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原本大學微言》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原本大學微言》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原本大學微言》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本大學微言》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原本大學微言》讀後感1

如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事實很有趣,我也常把東西方文化相互對比,以太陽繞地球一晝夜作比方,卻發現東西兩方人類歷史文化的變化現象,同在五百年之間,必有王者興,幾乎完全有異曲同工之妙。例如我們的歷史,到了春秋以後,名王迭起,而有道之士的哲人也應運而生。中國有個齊桓公,配上一個管仲。而在西方,也是名王配名師,湊巧的真有趣。歐洲有個亞歷山大,配上一個亞里士多德。印度也有一個阿育王,配上一個優婆鞠多尊者。當然,在這個階段,什麼日本、美國,連個影子還沒有呢!

但是,以中國歷史的習慣來説,三代以後,所謂歷史上的名王,最了不起的,也只能算做英雄,決不是聖人。所謂這些英雄的名王們,也都像我小時候的一位老輩的詩説:“江山代有英雄出,擾亂蒼生數十年”,如此而已。他們與《大學》的“明德”外用(王)之學,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豈只似是而非,可説都是背道而馳的。

《原本大學微言》讀後感2

歷史上描寫漢高祖劉邦,豁達大度。事實上,劉邦還不及齊桓公的胸襟。他因為鮑叔牙的話,提醒他的興趣,就赦免了管仲,甚至把整個政權都交給他辦,委任為相,還尊稱他叫仲父,等於現代人叫乾爸或大爺,因為管仲比他歲數大得多。

最重要的重點,要看齊桓公與管仲的對話。

管仲説:“斧鉞之人也,幸以護生,以屬其腰領,臣之祿也。若知國政,非臣之任也。”我是應該被你砍頭的罪人,但非常僥倖的,你能原諒放過我,還保全了我的頭和腰身連在一起活着,只要你給我一口飯吃就好了。如果要我擔任國家的大政,恐怕不是我能勝任的吧!

齊桓公很乾脆地説:“子大夫受政,寡人勝任。子大夫不受政,寡人恐崩。”只要你先生肯接受我的委任,擔任國家政治的重任,那我一定做得好國家領導的重任。如果你不肯擔任重責,我恐怕自己會攪崩了!

你看他説得多麼坦白誠懇,所以管仲也很快地答應了。這叫做早已兩廂情願,彼此客氣一番,當然一拍即合。好比現在京戲上唱的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都是彼此心照不宣了。歷史政治上,有時是很討厭、很可怕的。但有時真如兒戲,一場天下大事,只在三言兩語談笑間決定了全盤的命運。猶如賭徒,揮手一擲,滿盤皆贏,但也可能一敗塗地。所以古人説:“雖曰人事,豈非天命哉!

《原本大學微言》讀後感3

從東周開始,直自秦漢以下而到清末,每朝每代的帝王家庭,都是有大問題的家庭。甚至可以説,大多數都是一團糟的宮廷,哪裏夠得上“家齊而後國治”的標準。所以孔子著《春秋》,第一筆賬“鄭伯克段於鄢”,就是記載由於鄭莊公的母親武姜,因偏愛心理所造成的過錯。從此以後,所謂春秋時期一兩百年間的“五霸”,如齊桓公、晉文公等輩開始,直到戰國時期,各國的諸侯君主,大部分都是出生在大有問題的家庭,造成心理的不正常,當然夠不上講什麼“修身、齊家、治國”的道理了。

戰國時期結束,秦始皇的王朝建立,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間,為中國的歷史文明劃了一道重要的界限。從此以後,中國才真正步入以一家一姓建立的帝室王朝,長達兩千年左右。不過,由秦而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一路下來,除了幾個創業帝王,可説是有分量的英雄人物之外,其他的子孫皇帝,我叫他們是“職業皇帝”。因為他們命定出生在現成帝室家庭,生在深宮之中,長養在宮妃太監之手,菽麥不分,完全沒有親自體認民間疾苦。這些職業皇帝,可以説大部分是不懂事的血肉機器人,但他們要想不做皇帝也不可能。如果要求他們講究“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之道,豈不是對牛彈琴,白費心力嗎?也許我又説錯了,據説,牛也會懂得琴聲,只是我不懂而已。況且,這些天生做職業皇帝的,其中也真有幾個是了不起的人物,不可一筆抹殺。

