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精選9篇)

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精選9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精選9篇)

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 篇1

最近在讀於永正教育文集《我怎樣教語文》。這本書包括了序言《人生留痕》以及第一輯《語文教育應該為學生留下什麼》第二輯《教語文,其實很簡單》,第三輯《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裏》,第四輯《關於作文教學》和後記六個部分。它告訴我們在教學中是老師配合學生,不是學生配合老師,教學相長,要有語感,更要有責任感。語文教學要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也要學習導入,解詞,造句,寫話,朗讀的教學藝術。作文教學要教學生會觀察,更要會想象。

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閲讀教學中寫的訓練藝術》這篇文章。文章指出:“閲讀教學中的寫的訓練,不遊離於課文之外,使它成為閲讀教學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我想這是藝術性的更重要的方面。”文中寫道:“續寫,不只是情節的延伸,而且是主題的昇華。”又如文中所説的“還有一種寫的訓練,既不是化抽象為具體,也不是課文故事情節的續寫,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補寫’。”不僅這樣,在閲讀教學中還可以讓學生遷移運用,進行寫話訓練(也就是作者所説的“造段”)在文末作者這樣寫:“我教每一篇課文都儘量安排寫的訓練。‘學理如築塔,學文如聚沙。’正因為如此,在語文教學上,我信奉周德藩主任常講的一句話:‘一課一得,得得相連。’得多了,連在一起,便會形成氣候,形成語文能力。語文培養的是學生聽説讀寫的能力,但卻是有所側重的。“聽説”最終是要為“讀寫”服務的。學生在學校裏學習的是規範的書面語言,所以要繼承古人的“熟讀,精思,博覽,多作”的經驗。我們在平常的閲讀數學中,大多隻關注讀懂課文內容,卻很少關注學生的寫話訓練。或是隻在寫作單元或口語交際課和課後習題中設計了寫話訓練時,才會讓學生進行寫話。平時學生動筆的機會較少。導致學生在寫作時無話可寫,缺少寫作技巧。或者因為學生的體會不深刻,作文表達的情感和立意不深。

讀了《閲讀教中寫的訓練藝術》,我明白了在每一篇閲讀課文教學中都可以設計一些寫話訓練,讓學生根據課文情境寫人物對話,狀物,寫景,寫事。學習寫作方法,積累寫作素材。在這樣長期的積累下,學生的寫作能力一定會得到提升。

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 篇2

這本書是於永正老師從教五十多年來對教育觀、語文觀、學生觀,們從各個角度認識語文教學的真諦,瞭解語文教學的規律,進入簡單高效的語文教學之門。讀完此書,我頗有啟發和感觸。

讓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本書的第二輯《我教語文,其實很簡單》。於永正老師在文章開頭寫到:“實踐使我知道了教語文其實並不那麼複雜,就是教學生紮紮實實地識字、寫字、讀書、作文。我就是這麼教語文的,而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教學生寫字,老師要是喜歡寫字,對書法略知一二……教學生讀書,老師要是喜歡讀書,會讀書,能讀出課文奧妙之所在;教學生作文,老師要是能寫點文章,知道一點寫作知識,那麼,教語文就更不難。”如果説在過去,當看到這樣的觀點時,我會毫不遲疑地反對。語文千頭萬緒,知識繁瑣,一篇課文字詞句段篇哪一方面不得顧及?上一節語文公開課,教學設計需下很大功夫,哪怕一個字、一個標點都得推敲琢磨,教語文怎麼可能很簡單?這幾年,不斷地接受新的課改理念,參與語文課題研討,嘗試語文課堂的改革,也確實在自己的思想上產生了巨大轉變,更是認同了這樣的觀點。

永正老師認為,教語文概括起來就是四個字:多讀多寫;教學生多讀書,培養學生閲讀的習慣,只要抓住“讀寫”兩條線不放,即按照教語文的規律去做,誰都可以把語文教好,誰的學生都會有好的語文素養。讀什麼?就是讀書,大量閲讀課外書,從孩子識字起就開始閲讀,並在閲讀中識字,讀經典、誦美文、背詩文、儲備語言。學會多種閲讀方式,默讀、朗讀、精讀、泛讀、跳讀等。寫什麼?就是寫字、寫作文,寫一手漂亮的鉛筆字、鋼筆字、毛筆字,宏揚傳統文化。寫作文訓練從一年級就可以開始進行了,低年級寫話,中高年級寫段、寫篇。而且要做到大量讀寫,讀寫結合,這就是學習語文的規律。從這一角度來看,語文課真的很簡單,只要我們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課標語),抓住“讀寫”兩線不放鬆,就能把語文教好,學生的語文素養就能提高。

