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扶輪問路讀後感

扶輪問路讀後感

《扶輪問路》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籍,作者是史鐵生。分享了 扶輪問路的讀後感,來感受史鐵生的人生吧!

扶輪問路讀後感

扶輪問路讀後感1

“弱冠即扶輪,花甲猶問路。鋒芒頓而折,迷途深且固。曾問生何來,又問終歸處。蒼天不予答,顧自捉筆悟。偶成篇與章,任憑退與錄。但得一二錢,隔街送藥鋪。錢本不足惜,命亦如擺渡。方信有神恩,遊心需乘物。修行復修行,永恆復返復。”

對於“扶輪問路”,史鐵生説這不僅僅是有個叫史鐵生的傢伙,扶着輪椅,在這顆星球上詢問過究竟。也不只是説,史鐵生——這一一處陌生的地方,如今已經弄懂了他多少。更是説,譬如“法輪常轉”,那“輪”與“轉”明明是指示着一條無限的路途——無限的悲愴與“有情”,無限的蠻荒與驚醒……以及靠着無限的思考與祈告,去應和那存在之輪的無限之轉!

其實,旁觀者清,對於《扶輪問路》這本書的總結,終歸還是史鐵生對世事、對生活、對社會的一些現象的看法。從這些文字的表達中,我對他的一些觀點非常贊同。當然,也會常常出現不明白的地方,若非這些不明白,我倒會覺得這些見解不必寫成一本書,連我這些凡夫俗子都懂的道理,還需在書本上點明麼?

史鐵生説:“我的生命密碼根本是兩條,殘疾與愛情。”

對於愛情,他説是追求喜歡與愛二者兼備,而喜歡與愛又是不同的。喜歡是看某物好甚至極好,隨之而來的念頭是:欲佔有。而愛,則多是看某物不好或還不夠好,其實是盼望它好以至非常好,隨之而得的激勵是:願付出。

也許是心智還尚小,看這話只覺得霧裏看花,迷迷糊糊。不過卻是實實在在將喜歡與愛分得清清楚楚了。其中有段話:“以為愛你就不可以指責你,不能反對你,則會把愛者誤以為敵人。”這句話,我倒覺得可以從父母身上得到證實。為什麼天下的子女都會覺得自己的爸媽囉嗦,都希望爸媽能不要指責自己,能不要管着自己,我想是因為愛。

如果有一天,自己的父母不再約束自己,那麼,自己才是可悲的。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關心自己的人,才是蒼涼的存在。天下的父母之所以處處管着你,之所以允許你做這個,不讓你做那個,無非是因為他們希望你更好,反過來,是因為在他們眼裏,你是不夠好的,這就是書中所説的愛的表現嗎?

而喜歡,只是滿意、滿足、甚至再無更高的期盼,一味的滿意或滿足者若非傻瓜,便是“末人”的徵兆,愛卻是理想,是要使不好或不夠好的事物好起來,使有“超人”的色彩……

對於殘疾,史鐵生説他愛命運:“上帝創造了無限種命運,更是你碰上的這一種不可心,你就恨他嗎?設若那一種不可心的命運輪在了別人,你就會鬆一口氣怎的?此一處陌生的地方,不過是心魂之旅中的一處景觀、一次際遇,未來的路途一樣還是無限之問。”

可見,他將自己的處境視為漫漫人生的“一景”,對於自己的病,他在《扶輪問路》這一章節中説到:“坐輪椅竟坐到了第三十三個年頭,用過的輪椅也近兩位數了,這實在是件沒想到的事……”“我問過柏大夫:‘鄙人刑期尚餘幾何?’他説:‘閣下爭取再活十年’都是玩笑的口吻……”

而如今,十年已然大大超額了,他在向人們述説這段話時,並未表現出對人生的失望,更像是在述説一個故事,輕鬆的語氣讓人並不覺得壓抑。

我想,正是因為這份樂觀,才讓他走下了這段路。曾經聽過一個故事:一個人得了癌症,醫生如實地告訴他,所剩的日子不多了。這個人並未因此而絕望,反而用所有的積蓄去周遊世界。在之後的日子裏,他忘記自己的生命已走到了最後,每天都活在快樂中。死亡的鬧鐘準時敲響。然而,醫生卻驚奇地發現他的病正逐漸好轉,甚至他還有希望活下去。

