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藴》優秀讀後感(通用5篇)

《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藴》優秀讀後感(通用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藴》優秀讀後感(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藴》優秀讀後感(通用5篇)

《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藴》優秀讀後感1

在一定程度上,課程是由課堂上無數個細節共同組成的。所以,關注現場與細節是提升教學智慧的必經之路。新課程教學改革,最終要在課堂教學的每個細節上實踐和體現。

舉左手?舉右手?拖堂幾分鐘無關緊要嗎?教師能否為教學的失誤向學生道歉?

許多教學細節過去並不是受到了每一個教師的重視,也沒有系統的理論對它們的必要性和規範性給予深入的探討。但自從新課程教學改革開始,教師們對細節的觀念逐漸發生了變化,教學細節也開始被當作一個重要的實踐環節去認識。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以及“以人為本”的基礎教育觀,延伸着細節的力量,並將其從潛移默化的微妙影響轉化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清晰引導。

細節可以體現一位教師的實力和功力,細節的變化則標誌着課堂理念與實踐的變化。新課程改革理念已經被多次地複述、轉述,但如果在細節上沒有更新,課程改革也只能是一句空話。也就是説,在一定程度上,課程是由課堂上無數個細節共同組成的。所以,關注現場與細節是提升教學智慧的必經之路。新課程教學改革,最終要在課堂教學的每個細節上實踐和體現。重視細節的改造,正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

“細節在教學過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進學生髮展中的意義和價值,舉輕若重。”最近出版的《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藴》一書中如是説。關注細節,就是關注新課程的理念能否落實到位以及教學行為能否根據新課程的要求重新塑造;關注細節,就是追求教學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確化,是具有品位的教學新境界的體現。

作為最基層的教育工作者,能夠深切體會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從理論到實踐,從觀念到行動的推進過程中帶給自身和學生的欣喜變化。經過培訓、觀摩和研討等活動,應該看到,改革過程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正在被很多教師理解和接受,並開始影響教學方式,改變教學實踐。

如在新課程實施中,一位教師所創造的“舉左手,舉右手”的教學細節,就是教師與成績較差的學生之間的一種約定:如果能夠回答問題舉右手,如果沒有把握則舉左手,教師根據學生舉手提供的信息來決定是否請他回答問題。既照顧了學生的自尊心,又鼓勵了他積極參與課堂交流。

但是,在課改的現場,由於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老師們在教學行為中對新理念和新要求的把握水平參差不齊。過去司空見慣的教學細節可能會仍然時而發生。如學生回答問題錯誤,教師讓學生站着,問“誰來替他正確地回答”,等另一名學生正確回答後,教師則對他説:“你聽清楚了嗎,請坐。”長此以往,學生回答問題的主動性、積極性會逐步消失,願意回答問題的學生越來越少。這一細節隱含着一個錯誤的觀念,即教師已經講過的內容,學生不應再出錯。

還有很多年都習以為常的拖堂細節,多數教師認為拖堂無關緊要,甚至認為是對學生負責的表現。在這次教育局對武原中學常規調研中許多學生對教師拖堂的現象很反感,而且教師拖堂普遍存在。其實課間休息對學生髮展至關重要,坐了40分鐘或45分鐘的學生,迫不及待地需要下課的10分鐘,進行身體和心理的調整,以便下節課更好地學習,所以,拖堂是否合理,應該從以學生髮展為本的角度重新進行反思和審視。再如,目前中小學普遍使用的家長簽字,引發了很多學生模仿家長筆跡、代家長簽字的現象,就是不尊重學生、不信任學生的教學細節。

細節雖小,卻不能小看。在看似“應該”和“正常”的地方,在有意無意的忽視和漠視的地方,正存在着教師從感性和理性兩個方面都應該努力去避免的非教育和反教育的現象,教學細節具有的對學生心理、行為的深刻“教育性”警示着每一個嚴謹的教師。因而應分析和反思慣常的教學細節,從中清理出由不合規律、不講科學、不重人道所導致的問題,從打造全新的教學細節入手,改變原有教學行為,形成新的教學理念和實踐,才能以此來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信任、理解,體現出對學生全面發展的充分重視,體現出對教育教學基本規律的自覺,體現出教學技巧、教學藝術和教師素質,體現出先進教育理念下教師的人文關懷。