讀書跟做任何事情一樣,良好的習慣是基礎。而好習慣的養成是在平時的訓練中實現的,教師在這當中要對學生嚴格要求,做好監督和檢查。要求學生在上新課前必須預習,預習要做到讀懂詞句,初步理解課文,並提出問題。如果教師的指導和督促到位,持之以恆,學生定能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我們應變“教課文”為“教語文”,要以課本為例子,指導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和語文方法,引導學生讀更多的文章,而不是把課文的內容當做教學的主要目標。現在我們程永麗名師工作室正開展“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的課題研討,正迎合了這一思想,也正是體現了“簡簡單單教語文”這一理念。

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沒有了興趣,再大的誘惑也起不了作用。”因此,我們平時要重視對學生讀書的引導,注意激發他們讀書的興趣。在孩子們成長的黃金時期,一定要讓他們多背誦、多積累。“少年之記,如石上之刻”,孫雙金老師總結説:“12歲以前的語文是童年的語文,積累的語文,種子的語文,經典的語文,綜合的語文;是不求甚解的語文,是逐步的語文,是為一輩子奠定的語文。”這給我很大啟迪,我們借專家的研究,實踐自己的教學,簡簡單單教語文。用活動 吸引學生就是個好辦法,我們除了引導學生讀好課文外,還應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 展各種有益的活動,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讀於永正老師的《我怎樣教語文》,感受最多的還是那句話:少做題,多讀書。語文教學最大的成功,應該在這裏。

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 篇3

鑑於女兒語文成績不盡如人意,暑假期間,我特意去書店挑了一本書————於永正老師的《我怎樣教語文》。回家之後,我從頭至尾細細看了兩遍。於老師文中提到的語文教學的觀點講得非常在理,其中有關朗讀和錯別字的論述我最感興趣,因為這兩個問題困擾我已經很久了。

語文的本質,説到底無非是讀和寫。讀既包括默默地閲讀,也包括大聲地朗讀。於老師説,語文教學的“保底工程”,就是每個學生都能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連學過的課文都讀不流暢的學生,語文水平百分之百的低下,原因很簡單:因為他的語感不好。文中於老師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叫楊鳴的男生剛轉到於老師班時,語文水平很差,一個長句子他要分三次才能讀完。後來,於老師給他佈置了一項家庭作業————每天讀課外書,要大聲讀,每天堅持半個小時。不到一年,大見成效。楊鳴在班級作文比賽中獲得了二等獎。於老師還舉了個例子,他説,他看《夜幕下的哈爾濱》一書,遠遠不及聽王剛朗讀這部長篇小説感受真切,因為王剛把這本書讀活了。

聯想到女兒的朗讀情況,我不禁汗顏進而惴惴不安起來。每次看她讀課文,不是加字、減字,就是讀錯字。每當這時,我都會生氣,但同時又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白紙黑字、清清楚楚她就是讀不準確呢?現在我才明白,原來這是她平時課文讀得不多,課外書看得太少,語感不好造成的。

為什麼學生一個字一個字地默寫,錯別字不多,一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運用字詞時,就會寫出成串的錯別字呢?為什麼好多別字,雖經老師多次糾正,仍頑固地反覆出現呢?於老師認為,主要是小學生的字學得多而且快,而實踐太少的緣故。面對這個問題,他一方面教育學生看書寫字時要細心;另一方面則採取了聽寫的方法,即每節語文課都利用五六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聽寫幾句話,這些句子中含有學生易錯易混淆的字。如:他讓學生聽寫“我坐在座位上看書”、“戰士們像猛虎一樣衝向敵人的陣地”“屋外面鬼子的腳步聲越來越近,村民們急忙鑽進地道”等等,其中“坐座”、“象像”、“近進”都是學生易混淆的字。每次聽寫完了,同桌之間互相檢查,允許爭論,實在拿不準的,向書本或老師請教。這樣得出來的正確答案,印象特別深。顯然,用聽寫糾正錯別字不失為一種簡易高效的好方法,這在我們教學生以及自己小孩時都能用得上。

