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道德經》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道德經》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道德經》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道德經》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道德經》讀後感1

老子《道德經》,藴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禮貌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我們同樣能夠在《道德經》這部聖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呢靜心、淨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座標;淨心:淨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座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道德經》十六章雲:“致虛極,守靜篤。”強調了致虛守靜的修養。“致虛”就是要消除心靈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後才能“守靜”,透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洞察力,才會“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後,莊子強調少私寡慾,以靜養神,這是道教靜中養生的思想理念。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持續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淨心,淨處人生方向。

“淨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淨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義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説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餚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後果。故後人雲: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慾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經》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我們能夠看出“寵辱若驚”的根源就在於“為吾有身”,“為吾有身”就在於人的心性不能清淨如水,清澈透明,把個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處世,致虛守靜而見素抱樸,少私寡慾,何來“貴大患若身”呢?

由此,淨心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慾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淨心是持續清醒認識的源泉。

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人們常説:讀史而明鑑,讀典可明智,明智則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説“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並不是説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説“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麼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主角,幹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職責,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於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時常處於靜心、淨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淨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説:靜心、淨心是盡心幹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為先”,崇尚“身正為師,德高為範”。各行各業,各村各户都在努力提高羣體的道德水準。具體來説,就是將“靜心、淨心、盡心”三心衍化為“六心”教育: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熱心獻給羣眾,關心獻給同事,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在現代經濟社會下,重讀和闡釋聖典《道德經》,讓人們能致虛守靜、淨化心靈,從而盡心盡職,有利於社會穩定,有利於工作團結,有利於家庭和睦!

《道德經》讀後感2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長地久”、“上善若水”,很早之前就對《道德經》中這些句子耳熟能詳,但是一直對這些話“不求甚解”,困惑不已。對《道德經》總是望而卻步,只在不同的場合讀過一丁點片段,只能算是驚鴻一瞥,管中窺豹,難以談得上有什麼深刻體會。上《政治學》時,楚老師為我們列的13本必讀書目中,中國的經典讀物有三本:《論語》、《孟子》《道德經》,這些文章是流傳千古的經典之作,治國教材,不得不認真拜讀。“明德人生導航計劃”啟動後,我們與人生導師張學長達成共識———集體閲讀《道德經》,並將其思想和公共管理實踐結合起來進行思考。

這對我來説是個不小的挑戰。因為《道德經》內容艱深晦澀,語言精練而思想深刻,本人文言文水平不高,因此閲讀過程中經常感覺一頭霧水,不知所云。《道德經》流傳千年,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解讀,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處境,到現在,在國學熱的大潮中,對《道德經》的研究如火如荼。文章版本可謂千奇百怪,多種多樣。我看的是北京燕山出版社版的,是在北大的週末書市上買的,和《論語》、《孟子》三本十元,買來之後,認真的看了兩遍《論語》,正在看《孟子》和《道德經》。目前看到第十九章,還不到四分之一,都好像似乎沒有真正看懂。下面就簡單説一下似懂非懂的感受。第九章中,老子説:“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鋭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拿的多了裝不下,差不多夠了就行了;揣的東西太多凸起來,不可能長久,大家都會發現。滿堂的金銀玉石,是守不住的,富有高貴但卻驕奢淫逸,就是自己惹禍上身,咎由自取。大功告成,全身而退,這才是天道。啟示我們對待物質享受時要適可而止,秉持“中庸之道”,要懂得進退自如。這使我想起了我國政界的“59歲現象”,有一些有作為有追求的好乾部,在光榮隱退之際,經不起物質的誘惑,抵擋不知內心不良思想的蠱惑,廉潔一生,糊塗一時。誠然,這與我國官員的考核的激勵體系有關,我國的官員體制中,有大量與職級職位匹配的福利待遇,不能隨着官員退休帶走。

在法治建設不健全,人們思想價值體系混亂的年代,會渾水摸魚遊走於制度缺陷的人如日中天,而嚴格遵守規則辦事的人則很難有所作為,在這種獎劣懲優的體制中,官員大多自身難保。需要有機會,同時也需要有動機,前者是制度環境,人人面對的制度約束一樣,權力不同的機會就有所不同,如果你潔身自好,沒有的動機,那就不會侵蝕到你,這就是為什麼政亡人息的封建王朝末期,總有一些道德高尚、為民請命的清官和青天。從這個意義上講,老祖宗已經為我們指明瞭道路,物質追求適可而止,進退自如才是王道。

《道德經》讀後感3

《道德經》是一本關於宇宙人生哲理的書,包含唯物主義,自然無為,天地不仁的哲學思想,被譽為“道學之精髓,哲學之先本”。《道德經》能啟迪人生智慧,就算是放到今天,依然能從中得到一定的借鑑。

《道德經》全書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圍繞着“道”、“德”來詳細闡述各個學科的深刻道理。內容非常豐富,可謂包羅萬象,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會人生。古時候很多思想的基礎都來自老子的思想,我們現在社會的很多人都喜歡讀《道德經》,這也體現了這本書的極大的魅力。

《道德經》中闡述了很多思想、理論,其中物極必反的道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想幾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這麼透徹,這着實讓我吃驚。物極必反指的是事物發展到了極端就會朝相反的方向發展,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古代王朝每一個都經歷了初期創立、巔峯和沒落,這跟帝王的統治有很大的關係。當帝王窮奢極欲到一定的程度時,人民被欺壓到一定的程度,都紛紛起來反抗,推翻統治。同樣的,當一個人恃才傲物到了極點的時候,往往會招來禍患。老子告訴我們,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可過分,一旦過度就會出問題。這是歷史規律,人生哲理。

