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斷舍離讀後感範文

斷舍離讀後感範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斷舍離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斷舍離讀後感範文

斷舍離讀後感1

看完了山下英子著的「斷舍離」,這是一本寫人如何對待物品的書。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家裏到處氾濫的破爛兒。離=脱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的確對於自己所擁有的物品要丟棄時還是有許多不捨,總想着這些物品還有要用的時候。諸多的不捨和可惜造成家裏的物品越來越多,把房子有效的空間不斷的侵佔。久而不用的物品蒙上了灰塵,灰塵和雜物會給家帶來停滯運和腐朽運,同時也會影響家人的身體健康。善哉!

好在本人還是一個比較喜歡扔東西的人,但家裏物品也的確不少,趁着剛看完「斷舍離」,有強烈清理物品這股勁,這兩天成功地送出一個真皮掛包(買了五年以上,只用不超5次),6條褲子,很喜歡的褲子,怎奈何體形發生變化,所以只能送走。再接再厲,繼續把少用的衣服送給合適的。目標是把衣服控制在衣櫃能掛得下的範圍內。哈哈!有了目標就好辦了!

斷舍離讀後感2

《斷舍離》並不是對物品收納整理的書籍,主要是強調人與物品的關係,把原來以物為中心的觀念轉變為以人為中心,站在人自身的角度去考慮物品與人的關係,延伸到人與人、人與生活的關係。

“斷”是從源頭上限制物品進入自己的家,購買物品時要三思,考慮物品是否是真的“需要、舒服、合適”?注意時間軸是當下,而非過去或者將來。當然我認為如果真的必要且不久的日子一定會用到(正好有優惠),可以允許自己購買(畢竟家庭主婦是要為家裏省錢的!),但是不要囤積。囤積的動作一般是來源於不安全感,要篤定地相信,將來會有將來的機會和辦法。這樣由行動來影響思維方式,人也會變得更加有信心。

延伸到人與人的關係,可以理解為儘量減少無用社交。有的人認為在人羣中才會體現自身價值,但無用社交雖然可能熱鬧,對生活是一種消耗。對於我來説需要遠離流於形式、粗俗而無意義的社交活動。在參與社交之前做一定甄選鑑別,只專注有助於自我成長或加強所重視親密聯結的活動。

在觀念和想法上,“斷”意味着停止消極的想法和評判。在負面想法閃現的一瞬間,盡力去掐斷,因為這樣的想法無益也無意義,只會自尋煩惱。關注問題本身,關注解決問題,就事論事,以結果為導向。

“舍”是指捨棄對自己無用的物品。時間軸同樣放在當下,站在人自身的角度去考慮物品是否對你來説是有價值的?注意不是“這個東西還很好”而是“它對我來説是有用的,我需要它。”這樣篩選出來“無用”的物品,可以選擇轉贈給需要它或者能珍惜它的人,或者直接丟棄。比如,我自己有一些物質購買慾氾濫時期留下的品質並不好的衣物,每次穿在身上就覺得沒有自信,渾身不舒服,但是由於沒穿幾次,覺得浪費捨不得扔。在踐行“斷舍離”過程中,果斷處理掉,這個衣物雖然可能還有貨幣價值,但是在生活中早已無價值,還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這樣的物品需要更舒適、有品質的取代品,也要相信自己配得上更好的物品。

就這樣自問內心去辨別物品的過程就會讓自己更瞭解自己的喜好,更加有利於今後在“斷”的階段準確而義無反顧。

由於人的精力有限,沒有辦法兼顧太多的事情,所以需要分出來什麼是最重要的。比如興趣非常廣泛的人,如果想要在某個領域得到精進,一定需要放棄一些其他的興趣,多分配時間到這個領域,習得所需技能,提升興趣的高度。人際維護也一樣,沒必要要求自己和那麼多的人成為朋友,知己得二三足以。好朋友也維持在一定數量即可,允許以前的好友漸漸疏遠,因為人際關係就是不斷髮展的過程,不需要強求,即“舍”的理念。