一項教育改革只有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眾多細節的演繹而轉化為深刻影響學生思維和接受的力量,才有可能是成功的。因此,教學改革,要從細節做起。

《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藴》優秀讀後感2

加拿大教育家馬克斯·範梅南所撰寫的《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藴》一書,從實際情境與現象中探討教育學的問題,提出了以責任和使命為基礎的“教授法”,為理性的教育學注入了豐富的情感。

範梅南先生説,機智是“智慧的化身”。教學機智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隨機應變、靈活創造的能力,是教師教學的基本素質之一,它也是教師管理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以獨特的能力駕馭課堂,用教學心理對待偶發事件,把握教育契機,都是教學機智發揮的作用。具體表現在:

(1)首先,要有一顆熱愛學生、平等相待的心。只有當教師用赤誠的真心去愛每一位學生時,才會消除“火暴”脾氣、減少“急躁”情緒、避免對學生疾風暴雨般的“訓斥”,以“温柔”的方式去開啟和誘導學生。

(2)要有敏捷的思維。機智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善於因勢利導,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話題轉移,擺脱眼前的窘境。特別是遇到自控能力較差的學生,如何在不傷害學生情感的前提下保持教師的威信,消除學生的牴觸情緒,並轉化其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敏捷的發散性的思維,才能左右逢源,化險為夷。

(3)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抓住教學心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來影響同學,把握教育契機利用獨特的能力來駕馭課堂,才既能使課堂氣氛生動活潑,使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4)教師熟悉教材、教法和學生是實施課堂教學機智的前提和基礎。熟悉教材,教師就會對講課滿懷信心,胸有成竹;熟悉教法,教師就能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運用,有效創設教學情景;熟悉學生,教師就能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教師做到這“三熟”,就可以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及時發現問題,迅速判斷,妥善處理;還可以儘快調整教學思路和方案,保證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總之,教學機智不是單純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與生俱來的稟賦,更不是虛情假意的做秀,它是一種充滿教學智慧、具有較高層次的教學藝術,是教師綜合素質的反映,是教師個性品質、教育理論素養、教育實踐經驗等多種因素熔鑄的合金。

課堂是動態的、不可預知的。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遇到很多棘手的突發狀況,如果不能靈活的處理好這些事情,就可能給學生造成很大的影響,甚至可能是終身的影響。我們都是從學生成長到今天,很多學生的做法、想法,其實我們都可以進行一定的換位思考。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決定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總結與學習,不斷地積累與反思,讓自己繼續成長!

《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藴》優秀讀後感3

寒假,我拜讀了範梅南先生的《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藴》。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範梅南先生説,機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師要做到“機智”地處理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必須具備諸多素質和條件。書中的觀點啟人思考。

育人之道,愛心為先。首先,要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要實現真正意義的教育,愛是最強的力量。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什麼條件下知識才能觸動學生個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為一個人所珍視的智力財富和道德財富呢?只有在這樣的財富下——用形象的話來説,就是在知識的活的身體裏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記得有人説過這樣一句話: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怎樣的老師來培育,你自己就做這樣的老師吧!是的,懷着對學生的愛,我們不放棄每一個人。從他們的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户,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對於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温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人格,嚴慈相濟。《數學課程標準》中的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的表述貫穿新課程標準的一條紅線。教師要“目中有人”切實關懷每個學生,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為每個學生的成才提供機會。人性中最寶貴的是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賞識,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體驗人生的價值,並提升這種價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作為教書育人者,也不能對學生的不良現象放任自流,寬嚴有度才是愛,做到嚴慈相濟。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維,開拓眼界、拓寬思路。機智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實質就是或因勢利導,或拋磚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話題轉移,擺脱眼前的窘境。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敏捷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

第四,要有豐富的學識。有句話: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在教育現代化的今天,一桶水遠遠不夠,要開鑿一眼泉,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融匯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保護學生愛問為什麼的好習慣,讓自己的課堂更充實、更豐富。

