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故鄉讀後感(精選5篇)

故鄉讀後感(精選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故鄉讀後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故鄉讀後感(精選5篇)

故鄉讀後感1

“人是把家園帶在自己身邊流浪的”,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深深的“刻”在魯迅的記憶中。記憶中的故鄉—浙東江南水鄉,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恍若仙境。例如《社戲》描繪了故鄉飛一般的白篷航船,月色朦朧下起伏的連山,兩岸碧綠的豆麥夾雜着河底水草散發出來的清香;《故鄉》描繪了的故鄉美麗的海濱夜景—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碧綠的西瓜地和月下捕碴的少年……

這些遠不夠,真正讓“我”感到快樂的是在山野風光裏的遊樂。兒童對大自然有着成年人所不及的特殊敏感。百草園是“我”的天堂,這裏有優美的風景,神奇的故事,無盡的樂趣,可以充分發揮孩子們活潑好動、天真好奇以及愛美的天性,增強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我”在草木蟲鳥中玩得樂此不疲。讀後感:

注目於菜畦的“碧綠”、桑堪的“紫紅”、蜂一與菜花的“金黃”,聆聽到鳴蟬的“長吟”、蟋蟀的“彈琴”一與“油嶺”的低唱。大自然是如此地吸引兒童,即使身在三味書屋讀書心卻飛往百草園。封建教育關住了孩子們的軀體,卻關不住他們天真活潑的心靈。家道雖己衰敗但“我”在純真、稚氣的友情中尋到了温暖一與慰籍。童年的夥伴有着自然純真的天性和健全的人格,是大自然的寧馨兒。《故鄉》裏的少年閏土,有着紫色的圓臉,紅活圓實的雙手,帶着一頂小氈帽,頸上套着明晃晃的銀項圈,身上洋溢着純樸健康的自然氣息。

故鄉讀後感2

今天,我讀了我國有名的大文豪魯迅先生寫的短篇小説《故鄉》,看完後,我有無盡的感想,那個活潑可愛的海邊農村少年閏土,那個為生活麻木生活着的`章閏水,那個説話直言直語地林祥嫂,在我的腦海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故鄉》這篇短篇小説主要寫了魯迅先生二十年後回到故鄉,見到閏土後大吃一驚——閏土早已被生活折磨的失去了童年那種稚氣、活潑了,引起魯迅的深思,也引起了我的深思。

我覺得,現在我們雖然是共同坐在一個教室裏讀書,似乎沒有任何差別,然而隨着時間的推遲,十年後,不!五年後,我們就會出現明顯的分歧,有的開始為生活奔波,有的走進了高中門。想走哪一條路,就靠現在——六年級的自己!六年級是小學畢業班,是最美最關鍵的一年,為初中打好基礎,初中學不好,你肯定考不上高中,考不上高中,你就比更別想進大學的校門了,實際上就比人家矮了一大截了。

這篇《故鄉》,使我受益無窮,鞭策我前進,我決定在這一年裏,更加努力學習,爭取更大的進步,為以後的人生道路墊好基礎。

故鄉讀後感3

在星期二的上午,姚老師同我們一起探究了《故鄉》這篇經典而又飽含深意的作品。

從魯迅的筆中,在我眼前彷彿出現了一面當時農村生活的鏡子,讓我從中看到了一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的強烈反差:一個是開朗、樂觀、健康的孩子,但是二十多年過去,卻已經變得與魯迅生疏起來,臉上也變得灰黃有皺紋,不在有兒時的開朗。這究竟是為什麼?我不禁要這樣問。

是他多子、饑荒、苛税?還是賓、匪、官苦得他?他確實被苦得像一個木偶人。是當時腐朽的封建社會制度還有他內心的階級差別。社會的冷漠無情讓人的內心都被冰冷的枷鎖封閉了,使得人與人之間不再那麼親熱,而產生了太多的阻礙,太多的階級差別,這差別,遙遠的讓人拒之千里。人心真的不可變,就像閏土與魯迅之間,從前,他們一起捉角雞,一起看跳魚兒,一起拾貝殼……而現在,一句看似恭恭敬敬卻冰冷無比的“老爺”,使他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也使得閏土被封建社會的禮教牢牢束縛住,變得麻木不仁。還有他那迷信神的封建思想也是這其中的一個原因。人們的內心變化讓魯迅對故鄉的那份美好的記憶都破碎了。