以上是我對這本書的一些淺陋的看法,但願能給自己,也能改大家帶來些許的啟迪和幫助。

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 篇4

陽光灑在身上,在這個漫長的冬日,我翻開了葉聖陶、夏丏尊兩位先生的《我怎樣教語文》,我應該怎樣教語文?帶着疑問,細細品讀……

還未品讀,封面上的文字“深入淺出的大師經典,歷久彌新的語文教學實用心法”就已讓我非常期待。《我怎樣教語文》這本書精編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和夏丏尊多年教授語文的心得,從教學指導、閲讀方法、寫作教學和寫作提升四個方面,系統展示了教育大師的語文教學方法和技巧,解答了語文教學實踐中的根本問題。比如,語文教學應該有怎樣的理念、閲讀是什麼、怎樣閲讀、寫作是什麼、怎樣寫作等。教學案例豐富詳實,為我們一線教師提供了精闢而實用的指導。

書中的教學實例雖然大多取材於三四十年代的語文教學內容,但所講的有關教學理念具有很強的前瞻性。書中沒有艱澀難懂的文字,大多是像拉家常的一樣話語,可讀了卻讓人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許多不曾明白的或者困惑的問題突然之間在此找到了答案。大師的語言,三言兩語便能切中肯綮,便可指點迷津。

葉老在文中強調,“學習國文該認定兩個目標:培養閲讀能力,培養寫作能力”。作為教師的我們,深刻的感覺到現在學生缺乏的就是閲讀能力。多多閲讀,多多寫作。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多鼓勵學生閲讀各類書籍,讓學生隨時動筆,課後的小練筆,寫日記,寫信,寫筆記,寫自己種種想要寫的。葉老在文中説到“在課堂裏教語文,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閲讀”,我就想着在課堂上要多指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引導和啟發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能。

《我怎樣教語文》第一章第一篇是“認真學習語文”。葉老對語文怎樣教,如何學這些非常現實的問題,在鞭辟入裏的教育經典論述中對此做出了本真、樸素但最根本的明確闡述。這一篇文章共有5個小標題。分別是:學習語文很重要、對學習語文要有正確的認識、學習語文不能要求速成、學習語文要練基本功、認真不認真,是學得好不好的關鍵。所講內容其實就是學習認知、學習要求和學習態度三個方面。告訴我們,語文學習就是兩個方面:閲讀和寫作,前者是吸收,是進,從外到內,後者是表達,是出,從內到外。無論做什麼工作都是經常需要吸收和表達兩件事。

“學習語文目的在於運用,就要養成運用語文的好習慣。”“習慣是從實踐裏養成的,知道一點做一點,知道幾點做幾點,積累起來,各方面都養成習慣,而且全是好習慣,就差不多了。”“一定要把知識跟實踐結合起來,實踐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導實踐的作用。”

學習語文要練的基本功有四:識字寫字、用字用詞、辨析句子、文章結構。所有的要求是“正確”,字要念得正確、寫得正確熟練、用詞用得正確貼切、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關係要合理正確、文章思路要清晰。還強調:“要多讀,才能廣泛地吸取。要多寫,越寫越熟,熟極了才能從心所欲。多寫,還要多改。”

學習語文要樹立正確的態度:認真。“認真”是我們任何時候,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的一種態度。我們經常説:只要你認真了,再差都會有進步。這裏的“認真”,是真的認識到踏實學習的重要,是真的做到從學習的每一個細節入手,是真的養成了積累的一點一滴知識的良好習慣……認真朗讀,認真聽課,認真書寫,認真寫作,認真説話,認真積累……所有的“認真”加在一起,就是美好的語文人生,温暖的學習人生。

葉聖陶、夏丏尊兩位大師的這些語言淺近,語氣温和,娓娓道來的深刻見解和真知灼見,對我的語文教學有極大的啟發作用。

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 篇5

很多從教多年的小學語文老師或許都思考過同一個問題:應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或許你會説,不就是教孩子字詞、理清文章脈絡、理解課文表達的思想嗎?這樣回答我不能説完全錯誤,但至少可以説這樣教語文千篇一律,沒有完全抓住語文教學的根。而要達到這一目標,不妨讀讀於永正老師的《我怎樣教語文》這本書,那麼,你一會進入語文教學的新境界。

這本書分為四輯,於永正老師分別從語文教育的根本、怎樣教好語文、語文課的亮點和作文教學四方面,把自己對教育、語文教學的實踐和感悟兩方面結合起來,用真實的教學案例,讓讀者一步一步瞭解他的教育觀、語文觀和學生觀,啟發老師如何更好地留住語文教育的根本,是一線老師踐行語文課程標準、提高教學質量、診治自己課堂弊病的一副良藥。