教學機智是可以學出來的,它只存在於教學之中。在邊學習邊實踐的過程中,自己對於教學機智的理解也在逐步的改變。教學是一門藝術,課堂千變萬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預測性。課堂教學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師預先想象的那樣順利,常常會出現意外,而正是這些意外的發生激發自己對於教學機智的理解變得更清晰,教學機智是需要靠着不但積累起的底藴,才能運籌帷幄,從意外中得到更大的收穫。

教學機智不是單純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更不是虛情假意的做秀。它是一種充滿教學智慧,具有較高層次的教學藝術,是教師綜合素質的反映;它是教師個性品質、教育理論素養、教育實踐經驗等多種因素熔鑄的合金;它是可以學出來的,更是需要品出來的。教育的機智涵蓋在我們每一天、每一點、每一滴的教育教學活動之中。

《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藴》優秀讀後感4

讀《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藴》,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震撼,原本枯燥乏味的教育學在作者筆下竟詮釋得如此生動形象、如此具體。

讀完此書,我深深地認識到智慧並非“遙不可及”。對於智慧,我一直認為是教育者一種臨場的應激表現,學是學不來的,那是天生的。對大多數的人來説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讀完書才發現那只是我對教育機智一種狹隘的理解。書中寫到:“機智表現為剋制,表現為對孩子的體驗的理解,表現為尊重孩子的主體性,表現為‘潤物細無聲’,表現為對情境的自信,表現為臨場的天賦”。“機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間,保護那些脆弱的東西,防止傷害,將破碎的東西變成整體,使好的品質得到鞏固和加強,加強孩子的獨特之處,促進孩子的學習和個性成長”。而且教育智慧也可以通過學習來積累。

“機智表現為剋制”

平時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習慣性行為,總是憑着“自以為是”的經驗,機械化的進行着。記得有一次,上完課在批改學生的作業時,發現有一道題大多數學生都是錯的,包括自己心目中的優秀學生,而且我清清楚楚地記得,這道題在上課時講到過,我改着改着,氣就不打一處來,幾乎把學生的作業本都扔在了地上,孩子們嚇得大氣也不敢出,自己也氣得呼哧呼哧直喘。現在想想,自己當時的這種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在這本書中,範梅南這樣説,“未經反思的行動是‘缺乏智慧’的”,機智表現為剋制。當時,我要是能剋制自己的情緒,然後再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行為,可能就會想到,學生不會故意把題做錯,原本就是自己沒有教會這節課的知識,這怎麼能怨學生呢!這樣下去,不但自己的教學水平難以提高,而且嚴重地影響了師生關係。

機智表現為“潤物細無聲”

“傑遜是一個大小夥子。因為他時常心不在焉的樣子,英語老師開始懷疑他是否吸毒。照其他老師的看法,傑遜只不過是坐在學校消磨時間罷了。他很少完成家庭作業。”

“有一天在上課前,傑遜早早地進了教室,在老師的周圍踱來踱去。顯然,他有什麼心事。‘瞧,我寫了這個’,他説,將一張紙片放到老師的桌上。是一首詩。詩寫的不錯,老師很吃驚。‘這首詩寫得很好,傑遜,我喜歡它的意境。’‘我喜歡寫詩’,傑遜説,‘我已經寫了好一陣了……自從我上您的課開始’。接着,他有點不在意地説,‘也許,您可以將它貼起來’。老師一直習慣將選中的學生的詩貼在大廳的一塊大貼板上。”“傑遜建議她展出他的詩令她感到吃驚。她吃驚的是傑遜也在乎這樣的事。但她還是非常高興的答應了。那天晚些時候,她注意到傑遜和一個朋友在一起。他正指着牆上:‘就那首詩,是我寫的。”任何一個差生都並非一無是處,每一個人都有自己閃光的地方,抓住這些閃光點就抓住了教育的契機!