我們讀《道德經》就是想從先哲那裏學習人生的智慧,提高個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道德經》讀後感4

學習哲學有特定的方法和順序:首先,要明確是否存在一個萬物的來源與歸宿;在確定答案後,再思考人生該何去何從的問題。傅老師以《道德經》為例來説明這個先後順序。《道德經》先確定“道”這一本源的存在,然後以“德”來回答人生何去何從的問題。這也是國學的特色與精彩之處。

我是先學習西方哲學,再回頭探討中國哲學的。這個先後順序,使我能以更客觀、更全面的眼光,理解國學的特色與精彩,且以老子《道德經》為例,做個簡單説明。

“道”是否存在

首先,西方哲學家雖然透過翻譯才可閲讀《道德經》,結果呢?無不被其深度所折服。當我們對《道德經》第一章第一句的"道,可道,非常道"覺得困擾時,他們卻眼睛一亮,好像發現了稀世珍寶。

因為從古希臘的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以來,西方的愛智者看到變化紛紜的宇宙萬物,總要思索一個問題,就是:在這一切變化的後面,有沒有一個不變的本體,可以作為萬物的來源與歸宿。只有確定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才有辦法進一步解説"人生有無意義"的問題。

現在,《老子》第一章清楚肯定了"道是不可説的",這個答案與西方第一流哲學家與宗教家的想法是完全相應的。"本體"或"存在本身"是不可説的;"太一"或"上帝"是不可説的;老子的"道"也是不可説的。

老子《道德經》的特色之一,是使用全書八十一章的大約五分之一篇幅,從各種角度,藉各種方式來描寫"道"是怎麼回事?這一點使西方學者大為驚豔。

人生應該何去何從

接着,肯定"道"的存在,並且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之後,人生應該何去何從?這是不易回答的新問題。老子《道德經》用"德"字來説明,"德"是萬物得之於"道"的各自的本性。

萬物各依其德而運作,原本應該保持和諧的生態平衡,但是人間常有困境,亂象層出不窮,又是怎麼回事?對此,老子也用了五分之一的篇幅,説明天下大亂是如何來自人的認知與慾望,然後提出針對的解決方法。

對此,老子最大的手筆與最多的篇幅,是虛擬一個"聖人"作為悟道的統治者,從根本上撥亂反正,要人迴歸原始的純樸心境與類似嬰兒的單純狀態。

真正懂得老子的用意,就會轉移時空,不必想去統治別人,而須學習成為自己生活的管理者,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萬物有其來源與歸宿,人又何嘗例外?明白了這個要點,就會像嬰兒般依靠在母親懷抱中,然後表現新穎的人生觀:少私寡慾、以德報怨、上善若水、全身保真、柔弱勝剛強、不爭而善勝等等。這樣的人生只有"平安喜樂"四字可以描寫。

我有機會在喜馬拉雅講述老子《道德經》,希望藉此分享自己的心得。我的責任是重大的,而我的心情是愉悦的。

《道德經》讀後感5

孟子曰:性本善,荀子曰:性本惡。自古以來,善惡之辯就已存在。人們對於美善的理解不盡相同,但對於美善的追究卻從未停歇。《道德經》有云: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在老子的眼裏,水澤被萬物,卻不與誰爭,即為上善。這種大善似有一種奉獻自己成全他人的意味,就如同落紅化作春泥護花,春雪化為甘露滋養大地一般。這種至高境界的善,不僅僅只是道家的追求,佛家的普度眾生以及儒家的仁愛都是在向這種至善無限靠近。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裏講到: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意思是,聖人經常救贖他人,因此沒有人會被拋棄;聖人常常珍愛萬物,因此沒有什麼東西會被浪費。渡人是一種善,就好像伯樂一樣,能在眾多的馬中挑出千里馬,使它的才美外顯,不至於祗辱於奴隸人之手。愛物也是一種善,這種善對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着重要的意義。

在久遠的古代,我們的祖先便與自然達成一種天然的默契。春種,秋收,冬藏,狩獵時不捕懷着幼崽的母獸和幼獸,捕魚時也不用細小網眼的漁網,人們懂得與自然保持平衡。而工業革命至今,人們對於自然地索取有增無減,甚至涸澤而漁不顧後果。最後招致大自然對人類這種無度掠奪和破壞的懲罰,霧霾、沙塵暴、極端天氣等無不威脅着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如果我們能夠早點明白《道德經》中藴藏着的善物之善,那麼也許有許多的動物還存在於地球上而不是博物館中。

老子還在《道德經》中寫道:與善仁,言善信,夫唯不爭,故無尤。這裏的善,是一種智慧的處世之道。與人相處,要本着與人為善態度,説話時要真誠誠信,遵守諾言。夫子有言“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可遠怨矣。”即對待自己要嚴格要求,對待別人則要寬容。這樣我們之間才能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善有至善但無大小,奉獻社會熱衷公益為善;尊老愛幼,與人為善是善;愛護花草,與自然和諧相處也是善。當小善積累如潺潺溪流,再匯入江海,那麼我們所追求的上善一定也會隱於此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owy4e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