當然,我相信很多人會明白這是個鼓勵人們樂觀面對生活的故事,但是有多少人會相信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我想,這就是我們低估了樂觀的力量。畢竟,史鐵生本身就是一個例子,他用自己撰寫着一部傳奇……

當然,《扶輪問路》並未只寫了這些,還有對“老好人”的解釋和分析;有對“迴歸自然”、“誠實與善思”、“‘自由平等’與‘終極價值’”等的理解與看法……

從他的筆下,我知道了愛情的本質,乃心靈戰爭的一方自由之地;明白了生命也分為兩種:一種叫做有限的身在,一種叫做無限的行魂。也終於瞭解了任何關節上都別自己忽略自己,不要堅定立場,而要堅定誠實,就這樣一直問下去,直到問無可問……

“投胎多不慎,老天未留情。弱冠身奪半,不惑腎回零……老妻孤且殘,何人慰其終?至此思情敵,私念鼓俠風。”

我想,史鐵生就是這樣扶着輪問人生路的吧?直到問無可問……

扶輪問路讀後感2

《扶輪問路》主要講述了史鐵生從21歲至今,經歷三十餘年的輪椅生活。同時凝結了史鐵生這兩年來的所思所想。文章的最後還有十幾首史鐵生所創詩歌,使他成為了一個具有大智慧的思想家。可惜,一個如此優秀的作家,上天卻安排他如此命運,後半生在輪椅上度過。但他並未把輪椅當作一個可怕的依靠,而且用心與它相伴,這就是史鐵生。

常常因為內心孤獨而感到沒有安全感,膽怯常常在心中徘徊,一個成功人的背後需要一顆堅定不移的心。而對那些深受本不能控制身體殘缺的人,積極,樂觀向上才是他們邁向幸福的萌芽,我深深被史鐵生所感動。他對命運的執着是任何人所無法替代的。也許,他也本是一個不起眼的居民,但在我心目中卻早已立下了不可磨滅的標準桿。生活再彷徨,再失意,因為有他的`提醒,我就永遠不會放棄。

生活帶給所有人並非都是最完美的,有缺陷的生命需要我們用心去彌補。學會像史鐵生那樣走進自己的生命。1972年的癱瘓帶給他的如此沉重的打擊。他曾暗下決心一輩子就在屋裏看書,哪兒也不去了。可是等到有一天,家人勸説把他抬到院裏的那一刻,他立即動搖,他被那青天朗照,楊柳和風的景色所深深吸引,這才真正步入生命正軌。還有很多名人曾遭遇不少困難,像貝多芬、劉偉,他們也沒就這樣放棄自己的生命,而是積極地去克服這些病難。他們走進他們的生命,用另一種方式去填充生命的殘缺、不完美。或許,這樣的結局才為完美的。

保爾柯察金曾説過:“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有殘缺的生命也應如此。對於一個懂得追求人生價值的人來説,這是一句信仰。一個身帶殘缺的人度過一生,唯有自己最清楚,是虛度還是有意義可能與人的價值牽扯些什麼關係吧!倘若一個身帶殘缺生命的人未曾反思自己生命是否還有存在意義,那留下只是傷痛。而史鐵生在《樂觀的依據》中寫到生命分為兩種:一種是有限的身在,另一種是無限的行魄。生命的有限與無限關鍵在於你如何把握你所擁有的生命,即使生命帶有殘缺,你也要學會接納它,克服它。

殘缺的生命並不意味着你的生命就此結束,而是要你不要渾渾噩噩度過一生。必須學會愛自己,同時愛上自己的命運,這樣才可以自信地去挑戰磨難,告訴你身邊的人你成功了!

標籤: 讀後感 扶輪 問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qovy4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