範梅南教授告誡我們,當傑遜把詩遞過來的時候,我們絕不能説這樣的話:“唔,傑遜,你這兒還有幾處拼寫錯誤。”或者説,“傑遜,這結尾還不太好,你應該修改一下後幾行”。老師知道將來還有機會幫助傑遜修改他的詩。首先,她可能通過在班上將詩的收尾作為一個一般題目的討論,試圖間接地給傑遜指出某些給這首詩收尾的看法。用這樣的方式,她可能又能夠微妙地影響傑遜,使他學會理解更多的詩歌寫作技巧,而不是單單挑選出他的詩進行批評。

“傑遜的例子同樣也讓我們看到了我們是多麼地容易錯誤地判斷孩子和年輕人。即使其他人已經對孩子失去信心了,我們仍然還是有辦法‘打動’學生。”

總之,教學機智不是單純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與生俱來的稟賦,更不是虛情假意的做秀,它是一種充滿教學智慧,具有較高層次的教學藝術,是教師綜合素質的反映,是教師個性品質、教育理論素養、教育實踐經驗等多種因素綜合起來的結果。我決心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摸索、思考、積澱,不斷地充實自己、追求個性、構建風格,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藴》優秀讀後感5

前段時間,我讀了一本《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藴》的書,這是世界著名教育學專家、教育哲學家、課程論專家和人文科學研究方法論專家的馬克斯。範梅南教授寫的一本教育類專著。初看這一本書,覺得它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然而讀着讀着,卻發現它使我一下子明白了很多,領悟了很多。本書是從邁向智慧教育學、教育學的實踐、機智的性質、教育機智、機智與教學等九個方面向我們一一作了闡述。其中機智的性質、教育機智、機智與教學這幾個章節更是引人入勝,發人深思。細細回想自己對教育機智的理解,幾經波折,終於得以找到正確的方向,為自己打開一扇大門,看到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無限的延伸了廣度與寬度。

一、教學機智是一種臨場的天賦,是不可學的。

初為人師之時,那時還沒有聽到過關於“教學機智”這樣的名詞,有的只是“課堂的應變能力”。在後來的教學中,我開始慢慢熟悉起了這一詞語,但是對於它的理解只是把“教學機智”與“課堂的應變能力”劃上了等號,覺得教學機智應該是一種臨場的天賦,有的人生來就有,而沒有的人學都學不來。自己也沒有努力求證過這樣的答案是否是正確的,只是認為應該是這樣。

二、教學機智是可以學出來的,它只存在於教學之中。

慢慢的,在邊學習邊實踐的過程中,自己對於教學機智的理解也在逐步的改變。教學是一門藝術,課堂千變萬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預測性。課堂教學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師預先想象的'那樣順利,常常會出現意外,而正是這些意外常常會讓自己手足無措,常想能冷靜處理並能駕馭它,可總會是事與願違,心有餘而力不足,但是自己對於教學機智的理解變得清晰一些了,教學機智是需要靠着不但積累起的底藴,才能運籌帷幄,從意外中得到更大的收穫。記得在我的一堂思品課上,當我要求學生在小組內相互聊聊自己爺爺奶奶的喜怒哀樂,並想一想怎樣才能讓爺爺奶奶快樂時,意外發生了:第五小組有一個孩子哭了,其它的同學正不知所措。面對着這樣的一個情景。我做出一個決定:放下預設的內容,轉為和學生一起探討孩子哭的原因。孩子的哭由心而生,是因為自己失去祖輩,不能敬孝所致。接着我又引導學生談對此事的看法。學生們一個比一個説得深刻,有學生説:“我和他一樣,心裏也很難受,因為我的爺爺奶奶也沒有了。”有學生説:“我覺得他很有孝心的,……”還有學生説:“……我們要珍惜和老人在一起的時間,我們的爺爺奶奶歲數都很大了,他們活的時間有可能不太長。如果我們現在不珍惜,將來他們不在了,那我們會後悔的。”對於這次意外的處理,我不僅很好地解決了課堂中出現的問題,而且通過這個意外把學生的情感推向了一個高度,讓學生從內心再一次受到了體驗,它來得是是那麼的突然,而解決得又是那麼的自然。我很慶幸自己當時的決定。我並不認為自己有教學機智的天賦,此時的決定與做法,應該是得益於平時不斷的學習與思考所得。那時對機智的理解上升於此,如今看來,我這樣的理解還是很狹隘的。

