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成為我自己》讀後感1200字

《成為我自己》讀後感1200字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成為我自己》讀後感1200字,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成為我自己》讀後感1200字

很喜歡看歐文的心理故事書,這一本自傳讀完之後卻沒有以往讀完之後的心情澎湃,怎麼了?

這本書讀了兩遍。第一遍是一章一章慢慢讀的,大概讀了一個月。休假的時候帶上書,把自己喜歡的章節又精讀了一遍,想找到自己沒有重讀一遍衝動的原因。

書裏面有很多討論死亡的問題,作者八十歲的高齡寫自傳,死亡焦慮是不可避免的問題。我回避這個問題。迴避死亡是人之常情,死亡更是中國人的禁忌。不知死,焉知生?即使從小就經歷親密關係的逝去,即使身旁躺着一個定時炸彈(慢性病人隨時急性發作導致死亡),我仍然逃避死亡這個話題。讀完整本書之後我才讀序言,這是我的讀書習慣,不願意讓他人的意見影響自己的讀書感受。序言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説的“人只有感受到恨的時候,才是完整的,才能真正成為人。”而我,從小的乖乖女,從來沒有表達過恨。我可以恨我的姑姑嗎?她總是貶低我的媽媽不會做家務,貶低媽媽把我教育的又笨又傻。我怎麼能夠恨她呢?沒有姑姑的收留,我根本不可能回到北京讀書;沒有姑姑的照顧,我根本不可能當上醫生(姑姑填報的高考志願);命運已經用“早逝”懲罰了她的聰明。我可以恨我自己嗎?今日凌晨夢到媽媽了。夢中的媽媽在冬天穿了一件襯衫,我急得大罵媽媽不顧冷暖會感冒的。這是媽媽活着的時候我們常見的場景,同樣執拗的媽媽與我之間矛盾重重,所謂的矛盾不過是穿衣吃飯的生活瑣事,而我總是對她的生活指手畫腳想處處管着媽媽。媽媽因為腦部多次手術的病史而不能用流利的語言反駁我,經常急得對我説“我是你媽還是你是我媽?”我恨媽媽活着的時候衝着她大喊大叫的`我。恨我自己讓我好崩潰。我可以恨我媽媽嗎?她在我六歲的時候就生病了,我的童年從此結束。我恨媽媽想把六歲的我留在北京,幸虧遺傳媽媽執拗的我大哭大鬧才隨他們登上返回東北的火車。媽媽一生不幸還用盡全力來愛我,我怎麼能夠恨她呢?我怎樣才能表達我的恨?

重讀《羅洛.梅》的章節。人生路上遇到精神導師是一個人的幸運。在自傳裏面有一張亞隆與羅洛梅的合影,合影的姿態與神情明白地告訴讀者學生與老師的關係。當時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選擇這一章重讀,當休假期間參加當年導師一手創建的協會會議,才知道斯人已逝,往事如煙。打動人心的人與事一定是讀者曾經感同身受的。真摯感情的流淌如小溪涓涓不息。亞隆説,他擔心他與逝去的人的場景只能留在他自己的記憶裏面會隨着他的逝去而永遠消失,其實他的導師留給很多東西給亞隆,亞隆也會傳遞他的思想與情感給他的弟子與子女。我們每一個的精神層面都是我們的祖先一代又一代遺傳給我們的。

重讀《媽媽及生命的意義》。西方心理學總有很多夢的解析。我今日凌晨的夢是這樣的“東北的冬天飄着小雪,穿着襯衫的媽媽騎着自行車帶着我回家。那時的我好像還是坐在前樑上面的小姑娘,但是已經知道照顧媽媽,告訴媽媽要穿上棉襖。然後我被國外的妹妹發微信的響聲驚醒,翻了一個身半夢半醒之間想到,媽媽回家就可以跟爸爸在一起了。”“媽媽和爸爸在一起”的話語好像有哪裏不太對頭,一下子驚醒了,徹底醒了過來,媽媽已經離開我四年有餘。記得十幾年前系統學習心理學的時候,無論是精神分析還是行為療法,都寫了很多讀書筆記,分析了自己早年的生活經歷,分析了自己讀書結婚工作的內在動力,但是從來沒有涉及過媽媽。媽媽去世之後,往事如潮水般湧入我的記憶,對媽媽活着時候的苛求讓我寢食難安。

重讀《團體生活》。亞隆擁有一個完美的婚姻,他説他的婚姻是他最好的團體。但是我不明白為什麼他的三個子女都離婚了。亞隆説,在美國50%的人都會離婚;亞隆的妻子説,他的三個子女都再婚並且生活的很幸福。我還是質疑,是否亞隆與瑪麗蓮早年的太過拼搏,讓他們錯過了陪伴孩子的時間。看看周圍的人,那麼多的大師的子女都碌碌無為甚至每況愈下,難道不是大師們拼盡全力工作而沒有照顧好孩子嗎?這是否是典型的心理學疑病症?學習了心理學,就喜歡用心理學分析萬事萬物。感覺這是亞隆故意忽視的部分。

讀懂亞隆可能還是要從他的書裏面,這樣的自傳裏面,還原了一個普通的人,從猶太移民到心理大師需要走太久的路,卻像變臉一樣轉身成為了一個普通人。我們總是關注大師的成名之路,卻不真正想了解他的心理歷程。也許生活沒有小説傳奇;也許自己寫自己總是欲拒還迎猶抱琵琶半遮面,沒有那麼深刻,沒有那麼動人。

每一個人都想被看到,但是終其一生能夠被一個人看到終究是奢求。

標籤: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wem94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