作為語文老師,應該時時刻刻思考一個問題,你的課堂給學生留下了什麼?於永正老師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語文老師應該留給學生的是豐富的語言材料、較好的語感、流暢的表達、濃厚的語文學習興趣和良好的閲讀習慣。這就是語文教育的根。要落實這些,首先要善待學生,尊重呵護學生,點燃學生心中的夢想。因為每個學生都不是盛知識的容器,他們是“人”,人需要尊重,需要愛的呵護,需要鼓勵,需要健康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所以我們老師首先要有人文性,而且這種人文性要大於書中的人文性,做到這些,就是語文教學的最大成功;其次就是努力開發自己的課程資源,抓住讀和寫,手把手地教,實打實地教,守住語文教學的“規律”,如寫字的規律是描紅、仿影、臨帖,朗讀的規律是“跟我讀”,作文的規律是“讀寫結合”,總之,就是要做到熟讀、精思、博覽、多做。因此,語文老師要有“書寫、朗讀、表達”等較好的基本功,要有書法、音樂、美術、舞蹈等方面的藝術細胞,這樣的語文教學才會充滿靈性,才是完整的語文教學。

於老師之所以把“守住語文教學的規律”叫得這麼響,是因為我們當前的語文教學存在問題,一是講得多,讀得少。這從我們平時的聽課中就可以看出來。隨着課程改革的推進,我個人感覺,很多地方的課堂改革已經和課程改革的根本脱了節,帶上了一些個人特色,比如,學生進入三年級,課標要求開始學習默讀,但並沒有説要輕視朗讀,一些老師的課堂,默讀已經佔了主角,也有的地方讓學生默讀完一遍課文,就開始學習生字詞語,理解並體會文章的內容和思想。從頭至尾,老師的講佔據了學生大量的讀書時間。那麼如何避免這一現象重蹈覆轍呢?著名教育專家斯霞老師指出,“小學語文一定要注重朗讀。在朗讀中去理解詞語的意思。理解課文的意思,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有些詞語是很難講清楚的,要靠朗讀去意會。”這是我從本書中收穫最大的一點,雖然於老師沒有直接説明朗讀的好處,但是通過查閲資料,我進一步知道了朗讀的很多好處,它有利於身體健康、培養語感,並形成對語言敏鋭的感悟力,大大提高語感素質。再次,朗讀有助於學生強化記憶、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對學生進行美的薰陶,還可以避免睏倦和思想開小差。

如此重要的一個技巧,為什麼會被許多老師忽視呢?原因之一是一些地方的改革方向與課標脱節,而另一個原因則是老師個人的素質問題。記的那是一次校鄉交流課,我在鄉下的一所學校執教,可是讓學生齊讀課文時,班級裏出現的卻是整體唱讀的聲音,學生不會停頓、沒有抑揚頓挫,更談不上感情了。由此可以看出,老師的讀存在很大的問題,一是沒有針對學生的問題及時整改,二是老師本人可能不知道該如何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所以,朗讀技巧的學習是提高老師個人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老師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多聽著名播音員的播音、名家朗誦等,通過各種渠道提高自身素質,這樣才能像於老師説的——讀出人物的輪廓、讀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讀出人物身份和性格等,讓自己的語文課堂也有“亮點”。

平時我們上公開課,遇到生疏的學生,都害怕學生不配合自己。於老師告訴我們,其實我們的想法是錯誤的,課堂上應該是老師配合學生,幫助學生學習,尤其是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學生,教師更應該“配合”他們,用耐心與和藹的態度啟發點撥他們,真誠地鼓勵他們,這種配合,進一步説就是對學生的愛,對語文教學的熱愛,是“俯首甘為孺子牛”服務於學生的大教育觀。當然,光愛學生還是不夠的,愛要建立在課前“備學生”的基礎上。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徵、思維特點。教材中哪些地方要講,哪些地方要點撥,哪些知識要補充,哪些方面要拓展,都要細細思考。同樣是背誦、朗讀,學困生達到什麼程度?設計的課堂提問難易是否適度?甚至連哪些問題由學困生回答都應該考慮。對全體學生的關注,在備課時就要胸有成竹。

在於永正老師看來,教語文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精講、多讀、多寫,引導學生養成讀寫的習慣。他把四十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凝成了一句話: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這是於老師一生的經驗總結,也是整本書重中之重的地方。融入“五重”的語文課堂,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了學生的特長,改變了對“差生”的看法,所以,每一個學生在他的課堂上感受到的是快樂,而且得到了應有的進步和發展。那麼,五重教學的核心點體現在哪裏呢?

