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關於《時間簡史》讀後感5篇

關於《時間簡史》讀後感5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時間簡史》讀後感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時間簡史》讀後感5篇

關於《時間簡史》讀後感5篇1

史蒂芬.霍金説:“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完成我對宇宙的認知,這包括宇宙為什麼是它現在的樣子,以及宇宙為什麼會存在”。霍金對物理學的不懈探究以及對真理的熱情執着讓他成為自愛因斯坦以來世界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其著作《時間簡史》更可謂一本將高深的理論物理通俗化的科普經典。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不希望拘泥於學科與專業之限,因而廣泛涉獵各學科有關書籍,開卷明理之間做到海納百川、化為內修。懷揣着最簡單也最狂熱的求知之夢,我在品讀與思考中與《時間簡史》結伴,將物理與哲學看似宂雜艱澀實質卻本就滲透在我們生命最深邃處的真理與睿智體悟入心,並將一些思考與心得以隨筆的形式記錄下來誠願與朋友們分享、交流。

一、時空之境

在《時間簡史》中,霍金試圖以一種最簡單易懂的方式,將不可切實感知的宇宙形態描述為一個有限卻無界的空間。它神祕而充滿真實的,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宇宙本身就是代表了存在的意義。書中文字從物理、天文、宇宙學甚至哲學的角度將霍金本人對宇宙、時空乃至生命的理論思考及心裏哲思清晰而真誠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從書我瞭解到,霍金最傑出的貢獻無疑是他在經典物理的框架中證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點的不可避免性,推論出黑洞越變越大,同時又在量子物理的框架中指出,黑洞會因輻射而越來越小。大爆炸的奇點不但被量子效應所抹平,而且整個宇宙正是起始於此,正如本書副題――“從大爆炸到黑洞”,他試圖直觀的告訴我們究竟什麼是“空間”。

然而如同《金剛經》中的三千大千世界,所謂空間仍是一個“無窮而窮”的境界,我們存在於空間之中,生命如恆河之沙、霧中埃塵渺小到微不可窺,這是“無窮”。反觀宇宙之浩渺博大,卻終究逃不過有限外延與最終重複重生於毀滅的宿命,此乃“有窮”。

而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曾説過,這世間有兩樣東西讓我們越思考越是迷惑,一是我們頭頂的星空,一是心中的道德律。我們不難想象:在遙遠西方古老城邦的智者們將天上的繁星劃分為不同星座並賦予別樣內涵的時候;在華夏宗族最古老的賢者們描繪着五行八卦、占卜着天干地支日月星辰的時候;在黑暗而動盪的洶湧歲月中,無數凝聚着當時最先進的智慧文明的吶喊聲即便難以驗證卻被當做異端而殘忍的扼殺在咽喉的時候,人類仰望着頭頂那片遙不可及的星空,懷揣着怎樣的興奮與無奈,卻又付出了怎樣的代價與期待。

然而,在這浩淼神祕的無窮星河中,我們究竟在扮演着一個怎樣的角色呢?我們人類心懷迷惑,而不斷的試圖將自己的存在與那未知的星河相互聯繫在一起,似乎這便足以去證明我們人類終究與這無盡的奧祕存在某種深刻的聯繫。代代往復輪迴,人類生生不息,我們從未止步於對這片未知星河的探索,乃至從歷史到文明都烙印下那份瘋狂的痴迷與偏執的信仰。

但回到“有窮”於“無窮”的命題,我們卻總會那麼無可奈何,我們自覺已經解開了這宇宙奧祕的一角卻越發感受到那份不可捉摸的無盡未知,我們似乎只能深刻的感受到這樣一個事實:生命太過短暫的有窮,面對宇宙永恆無盡的“無窮”,是如此微不足道。這裏的“有窮”便也就牽扯到了一個時間的問題。

