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培根隨筆》讀後感15篇

《培根隨筆》讀後感15篇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説到隨筆,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可以抒情、敍事或評論。經典的隨筆都有哪些?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培根隨筆》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培根隨筆》讀後感15篇

《培根隨筆》讀後感1

前幾天去朋友家玩,看到一本講述哲理的書,名叫《培根隨筆》,聽説“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就出自弗朗西斯·培根之口,現要想必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了。小學語文教學論文我於是借了回來,抽了下空,讀了一下,才知道培根隨筆共五十八篇,內容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説理透徹,警句迭出,幾百年來深受各國讀者喜愛。培根學識淵博且通曉人情世故,對談及的問題均由發人深省的獨到見解。讀完這本書,我不知不覺中便被它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筆,透徹的説理深深地吸引了.

《培根隨筆》為英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友誼》,《論時機》等多篇隨筆.記得培根説過:“年輕人出錯往往會使事情毀於一旦,年長者出錯則只是使本來可做得更多更快的事情做得少點慢點.” 寧可錯過,不可出錯。不要急於求成。不要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藍子裏。不要做畢其功於一役的事。更不要做孤注一擲的事。凡事都有留有迴旋的餘地。

在《論友誼》中,培根説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説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在眾多的隨筆中,我最欣賞的一篇是《論時機》。他在篇中説到:“當危險逼近時,善於抓住時機迎頭邀擊它要比猶豫躲閃更有利。因為猶豫的結果恰恰是錯過了克服它的機會。”

時機,也就是機會,個人只有抓住時機才能走向成功。既然是時機,它的出現有絕大部分都是偶然的。所以要想抓住時機,最主要的是當時機來臨的時候,你一定要全力以赴的把握住,俗話説的好:機遇,往往是給有準備的人。

看完了《培根隨筆》,我看到了一個熱愛哲學的培根,熱衷於政治,深諳官場運作,富有生活情趣,自強不息的培根. 一本好書猶如是一扇窗,窗户打開光亮就會射進來,照亮美的心靈。正如同培根所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之學使人能言善辯” ,不得不肯定的是,這確實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這麼好的一本書,希望大家有空讀一讀,最後對此書的作者作一個簡單的介紹吧,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l-1626),英國傑出的哲學家、文學家,被譽為“科學之光”、“法律之舌”、“使哲學再生的人”。400年來,他的作品為無數讀者傳誦,成為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寶。可同時,他也是歷史上一位頗有爭議的人物,甚至被某些史學家稱為“偉大的卑鄙人”,這也許有些言過其實,有失公允,卻道出了培根其人其事的複雜性和矛盾性。

《培根隨筆》讀後感2

《培根隨筆》為英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家的弗蘭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思想家》、《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友誼》中,培根説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説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求知》中,培根説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猜疑》中,培根説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於外。 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在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論美》篇。這是一篇關於“美”之作,語言簡潔,內涵土獨特,充滿哲理性。“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人生觀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論嫉妒》中,我也領會不少 彼此越瞭解,嫉妒心將佔據越高。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的種種上升的趨勢。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因為這種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當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畢竟的道路, 同情心總是醫治嫉妒的一味良藥。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説,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培根隨筆》讀後感3

赫拉克利特曾説過:“初射之光最亮。”但實際上,一個人自身所發生助理智之光,是往往受到感情、習慣、偏見的影響而不那麼明亮的。俗話説:“人總是樂於把最大的奉承留給自己”,而友人的逆耳忠言卻恰好可以治療這個毛病。朋友之間可以從兩個方面提出忠告,一是關於品行的,一是關於事業的。

就前者而言,朋友的良言勸誡是一味最好的藥。歷史上的許多偉人,往往由於在緊要關頭聽不到朋友的忠告,而做出後悔莫及的錯事。人儘管也可以自己規戒自己。但畢竟如聖雅各所説:“雖然照過鏡子,可終究是忘了原形。”

就事業而言,有些人認為兩雙眼睛所看到的未必比一雙眼見到的更多,或者以為一個發怒的人來必沒有一個沉默的人聰明,或者以為毛瑟槍不論託在自己肩上放,還是支在一個支架上放會打得一樣準——總之,認為有沒有別人的幫助結果都一樣。但這些話其實是十分驕傲而愚蠢的説法。在聽取意見的時候。有人喜歡一會兒問問這個人,一會兒又問問那個人。這當然比不問任何人好。但也要注意,在這種情況下會有兩種危險。一是這種零敲碎打來的意見可能是一些不負責任的看法。因為最好的忠告只能來自誠實而公正的友人。另外這些不同源泉的意見還可能會互相矛盾;使你莫衷一是,不知所從。比如你有病求醫,這位醫生雖會治這種病卻不瞭解你的身體情況,結果服了他的藥這種病雖然好了,卻又使你得了另一種新病。所以最可靠的忠告,也還是隻能來自最瞭解你事業情況的友人。

友誼對於人除了以上所説這些益處似外,還有許多其他方面的益處,多得如同一個石榴上的果仁,難以一一細數。如果一定要説的話,那麼能這樣來説:只要你想想一個人一生中有多少事務是不能靠自己去做的,就可以知道友誼有多少種益處了。所以古人説:朋友是人的第二個“我”。但這句話的容量其實還不夠,因為朋友的作用比又一個“我”要大得多!