重情趣是告訴我們,教師的課堂要多一些人文精神,即少些包辦,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導,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一句話,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要把學生培養成人。情趣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對學生有情,二是對語文教學有情,上課有情。只有充滿情趣的課堂,才能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古人云:“文貴自得,書忌耳傳。”凡是告訴的東西,都比不上自得的好。重感悟的過程,一定要遵循一個規律,讓學生多讀多想,在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品味賞讀、微觀探究,這時候,是最能考察一個老師個人素養的時候了。注重積累,不僅包括學生語言的積累,還有生活的積累和感受。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多讀多背,豐富學生大腦中的“心理詞典”和“詞條”,為學生的理解和情感成長做好鋪墊。而由讀到寫的遷移,則要先從仿寫開始。從小的方面説,根據課文進行片斷仿寫,如寫一段話,寫人物的外貌,寫一段場景,寫與課文結構相同的一段話,用幾句話把課文的意思概括一下等。從大的方面説,仿寫整篇文章的寫法、表達方式等,這些讀後的遷移訓練,都會為學生的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以上四點都要在學生良好習慣的前提下完成,因此我們在平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讀書筆記的習慣、遇到生字查字典的習慣等。要少一些分析和講解,以防學生養成過分依賴教師語言的習慣,從而通過反覆的練習和實踐,學會運用語言。

於永正老師在教語文上也有很多小竅門,比如如何幫助學生少寫錯別字,處處留心皆學問、教學相長等。“蹲下來看學生”讓他的課堂充滿了幽默和微笑,他用自身紮實的語文基本功底,在聽、説、讀、寫、書等方面為學生做出了典範。他的課,堂堂有亮點,節節有光彩,或朗讀、或導入、或關鍵詞句的解析、或指導學生的書寫,都能贏得學生的佩服、尊敬與愛戴。在他的引領下,學生在閲讀中鍛鍊了寫的能力、讀出了人物的身份、性格、年齡和思想感情,讀寫結合真正落到了實處。

“好文章是做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於永正老師的這句話,不但是他作文教學的總結,也是他語文教育思想的精髓。他的作文課,隨閲讀教學之風悄然潛入孩子們的習作,又從生活的源頭活水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既有“潤物細無聲”的細膩,又有“絕知此事要躬行”的厚重。讀此書,你會大徹大悟,好課堂、好語文老師,必須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像於永正老師那樣躬身實踐,那麼,你的課堂也會更加鮮活、更具有感性。

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 篇6

這學期,學校給我們語文老師配備了《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這不同於以前讀的其他書,讀下來,對於語文教學的觀點,很有感觸:

(一)寫好字

識字與寫字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打好這個基礎,對於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至關重要。於老師抓住這個基礎,紮紮實實地教小學生識字和寫字。在我們學校,這一點是非常重視的。每天都有三十分鐘的寫字課,但是,在我的寫字課中,還是不夠嚴謹。只是寫出了字,沒有教出恆心與堅毅的品質。郭沫若説:“培養中小學生寫好字,不一定要人人成為書法家,總要把字寫得合乎規格,比較端正、乾淨,容易認。這樣養成習慣有好處,能夠使人細心,容易集中意志,善於體貼人。草草了事,粗枝大葉,獨斷專行是容易誤事的。練習寫字可以逐漸免除這些毛病”。是呀,練字不單單是把字寫好,更能培養一個人好的品質。寫字和育人是密不可分的。

於老師在書中舉到了教孩寫字的例子,反思對比我自己的寫字教學,我覺得我自己沒有像於老師教學生那樣細緻。一堂課中的寫字指導之後,對於學生寫字本上寫得不好的字都有點出來,都要讓孩子達到規範寫字。

(二)讀好書

於老師非常重視朗讀,他説:“一切講解在朗讀面前都是蒼白無力的”。在朗讀教學中,於老師是這樣做的,拿到一篇課文先備朗讀,散文要讀出意境,詩歌要讀出韻味,童話要讀出情趣,説明文要讀得明白,課文中的對話要讀誰像誰,教朗讀的規律是什麼?是“跟我讀”是讓學生聽老師讀,跟老師讀。老師讀不好,反覆聽別人的錄音也可以。特別低年級,老師必須領讀。要讓學生從朗讀中愛上語文,讓學生因為朗讀有了悟性,有較好的語感。以前全班齊讀課文,總是有氣無力的讀,而且拉着長音。現在每學一課,我會領着學生讀,讓學生跟着電腦上配備的錄音讀,反覆的讀,既讀出了美感,又讀懂了課文。學生能讀得入情入理,課堂則會充滿情趣和靈性。