《原本大學微言》讀後感4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圖書館中翻看到了南懷瑾先生著作的《原本大學微言》,隨意翻了幾下,立即被作者淵博的學識、綜羅大量的文史典故所吸引,愛不釋手。由於自己有收藏好書的習慣,所以回家立馬上網淘了一本,閒暇無事時好讀幾頁,思所得,察所失。

懷師對《大學》中的微言大義作了深刻的揭示,其中不乏給我們知識的樂趣和人生的啟悟。他以“經史互參”、“以史注經”的傳統治學方法,並結合儒、釋、道互相比較對照來解讀《大學》這一儒家的經典著作。以其充滿睿智、詼諧幽默的語言,旁徵博引,談古論今,深入淺出,讓我們能夠輕鬆地理解古人的學問和智慧。

《原本大學微言》我利用閒暇時間讀了已有好幾遍,書中對《大學》的內涵詳細的闡述與歷史史實相結合。讓我讀後對《大學》的內容有較全面的的認識與理解,的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書中內容博大精深,需要反覆閲讀,而且許多都需要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才能慢慢體會、感悟。讀書最忌諱急躁,它需要你靜下心來慢慢領悟。

《大學》的“三綱、七證、八目”,構成了儒家思想的一個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一個真正立心做學問的人,以畢生這精力去探求都不為過。

首先,談談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綱其實就是樹立一個人生目標。對於我們來説就是要在大學階段,通過不斷的學習知識和鑽研,學會為人的道理,然後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所領悟的道理傳之他人,為社會作出貢獻;直至做到最好。

在懷師的講述中,儒、釋、道通講,而恰恰是佛學中的“定靜”功夫來詮釋《大學》中的“定、靜、安、慮、得”。“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自天子以至庶民,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從書中感悟最多的就是這七證了,這是十分重要的準則,是對人的修養、思想的一種鍛鍊,是自己做任何事情之前的思維過程。接下來就是“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現在仍然停留在格物致知的層面上――“瞭解自己,明白事物的道理”,其實更多的仍是“格物”,很少試圖瞭解自己。讀着讀着,我就不經意的思考人生,思考人存在的意義。唯有思考,才能察自己得失,明白自己一天忙忙碌碌所謂何事。有時候,靜下來思考,可以讓自己走出迷茫,活的不是那麼漫無目的,而是覺得自己真正有所存在的意義。

這本書確實讓我收穫了許多。其實自己一直只顧着“格物”,想着怎樣才能學好知識,後來才發現自己連基本的“七證”都沒掌握,而且沒有“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樣的目標作為動力。從大師的深刻講解中,我才慢慢體會出了作學問最根本的道。

《原本大學微言》讀後感5

終於粗略讀完了南懷瑾先生的《原本大學微言》。感觸至深的。有兩點:一是經歷了一次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史的洗禮;二是南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信心可以概括為“因為深知,所以真愛。”

之所以説是傳統文化思想史,因為南師在講解《大學》原文本義的過程中,基本上極為詳盡地講解了中國從堯舜禹以降到清末之間數千年的文化思想發展始,當然,有些地方是講歷史,闡釋人世間諸多事物發生發展的因果,而更多時候,是在講述中國文化思想的演進。

之所以説“因為深知,所以真愛”,是因為讀南師此書以及其他若干書籍,都有一種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意激盪心間。南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是深入骨髓、發自內心的,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他自小受此教育,一生研習不輟、思辨不息,在不同文化比對中生髮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深熱愛。但他並不是夜郎自大式的盲目自戀,而是因為懂得,因為深知而生髮的熱愛。

對於當下有關傳統文化的置疑、反思和辯論,針對代表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經典——當然,這種態度對於所有的傳統文化經典都是適用的——南師説:“可是中國人到現在,仍然對讀經與不讀經的爭議,還在喋喋不休。其實,讀‘四書’、‘五經’是為了知道自己國家民族的文化根本來源,它和國家的興衰成敗,以及國運的強盛富有,不能混為一談。事在人為,不是事在書為啊!傳統文化的詩書並不害人,只怕自作高明的人為害了詩書的精義而已。”