人生是有限的。有多少事情人來不及做完就死去了。但一位知心的摯友。卻能承擔你所未做完的事。因此一個好朋友實際上使你獲得了又一次生命。人生中又有多少事,是一個人由自己出面所不便去辦的。比如人為了避免自誇之嫌,因此很難由自己講述自己的功績。人的自尊心文使人在許多情況下無法低首下心去懇求別人。但是如果有一個可靠而忠實的朋友,這些事就都可以很妥當地辦到。又比如在兒子面前,你要保持父親的身份。在妻子面前,你要考慮丈夫的臉面。在仇敵面前,你要維護自己的尊嚴。但一個作為第三者的朋友,就可以全然不計較這一切,而就事論事,實事求是地替你出面主持公道。

由此可見,友誼對人生是何等重要。它的好處簡直是無窮無盡的。總而言之,當一個人面臨危難的時候,如果他平生沒有任何可信託的朋友,那麼我只能告訴他一句話——那就會認倒黴好了!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培根隨筆》讀後感4

《培根隨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是詩意和哲思的完美結合,“讀之猶如聆聽高人賜教,受益匪淺。”

作家培根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培根隨筆》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等,幾乎觸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論真理》中,他談到“探究真理即要對其求愛求婚,認識真理即要與之相依相隨,而相信真理則要享受真理的樂趣,此乃人類天性之至善。”是啊,要追求真理,認識真理,更要依賴真理,因為與智慧相伴的是真理,智慧只存在於真理中。

在《談讀書》中,知道了讀書之用有三:一為心曠神怡,二為增趣添雅,三為長才益智。其實,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但讀書亦有方法,講求實際者鄙薄讀書,頭腦簡單者仰慕讀書,唯英明睿智者運用讀書。的確,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

我最喜歡的就是那篇《論友誼》了。

“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將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種樂於孤獨的人不是屬於人而是屬於獸的。”每個人都需要朋友的陪伴,需要友誼的滋潤。人的一生會遭遇無數次相逢,有些人是你看過便忘了的風景,而朋友,將成為在你心裏生根抽芽的人。培根在文章中寫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是的,友誼能使歡樂倍增,悲痛鋭減。

但是世上友誼本罕見,真摯友情更難求。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並不是失去了一些朋友,而是我們懂得了誰才是真正的朋友。成長總會讓我們或得或失,朋友彼此之間容易出現分歧誤會,可能有吵鬧,可能有諒解,但總是需要信任、寬容、真誠來輔助陪伴。因為,友誼有着兩種可觀的作用,即平息感情和加強理智。

處於花季的我們,左右有朋友,曾經的懵懂可能讓我們在友誼上付出過代價,但是不得不説,友誼真的很重要,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純粹最可憐的孤獨;沒有友誼則斯世不過是一片荒野。朋友是什麼?一個靈魂居住在兩個肉體中,《論友誼》讓我明白了,不是在最好的時光遇見了朋友,而是有朋友相伴,我們才有了最好的時光,且行且珍惜。

讀《培根隨筆》,好像聽不到作者靈魂的絮語,也不像一位朋友在娓娓談心,倒像是在聽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因為書裏包含着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是對人生的體會。

若讀透這本書,彷彿就看透了人生,因為作者從字裏行間透露出他的人生態度和處事方式。

很多時候,換一個視角,就會發現一個全新的世界和一份精彩的生活,智釋人生吧!

