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無緣社會》讀後感(精選5篇)

《無緣社會》讀後感(精選5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無緣社會》讀後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無緣社會》讀後感(精選5篇)

《無緣社會》讀後感1

家鄉離緣、親人無緣、朋友絕緣。

馬克思説,“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可在兩層意義上理解;一是每個人維持自身生存生活的需求,都必須通過社會中的他人來實現。二是,人類本身相互之間結成的這種社會關係構成了人類社會整體。

當一個人,變成了家鄉離緣、親人無緣、朋友絕緣,那麼他可能會面臨本書描述“孤獨死”。

家鄉離緣;大規模的城市化,大量青年從農村來到城市生活,從此不再返回農村的家鄉。當他們老去的時候,家鄉的人與他們沒有任何關係了。

親人無緣;城市化淡化了家族的關係,城市化催生了單身潮流。人們不願意生孩子,老的時候自然成了孤獨老人。

朋友絕緣,職場的朋友是人們的重要社會關係,但是隨着失業、辭職以及退休,這些朋友也是越來越少。人們漸漸成了孤獨的老人。

家鄉離緣、親人無緣、朋友絕緣,這是人際關係的鈣化。

《無緣社會》讀後感2

《無緣社會》圍繞着一種社會現象展開:“現代人的孤獨老死”。高齡、少子、失業、不婚、城市化,造就了這樣一批人,他們活着,沒有人和他們聯繫,他們沒有工作,沒有配偶,沒有兒女,也不回家鄉;他們死了,沒有人知道,即使被發現,也沒有人認領他們的屍體,甚至無法知道他們姓甚名誰,他們的人生被總結為寥寥幾個字的遺骨認領佈告,他們被稱為“無緣死者”,他們所在的社會也會漸漸從“有緣社會”變成“無緣社會”。

為什麼選這本當作是我讀這一系列作品的第一本呢?可能是“緣”這個字吸引了我,書的開頭講:所謂“關聯”或是“緣”,難道不就意味着互相添麻煩,並允許互相添麻煩嗎?日本人「怕給別人添麻煩」的文化我也深有體會。16年在巴黎交換的時候,有個叫Maya的日本小姐姐同我一樣也是交換生,可是她的法語基本屬於不能正常交流的水平。上課的時候她會非常認真的錄音和記筆記,後來也會因為實在聽不懂,乾脆上課睡覺,錄音回家反覆聽。可她好像很少開口向我們借筆記,這反而讓我有種更想幫助她的慾望。在日本生活過的朋友也曾説過,日本人表面上和和氣氣,但在日本想真正交到交心的朋友真的很難,這並不代表他們不好相處,只是一種社會文化。

這種記者採訪類的書之前看過一本柴靜的“看見”,其實我挺喜歡記者這個行業的,就像偵探破案一樣,挖掘每一個有潛力的、有價值或無價值的線索。沒有謊言和欺騙,整個團隊唯一想做的就是一步步發現真相。好的記者不僅僅是記錄,他們需要獨立思考社會現象背後的原因,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堅決方案。

其實,“無緣社會”這本書裏描述的故事與我們這代人或者説與未來息息相關。“在我們的社會漸漸變成“對別人不感興趣的社會”的今天,儘管迴歸以往是不可能的,但我仍衷心祈願我們是一個“能夠同情別人、同情生命的社會”。你和我或許生活在安逸的社會圈裏,期待和憧憬的是抬頭往高處看的優質生活。的確,如今高科技,新技術是全人類關注的焦點,我們往往忽視了這個世界的另一面,是的,它並沒有想象中的發達,而我們可能只是那全球人類的百分之10%。但我也覺得,我們還有時間去改變,NHK也在書中提到了日本的幾家非盈利組織。作為家庭裏最小的成員,被家人們呵護着長大,缺乏許多社會與人性的知識。希望這系列書都出來之後有時間把他們都看一遍吧。

《無緣社會》讀後感3

讀完了。挺喪的一本書。

一開始讀的時候我並沒有覺得是件多大的事兒。不過就是老生常談的那些關於孤獨的事。而且就我個人而言,比起無意義的社交不如一個人做自己喜歡的事。

在讀的時候,慢慢就發現我所處的情境和這些真正與社會徹底斷絕的人來説是有顯著差別的。我雖自我排斥但只要我有意願隨時都可以回到其中。而這些“無緣”的人卻是與社會徹底切斷了聯繫。無人問津。

無緣社會的人大多指退休後的老年人。子女成家立業之後,各自有家庭。逢年過節見上一面,來往自然不比從前。而退休後,和單位上的人接觸次數以加速度遞減。倘若身在外地,早年的親戚朋友更是長久的斷聯。街坊四鄰就更不用説了。人與人之間彷彿有着與生俱來的戒備心,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早就不合時宜了。還有一些老人此生並未結婚,或並無子女。想想每天醒來都還是那個自己,也只有自己。也真的挺可怕的。