故鄉讀後感4

《故鄉》是大作家魯迅先生寫的,當時是1921年,魯迅先生四十一歲。在《故鄉》中,魯迅先生巧妙地通過人物描寫,來反映當時的社會,閏土就是人物之一。小説中寫了兩種不同的閏土形象。少年時,閏土有着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天真、熱情、善良、純樸、活潑。但時隔30年,閏土卻變成這樣: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僅僅30年,閏土就從一個活潑勇敢的少年變成了木訥、瑟縮的農民,變化的原因,文中也有交待:“多子,饑荒,苛税,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通過閏土的人物描寫,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農民的悲慘生活狀態。

現在,我們國家取消了農業税,還給農民發放各種補貼,鼓勵農民多種田。農民種田也用上了各種現代化的機械:播種機、收割機,減輕了農民的體力勞動,以前要人幹好幾天的活兒現在半天就能幹完。農民的命運再也不會象閏土那樣了。但是,還有一些地方,一些貪官把政府補貼給農民的錢偷偷裝進自己的腰包,還有一些地方官向農民亂攤派,用各種理由增加農民的負擔。我希望國家政府部門管一管這些貪官污吏,再也不要出現魯迅筆下的閏土了。

故鄉讀後感5

魯迅先生的《故鄉》,透露着他對故鄉的懷念,卻又另有一番味道。讓我感到有些感動,又有些淒涼。

本是久別重逢,可那些美好的回憶終究只能成為回憶。記憶裏的閏土,夏天在海邊拾貝殼,在潮汛時看魚兒跳。戴着項圈,拿着鋼叉,向猹刺去……而再見閏土,他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臉上爬滿皺紋,眼睛周圍漲得通紅。他頭上戴着一頂破氈帽,身上穿着一件單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已經裂開,像是松樹皮。更令迅哥兒吃驚的是,他見到他,第一聲就是“老爺———”,顯得那麼生分。這讓迅哥兒到嘴邊的話又咽了下去,因為魯迅知道,他與閏土之間,也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牆壁”。

閏土作為窮苦勞動人民的代表,飽經風霜,受盡歲月的折磨,讓我體會到了封建社會勞動人民的辛苦。為生活所迫,受壓於生活,卻又無可奈何。魯迅先生懷念小時候和閏土之間的那種純真,沒有間隔,但是生活不饒人,他們再也回不到小時候那種無憂無慮的生活。

魯迅在《故鄉》的寫作中,用了對比手法,幼年的閏土那樣活潑好動,而成年的閏土,卻是比以前要蒼老,與魯迅也變得疏遠了。這一對比,更讓我覺得深深的悲哀。在這樣一個黑暗的社會、制度底下,人與人之間,甚至是好朋友之間,也會因為封建階級關係,漸漸形成一堵厚厚的牆,誰都無法逾越。我悲涼的心緒,也像《故鄉》中,那個陰晦的天氣,嗚嗚作響的冷風,蒼黃的天空,蕭索的荒村……

讀了《故鄉》,我似乎有些明白,魯迅先生為何棄筆從戎。因為最嚴重的不是身體的疾病,而是心理的疾病。治好真正的根源,才有挽回的餘地。當時中國勞動人民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精神愚昧,令人可悲。人民過着暗無天日的生活,再加上國民黨反動派的攻擊,人民處處受壓迫,可謂是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魯迅先生希望社會不再黑暗,希望人民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於是他拿起他的筆作為武器,與封建思想積極鬥爭!

我又想到,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多麼幸福。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所以要好好學習,才能更好的報效祖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pjqlwd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