而對於時間的描述,可以引用書中的原文來具體審視其中的哲學思考與物理本身的內涵。“無序度或熵隨着時間增加是一個所謂的時間箭頭的例子。時間箭頭將過去和未來區別開來,使時間有了方向。至少有三種時間箭頭:第一個,是熱力學時間箭頭,即是在這個時間方向上無序度或熵增加;然後是心理學時間箭頭,這就是我們感覺時間流逝的方向,在這個方向上我們可以記憶過去而不是未來;最後,是宇宙學時間箭頭,在這個方向上宇宙在膨脹,而不是在收縮。”

將時間與空間兩者結合而言,書中提及的無邊界實際上便條件意味着時空在收縮時無序度的繼續加成,當宇宙壓縮時,時間的方向也會和膨脹,即現在發生的時間同向。但這也只算是艱深的物理學假象,涉及我們生活本身,實際上更多的是“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心理感受與物理差異之間的奇妙錯覺。

時間長久的似乎沒有盡頭的在我們的歷史中存在着、流淌着,生命在時間的河流中飛逝而過抑或虛空久長,讓無數生命留下無限多的遺憾以及希望,以“有窮”之生命來探索“無窮”之境界,這也便是生命最神奇的地方,而也唯有當生命與時空相互作用、產生影響,保持着突破這份窮盡的決心,這才能稱之為我們所説的存在的那個時空,稱之為“世界”。

 二、生命無涯

霍金在《時間簡史》中指出,宇宙產生於一場物理爆炸。宇宙裏物質密度不均勻的地方產生了核聚變,產生了恆星,恆星又坍縮或爆炸,產生了第二代或第三代恆星,被我們稱之為“太陽”,進而產生了地球。

之後,在地球那片荒蕪的海洋中無數機遇巧合令化學物質反應重組形成新的個體,一種絕無僅有的個體形式――稱之為生命的存在。無可計數似無盡頭的柔軟的軀體銜接在一起,生命的鏈條在污濁的海洋中用多少代種族的生息嘗試着生命的無限可能,螺旋狀的生命圖騰交替依存,無所謂一切付出和代價,無意識的億萬個微小的存在就本能的向着自己的方向前進度過短暫的歲月,他們似乎什麼也留不下,但是每一個微小的犧牲都無垠的時間下總會催生出名曰奇蹟的偉岸傳奇。

生命演化至今,我們自稱萬物之靈長,探求時空與生命的真理,而我們又是否真正瞭解何為生命?在我看來,生命要與時空相連才可稱之為“活”。假若我們的生命認定一切存在與努力都終將在身後灰飛煙滅,那無疑始終莫大的悲哀。即便最簡單、最鄙陋的生命也是皆大歡喜的。

我們存在於某一個時空,在生活中體驗那些勇敢、那些執着、那些堅持,為夢想而揮灑着汗水、為真理而不懈探索、為生活的更好而不斷創造屬於生命的新的卓越,建立幸福的家庭、延續生命的瑰麗,這世界有太多值得我們去將生命變的無比光輝的理由。儘管世界不盡完美,但我們作為生命的有限個體,學會珍惜生命,並將生命無止盡的延續下去,才不會在時空中迷失屬於生命的本真與尊嚴。

從形而上學的觀點看,世界對不同的生命個體來説也是各具意義的。有的生命的世界是從他認識到世界的存在並作為其一部分而產生個體認知開始,一直到他對世界的存在開始否定乃至模糊不清直至徹底遺忘作為終結的。而有些生命,則是從一開始就對世界的存在抱有否定或疑惑的態度,一直以一種曖昧不清的存在混跡於世上直到自己的存在以一種難以察覺的速度逐漸磨滅而亡。更有甚者,其生命的世界開始於人們記得他的出生,終結於人們遺忘他的死亡。但我堅信,我們確實是與眾不同的。