“離”指的是一種狀態。脱離對物品的執念,做減法生活,捨棄不需要的,珍視每一件留在身邊的物品,把握主動權,順其自然,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空間。這樣的習慣會讓自己對生活有十足的掌控感。

“斷舍離”就是通過處理人與物品的關係,梳理自己的生活,更加徹底地瞭解自己並接納最真實的自己。不斷提醒自己,活在當下,而且可以活得更精緻更通透。

斷舍離讀後感3

《斷舍離》是由日本的山下英子所著,這是一本不到兩小時就可以翻完,卻足以改變人生的書。當你為某一物品是否需要扔掉而糾結困擾時,就是應該進行內在自我分析的時候。“斷舍離”是你與嶄新自己相遇的`過程。

我想大多數人在整理家務的時候都會在內心吐槽:東西太多了!整理起來太累了!可是這許多東西不正是自己平時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嗎,想扔不捨得扔,整理又懶得整理,有的時候咬咬牙收拾一下,下次再整理的時候發現又多了一堆莫名其妙的東西,而原來的東西一直在某個地方生灰髮黴,長此以往,自我感覺空間越來越小,直到壓得你透不過氣來。

物品如此,人的內心也是如此,常常陷於一段挫折的經歷,一次失敗的感情,一段逝去的光陰中難以自拔,一方面讓自己痛苦,不僅有可能忽略當下生活中的風景,還有可能失去更為重要的東西,另一方面讓身邊的人痛苦,自己的消極情緒慢慢地將那些愛着我們的人推離我們身邊。

斷舍離”是由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觀念。所謂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瞭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説,就是利用收拾家裏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其中,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多餘的廢物,離=脱離對物品的執着。

斬“斷”物慾,“舍”棄廢物,脱“離”執念,做精神上的強者!

斷舍離讀後感4

這本書很早以前就聽説過,當時聽説是一本關於收納整理的書,我還有一點困惑,心想這也能出本書?果然我這種小地方出來的人見識少。後來再次聽説這本書是有一陣網上流行“極簡生活”這個詞,但是有人推薦看看《斷舍離》這本書,才瞭解到這本書不光是收納整理,還有一些理念。

不過我也是一直拖到現在才看這本書。書的作者是山下英子,也是日本人寫的書,最近看的書好像都是日本的。好吧,按照上一本書的指導,挑出印象最深的三個點來寫。

第一,物質軸的思維模式。

我們面對東西的時候,不是從這個東西需不需要的角度來思考,而是往往下意識地從這個東西能不能用來思考。其實這也不能怪我們,人類從進化的一開始就生存在物質匱乏的環境中。這個能用,留下來。那個壞了,修一修應該還可以用,留下來。那個徹底壞了,修不好了,扔掉吧!想想,這些場景是不是頻繁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好像是深深的刻在我們的基因當中。沒錯,它其實就是我們經歷過物質貧乏的時代後遺留下來的生活習慣。

這就是物質軸的思維模式,以能不能用為主要的判斷標準,而忽略了另一個關鍵的問題:必要性

這個東西對我來説是必要的嗎?我擁有的東西里有沒有它的替代品?我是現在就要用到它嗎?還是要很長時間之後才會用到它?當我們從物質軸的思維模式轉換到必要性的思維模式,我們就會發現,很多東西其實我們並不需要。這裏的東西也指代我們的觀點。

這讓我想起我的兩台筆記本電腦。我原來買過兩台筆記本電腦,一台放在單位,一台放在家裏。那個時候準備考研,所以用的還算順手。後來去上學了,就買了一台新的筆記本,家裏也添置了一台新的台式電腦。那兩台筆記本也就完成歷史使命,被扔進了壁櫥裏。這兩台電腦並沒有壞,還能正常使用,但是因為型號已經老舊了,所以有些運行緩慢,而且有了新的電腦,這兩台基本上沒有什麼使用的價值了,而且我估計,以後也沒有再使用他們的可能了!不過從他們正式退役到現在,也有2—3個年頭了,我也一直沒有扔了他們。我的想法就是,這還能用呢,又沒壞,扔了怪可惜的。

