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讀後感的感點三篇

讀後感的感點三篇

讀後感的感點篇一:讀後感的開頭

讀後感的感點三篇

讀後感的開頭

例:

1、讀《凡卡》有感:

我一口氣讀完了《凡卡》這篇課文,淚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哭了,我為九歲的凡卡過着非人的生活而感到痛苦,我彷彿看到了凡卡又在捱打捱罵。

2、《紅樓夢》:看了很多遍的紅樓,以前總是覺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麼的淒涼,總也不忍看後幾回中的黛玉焚稿,寶玉成親.覺得那麼殘忍的結局,知道就夠了,不想一遍遍去複習那種傷心.

3、《匆匆》: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匆匆》,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之情.

4、《秋天的懷念》今天,我們學習了《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它使我深受感動。它讓我懂得了做母親是多麼的不容易,知道了“母-子之間”那濃濃的親情。

5、《賣火柴的小女孩》 對於小女孩的悲慘生活,我深感同情,她擁有的只能是幻想;而我擁有的,一切都是現實。

6、《幸福是什麼》“幸福”是一個美好的字眼,許多人在追求它。然而,什麼是幸福,人們理解各有不同。就拿我來説吧,過去,我以為過春節才是幸福,既能得到壓歲錢,又能穿上新衣服;既能吃上好東西,又能逛五彩繽紛的燈會。總之,彷彿吃好穿好就是幸福。其實,我也覺得這似乎太孩子氣了,但對於幸福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我總感到有些迷惘。讀了《幸福是什麼》這篇童話後,受到了啟發,找到了答案。

7、《水滸傳》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總算被我啃完了,好辛苦!不過,我總算明白了很多道理.

8、《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小説我在假期中已經看了好幾遍了,它是我最喜歡的課外讀物之一,其中有關人生意義的段落,我還能把它給背誦出來呢!

寫關於學習的讀後感應該讀什麼有感呢?

(1) 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讀後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髮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感”的要點。不管採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準確,有針對性。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敍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係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 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 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

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擴展閲讀篇】

所謂“感”

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諷刺。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好原文

“讀後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麼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並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

麼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麼。如果是記敍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敍事,揭示了人物什麼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麼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

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後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後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能寫成讀後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後感。

第三、選準感點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後感裏只能論述一箇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着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後感的中心,然後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敍述要簡

既然讀後感是由讀產生感,那麼在文章裏就要敍述引起“感”的

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敍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後感中少不了“敍”。但是它不同於記敍文中“敍”的要求。記敍文中的“敍”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後感中的“敍”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後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敍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複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

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後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如何寫讀後感

格式

一、格式和寫法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閲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後感》;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題目,下一行是——《讀有感》,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三、要密切聯繫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係,做到議論,敍述,抒情三結合。

讀後感的感點篇二:讀後感的寫作重難點

讀後感的寫作重難點

【課堂重難點】

1、讀後感的定義;

2、讀後感的格式與寫作方法;

3、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

格式: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閲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一般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主標題,下一行是《讀xxx有感》,為副標題。也可直接寫《讀xxx有感》。

讀後感的寫作,一般有一個模式:引述內容並提出觀點----論證觀點----聯繫實際----得出結論。這四個部分的順序可以調整。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論證觀點並聯系實際的部分,最好能聯繫自身的情況進行論述。

寫作方法:

(1)引用恰當——圍繞感點 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引用一定要恰當,最好用自己的話語來複述,不要大段引用原文。複述的'時候也要簡潔明快,引發自己感想的情節、話語等可以稍微詳細一點。總之,引用只需要讓大家知道你感想的由來就可以了,不能大段引用,以免影響後面的行文。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3)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

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4) 聯——聯繫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這是寫讀後感必不可少的一環。你引用原文並論述感受,實際上都是為了聯繫現實。聯,就是要緊密聯繫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繫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繫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着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這現實可以包括社會、學校、家庭,當然如果能包括你自己是最好的。注意聯繫實際的時候要自然。比如,讀《圓明園的毀滅》感受到祖國被人欺負的痛苦,因此,聯繫自己改如何為祖國做貢獻就順理成章了。

