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關於《時間簡史》讀後感

關於《時間簡史》讀後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時間簡史》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時間簡史》讀後感

關於《時間簡史》讀後感1

時間和光不是一種東西,這很容易想象。比如在黑夜裏雖然沒有光,但仍然有時間。光速和時間怎麼聯繫起來我還不清楚。我不用去定義宇宙和時間的概念。宇宙形成之前是一個無窮小的奇點,而且無限緊密,我在這裏説成沒有,這不是唯心的沒有,空間和時間在大爆炸時同時的從無生有。這就會產生兩個問題,那個無窮小的產生一切的奇點是什麼和它為什麼要爆炸。那個奇點什麼也不是,不是人類所認識的物質,可以起個隨便的名字,比如上帝。它就是一個無窮小無限緊密的點,僅僅是一個點。它之所以要爆炸是因為它想那樣,因為現在有了一切所以它爆炸了。這是無法證明的,人類的證明方法必然會引入第三方,為了證明第三方的正確又必須引入第四方,這樣的證明會無休止的循環下去。宇宙論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

作為宇宙裏高等生物的人類不會滿足於自身的生存和種族的綿延,還一代代不懈地探索着存在和生命的意義。但是,人類理念的進化是極其緩慢和艱苦的。從亞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説到哥白尼伽利略的曰心説的演化就花了20xx年的時間。令人吃驚的是,儘管人們知道世間的一切都在運動,只是到了本世紀20年代因哈勃發現了紅移定律後,宇宙演化的觀念才進入人類的意識。人們甚至從來沒有想到過宇宙還會演化。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表明,宇宙的物質在引力作用下不可能處於穩定的狀態。即使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為了得到一個穩定的宇宙模型,他曾將宇宙常數引進理論中。他們都希望在自己的理論中找到穩定的宇宙模型。可見,宇宙演化的觀念並不是產生於這些天才的頭腦之中。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的,這真正是空前的。因為他的貢獻對於人類的觀念有深遠的影響,所以媒介早已有許多關於他如何與全身癱瘓作搏鬥的描述。儘管如此,譯者之一於1979年第一回見到他時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那是第一次參加劍橋霍金廣義相對論小組的討論班時,門打開後,忽然腦後響起一種非常微弱的電器的聲音,回頭一看,只見一個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電動輪椅上,他自己驅動着電開關。

譯者儘量保持禮貌而不顯出過分吃驚,但是他對首次見到他的人對其殘廢程度的吃驚早已習慣。他要用很大努力才能舉起頭來。在失聲之前,只能用非常微弱的變形的語言交談,這種語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幾個月後才能通曉。他不能寫字,看書必須依賴於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必須讓人將每一頁攤平在一張大辦公桌上,然後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閲讀。人們不得不對人類中居然有以這般堅強意志追求終極真理的靈魂從內心產生深深的敬意。從他對譯者私事的幫助可以體會到,他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每天他必須驅動輪椅從他的家劍橋西路5號,經過美麗的劍河、古老的國王學院駛到銀街的應用數學和理論物理系的辦公室。該係為了他的輪椅行走便利特地修了一段斜坡。

其實時間作為一個座標軸早就存在於每個人的心裏了。我們不論幹什麼事情,總會看看時間。關鍵在於,時間並非一個孤立的、自在的直線。時間和空間有同一個出發點,也有同一個終點。這就好比我們的地球,在引力場的作用下空間彎曲,並形成一個球面——沒有界限的球面。宇宙的無界也就是指我們生

活在一個四維的時間——空間裏,這是一個四維的球體,球面是無界的。可憐我無法想象一個四維的球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按霍金的説法,其實有十維。這讓我浮想聯翩。我想到古代神話:九重天+時間。另外,佛教説:三十六重天,十八層地獄。似乎與九有關的倍數都有很大的魔力。

霍金,這樣一位終年坐在輪椅上的人,依靠一個電腦發聲合成器,以正常人十分之一的速度與人交談,但他卻同其他科學家一樣,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他人:執著的探索精神是生命的最大動力。在我心中,除了這本著作所帶來的洗滌與震撼外,剩下的只是對這顆偉大心靈的崇拜與敬仰!