這其實就是物質軸的思維模式。只考慮能不能用,而不考慮有沒有用。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這個網課不錯,買下來聽一下。”“這件商品折扣力度好大啊,快買一點!”“這是我去xx玩買的紀念品,還是留着當個紀念吧!”

然後網課只聽了一兩節,買來的折扣商品在角落裏積灰,每次擦拭紀念品都在心裏默默的罵自己當時怎麼沒買一個好清理的,卻買了一個這麼多地方會落灰的東西。以後碰到東西,先想一想,這東西是能用還是必需?也許這樣,我們能夠更加輕鬆的應對我們的生活吧。

第二,舍

書中講了舍這個字,其實挺有意思的。舍不等於丟棄。

有的人會説,舍不就是丟棄嗎?其實也對也不對,因為丟棄只是僅僅丟棄了。而舍往往還包含着另外的一個意思,就是得。這讓我想起了物理學裏的一個概念,叫做熵增。熵的概念是由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於1865年所提出。化學及熱力學中所指的熵,是一種測量在動力學方面不能做功的能量總數。熵亦被用於計算一個系統中的失序現象。

所以睇增也有兩個概念:物理定義:熵增過程是一個自發的由有序向無序發展的過程。熱力學定義:熵增加,系統的總能量不變,但其中可用部分減少。我自己的理解是,一個人的精力是一定的,如果無序性的精力增加,那麼有序性也就是你能夠使用的精力就會減少。那麼舍的意思就是,把那些會增加你無序性精力的事物或者想法舍掉,反過來,你的有序性或者説你能夠使用的精力就會增加,這就是得。

而舍的過程,其實就是我們製造負熵的過程。舍掉我們思想的包袱,讓思想恢復到有序的狀態。舍掉牽扯我們精力的東西,讓我們的精力更加集中到對我們來説更加必要的事情上。

第三,認識現狀

書中講到認識現狀的方法是把所有的東西都展示在眼前,居高臨下的俯視他們,掌握家裏物品的現狀。其實絕大多數人對自己生活的環境並沒有什麼概念。這裏包括物質環境也包含精神環境。我們總是對這些東西很遲鈍。

比如,你擁有什麼東西,放在了哪裏。你傷心的時候能找誰傾訴,你遇到麻煩了誰可以幫你。這些都是我們擁有的東西,但是我們並不熟悉。所以,我們需要一次從上到下的審視,審視我們擁有的東西,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

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瞭解環境,瞭解自己。知道什麼東西過剩,什麼東西不足,什麼東西沒有。而且,認識現狀又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只有知道自己有什麼,才能決定我們能做什麼。就好比我要去爬喜馬拉雅山,我就要知道我有什麼裝備,我的體能怎麼樣,我的經濟狀況是否允許。盤點下來發現,我跟爬喜馬拉雅山還有很大的差距,我目前的狀況只能爬爬城市公園裏的小山丘。那麼,我和喜馬拉雅山差多少,我應該怎麼準備,這是認識現狀之後的工作了。

讓我想起我考研失利的時候,並沒有對自己好好的認識現狀,總認為是專業課出了問題。直到後來自我盤點才發現,專業課分數還行,其實是政治拖低了分數。後來,着重了政治的複習,果然提高了分數,成功上岸。

所以,不光在收拾整理上要認識現狀,在我們的生活中也要認識現狀。把自己擁有的盤點一下,丟棄不用的,利用好自己有的,規劃好未來想有的,才能更好的面對生活。

標籤: 範文 斷舍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xyg08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