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孔乙己經典名著讀後感

孔乙己經典名著讀後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孔乙己經典名著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乙己經典名著讀後感

孔乙己經典名著讀後感1

從孔乙己這一面看,小説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從民眾這一面看,小説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於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經過對外形的整體描述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一外形的整體描述,集中而簡練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預示了杯具的必然性。

經過肖像描述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鬍子”。活畫出一個窮困不得志,又經常捱打的老書生的形象。斷腿前後肖像的對照,更顯出他遭遇的悲慘。

經過服飾的細節描述揭示了孔乙己懶惰而又死愛面子的特徵。“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又髒又破,長期不洗不補,既説明孔乙己很窮;只此一件長衫,又説明他很懶,連洗衣服都不肯動手。不肯脱下這麼一件長衫,是唯恐失去他讀書人的身份。作者經過一件破長衫的描述,把孔乙己的社會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的十分深刻。

經過個性化的語言描述,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課文多次描述他滿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書”“五經”中的所謂“聖言”為自我辯解,連偷書也説成“竊書不能算偷”。這些性格化的'語言極能表現人物鮮明的個性。

經過對人物動作、神態的描述,顯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表現了他善良的心地。

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顯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運的情節濃縮在幾個場面,這樣寫便使故事情節集中而凝練。作者經過小夥計的眼光,用了幾個特寫鏡頭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輕視和奚落的情狀表現出來,然後轉入對孔乙己遭受殘害即將死亡的描述。簡簡單單的故事情節依據作者精巧的藝術構思表現出極其深刻的主題。這篇小説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杯具和整個世態,突出了封建科舉制度戕(qiāng)害讀書人的罪惡以及封建統治下一般羣眾的麻木與冷漠。作者經過人物外貌、心理、語言、動作和自然場景、社會環境的描述,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身份、社會地位、性格特徵和悲慘遭遇,生動地塑造了孔乙己的藝術形象。

孔乙己經典名著讀後感2

或許是上天的安排,又或許是命運的捉弄,選擇了你,成為最不幸的人,你是別人嘲笑的把柄,是科舉考試的僕人,是千千萬萬深受迫害的文人之一,你就是孔乙己,

為什麼你總甩不掉那破舊的長衫、甩不掉滿口的“之乎者也”呢?是你愛慕虛榮?好逸惡勞?還是環境所迫?經過作者魯迅的眼光,你的身影,總在我心中縈繞,揮之不去……

我無法理解你,你總是想把自我“包裝”起來,讓別人承認你是一位“讀書人”但你是否明白,你其實是在欺騙自我,既然是“讀書人”那為什麼學不到“自食其力”的道理呢?為什麼要捨棄謀生的機會而去“偷”呢?又為什麼要為自我的“偷”而找藉口呢?你確實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但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卻得不到提高,就連“我”小時候都向你投去鄙夷的目光,試問,你還有什麼理由墮落下去呢?我忘不了你乞求“掌櫃”時的眼神,更忘不了你悽慘的結局,世態的炎涼,你的路,也更是難走。

我同情你,當我明白你是怎樣一個人的時候,我沒理由同情你,卻又無法不一樣情你,“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你為了追求功名而讀了大半輩子的書,卻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是上天對你的不滿,還是你命運早就註定?若時光能夠倒流,我會對你説:“其實是科舉考試害了你。”可是,你,一個愚蠢的舊社會的潦倒讀書人,能相信我嗎?能擺脱功名利祿的誘惑而去相信我嗎?我同情你,可你什麼時候能清醒過來,擺脱科舉對你的殘害?

可是,我同樣敬佩你、尊重你,當別人拿你取笑、消遣你的時候,你沒有逃避,而任由他們去説、去笑,儘管那使你難堪,難道應對這些不需要勇氣嗎?難道這份勇氣不值得我去敬佩嗎?你向孩子們分發茴香豆的那份善良,想教“我”識字的那份誠懇,以及被打折腿後活下來的那份堅持、那份勇氣都值得我去敬佩、尊重,然而,你的路,卻走到了盡頭。

“年關”已過,又一年端午的時候,粉板上的“十九個大錢”依然還在,這意味着你走了,在世的時候,受盡了生活的困苦,世人的奚落、嘲笑,以及社會對你深深的折磨。願你走得安息,來世的時候,也期望你能永遠脱下那破舊的“長衫”,做一回真正的自我。

文章到此,我的內心深受感觸,彷彿遺憾什麼、惋惜什麼、又彷彿虧欠孔乙己什麼。在作者魯迅的“神筆”之下,我認識到了一位悽慘的人,更認識到一個世態炎涼、人性醜陋的社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q7nkj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