我發現:自己離一名好老師還有好遠的路要走,在今後也要做一個愛讀書的老師。

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 篇7

早就聽説過於永正老師的大名,只是還沒有讀過他寫的書。初拿到他的《我怎樣教語文》這本書,我就被封面上的照片所吸引,他笑容可掬,雖已滿頭華髮,但身上散發出陽光、親切的氣息,那是洗盡鉛華後的泰然自若。

他的文字如淙淙流淌的小溪,平和清麗,時有山泉相和,時不時在心靈之中激起幾朵浪花,讓我不得不停下來反省自己。我雖在教學生涯中走到第九個年頭,上過無數節語文課。但對於怎樣教語文,仍是出於懵懂無知的狀態。讀於永正老師的文字,讓我感到慚愧的同時,也吸納着豐富的營養。

這本書分為四個章節,分別是:語文教育,應該為學生留下什麼;教語文,其實很簡單;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裏;關於作文教學。

那麼,語文教育應該為學生留下什麼呢?一個個方塊字?詞語?課文?故事?於老師認為,語文教育不能只盯着“語文”,還要盯着“人”。語文具有人文性,教師本身也具有人文性,把人文性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點燃心中的夢想,使學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

歸根結底,小學語文根植於聽説讀寫和良好的習慣,這些是語文教學中的“常”,“讀”和“寫”更是“常”中之“常”。讀不僅僅是讀課文,還要讀大量的優質的課外書。朗讀是小學語文的法寶,於老師一再強調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老師備課時要讀,課堂上要引導學生讀,由讀流暢到讀出感情再到有自己的感悟。於老師列舉了很多課堂上的例子,無論是學生詢問關於詞語的意思,還是句子的意思,於老師都會拿出他的法寶,引導學生讀,結合上下文去讀,一遍不行,兩遍……只到學生理解為止。這就是於老師的高明之處,他不慌不忙,不着急給學生説出答案,而是引導和等待。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啟發學生讀一讀,再讀一讀,自然而然的便理解了。還真應了那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結合我的課堂,引領學生讀的少,讀的不到位,上課時太着急,沉不住氣,引導時沒有方法,唯恐學生不明白,講解的難免會多一些,拓寬學生思維的時間就會少一些。這樣看來,真是做了不少無用功。

於老師提出了五重教學,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重情趣即是以情感人,理在其中,少理性,多情趣;重感悟即是老師留給學生自己讀書、領會的權利;重積累不僅指語言的積累,還包括生活的積累和感受。正如語文教育家張慶先生所言:“學理如築塔,學文如聚沙。”“學語文好比在天上布雲,雲布得越厚,雨下得越大;又好比在口袋裏攢錢,錢攢多了,就不愁花不出去。”重遷移即運用,即是孔子提出的“學而時習之”,知識要學以致用,才是活的。讀和寫的遷移至關重要。重習慣包括學習習慣和運用語言的習慣。學習習慣也即是養成邊讀邊思,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這些習慣的養成將使孩子受益終生。

其中的微笑教學、幽默、示範無不體現出於老師的教育機智和教育智慧。這些都是我在今後要注意和不斷修煉、改進的地方。

於老師認為語文教學的亮點在朗讀上,教師的朗讀和學生的朗讀都可能成為教學中的亮點。並引用張田若先生的話:“語文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一節課,師生所能讀得入情入境,這節課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

於老師還談了導入的藝術、解詞的藝術、低年級造句訓練的藝術、閲讀教學中寫的訓練藝術等,於老師結合自己課堂上的事例,似是在侃侃而談,一個個小小的事例中藴含着於老師大大的智慧,於老師不僅愛動腦,而且愛動口。

説到於老師的.動口,基本上都是“誇口”,逮着學生的優點使勁誇,小題大作的誇,誇的學生樂滋滋,信心滿滿。

在作文教學中,於老師就大量運用他的誇功,對作文寫的好的學生誇,對作文中有幾個詞語、幾句話寫的出彩的學生誇,對於上一次寫一句話,這一次寫兩句話的學生更是狠狠的誇。“良言一句三冬暖”,喜歡被人誇獎是人的天性,小孩子更是如此,於老師正是抓住了這一點,誇的學生勁頭十足。