《培根隨筆》讀後感5

沒有華麗的詞藻,卻有説不盡的道理;沒有動人的抒情,卻有令人深思的魔力。《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整本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五十八篇隨筆。每一篇都有一個論點,充滿睿智的語言,使讀者不禁為之讚歎。

培根時而站在世間紅塵之外,來闡明人們至今仍糾纏不清的俗事;時而站在普通人的內心深處,來解釋人們被世間萬事所累的因與果。培根用其敏鋭的洞察力將超出凡人的人生思考用散文的體裁寫出來,通讀全書之後,我充分體會到了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

《論時機》中説到"當危險逼近時,善於抓住時機迎頭邀擊它要比猶豫躲閃更有利。因為猶豫的結果恰恰是錯過了克服它的機會。"僅僅一句話,讓我反反覆覆讀了好幾遍。回憶起成長的過程,有多少磨礪我、讓我成熟的機會卻都被我甩掉,要麼請人幫忙,要麼置之不理,從未鼓起勇氣去抓住時機,去拼搏去努力一把。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確定論來準確描述的,但機遇確是成功的首要因素,成功的一幕幕,哪一幕不是因為抓住了時機?《論時機》讓我懂得要時時做好準備,準備迎接困難,準備抓住時機,準備面對成與敗。

培根是一位經歷了諸多磨難的貴族子弟,複雜多變的生活經歷豐富了他的閲歷,隨之而來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論深邃,富含哲理。本文不僅僅給大家講述了一個又一個哲理,而且充分表達了他的論點,如:“求知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一句話,揭示了求知的不同作用,求知並不是百利而無一弊,要看每一個人求知的目的。再如;“:“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還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也同樣闡明瞭一個道理:一個好學深思的讀書人,往往是一個才情並茂,文采飛揚的人。而培根正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的隨筆展現了他的文采,展現了他的人格,也展現了他的論點。《論美》中,培根沒有像其他人一樣,説外在美不重要,他站在中間的立場,外在美不是不重要,每一個人都應該愛美,因為這是對自己的的尊重。可是內在美才是真的美,外表的美不能代表什麼。就是這樣,簡簡單單,告訴我們一個又一個值得深思的道理……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培根隨筆》就是這樣一本上進的好書!

《培根隨筆》讀後感6

《培根隨筆》這本書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最適合我這種不喜歡讀長篇大論而又想得到多點東西的人看。

在“論求知”中,培根説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説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説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猜疑”中,培根説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於外。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在“論美”中,培根説道:“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美才會放出真正的光輝。

“論嫉妒”中,我也領會不少彼此越瞭解,嫉妒心將佔據越高。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的種種上升的趨勢。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因為這種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當的。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培根在“論讀書”中説的一句話:“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敏,寫作使人嚴謹。”讀書是一個汲取知識,充實自己的過程,我們就如同一隻只乾癟的氣球,需要用知識來充實自己,這樣才能飛得更高更遠。

其中,最讓我感慨的還是"論死亡"這篇隨筆。人如果沒了生命,那還談何友誼,談什麼幸運、財富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實現你的願望。然而,人活着並不是虛度年華,而應該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錯過。人生在世就會得使你的生命有意義,所以要為自己的目標、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勝利的.曙光時刻在等待着你的凱旋。

這本書需要要細細品嚐,慢慢消化。這一本書讀完之後給了我非常多的警示,相信這一本書也會影響的我的生活,讓我更加註意生活中的細節。同時,這一本書,也給了我的生活一些指引。

《培根隨筆》讀後感7

常言道:“世界洞明皆學問,人情煉達即文章”培根在此書中談及的倫理觸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語言簡潔,説理透徹,讀起來就像是在聽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而這本書裏包含着的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我特別喜歡他在《論友誼》一章中的一句話:“語言猶如展開的掛毯,心象意念都顯示在其圖案之中,而思想猶如為打開的掛毯,。心象意念只是裹在裏面”他談到,正是友誼開啟理智,正是友誼讓人們可以亮出自己思想,友誼可將感情風暴驟雨變成麗日和風,亦可把理智之混沌暗夜變成朗朗白晝。他寫道“一個人的理解力和判斷力總是浸泡在自己的偏好和習慣之中。所以朋友的建議和自己的主張有着極大的差異,所以以人為鏡有時候難免不合實情,所以最好的藥物便是朋友的藥石之言”真正的朋友往往會提出公正而客觀的建議,幫助你更好的認識自己,發展自己。

他在《談讀書》中也説道:“讀書不可存心吹毛求疵,不可盡信書中之論,亦不可為己言掠辭奪句,而應應該斟酌推敲,鈎深致遠。有些書可以淺嘗輒止,有些書可以囫圇吞棗,但有少量書必須細細咀嚼,慢慢消化。換言之,有些書可以只讀其章節,有些書可大致瀏覽,有少量書須通篇細讀並認真領悟。”古人説“學皆成性”即“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在生活中,我們讀的書就像吃的飯,會長成我們的血和肉,成為我們的一部分,這個時候,就需要練就一雙慧眼,多讀書,讀好書,在書中,在學習中,培養自己的性格,提升自己的修養。