(5)結——總結全文,昇華感點。“讀”的內容不放鬆。

讀後感的重點在聯繫實際,因此,聯繫實際是需要詳寫得。這樣結論就需要簡潔有力地了。我們可以總結全文,也可以根據全文的感受提出一個問題。比如一位小作者在《圓明園的毀滅》中,寫了應該為祖國而奮鬥,並聯系自己的現實之後,在結尾提出一個問題:“親愛的朋友,為了祖國的富強,你準備好了嗎?”這樣的一句話就很有力。

以上五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

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複述,不能脱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

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④禁止寫成流水賬!

【讀後感範文】

《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

回想起來這已是我第二次讀《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了,但是這一次我卻對這本書有了更深的理解了。

再一次讀完魯濱遜漂流記後我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中不能遇到困難就唉聲歎氣,應該勇於面對困難遇事還要樂觀一些,都不要把任何事都看的那麼絕對,要多想辦法來解決問題,就像魯濱遜一樣雖然身陷荒島卻不坐歎命運不濟,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修建住所、種植糧食、馴養家畜、製造器具、縫製衣服等,把荒島改造成井然有序、欣欣向榮的家園。就像在發現有野人的時候剛開始手忙腳亂,可是最後他沉着冷靜以他的勇氣與智慧和“星期五”並肩作戰,一起打退了野人,這也體現出一個人遇到困難只要沉着冷靜的去應對就一定會有辦法解決的,對人就像一顆種子他會想盡辦法衝破泥土去感受太陽的温暖,當他經歷完千辛萬苦回頭望去,他已是枝繁葉茂的蒼天大樹了,在我們的旅途中不能只停留在原地,要時刻想着只要我努力明天會更好,這樣才不會因滿足於現狀而自失。

全書最精彩、最令人難忘的是魯濱遜在荒島上的經歷。作者用第一人稱以及生動逼真的細節把虛構的情景寫得使人如同身臨其境一般,使故事具有強烈的真實感。另外,小説的語言自然流暢,文字通俗易懂,這也體現出了笛福小説的一大特點。整部作品以一個精彩的故事吸引着讀者,同時暗含着豐富的哲理,雖然現在還沒能夠完全解讀它,但是其中我已知的有關人生意義的段落,我已經能夠背出來了呢!這使我在生活中受益匪淺。

總之,這本書就像是一位老師,讓我們學會生活。

【課堂作文

請你將讀過的一本書或是一篇文章得到的感觸寫成讀後感。字數450字以上。

讀後感的感點篇三:讀後感四步驟

怎麼寫讀後感(觀後感)

1. 通讀全文(看完影片)

2. 捕捉感點(令你感慨、感動的一方面)在讀好文章(看好影片)的基礎上,先把感點都羅列出來。即同一篇文章(影片)從不同方面產生感想的點。

3. 選擇感點

4. 寫讀後感(觀後感) 觀後感四步驟

1. 印———總體印象

2. 介———介紹影片內容概要

3. 議———根據影片內容,進行一番議論評析,就事論事

4. 聯———聯繫實際(和影片內容中人的行為舉止、思想品德等類似或相反的案例現象)

縱橫拓展,展開聯想

5. 結———總結全文,發出感召、希望。例文: 學會選擇

——觀《永不妥協》有感 1印:因為喜歡朱莉婭羅伯茨,所以才看到《永不妥協》這部片子。這是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