在這顆蔚藍的地球上,我們受到恩澤滋養,代代繁衍生息,成為擁有智慧的特殊的生命。我們在這顆星球上創造出文明,我們穿越平原、翻越高山、征服海洋、翱翔天空,甚至憑藉技術的革新與進步突破地心引力探索宇宙的奧祕。但我們卻又是如此笨拙,我們曾經愚笨的一再誤讀那些現在看來淺顯易讀的真理,但有多少次為那些犧牲與愚昧而沾沾自喜。我們犯下過這世界都難以寬恕的巨大錯誤,造成自然中從未造成的可怖的悲哀,我們也創造了這顆星球上有史以來最輝煌的文明,成就了自然演進中最瑰麗的奇蹟。

但我們仍舊不可否認,對於宇宙來説我們太過於渺小,我們能改變和存在的不過眼前的世界。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如果以光的速度向它跑去,僅僅需要八分鐘。也就是説,我們看到的太陽光,實際上是八分鐘之前的存在,而我們在夜空中看到的那些閃爍繁星的光芒,或許早已隕落於幾十億年之前。這樣想,可能是個悲哀的命題。

但是請讓我們換個角度去理解這個命題,我們能改造的也許只是眼前的世界,然而我們保護好目前所擁有的,將環境與資源守護於發展中的平衡,延續存在的同時用有限的生命去探索無限的未知,讓我們這一代的存在深刻的延續在我們的子孫後代中,這是件多麼美妙而神奇的事情。就如同夕陽西下垂垂朽矣,卻在這顆蔚藍星球的另一面冉冉升起,迎來送往間光明永不停息。物質本身即一種存在,生命本身就是一種奇蹟,讓生命繼續,讓希望不止,讓生命之無涯,在時空之境中交匯處“世界”那份“活”的精彩。

三、總結

在《時間簡史》中,時間與空間不再是物理公式推導出來的冰冷數據,而是與生命息息相關的我們所存在的證明,它們不可撼動、無比強大,卻與我們的存在一同組成了世界的完整,它們亙古自在、無限久遠,卻也無可奈何的難以掌控自己的破滅與重生。它們就是存在本身。我們不僅思考一個恆久困擾着人們的問題,我們能否就如此簡單的去歸納“世界”的概念從而得出這樣一組結論:世界是物質的,其組成以宇宙的形態為表象支撐起我們認識的架構?

但事情又似乎並非如此,我們感受到的是超越其因果概念的更為宏大的存在,但卻分部在每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個體內心,我們是否可以這麼説,世界是包含了一切已知和未知事物之總和,所謂世界即是我們所擁有的自身。而生命也許只是一種存在的形式,即便它的存在充滿了不可預知的巧合與難以控制的命運,它充滿了平凡與軟弱、充滿了懵懂與迷惑,但它卻如此不懈和堅韌,如此富有尊嚴的存在着,它不夠強大、不夠久遠甚至可能隨時終結。但這正是它的精彩之處,我們用有限的生命創造輝煌,用相互銜接的生命脈絡去領悟無限種可能與無限的真理,這才是整個宇宙真正奇蹟。

在幾十年前,一位著名的科學家曾做過這樣一次天文學演講,在演講中他描述地球如何圍繞太陽公轉,而太陽又如何圍繞着一個巨大的恆星集團的中心公轉,並告訴人們個集團被稱作銀河系。直到他的講演結束之際,一位一直沉默的坐在屋尾的矮小老嫗緩緩起身説:“你講的簡直是一派胡言,實際上,世界是馱在一隻巨大烏龜上的平板!”這位科學家不禁露出了高傲的微笑,並答道:“那麼這隻烏龜站在什麼上面了?”“你很聰明,年輕人,的確很聰明。”老嫗緩慢的説:“不過,這是一隻馱着一隻,一直馱下去的烏龜塔啊!”.也許這世間最偉大的奧祕正是如此,我們不能以任何絕對的眼光去否定,也不能以曖昧的態度去承認現實,唯有永無止盡的探索,唯有生生不息的生命,才能達到真理。