他在《論愛情》中談到的一句話讓我記憶頗深,他寫道“如果有人不得不接受愛,但卻能將其擺在適當的位置,使之與人生的重要使命截然分開,那這人就算把愛情處理的最為妥當。”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楊貴妃的美麗,是那樣動人,牽人心絃,唐玄宗也同樣這樣覺得,沉迷於熱戀之中怎能治理好國家?最後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由盛而衰,和楊貴妃的受寵不無關係。其實不只是愛情,生活中還有太多和愛情佔據着同樣地位誘惑人的東西,有時候如果我們不得不接受它,也要學會將它共處,和自己的本職分開,切忌不可因情而枉費時間。

在《論習慣和教育》中,他談到“人的思維多取決於性格上的傾向,其言論都取決於被灌輸的趨勢和主張,但其行為卻多取決於他們長期養成的習慣。”“習慣可主宰人的生活,那世人必須努力培養良好的習慣”“毋庸置疑,形成於青少年時期的習慣最為良好,我們把這種習慣成為教育。”像孔子也曾談到:“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這不僅讓我深刻反思,我們在學校,在家裏,老師,父母要求我們做的事不就是要我們養成習慣嗎?這也就是所談到的教育。有一句話説“選最佳的生活道路,習慣會使那條路走起來輕鬆愉快。”習慣,就是通向成功的快車,而教育,是在告訴我們如何登上這輛車。

簡潔、幹練、精緻,是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感觸,有讓人拍手稱快的絕句,又有讓人深深反思的警句。這就是培根先生的作風,一個智者的筆觸。

《培根隨筆》讀後感8

“事情一旦到了採取行動的地步,迅捷就是最好的手段。”賠根在隨筆中如此説道。

的確,世上最無用之物莫過於拖延。

“幸運如市場,許多時候,如果你能多待一會兒,價格就會降下來,或者至少,它先給你容易抓的瓶把,如果你不及時抓住,就給你難抓的瓶身……”培根講述了哲學、倫理、處世之道。

常道:“今日事今日畢。”可即使是這句爛熟於心得話,也未在心中打下牢固的根基。

不知多少人,拿着手機,抱着“再玩五分鐘”的心態,一夜不眠,最後落個頭暈眼花,腰痠背痛,次日昏昏欲睡,説不清昨夜究竟有何意義。不知多少人,將事情一拖再拖,最後手忙腳亂,悔不當初;不知多少人,在選擇的路口舉棋不定,錯過了最佳時機,最後落得兩手空空。

拖延是一把枷鎖,鎖其心智,鈍其行為,毀其人生。

個人拖延,得一時歡愉,在事後暗悔時光飛逝,竟抓不住它的尾巴。上級拖延,導致任務完結不了。社會拖延,使整個社會停滯不前,淪為一盤散沙,國家拖延,逃不了“落不了就要捱打”的悲催命運。

百無一用是拖延,在經歷了無數個起早貪黑的日子,終有一日下定決心將之更改。於是,每日緊抓時間,竟比之前早了幾個小時入眠。不曾為當初愚笨的作法所自恥。

生而在世,難免心存幾分懶惰。但如何將之克服?可謂,目標之重要了。拖延最好的解藥便是恆心與毅力。

“在事情初起之際抓住最佳時期,絕對是至高無上的智慧。”賠根又道。

是啊,機會不等人。

總有人自認為“懷才不遇”是他人的不賞識,亦或認為某些機遇“不堪入目”而一拖再拖,最後在心怡之物來臨之際,芳華逝去,束手無策。

中國首富李嘉誠,當機立斷,改革開放初期,社會落後,土地空曠。但就是這樣前途渺茫,經濟體系不全的舊社會,李嘉誠牢抓商機,代鉅款買地皮。也正是這令人大跌眼鏡的做法投資,使他發家起業,成為了亞洲地產大亨。在機會的路口,他絕不拖延。

百無一用是拖延。

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我們是否應遵從先輩的教誨,在機遇、選擇、心智中不留下一絲拖延呢?

馬上行動,沒有藉口。對遲疑説不,對猶疑説不,對彷徨説不。

“子彈出了槍膛,飛起來速度極快。”世上最無用之物,莫過於拖延!