於老師除了誇學生,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付出的行動。他認為小學生之所以在作文中説假話,是教科書和老師的要求不當造成的。比如題目中動不動出現“有意義”“難忘”“有趣”等字眼,讓學生無從下手,只好胡編亂造。他親自示範,寫下水文成了他引導學生寫作文的法寶,從身邊的一草一木,風土人情寫起。從他兩次抱花讓學生觀察,把妻子買的禮物拿到課堂上讓學生觀察……我分明看到了一個對教學愛到如痴如醉,童真可愛、憨態可掬的師者形象。他有些匠人的精神,大師的風範。

讀完這本書,如瓊漿在喉,甘甜爽口,久久回味。感覺於老師就在我們身邊,那樣親切、慈愛的召喚着愛的迴歸,讓我們看到語文就在我們的手邊、腳邊、在我們的語言中,在我們的筆尖下輕輕流淌着。召喚我們用一顆柔軟的心感受,用愛心滋養,用耐心守候,靜待花開!

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 篇8

這段時間在讀於永正老師的《我怎樣教語文》這本書,時至今日,已經讀完,在這本書的開篇,於老師所説的"人生要留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看到了他對寫作的執着,優秀的語文教師一定要懷有"作家夢",就如於老師一樣。用他的話來説"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自己寫教學隨筆,寫教學反思,寫"下水文",指導學生寫作,並且隨時隨地他都能發現寫作的素材,並且很好的利用,引導學生寫作。他經常開玩地説:"寫,讓我變成了一條獵狗,睜大眼睛看世界,張開鼻孔嗅四周,豎起耳朵聽動靜。幹什麼呀?搜尋生活中的真、善、美!"

我看到他對讀書的執着,他教的每一篇課文,在課堂上,除了讓每一個孩子讀好每一篇文章外,還引導學生讀課外書,做讀書摘錄。他自己也大量閲讀,堅持閲讀,讀出人物的年齡,説話的語氣,此時的心情,甚至讀好標點符號。

他留給我的還有他對教育的執著。他始終秉持着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以他的課上得很有意思,他的課堂就是孩子們所喜歡的課堂。他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他就是孩子們最喜歡的老師。於老師自己説道:"和孩子共處時間長了自己便成了孩子",五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他把自己教成了一個孩子。他時時告誡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曾經是孩子。

能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教育問題,這是教育成功的根本,顯然於老師是成功的,他對教育的種種執著都源於一個字"愛":他愛教育事業,愛語文,愛孩子!他給我們留下了的這個大大的"愛"字,時刻激勵着無數的語文人。

讀於老師的這本《我怎樣教語文》,給我留下了更多的思考,讓我明白了怎樣讓人生留痕。

一、腳踏實地地做

於老師説:"好文章是做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都説實踐出真知,讀於老師的《我怎樣教語文》後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對於我們的語文教學,我們要腳踏實地做,不得有半點馬虎。面對那幾十個嗷嗷待哺的學生,我們要認真教學,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因為"一日難再晨",她們擁有着人生最美的年華,理應接受實實在在的知識,對於課堂,我們不能有半點虛假,要讓孩子明亮的眼眸裏看到真善美。對於備課,不能有經驗主義,經歷的不同、年齡的不同、知識積累的不同,對相同的文本也會有不同的理解,深層次的理解。

二、簡簡單單地教

看於老師的課堂,簡單到倆字"讀寫",把書讀好,把字寫好,把文章內容揉碎了教給學生,學生能深入把握文本內容。我們平時總想着自己的課堂上有"亮點",於是大談與文本相關的寫作背景等等,卻忽視了文本本身內容。就如北大教授漆永祥所説的,教師就一節課所講內容應該重點突出,將關注點放在文本內容上,而不是其他。

於老師所説的簡單教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葉聖陶先生説:"閲讀教學就得讀。"張田若先生説:"閲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看來缺少了"讀",對一篇文章的學習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了。張田若先生説:"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首先看全班學生是否把課文讀熟了。"學生讀的情況更多在於老師的指導,很多時候,很多老師都做不到這一點,當然包括我自己。因為迫於教學成績的壓力,過多的研究做題策略,反而忽視了語文最基礎的東西,總是覺得光"讀"怎能出彩?殊不知,"讀"是需要真功夫的,是需要充足時間的,是需要真正"以生為本"的。