對此,筆者略有心得,那就是文化好比土壤,雖然好的土壤能滋養得植物枝繁葉茂,但並不能保證所有的植物都開花結果。當然,沙漠更多隻能長出仙人掌,而肥沃土地除了可以滋育光長刺少開花的仙人掌,也可以滋育既長刺又開花的玫瑰,還可以長出又開花又結果的各種水果、乾果等等。這一切當然與土壤關係重大,但又不是唯土壤可以決定的。而傳統文化在其傳承演化過程中被誤傳、歪曲,以至於被肆意曲解,也是有的。另外,我們目前所遇到的諸多問題實際上被很多人視為是對傳統文化的顛覆,隨之而呈現出來的許多不良現象,很難令人信服地歸咎於傳統文化的缺點,相反,到經常可以被看作是背棄傳統而帶來的問題。

南師自己並不守舊,我們其實也沒必要守舊。所以也並不是説我們認定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優良的東西,就排斥一切外來的東西。恰好相反,中國傳統文化在數千年的發展演化過程中,充分體現了雍容大度、兼收幷蓄的特性。至於眼下在所謂強勢文化衝擊下,有些潰不成軍的表象,其實也不足畏懼,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着符合人類本性的根結,這一點是沒有障礙國界和文化隔閡的。

而南師在全書最後的結語,確值得我們玩味:“我現在對你們重新提出中國儒家孔子一系的《大學》,對照歷代歷史的現實演變來講,是要大家明白,我們的國家幾千年來,是仁義博厚,恪守寬容忍讓,希望天下人類,真能達到和平共存的世界,既沒有侵佔其他國家的利益,更沒有壓迫其他民族的野心,同時也沒有自認為是天下第一的狂心。我們具有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忍辱負重的文化根基,也絕不甘願接受不合理的侵略和壓迫,雖然在極度的艱苦危難中,也必然自強奮發,終於做到以德化人,以禮讓相安為志。……它是做人之學的重要綱領,告訴我們怎樣才能做好一個人之所以為人,以及如何齊家之道;至於治國、平大下不過是聖人的餘事,內聖(明)的發揮而已。我希望通過這次原本《大學》的講述,還它本來的面目,也希望中國人瞭解本國的文化精神,開拓未來要走的道路,並正告一些存有成見、偏見,或居心叵測的外國人士,能夠知道中國文化的精神,以及我們的民族性。……”

又説了好些廢話,引了好多原文,恐難免遭到笑罵,在所不惜了。

《原本大學微言》讀後感6

花了兩個多星期的時間,拜讀了南懷瑾的《原本大學微言》,書中對《大學》的內涵詳細的闡述及與歷史史實相結合。使我讀後對《大學》的內容有較全面的的.認識與理解。這確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是我從中收穫頗多。不過,書中還有許多內容我尚不能完全理解,須日後反覆閲讀才行,而且書中內容博大精深,許多都需要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才能慢慢體會、感悟。一下就選我感觸較深的一些談談自己看書後對《大學》內容的理解和體會。

《大學》主要傳授我們,從現代的方式來講,就是進入大學成為一個獨立的,有自己理想、追求,要着手作一番事業的人要首先學會的道理和行為準則;即四綱的首綱:大學之道。

《大學》最核心的是它的四綱、七證、八目。其餘均是對他們的闡述與擴展。

首先,談談其他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綱就是樹立一個人生的目標。對於我們來説就是要在大學階段,自己不斷的學習知識並不斷鑽研、學會為人的道理等,然後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所領悟的道理傳之他人,為社會作出貢獻;直至做到最好。

七個修正層次:知、止、定、靜、安、慮、得。從書中感悟最多的就是這七證了,這是十分重要的準則,是對人的修養、思想的一種鍛鍊,對自己作任何事情之前的思維過程。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對我來説,感覺最重要的是前面兩句“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尤其是知、止。很多時候、很多事情很多都是不知該怎麼做,而且更多的是知卻不能止!很多東西知道卻不能做,就是不能做到“知止”,人的思想,想法非常之多,自己也常常有很多好的計劃,卻往往不能始終如一的做下去,就是不能止住腦中的思想的洪水以至朝令夕改,而且不能始終做到堅持。“知止”看是簡單,其實做起來十分不易,如能始終能做到知止,就必能有所成就。《大學》真是把為人之道寫得如此的精確、精煉啊!止、定、靜、安都是心裏內在的靜的境界的程度(這一段還不是很明白,這是我的理解),就是讓自己達到心無旁騖,不被外界干擾,甚至達到與世隔絕的境界;這樣人才能專心的作學問,才能學好東西,才能有所得。這非常符合平常的經驗,要是能看進書,真正學進去時,必是安安靜靜得一個人學,而且學到不知時間等,有時真的感覺到那種心裏很“清”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慮”就能“得”。

接下來就是“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現在仍然停留在格物致知的層面上――“瞭解自己,明白事物的道理”,其實更多的仍是“格物”,很少試圖瞭解自己。我從小學學到現在,這麼多年來一直做的只是這人生“八步”一小步。明白大學裏,並不是僅僅學習知識,還有許許多多的要學習!