正如史蒂芬.霍金曾説過的一樣:“朝向終點的永恆彷彿無止境般漫長”,我們追求時空的雛形與演繹、探究生命的起源與終焉,歸根結底無非是在奇蹟與尋常中實現着我們作為茫茫宇宙中的個體生靈所特有的存在意義。就讓我們在思考中朝向真理而不懈奮進,也許那會是永無止境般的漫長,但我們仍銘記時空無盡、生命不息,即使永恆也並非絕對,堅持內心那份生命與生俱來並無法為外物撼動的期盼併為之傳承延續永不言棄,也許所謂答案已經自顯其中、瞭然會心。

關於《時間簡史》讀後感5篇2

在歷史上的眾多科學家中,霍金一直是我最崇拜的物理科學家。雖然他的一生是那麼的讓人同情(20多歲就全身癱瘓)。但是他仍然堅持不懈地先後創立了黑洞理論和“大爆炸”理論,為人類以及物理學界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時間簡史》是由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撰寫的一本有關宇宙學的經典著作,是一部將高深的理論物理通俗化的科普範本。

在這部書中,霍金帶領讀者遨遊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夸克、““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並對宇宙是什麼樣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問題做了闡述,使讀者初步瞭解狹義相對論以及時間、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學的奧妙。

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是關於黑洞的解説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存在於宇宙,那宇宙又在那裏?科學家認為宇宙開始於大爆炸,並由於爆炸的衝擊力,宇宙正在膨脹,宇宙光線紅移可以證明。之後就有三種情況出現:

一種是星球的引力拉回宇宙,一直拉回到宇宙爆炸之前的狀態。

一種是星球的引力無法拉回宇宙,所以宇宙一直膨脹,最後消失。

最後是宇宙大爆炸的力剛好避過被拉回,但宇宙膨脹的力被無限減弱。

而黑洞則是因恆星耗盡能量而坍縮,最後縮到其引力足以影響光、空間和時間,光是最快的,超光速是不允許的。再加上時間都被影響,可見黑洞的力量有多大。又因為空間也被影響,所以黑洞看起來像一個洞,但是不一定是黑的,黑洞有可能發光或發出其它射線,這點可由星系中心是明亮的來證明,因為黑洞的引力,周圍的星都被聚集在一起,就形成星系,所以星系中心一般是黑洞。

我們需要了解自己,所以就要不斷的學習。科學永遠是唯一的真理,每人都應當為社會的發展貢獻一點力量。

關於《時間簡史》讀後感5篇3

一般認為,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用於描述宇宙演化的正確的理論。在經典廣義相對論的框架裏,霍金和彭羅斯證明了,在很一般的條件下,空間-時間一定存在奇點,最著名的奇點即是黑洞裏的奇點以及宇宙大爆炸處的奇點。在奇點處,所有定律以及可預見性都失效。奇點可以看成空間時間的邊緣或邊界。只有給定了奇點處的邊界條件,才能由愛因斯坦方程得到宇宙的演化。由於邊界條件只能由宇宙外的造物主所給定,所以宇宙的命運就操縱在造物主的手中。這就是從牛頓時代起一直困擾人類智慧的第一推動力的問題。

如果空間-時間沒有邊界,則就不必勞駕上帝進行第一推動了。這隻有在量子引力論中才能做到。霍金認為宇宙的量子態是處於一種基態,空間-時間可看成一有限無界的四維面,正如地球的表面一樣,只不過多了兩個維數而已。宇宙中的所有結構都可歸結於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所允許的最小起伏。從一些簡單的模型計算可得出和天文觀測相一致的推論,如星系、恆星等等的成團結構,大尺度的各向同性和均勻性,空間-時間的平性,即空間-時間基本上是平坦的,並因此才使得星系乃至生命的發展成為可能,還有時間的方向箭頭等等。霍金的量子宇宙論的意義在於它真正使宇宙論成為一門成熟的科學,它是一個自足的'理論,即在原則上,單憑科學定律我們便可以將宇宙中的一切都預言出來。

在這部書中,霍金帶領讀者遨遊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夸克、“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並對宇宙是什麼樣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問題做了闡述,使讀者初步瞭解狹義相對論以及時間、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學的奧妙。