點評:本文立意深刻,由拖延時間到拖延時機,層次分明,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沒有華麗的辭藻,卻以樸實獨特的觀點脱穎而出,作者所選用的素材引述時代普遍關注的事例輔助議論,運用李嘉誠的事例突出議論了把握時機的重要,使議論的針對性、時代感更強,扣題緊,聯繫生活實際,結尾由偉人到自身,呼籲青少年遠離拖延。大有憂國憂民的心態,引發讀者深刻的思考。可謂一篇佳作。(指導教師:劉冬梅)

《培根隨筆》讀後感9

《培根隨筆》之《談美》讀書感悟

"美"分為:外在美――美貌,內在美――美德。有句諺語:"Virtue is fairer far than beauty."(美德遠勝於美貌。)

擁有美德之人在川流不息的茫茫人海中,顯得格外晶瑩剔透,璀璨奪目。而樸實無華,不刻意打扮、追求華貴,端莊嚴肅的美德者,就更令人肅然起敬。19世紀英國成功學開山鼻祖,著名的作家和社會改革家――塞繆爾?斯邁爾斯曾書:"友善的言行,得體的舉止,優雅的風度,這些都是走進他人的通行證。"像法國國王腓力四世、英格蘭國王愛德華四世,他們不僅有胸懷天下的王者風範,還有出類拔萃的俊秀儀容,真是羨煞旁人。

《小窗幽記》有云:"美女不尚鉛華,似疏雲之映淡月。"如此可見,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沒有濃粧豔抹的自然美人卻更深入人心。阿沛里斯和杜勒這兩位畫家,將攫取不同人身上最美之處的特點,拼湊組合出來的人物像,僅僅代表個人偏愛,畫質再精妙絕倫也算不上真實存在的美。伏爾泰曾評論:"外在的美只能取悦人的眼睛,而內在的美卻能感染人的靈魂。"所以説我們不應該和眼睛一樣盲目追求、粉飾表面的美,而應該提高自我修養和內在的高尚靈魂――美德。

芸芸眾生,時光荏苒。清晨出現在斑馬線邊,穿着橙色反光工作服的身影,有可能是弓腰僂背、滄桑白髮的老人。他們和藹可親,動作細膩柔和的清除垃圾,美化着我們共享的城市生活環境。與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我們相比,雖然不再有青春和美貌,但是他們臉上慈祥的歲月印記,無悔的辛苦付出,如三月陽春的綿綿細雨温暖備至、熠熠生輝。正所謂"暮秋之色最美"!像他們一樣可敬可愛的人還有很多:駐守祖國邊疆防線的鋼鐵國魂戰士;日復一日堅守工作崗位的敬業工作者;體貼周到、樂觀熱情的白衣天使……他們可能相貌平平,角色平凡,但正是擁有這樣一羣崇高心靈美的奉獻者,社會才更加和諧,我們的生活才能如此美好。

白駒過隙,再驚為天人的美貌也會隨着時光的流逝慢慢褪色、凋零,而美德卻因時間的沉澱,如酒馥香濃郁,源遠流長經久不衰。《談美》一文中還有提到:如果年輕的時候不注重自己言談舉止、道德素養的修煉,肆意妄為、放蕩不羈,等到老時就會悔恨不已。顯而易見,隨着時間的洗滌,即使我們相貌平庸,但注重內在美的提升,一樣可為"極致美麗的人"。

《培根隨筆》讀後感10

培根,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説起他的名字,大家都會想到他的《培根隨筆》。在這個暑假,我有幸拜讀了他的文章,從書中我看到了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和對困難決不輕言放下、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培根隨筆》這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能夠讓人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讀來給人一種享受,簡潔優美的辭藻讓人忍不住讀完全文,讓每個讀過的青少年受益匪淺。這本書工有58篇隨筆,包括“論逆境”、“論善良”、“論自私”……很多都聯繫到了我們的生活,與我們息息相關。所以它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説還有不少人曾受到這本書的薰陶。

對於這本書我也有許多的感觸,畢竟這是我第一次認真讀完一本書。

其中,最讓我感慨的還是“論死亡”這篇隨筆。因為,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沒了生命,那還談何友誼,談什麼幸運、財富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實現你的願望。然而,人活着並不是虛度年華,而就應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能夠錯過。人生在世就會得使你的生命有好處,所以要為自我的目標、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勝利的曙光時刻在等待着你的凱旋。然而我還有另一種感悟他也是我慢慢品出來的。

“採菊冬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悟出了人生的真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浩然正氣;“享受人生,並且幫忙別人享受人生”,這是茅於軾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好處;“從這天開始,做一個幸福的人”,鄭海嘯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諦,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而我們呢?真正明白了嗎?雖然很多人都很畏懼死,雖然這個字眼會讓我們的恐懼油然而生,但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經很充實、很完美了,“死”又算得上什麼呢?你已經不枉此生了,你會覺得人生好幸福。聾啞盲人海倫。凱勒,這是一個眾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對待她,你抱什麼樣的態度,心裏就應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點點憐憫之心的人都會感動,甚至為她而哭泣。這樣一個殘疾人和我們這些正常人相比,我們當然佔了上風了。那又畏懼什麼呢?我們為什麼就不如她呢?照理説,我們有潛力學得比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生命掌握在自我手中,命運會因你而改變,人生會因你而絢麗多彩。所以,挑戰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體味出它的浩蕩;生命就像一首優美的歌曲,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譜出優美的旋律。