這八目裏面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誠意和齊家”,先説誠意:

書中説得好:“自欺,欺人,被人欺”,真是至理名言,在生活中均是如此。翻過來講,就是人先要現對自己真誠,才能真誠地對待別人,才能使別人對你真誠!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對自己真誠,生活中何嘗不是如此,只有自己對自己真誠,即不自欺,説出來的話才會是實話,才能夠真誠地對待他人。唉,看過這一段時,真是常常感慨自己都已經習慣説謊了;很多東西自己不完全懂,但自己又沒深究,別人問時就直接告訴別人,給別人的感覺就好像自己完全懂一樣,這不是先自欺,再欺人,之後,問別人的,別人告訴你的不也是如此嗎?所以就最終被人欺!誠意:自淨其意,不生妄念,心兵永息,更不自訟!若能做到“誠意”,就不再有“心兵”“自訟”了,就不會有不斷的徘徊,猶豫,做事才會更堅定,更執着。

“齊家”,以前的家與現代的家雖不同,但家庭的重要性仍然是最重要的,人的性格,品行受家庭的影響是最大的,而且影響是相互的,齊家,是對自己各方面的修養的挑戰與修正,是對自己的一個完善過程,反過來,齊了家會對自己沒大的好處。齊了家,才能專心於事業。齊家確實是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對我們來説,就是做好學問的保證。

從這本書中我確實得到許多收穫,一直只顧着“格物”,想着怎麼才能學好知識,才發現自己連基本的“七證”都沒掌握,而且沒有“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樣的目標作為動力,方向。感謝老師的這一課,給我這個為人,作學問的最根本的道。

《原本大學微言》讀後感7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最近實在有些心浮氣躁,心煩意亂。就算去聚餐,睡懶覺,甚至無所事事小放縱一下,仍然不能得到放鬆和寧靜。感覺成天都沉溺在求職的壓力與思考的重壓中無法抽身。

下午面完德勤回來,躺在牀上,很疲憊但是又睡不着,於是乾脆拿出南師的《原本大學微言》品讀起來。看了一部分,有些一頭霧水,但是心頭的混亂卻在逐漸釐清。

求職時的選擇錯亂只是現代人生活錯亂的一個縮影,修身修心的境界不夠,對自己的認識不夠深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去向何方,這才是真正根源所在。而實力不濟又豔羨那些牛人,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不斷的刺激着每個人的神經。

知止而後有定,南師説起了諸葛亮與劉備的隆中對。在沒有建立起來自己核心競爭力,不知道自己優勢劣勢的情況下盲目出擊,這是兵家大忌。結合求職説説自己的一些反思吧:

懂得放棄的人往往比廣撒網的人收穫更大。協調好寬度和深度,平衡好放棄的收益與成本,這不是那麼容易拿捏。自己也在逐漸摸索,好在前幾日看了一些戰略的東西,結合自己的思考,已經逐漸理清了方向。

其次,要不時的靜下心來反思,心靜了才能思考,思考之後才有收穫。心亂如麻時,必然沒有自信,而沒有自信時,必然四處出擊,這就跟劉邦當時找諸葛亮時的情況一樣。當然這也是一個內在和外在相輔相成的過程。認清你自己的內心,看清這小我的執着,同時也應該對戰場的形勢有準確的判斷,對資訊有充分的把握。

最近的壓力也讓自己想明白了一些事情。男人,需要的是到最艱苦的環境中去磨練。薪酬、地位甚至都不是自己的首要評判標準,我需要的是歷練,我需要的是一場暴風雨,去磨練那雙讓我騰空展翅的翅膀。人活着,是為了一件大事情而來。只有那種宗教般的意志和初戀般的熱情,才能成就一番事業。這才是我追求的人生,波瀾壯闊,轟轟烈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不想成為國企的籠子中安穩度日的“大家閨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y3d9o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