關於《時間簡史》讀後感5篇4

隨着時光的不斷流逝,你可曾想過,時間是否會有源頭?過去的時光在哪裏停止,未來的時間又從哪裏是出發?《時間簡史》這一書將會帶你思索,讓你領略宇宙的神奇。不由分説,黑洞和宇宙爆炸是整本書的重點。

讀完整本書,我們知道,黑洞並不是愛因斯坦説的那樣。其實,黑洞不黑。書中寫道他假設如果存在一空間的曲率非常大,物體的逃逸速度非常快,快到連光也不能逃離這樣的空間。那麼這樣的空間可以稱之為“黑洞”。但他認為既然連光也不能逃離黑洞,那麼我們也無法觀測到它,它名副其實是一個非常黑的洞。但霍金結合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後提出:黑洞其實不“黑”,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還有這很高的温度。正因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滅了,所以我們很難觀測到它。黑洞以極高的速度放射能量,當能量耗盡時則會向宇宙大爆炸那樣從一個奇點發生強烈的爆炸,並在宇宙中消亡。

黑洞只是宇宙的一部分,那麼宇宙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宇宙是從一個密度、時空曲率無限大的奇點通過大爆炸而開始的,在大爆炸中,物質的温度非常高。在隨後過去的一秒鐘中,宇宙的温度急劇下降,下降到100億攝氏度,於此同時也在不斷地膨脹,就使得正電子和反電子(帶正電荷的電子)互相碰撞以此湮滅,並釋放出大量光粒子,來維護宇宙的平衡。到了後來,得以有強力的作用從而使物質不斷聚攏,聚攏,這就形成了古老的星球和星際物質。我們的地球,也是通過這樣的物質聚攏才形成的。

也許人類在整個宇宙中是十分渺小的,但霍金用他被禁錮的身軀,在宇宙中暢遊,,他憑藉自己的智慧,向真理髮出了挑戰,為人類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讀完整本是,我感歎道:面對浩瀚的大海,我只是發現了岸旁的一粒沙子。面對廣闊無垠的大海,仍需我們努力的探索啊!

關於《時間簡史》讀後感5篇5

這學期有幸拜讀了霍金的《時間簡史》一書,書中對時間的本質、宇宙的由來作出了權威性的總結,雖然有很多內容僅僅是假説,但這又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才能大膽提出來的假説。霍金的理論和構想已經成為科學領域的里程碑。

雖然這本書頁數不多,但我讀來依然吃力,閲讀過程中腦海中一直縈繞着許多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過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曾經是個無限小的點?宇宙是無限的還是有盡頭的?人類是否真的能發明出時光機回到過去或是到未來?人類最遠能到達宇宙的什麼地方?黑洞到底是什麼樣的?物質的最小部分又是什麼?

也許有人現在就可以給出一個十分滿意的答案,可誰又能知道,你給出的答案可能僅僅在當時的情境下被人們所認可,隨着科技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將會有更多的人站出來,告訴你不是這樣的。也許我們現在看宇宙的視角,正是井底之蛙的“蛙”的視角,若干年後發現原來宇宙並不像想象中的那樣,此時你可能會有所思:到底什麼オ是真理?沒有人能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一切都要交給時間。

這本書想要完全看懂它需要的知識儲備絕不止一座山。而我只是在讀罷後有些許感悟而已。人類在浩瀚的宇宙銀河和龐大的歷史長河中是那麼的渺小與無力。古人有:“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詩句,面對宇宙的無窮和生命個體的有窮,古人尚且如此,我們又何必因為一些小事而大傷腦筋。

今天我們探索宇宙,歸根結底無非是在奇蹟與尋常中實現着我們作為茫茫宇宙中的個體所特有的意義。就讓我們在思考中朝向真理而不懈奮進,也許那會是無止境般的漫長,但我們仍銘記時空無盡、生命不息。

標籤: 時間 讀後感 簡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p4p2m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