所以要把握你的生命,努力奮鬥,撒下汗水,不斷耕耘,為你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培根隨筆》讀後感11

知道自己的天性很重要,如同知道自己手持何種武器一樣,是鐮刀最好就去收割稻子和麥子,如果你非要用鐮刀去打鐵,那麼抱歉的告訴你,有可能你的鐮刀會變成破鏟子。同樣,是錘子就應該去打鐵,而你非用錘子去收割糧食,那隻會砸住自己的腳。

譬如,我們在工作中經常會遇到一種情況,設定任務量。有些人喜歡慢工出細活,事情越慢越得手,喜歡手端一杯熱氣騰騰的卡布奇諾,享受成就帶來的快感;而有些人卻屬於大刀闊斧,喜歡大腕喝酒、大塊吃肉,恨不能一氣把所有工作做完,然後醒好一杯82年冰鎮拉菲,享受完成後的休閒時光。

因此,給自己設定任務時,依照自己的天性選取是會事半功倍的。相反,如果選取不好,就會出現這樣的情形:“有的人因任務過大,他就會屢遭失敗,進而心生氣餒;而有的人因任務過小,儘管屢屢得手卻感覺進步不大。這完全取決於你是何種個性特質,有些人可能就適合日進一步,如同戒酒從動不動就喝醉,到每餐只喝一小口,最後完全戒除。有些人則有決心和毅力一舉解放自己,瞬間掙斷磨胸的鎖鏈,解脱正在受罪的自己。”

針對天性中我們希望改良的一面,文中進行了這樣的描述:“‘矯枉過正’這個古訓很有道理,就是説要把天性像輥子一樣彎曲向相反的一面,以便它放開後能彈回來,從而達到矯直的目的。不過必須明白,我們所説的相反的一面,並不是彎向惡習的一面。”

良好習慣的養成,應該注意的是——“一個人最好不要一鼓作氣地硬要讓自己養成一種習慣,而應該有所間斷。因為雙方停戰,一則有助於新生力量得到增援,出現旗開得勝的局面;二則一個人的做法不可能總是盡善盡美,一鼓作氣的情況下不僅會鍛鍊自己的能力,還會鍛鍊自己的錯誤,極易導致二者兼收幷蓄的習慣。除了適時的間歇外,恐怕沒有任何辦法可以補救這種局面”。讀到這裏,我想到這是否就是很多人減肥、戒煙失敗反彈的緣由。

對於天性,我們不要試圖相信自己能戰勝天性,而是採取科學、操作性強的方法加以改良。因為天性能潛伏很長時間,一有機會,一有誘惑,它就會藉機復活,就像《伊索寓言》中的貓變姑娘一樣,她嫻靜地坐在餐桌的一頭,可是隻要有耗子從她面前跑過,她就會忍不住現出原形。因此,改良天性的方法可以選用這樣兩種方式:“一個人要麼完全避開這種機會,要麼跟它經常接觸,讓自己慢慢對誘惑免疫。”

總之,天性也是心中的一塊田地,要麼生香卉,要麼長野草。學習瞭解天性,改良駕馭天性,就是讓我們更好地瞭解掌握這塊田地,幫助我們灌溉前者,剷除後者。

讀經典,增智慧。今天我們便是開始這項重要的工作,希望朋友們能從文中領悟一二。停車,走好!下回再見。

《培根隨筆》讀後感12

最近,讀了《培根隨筆錄》(上海人民出版社出飯),真是愛不釋手。培根,是近代思想史上最優秀的人之一。他的話常常被人們拿來當作格言,比如有名的“知識就是力量”即是一例。他的這本《隨筆錄》充滿了閲世經驗,閃爍着智慧之光。我是小學教師,書中一些論述與我常常思考的問題正好相合,這自然引起我特別的注意。

培根寫道:“如果問: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麼?那麼回答是:笫一、無所畏懼,笫二、無所畏懼,第三、還是無所畏懼。”我覺得,在我們小學教師身上,似乎缺少這種無所畏懼的精神。我們怕的東西太多,工作中好容易產生了一點新思想,比如一個教學改革方案,“怕”就來了,怕領導批評指責,怕同行評頭品足,怕學生紀律不穩,怕家長議論紛紛,怕考試一塌糊塗。總之,怕出婁子。我們總是以為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別人稱讚我們的“謙虛”,其實正是我們的自卑。教宵的現代化需要有勇氣的教育工作者,我們小學教師很應該有一點勇氣。

