月異生活水準大幅提高的`現代社會。水渠種田、馴養動物、利用牲畜耕田、鐵的發明、火藥的發明、蒸汽機、鐵路。每一次大的技術變革都對社會才生了深遠的影響。斯塔夫裏阿諾斯總是不遺餘力的帶我們去通過遠古的歷史、來如何看待我們今天社會快速發展所面臨的新的問題。而他對這些新的問題也總是不下定論,讓我們自己去思考。世界未來是會變得更好,還是毀滅呢?環境問題、人口急劇增加和資源匱乏、核擴散危機、基因工程、社會不公平和貧富懸殊、青年的反叛,異化、犯罪和吸毒、恐怖主義、地緣政治和宗教爭端、貿易保護主義、貨幣危機和金融危機等一系列問題。社會到底是變得更好還是變得更壞呢?歷史也正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創造、探索,我們現在的每一個人都將見證這段歷史,也都要參與到這段歷史當中去。

斯塔夫裏阿諾斯説:21世紀不僅面臨着巨大危險,而且還擁有巨大潛力。雖然歷史學家們沒有魔法師的水晶球,不能確定無疑地預知未來,但是,他們能比較確定地預測到,21世紀既不是烏托邦,也不是地獄,而是一個擁有各種可能性的世紀。

《全球通史》讀後感3

《全球通史》是一部“經典中的經典”,這本書問世30多年來一直暢銷不衰,不斷再版,不僅為英語國家讀者所喜歡,而且還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成為在全世界擁有最多讀者的通史類作品。

這部書包含了人類的起源、文明的嬗變,有帝國的更迭、宗教的擴散;有對歐亞大陸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運的宏觀思考,也有對著名歷史事件的詳細介紹;有對人性善惡本質的哲學分析,對文明是“詛咒”還是“福音”的辨證評價,也有對世界愈加兩極分化的人道關懷對人類歷史上諸多災難的淵源——社會變革總是滯後於技術改革——的憂慮與警示。

這本書之所以可以享譽世界,還在於它是“全球史觀”的代表作,是迄今為止全球史觀最有影響力的作品。其實在西方,早在啟蒙時代就有人試圖以全球視野來闡釋歷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説,我們自己這一代人是西方主導的歷史觀中成長的,我們也生活在一個西方主導的世界裏。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經濟和文化霸權的時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這後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結束了這種霸權,世界地圖上歐洲殖民帝國的消失就證明了這一點。地圖上許多地方的名字和顏色都發生了劇烈變動,從而顯示出20世紀中葉湧現出來的這個新世界。

我們漸漸不情願地認識到,在今天這個世界上,傳統的西方導向的歷史觀是落後於時代潮流並有誤導性的。為了理解變化了的情況,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全球視角。儘管伴隨着種種精神求索的.陣痛,世界卻已經完成了其從舊到新的轉變。

新世界需要新史學。20世紀60年代的後殖民世界使一種新的全球歷史成為必需,作為讀者,作為一箇中國人,在看到這部《世界通史》時受到了一種震撼,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國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類的角度審視整個世界從古至今的每一幅過往的畫面。是呀,人類總是要向前看的,不能總在打破一種桎梏而進入另一種桎梏,而是要超越這些桎梏,上升到一個新的更高的起點之上。

感謝作者,也許一部書的價值不在於他在學術上取得如何大的成就而是在於他也許會影響某個讀者的生活態度,進而可能影響讀者的一生。

《全球通史》讀後感4

作為一箇中國人,不僅要了解本民族的歷史,更應該瞭解世界的歷史,特別是在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不從世界歷史中繼承和發揚全人類的優秀文化遺產,將無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競爭,無法承擔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

《世界通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現世界歷史的新型圖書。它在吸收國內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沉澱下來的豐富的圖文資料,按歷史編年的形式進行編排,直觀地介紹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全書用豐富翔實的文字敍述,全方位介紹世界歷史的基礎知識,內容涵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藝術、民俗等領域。

古代卷從古代世界的開端,按縱的歷史發展進程依次對各國家或地區的歷史分章編寫;對公元前4世紀後的諸國按橫的歷史聯繫分章編寫。中世紀卷按地區和典型專題相結合的系統敍述。近代卷主要敍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工業革命、法國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亞工人起義、英國運動、馬克思主義誕生、第一和第二國際、巴黎公社、19世紀晚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19世紀晚期的亞非拉國家等內容。現代卷主要闡述人類世界進入20世紀後所經歷的兩次世界大戰、俄國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科學技術革命改變了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生活乃至思想觀念等內容。當代卷以對戰後世界各種基本矛盾運動的分析為依據,反映戰後世界這個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統一整體的發展過程與特點,反映各類型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技術、人民運動和對外關係的狀況與發展趨勢。

正如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所説:“一個人如果能處在歷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獲得真知的人,因為歷史的經驗是最為豐富的一座智慧之庫。”歷史藴含着經驗與真知。學習世界歷史,不僅可以瞭解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增長知識,還可以提升深遠的戰略思維,培養開闊的世界眼光,從而能認清複雜現狀,抓住要遇,應對挑戰。

世界歷史是人類作為一個現實整體的歷史,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是世界歷史體系中的一部分。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説,只有瞭解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和風貌,掌握了人類社會發展各階段的重大變遷,並從中借鑑前人的經驗教訓,才能在全球化發展的環境中,認清複雜現狀,融入時代的潮流。