三、教學機智是品出來的,因為它深入教育教學的每一個毛孔。

現在,當我再一次來看教學機智時,它已變成了教師的一種素養。它首先體現在教師的為人師表上。每一個人都在無聲地接受着環境對他的影響,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也是如此。哪怕是平時那些最不可能聽老師話的學生,也在每天接受着教師的影響,只不過他們接受的量少了一些,微妙一些,但你不可無視他的存在。因而在與學生的相處中,教師更應身高為範,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一定要先行做到。只有給予正確的影響,才能讓學生受到正面的教育。其次教學機智體現在教師的自我剋制上,面對着眾多不同的個體,是否做到心平靜氣的與之交流,給予指導。特別是在孩子出現了令你生氣的時候,是否還能不愠不火。古有“布衣怒天下素。伏屍二人血流五步”之説。而如今,教師一怒,心情影響行為,在這樣的心境下還能有好的行為來指導學生,教育學生嗎?再則,教師一怒,勢必影響到學生,受了驚嚇的學生一定會縮成一團,自動生成自我保護系統,這樣的教育還會有效嗎?答案不言而喻。學會了剋制,就會理性地選擇何時去忽略什麼事,何時該等待,何時“不去注意”某件事,何時後退幾步,如此理智地處理正是教學機智的充分體現。再次,教學機智還表現在教師要有一種處事不驚之態,要對情境要有有充分的自信。如當課堂失去了控制那一刻;當你與學生談話,對他進行教育之時,學生不但不聽,反而十分不敬之時;當你一而再,再而三,強調的內容不被學生重視時,你都要學會變得冷靜,變得自信,同時做出充滿智慧的舉動。也許生活中的我們常常會被教育教學中的一些小事,拖得疲憊萬分,以至於到後來,在無奈之時,不再去思考、尋求一種積極的方法。沒有了為師的那一份燃燒着的激情,那會是多麼可怕啊!

四、教學機智更是一門與學生交往的藝術,他主要表現在你是否理解你的學生,尊重你的學生。

理解學生就要站在學生的位置看問題,處理問題。教育中,我們常會用老師的眼光來看待所發生的事情,然後以我們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從表面上來看,問題是過去了,但是是否真的給學生心靈以解放,那就不敢説了。面對着教育中的某一件事,我們常常會知其然,而不去知其所以然,常常站在老師(這種成年人的位置上)想當然的認為是這樣的,而全然不顧知識與生活閲歷遠沒有成人豐富的兒童所站的位置、所看到的與想到的。就如上課老師講的內容,做作業的時候發現有個孩子沒有掌握好,於是就想到,孩子上課沒有認真去聽講,這樣的孩子不是一個認真學習的孩子。殊不知,孩子的不懂可能是孩子的接受能力弱所致。可能是這一方面內容這個孩子還是很欠缺的,一下子接受那樣的內容,對於他來説顯得很困難。或許課上更有一些事打擾了他的聽課,如昨晚沒有睡好,如聽課中出現了意外,如他想起了一些傷心的事等等。我們有一百種理由可以假設,但是隻有站在這個孩子的角度,闡述出來的理由才是最為合適的,也是該令同樣站在學生角度來思考的老師理解與體諒的。教學機智還體現在對學生的尊重上。教學中我們常會説學生是教育的主體,而不是客體,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還是把學生當成了教育的客體來看待。教學過程中,我們常會抱怨孩子怎麼就學不會呢?作為教師,我們有沒有引着學生去學,引着學生過“河”呢?我們常要學生自己走過來學習知識,其實該行動的是老師,是教師該走到學生身旁,幫助學生認識他所要學習的東西,帶着他一路走來。教師要有一種山不過來,我過去的思想來進行教育與教學,那我們的教育教學的成功率一定會更高。

教育的機智也涵蓋了我們每一天,每一點的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只有提高了認識,然後我們再去不斷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藴,海納百川,勤于思考,追求更高更強,那麼教學機智一定會帶給我們全新而精彩的新未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pek0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