如果以為自己不行,便只好去迷信權威。《培根隨筆錄》中就有不少這方面的論述。我們小學教師有時就喜歡迷信別人、否定自己,常常心悦誠服地讓別人替我們去思想。所以,我們小學教師很缺少點個性,有許多人,教了十幾年、二十幾年、或更長時間的書,竟沒有一點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真有點枉做教師一場。而只有小學教師都發揮了主動性、創造性,才會有小學教育的現代化。

缺少創新,就意味着因循守舊。正如培根所説:“既成的習慣,即使並不優良,也會因習慣而使人適應。而新事物,即使更優良也會因不習慣而受到非議。”我們/j、學教師做工作似乎有點過於講究有根據,對新事物不那麼敏感,工作以不出“事”為上乘。這就使我們失去了最可寶貴的東西一思考和開拓創新。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議論:“現在的學生比過去的學生差遠了。”“這些新教師哪象我們參加工作的時候。”而一旦都符合了“過去”的樣子,大家便相安無事了。

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頗有影響的蘇聯教育家。在我國,還沒有出現這樣的教育家。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我們教師缺乏勇氣、自信和開拓創新不夠,實在是主觀方面的重要原因。’

教育改革,不能不硏究教師,而硏究教師就不能諱言我們自己的弱點。如果我們對教師的硏究取得重大學術成果,那麼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無疑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培根隨筆錄》儘管不是專門談教育的書,但對教育工作者卻極有幫助。我讀後就獲益不淺。如果我們小學教師能深刻認識並加以克服自己的弱點,樹立起勇敢、自信、獨立思考和大膽開拓創新的品質,那麼我們的小學教育就一定能充滿活力,欣欣向榮。

《培根隨筆》讀後感13

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説起他的名字,大家都會想到他的《培根隨筆》。在這個暑假,我有幸拜讀了他的文章,從書中我看到了他對哲學的執着、

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和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培根隨筆》這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讀來給人一種享受,簡潔優美的辭藻讓人忍不住讀完全文,讓每個讀過的青少年受益匪淺。這本書共有58篇隨筆,包括“論逆境”、“論善良”、“論自私”……很多都聯繫到了我們的生活,與我們息息相關。所以它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説還有不少人曾受到這本書的薰陶。

對於這本書我也有許多的感觸。其中,最讓我感慨的還是“論死亡”這篇隨筆。因為,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沒了生命,那還談何友誼,談什麼幸運、財富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實現你的願望,讀後感《讀《培根隨筆》有感》。然而,人活着並不是虛度年華,而應該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錯過。人生在世就得使你的生命有意義,所以要為自己的目標、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勝利的曙光時刻在等待着你的凱旋。

“採菊冬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悟出了人生的真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浩然正氣;“享受人生,並且幫助別人享受人生”,這是茅於軾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意義;“從今天開始,做一個幸福的人”,鄭海嘯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諦,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而我們呢?真正明白了嗎?雖然很多人都很畏懼死,雖然這個字眼會讓我們的恐懼油然而生,可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經很充實、很美好了,死又算得上什麼呢?你已經不枉此生了,你會覺得人生好幸福。聾啞盲人海倫。凱勒,這是一個眾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對待她,你抱什麼樣的態度,心裏應該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點點憐憫之心的人都會感動,甚至為她而哭泣。這樣一個殘疾人和我們這些正常人相比,我們當然佔了上風了。那又畏懼什麼呢?我們為什麼就不如她呢?照理説,我們有能力學得比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運會因你而改變,人生會因你而絢麗多彩。所以,挑戰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體味出它的浩蕩;生命就像一首優美的歌曲,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譜出優美的旋律。

所以要把握你的生命,努力奮鬥,撒下汗水,不斷耕耘,為你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培根隨筆》讀後感14

《培根隨筆》共五十八篇,內容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説理透徹,警句迭出,幾百年來深受各國讀者喜愛。培根學識淵博且通曉人情世故,對談及的問題均由發人深省的獨到見解。

培根於1561年1月22日出生於倫敦一個官宦世家。父親叫做尼古拉·培根,是伊麗莎白女王的掌璽大臣,曾在劍橋大學攻讀法律,他思想傾向進步,信奉英國國教,反對教皇干涉英國內部事物。母親安尼是一位頗有名氣的才女,她嫻熟的掌握希臘文和拉丁文,是加爾文教派的信徒。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較早,各方面都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才智。12歲時,培根被送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深造。在校學習期間,他對傳統的觀念和信仰產生了懷疑,開始獨自思考社會和人生的真諦。