於老師説,總之,語文教學的亮點在"語文"裏,再説具體一點,是在"字詞句段篇,聽説讀寫書"裏。字詞句段篇,聽説讀寫書不正是語文所應該教和學的內容嗎?這也是語文教學的"保底工程"呀!所以亮點就是基本保底的部分。

寫到這裏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學,之前對於一篇文章的開頭總是用過多時間放在背景和作者介紹上,以為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思想內容,仔細想來,這樣難免會譁眾取寵,容易誤導學生,將他們的注意力遷到文本之外,以後要將更多講解放到文本本身上,更適應學生所需,教學目標也容易實現。

三、堅持不懈地思

於老師説:"我多年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寫反思。多則長寫,少則短寫,不可不寫。"反思的過程是又一次對自己教學的梳理,是對自己課堂得失的總結,是對自己專業化成長的提升。但是我們在上完課後,很多時候有思沒寫,或者是上過不思。希望以後自己也能用筆記錄下思考,在思考中進步。

輕輕合上這本書,於老師的話又在耳邊迴盪"人生留痕".也希望自己踏踏實實做事,認認真真做人,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能有更大的收穫,讓自己的人生不留遺憾!

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 篇9

《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這本書,從家裏拿到學校,再從學校拿到家裏,只要有點空閒,便認真讀上幾頁。於永正老師倡導“教語文,其實很簡單”,但我們都知道所謂“大道至簡”,只有真正掌握了語文教學的規律,才能達到“簡簡單單教語文”的境界。於老師的書風格亦是如此,平實的文字娓娓道來,所説的道理卻切中要害,引人深思。猶如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向晚輩逐條敍説,希望能給後者以真切的幫助。

印象最深的是這句話——我不斷告誡自己:不要忘記自己曾經是孩子。一想到孩提時的我,我對學生就會多一份尊重、理解和寬容。我會對學生交出這樣一張“名片”——“名片”的正面寫着兩個大字:微笑;下面書寫着三個關鍵詞:尊重、理解、寬容。“名片”的反面寫着兩個大字:負責;下面也書寫了三個關鍵詞:嚴格、頂真、耐心。微笑真的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名片,何況是對於這6、7歲的孩子。但是我覺得這方面我做的真的不夠,班裏孩子也多,特別是講課時,我總是急於想把自己備好的課都教給孩子們,孩子小有時會坐不住,我就有點急躁,總忘記微笑這件事,但吵的效果又是比較差的,形成了惡性循環。每每下課,我總後悔自己怎麼又忘記了微笑,下定決心下次務必換種溝通方式。

我要記住的第二句話:失敗是成功之母。”的説法,對於孩子來説並不適用。對於孩子來説,更恰當的説法是“成功是成功之母。”是成功給了孩子動力,是成功激發並維繫着孩子持續不斷的學習興趣。對於孩子來説,成功來自哪裏?很大一部分來自老師,來自老師的激勵。所以,誇獎孩子、激勵孩子,這是老師應有的善舉。

於老師給這樣一個語感不好的孩子的家長開出的“藥方”:從今天開始,您的孩子必須完成一項家庭作業——讀課外書。您要為孩子多買點好書,例如國內外著名童話,專為青少年改寫的古典名著,等等。總之要有一定情節的,這樣能引起孩子的讀書興趣。要出聲讀,不是默讀。每天堅持讀半小時。累了,聲音可以輕一點。什麼時候發現您的孩子讀書很流暢了——特別是讀從來沒有讀過的文章——這就告訴您,他的語文水平上來了。開始,沒有興趣以前,可以強制他讀,時間可以短一點,比如説十分鐘、二十分鐘。是啊,不能只教一本語文書,課外書是很重要的教學資源。靠讀書長大的孩子,生命有根!有“根”的孩子才有後勁,更不怕考試。

繪本是一種用比較直觀的圖畫和簡單的文字講述故事的書,喜歡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利用繪本很容易激發孩子的閲讀興趣。我選擇了很多適合他們現在閲讀的繪本,每人一本繪本,每人一張讀書清單,讀過的繪本讓家長在讀書清單上面簽字,每月彙總一次,評選出本月的閲讀之星。現在孩子們形成了換書習慣,直接自己換書,中午一次下午一次。現在孩子們逐漸養成閲讀的習慣,識字量明顯變多,學習語文的興趣更濃。

標籤: 精選 語文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xmow8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