關於《時間簡史》讀後感2

3月14號,霍金走了。自從知道世上有這麼一個人,並且在科學研究方面作出巨大貢獻,只恨自己空長一副臭皮囊,為地球多貢獻一點二氧化碳而已。霍金一生雖然長了一種不對的病,除此之外,他找到人生對的伴侶,找到科研對的方向,研究宇宙,研究星空。任何一個瞭解宇宙的無垠的人,都會心生人生多麼渺小的感歎。霍金研究這個方向,或許還會藐視自身身體的缺陷。霍金走了,不是淺薄的人所認為的他解脱了,而僅僅是走了。

正巧,兒按學校要求寫了一篇讀書筆記,恰恰就是霍金的《時間簡史》!發於此,以作紀念!

《時間簡史》這是一個多麼嚴肅的書名!它的作者史蒂芬霍金的名字,更是無數次讓卻怯生生的、自認資質不高的讀者望而卻步。但是,如果它真的如天書一般無法理解,像物理論文一般佶屈聱牙,那麼這本書又如何一次次地被各大新聞媒體推介,又如何獲得國際科普類圖書最高獎項——普利策獎?懷着這樣的心情與巨大的迷惑,我開始閲讀這本書。

我知道現今在中國購買的正版《時間簡史》,是圖文並茂的插畫版。而我閲讀的是我家書架上塵封了近25年,全書只有寥寥幾張黑白插圖的版本。因此我可以篤定地説:我是完完全全被這本書的文字所吸引的。這本書雖然幾乎完全是在介紹有關於我們所在宇宙的理論和物理學的理論發展,但霍金博士卻以高超的寫作技巧和寫作方式,避免行文變得晦澀難懂和枯燥無味。事實上,這正是本書全部的魅力所在:只需要一些閲讀和理解的能力以及豐富的想象力,你便能在霍金博士的帶領下,去領悟宇宙的真理,並且去感受人類最前沿的高深理論研究的邏輯美。那麼,霍金博士是如何讓高深的物理問題簡單化的呢?

在書前面的'“鳴謝”部分中,我們可以看到霍金博士所使用的其中一個將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技巧:儘可能不去依賴公式。在書中除了質能方程式外,果真沒有出現任何一個物理學公式。霍金博士很清楚公式的侷限性:它們可以精確地描述一個概念,但卻總是涉及到其他的複雜觀點。不去使用公式簡化了對問題敍述的難度。聯想到在上親愛的老向的物理課的時候,同學們“在靜靜的歲月中感受時間的流淌”的神情,我就忍不住讚歎這一英明的決策。

除此之外,霍金博士還使用了另一個簡化問題的敍述方法。在對一個命題的論證過程中,他總是極為簡練解釋論證過程,而且即使是過程,他也只關心關鍵的步驟間的邏輯框架。省略過於學術性而不重要的過程,而重點關心各個重要命題的啟示,以及它們對於我們理解宇宙本質在哲學層面的意義(而非物理學層面的)讓沒有受過科學訓練的人也能明白,同時引起思考。

最後,每章書的內容編排也有耐人尋味之處。物理與數學的區別,在於物理學的構建是“推倒重來”式的。雖然我們可以在特定情況下使用一些舊的理論,但它們卻已經在本質上發生了錯誤。而本書後一章節的內容很有可能就與前一章節的某個理論完全矛盾。有時對於一個現象,甚至會給出三個全都似是而非的解釋。更有意思的是,連霍金博士在這幾個問題上也無法判斷孰是孰非!這迫使讀者去反覆閲讀這幾個解釋,並使自己試圖做出選擇。當然,我們的選擇可能對,可能錯,更可能完全無法證明對錯。但是在這樣的思考中思維的能力得到了加強。這正符合“科普”的精神。

《時間簡史》並不高深,它十分的通俗易懂平,平易近人。它裏面涉及的理論,是多個科幻故事世界觀的基礎。讓我引用《時代週刊》對霍金博士的讚美結束:“儘管他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遊到廣袤的時空,解開宇宙之謎!”

標籤: 時間 讀後感 簡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30ywp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