《全球通史》讀後感5

在《全球通史》一書的卷首,作者向讀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需要一部21世紀的全球通史?”原因就是:每個時代都需要編寫新的歷史,這不是説前人所編寫的史書是不正確的,而是因為每一個時代都會產生新的問題,進而就需要探索新的答案。人們都説,時間是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之一,因為每個人、每件事都處在時間的慢慢長河之中,過去了的自然就變為了歷史,所以,歷史其實無處不在。

在我心中,歷史本身是有神聖感的,手上拿着史書,就好像能抓住過去時光留下的痕跡。閲讀通史類的書籍其實並不容易,因為它其中包含的內容太過於龐雜,但是讀通史會十分有利於讀者形成一種全球的視角。在《全球通史》一書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作者摒棄了西方傳統的史學家通常使用的三分法,而是採用了將整個人類歷史的演進過程劃分為兩個階段的方法:分別是一千五百年以前各地區處於孤立時期的世界和一千五百年以後西方國家的興起並佔優勢的世界。

這種劃分方法十分有利於我們讀者消除自己頭腦中有關於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一種時間差和空間差,我現在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就經常會把同一時期中國和外國的歷史進程進行一個聯繫和比較。因為我們從小生長在中國,一直受到身邊文化的薰陶,就好像在還沒有系統接觸歷史這門學科以前,在腦海裏就已經潛移默化的瞭解很多歷史故事,對中國歷史也大致有了分期,但這樣就形成了很多固有思維。書中的這種劃分法可能一開始會讓我們覺得讀起來有些不習慣,但是它很有利於我們把對中國歷史的學習真正融入到對整個世界歷史的學習中去,讓我們對歷史產生新的理解。

除此之外,在閲讀《全球通史》的過程中,我能從字裏行間能夠體會到一種現代感,歷史從來就不是一門孤立的學問,更不是一些人口中背背就可以的'學科,我很喜歡學歷史,因為歷史告訴我每一件事情都有其產生的原因和對應的結果,而歷史上所發生的重大變故與當今世界的現狀也都是有一定程度上的聯繫的。歷史學這門學科在我看來是有很大的現實意義的,就比如説:過去的王朝更迭告訴我們關注民生造福百姓的重要性;幾次蔓延全球的戰火硝煙讓世界人民懂得和平的可貴,每一次的歷史現象必然會反應歷史道理,我們只有不斷的吸取經驗教訓才能不斷進步。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與本國的歷史都是有聯繫的,就比如説一個國家現有國體的形成、現有的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它的社會文化底藴,這些東西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只有瞭解了其產生與形成的過程,才能找到切合實際的發展方向。

作為一名歷史學的學生,我們一定要在專業學習上下功夫,不僅要記住史實,還要學會分析史實,學會舉一反三,將歷史融入現實,發揮它所獨有的價值。

《全球通史》讀後感6

司馬遷的《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儘管《史記》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學價值,文學價值,但是它也只記載了一國之史。縱觀我國的史學著作,超出一國範圍面向世界的無不受西方思維的影響,這不但體現在思想上而且體現在著作的佈局上。在我國史學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錢茂偉所批評的(1)‘在《傳統史學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對以前人結論代替自己研究的惡劣學風進行了批評,明確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個結論,都是特定時代、階級、學識的產物。在引用前人結論時,一定要先作具體分析,切忌斷章取義地搬用前人現成的結論,來代替自己的具體研究”。’他們丟棄了史家珍貴的靈魂,這靈魂是史家之所以成為史家最重要的'東西,丟失了它也就丟失了成為史家的理由。一位史家所寫的並不只是一本介紹過去的書,而是一個高尚的靈魂。

斯塔夫裏阿諾斯教授在回答出版新版本的理由時説到:“(2)新世界需要新史學。”回答儘管簡單,但是把一個史家的責任感完整的展現在人們面前。二十世紀是一個發展的世紀,人們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的發展超過了以前的總和。但這也是一個讓人類悲痛的世紀,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文明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人類在發展中也被一些問題所困擾,如:環境問題,生態問題,水資源短缺,資源枯竭,恐怖主義,宗教矛盾這些讓在發展中的人類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戰結束後為指引人們走出迷茫韋爾斯寫成《世界史綱》一樣,斯塔夫裏阿諾斯為在迷茫中的人們寫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裏阿諾斯教授在《致讀者》中寫道,“這種多樣性顯示出,21世紀在擁有巨大潛力的同時也面臨着巨大的危險。雖然歷史學家沒有魔法師的水晶球,不能夠準確的預知將來,但是他們能夠基本確定地預測到,21世紀既不是烏托邦,也不是地獄,而是一個擁有各種可能性的世紀。至於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夠實現則取決於這本書的讀者,你們在未來幾十年中的所作所為將是有決定意義的。考慮到這些因素,我們現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騙式的烏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憂天式的悲觀預言,現在到了對現存的實踐和機制做一個冷靜的再評價的時候了,我們應當保留那些性質有效的,

拋棄那些不合適宜的——這正是當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也是本着這樣一種精神,本書才有了這個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於這一在評價的過程,從而實現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拋棄他所反對的”卑微目的“。從上面這段斯塔夫裏阿諾斯教授這段話中,我們所能感到的並不是簡單偏見的對一國的情感,而是對人類發展的深深的憂慮,這也是本書所凸現的”全球史觀“的精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yxnoe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