從《培根隨筆集》的《論真理》、《論死亡》、《説人之本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愛哲學的培根。從《論高位》、《論帝王》、《論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衷於政治,深諳官場運作的培根。從《論愛情》、《論友誼》、《論婚姻與獨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從《論逆境》、《談幸運》、《論殘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從《論偽裝與掩飾》、《論言談》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

內容主要是一些議論性質的短文,主要講敍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態度和想法。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倫理等許多方面,其中有《談讀書》、《論真理》、《論嫉妒》、《論死亡》、《論美》等著名篇章,是培根文學方面的代表作,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説理透徹,警句迭出,藴含着培根的思想精華。

該書1597年出版時只有10篇文章,1612年出版增至38篇,1625年版增至58篇,培根逝世31年後的1657年Rawel將培根未完成的隨筆《論謠言》作為第59篇收入最終構成了今天流行的版本。培根隨筆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這位被馬克思稱之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的科學家,出生於豪門,自修獲得律師資格並步入政界,幾經波折後成為了國家重臣,最後又因一樁受賄案被國會彈劾去職。《培根隨筆》主要講敍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態度和想法。本書的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對於各種方面的內容培根都寫出了自己的想法,從字裏行間透露出培根的人生態度和處事方式。

《培根隨筆》讀後感15

一日,微風捲起我的發稍,掀起我隨風舞動的衣襟,我拋下一切沉重的包袱,輕輕地、慢慢地飄到了天上。透過雲層,我隱隱約約的看到一個人的身影,他在對我微笑點頭,不停地向我招手,帶着我來到了一個神祕的地方。他輕輕地推進開了第一道門……

學問——完善之門

我帶着滿心的疑惑,慢慢地跨進了門檻。呈現在眼前的是一條柱子,我走近一看,發現上面清晰的字跡:天生的才能也需要學習才能完美,就像天然的植物一樣,需要陽光和雨露的滋潤。

我抱住這個柱子,把頭輕輕地依偎在它上面,感受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我懂得!我們學習不是單純的為了考試,否則我們就是一個填裝知識的容器。我們學習要有一個目標,既要掌握知識,更要學會用知識來完善自我!充實自我!這樣學習會成為一件無比快樂的事,我就能快樂中得到提升、擁有學問、讓人敬仰。

學問,不可或缺。

逆境——鍛鍊之門

他牽着我的手,把我帶到了一條船上。突然四周波濤洶湧的向我襲來,船上的帆也被打翻了,怎麼辦?怎麼辦?我束手無策,難道我就只能這樣等死嗎?或許我應該冷靜一點,我平復了自己的心情,平穩的操縱着手中的方向盤。沒想到,我做到了,我成功地到岸邊了。

這個神祕人就在岸邊等着我,他豎起大拇指對我説:好事屬於順境,那是人人所期盼的,但是好事屬於逆境,那就值得人敬佩——一帆風順固然令人羨慕,但逆水行舟更令人欽慕。

我被暴風雨淋濕的日子數不勝數,或許當時我很沮喪、氣餒。但我都挺過來了,我只是想通過淚水來發泄我心中的鬱悶。但哭過之後,我還是必須振作,我怎麼可能會被一場小小的暴風雨沖走了一切呢?

在學習中,常常考試失利,我也曾抱怨為什麼上天那麼不公,我付出了多少的心血和努力,為什麼沒有回報?但是,我要和上天一搏,如果他是想要挑戰我的毅力,那麼我奉陪到底。在比賽中,常常失敗,但我永不言敗。雖然這次我失敗了,但是我還是會站起來,未來要迎接我的挑戰還很多,我要做好準備去迎接,在下一次讓自己綻放光芒。

逆境,不可逃避。

真理——探索之門

神祕人又帶着我飛啊飛,飛啊飛,我們竟然飄到了意大利。我親眼目睹了,伽利略在證明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的經過。本來有多少人迷信權威,不願意相信伽利略。但當親眼看到這一事實時,便是啞口無言。我也在一旁拍手感歎,我欽佩他對真理的執著追求。神祕人笑了,慢慢的説道:“要探索真理就要像求愛求婚一樣,認識真理就要直面真理,相信真理就要與真理同在,這才是人性中至高無上的美德。”

敢於探索真理的人是真正值得人敬佩的人,我們也應該要勇敢的探求真理。在課堂上不要一昧的聽從老師説講的內容。我們要轉動自己的腦筋,敢於質疑老師,提出疑問。這就是探索真理。

真理,勇敢追尋。

這個神祕人,在我耳邊説:“我叫培根,這本書送給你!”他便飄走了。我將這本書擁在懷裏——《培根隨筆》。

標籤: 培根 隨筆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qk9nl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