電影。 看這部影片的過程中,多次被女主角艾琳的堅強和執着所感動。 2介: 女主角艾琳是個離異的單身母親,獨自撫養三個年幼的孩子,找工作頻頻失敗。在一次開車回家的路上出了一場交通事故,也正是因為這次事故,她找到了艾德作為代理律師。不幸的是穩操勝券的他們輸了這場官司。艾琳經濟窘迫,官司輸的讓她非常生氣,但又因為沒有經濟來源,潑辣、固執的她硬是留在了艾德的律師事務所工作。面對沒有文憑、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艾琳,艾德雖不情願,但內心些許的愧疚讓她留了下來。作為打雜的員工,在歸類檔案的時候艾琳發現了一樁房地產合同同時有血液檢測和醫學證明,好奇的她一步步揭開了這份合同背後的祕密。最終,用自己的善良、堅持不懈和努力幫助居住在辛克利的居民600多人,打贏了一場關於水污染的官司。同時,在為官司奔波的過程中,艾琳重新發現了自我的價值。3議:

看完電影,我深深的被女主角艾琳執着的精神所打動。在曠日持久的調查過程中,被人威脅、居民不配合、男朋友因為不理解離開等等都沒有嚇退她,反而是憑藉一顆善良的心和強烈的責任感堅持了下來。故事結局是感人的,但同時也讓我感覺到在生活中,如果我們都有一顆永不妥協的心還有什麼戰勝不了的?也許隨着年齡的增長,面對具體問題,需要考量該不該放下內心持守的原則,做出一定妥協的時候會越來越多。妥協還是不妥協?面對每一個具體問題的時候我們內心都會掙扎。如果妥協了,沒有衝突,沒有不安定因素,生活平靜的會一如既往甚至更好;如果不妥協,前方的路未知,所有的一切都未知,不安全感會吞噬你。但是這個世界有太多的人給我們做了示範,他們選擇不妥協,正是有了這樣一羣人,我們的生活在一步步的發生着變化。愛迪生的不妥協帶給了我們光明;亞歷山大貝爾的不妥協帶給了我們方便快捷的聯繫方式;一個又一個發明家執着的用他們的不妥協帶給我們便利的現代化生活。 (縱橫拓展)也許有人會説,妥協沒有什麼不好啊?是啊,妥協會換取短暫的好處,這種好處會像蜜糖一樣讓你上癮,一而再再而三的妥協下去,可是這樣的人生是你想要的嗎?妥協必定付出一定的代價。就像電影中居住在辛克利的居民,如果害怕製造污染的公司後台大背景大不敢與他們抗衡,選擇接受買下他們房屋的便宜價格,就這樣被打發走,那麼因水污染而遭受病痛的身體將因為沒有充足的資金治療,將一直不能好起來;反之攜手和艾琳一起與大公司反抗,雖然過程很艱辛,但最後拿到的則是不可思議的大數目賠償金。這裏不是説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他們的不平等對待得到了重視和解決!4聯:看電影的時候,腦子裏也一遍遍的想到了自己。(聯繫實際)平常的工作中、生活中,有時稍有不順,要麼就稀裏糊塗馬虎的應付,要麼就撒手不管,讓別人收拾爛攤子,這種態度導致的結果就是在工作中既沒有什麼突出的工作成績,又找不到工作的樂趣,日復一日讓人失去激情。

那種在上學時期因為努力學習而取得好成績的喜悦,已經遠去很久,不曾嚐到。不妥協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找回生活中失去已久激情的方法。正如盧梭所言:每一種工作都藴藏着無窮的樂趣,只是有些人不懂得怎樣去發掘他們罷了。當你漸漸學會用不妥協去處理工作生活中的不順,那種疊加的樂趣會讓你更熱愛生活,更期望下一次的困難,自然而然人生也將變得不一樣。就像電影中艾琳所説:“我不會放棄現在的工作,它使我第一次感到了被人尊重的感覺。當我到他們中間,他們都不開口,他們在等我説話??”愈挫愈勇的艾琳最終由一名頹廢的家庭主婦變成了一位有名望的律師。5結:

當然了,不妥協不等於鑽牛角尖,我們的不妥協更是一種面對困難時不氣餒不退縮的勇氣。生活不會永遠一帆風順,總有想不到的困難和挫折在等待你,怎麼樣面對他們就決定了你將會成就什麼樣的人生。永不妥協!就像歌裏唱到的“陽光總在風雨後,請相信有彩虹”! (號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poeq9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