想起無論如何不便都要回到子女家住的爺爺奶奶。想起電影《尋夢環遊記》裏如果被自己後代忘記,這些過世的先輩們在陰間都會魂飛魄散。想起我曾經夢到有天婆婆過世,我竟怎麼也想不起她的模樣的絕望悲涼。人啊終究需要某些關聯。

孤獨真是無所不在無堅不摧。雖然我仍處在社會的大潮中,並沒有被拋棄,並沒有被他人遺忘,但我仍然無時無刻每時每刻感到孤獨。

《無緣社會》讀後感4

這一天和往常一樣,女孩在房間玩耍,爸爸和哥哥都已經在沙發上“睡着”,炭燒爐邊的媽媽一直在給火爐加碳,媽媽來到房間把女孩拉出去,面無表情的給了她一把白色藥丸,媽媽對女孩説:“吃下去吧,吃下去好好睡一覺。”説完媽媽就吞下了自己手中的那把白色藥丸,然後躺在沙發上閉上眼睛準備“睡覺”。小女孩不知道口中的這一把藥丸是什麼,只知道放在嘴裏不像平日吃的糖果那麼香甜可口,吐出藥丸後她回到自己的房間睡覺,睡前她將房間門虛掩......警察發現她的時候,她即將被炭火產生的有毒氣體損傷到大腦,及時送往醫院搶救後才保住性命,然而家裏其他人全部已經死去。這是女孩的母親策劃的集體炭燒自殺事件,最後只留下了女孩一個人在世上,這一年女孩七歲。

這是一部日劇女主人公的身世故事,是什麼樣的絕望才能讓一個曾帶着激動的心情嫁給自己愛人的女人、帶着喜悦的心情生下自己與丈夫結晶的母親,去忍心把曾經的這一切美好毀於一旦。故事的結尾也無法得知原因,但是不禁也讓人開始猜測,她到底為什麼如此絕望?社會給了她什麼?身邊的人給了她什麼?

歸納在僅僅幾行字裏的人生終點

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就是父母的孩子,慢慢的,我們是學校的學生、老師的學生,我們走出社會,我們是崗位上的一分子,慢慢的,我們成家,我們成為孩子的父母......這一切看來都是一個人最正常的人生軌跡,我們都與身邊的環境身邊的人有着這樣或者那樣的聯繫,我們被各種各樣的關係網所籠罩,我們甚至討厭這樣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而我們卻不得不注意,它的反面正在日本像病菌一樣蔓延。他們與整個社會斷絕了關聯,漸漸的活在一個人的孤獨星球上,成為了“無緣人”。這樣的“無緣人”,也許是死在自己孤身一人的房間直到屍體腐爛才被人發現,也許是死在一個人散步的路上被人發現後卻怎麼也無法查到原本的身份,最後只是一紙簡短的訃告,簡短到連死者名字也無從得知,只是一張菲薄的紙頁,就結束了一個人的一生。他們又是為什麼走到了如此地步?社會又給了他們什麼?他們又承受着怎麼的人生?為什麼人們會漸漸失去與社會的關聯而“無緣死”?他們本來與家人有“血緣”,與故鄉有“地緣”,與公司有“職場緣”,這些“緣”與“紐帶”在人生中是如何失去的?

無人送終的生命終點

隨着不婚者、離婚者的增多,“無緣人”不僅在日本逐漸上升,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會開始逐漸出現。這是一個任何人不與別人交往也可以輕易地獨自生活下去的時代,獨自生活即使包含着“無緣死”的危險性,但這種生活方式讓人感到心情舒暢,也是不爭的事實。

大多數人一開始都是害怕孤獨的生物,為了和這個社會保持聯繫,費盡心思、小心翼翼的去和周圍的環境打成一片,默默遵循着自己哪怕不喜歡的原則,默默忍受着哪怕自己討厭的.生活方式,最後忍受不了開始拋卻一切。多少人開始追求着獨自一人生活的快感,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於很多人來説,婚姻和家庭只是經濟負擔的加重、只是生活質量的下降,一個人可以做任何事情,為什麼要去選擇婚姻和家庭呢?這是大多數不婚一族的想法。對於已婚者不要孩子的一族來説,兩個人在一起是最美好的,養一個孩子實在是不容易的,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如果可以選擇,為什麼不選擇兩個人簡單的生活就好呢?這是大多數已婚者不要孩子一族的想法。

然而等到了老年,父母相繼去世,兄弟姐妹相繼成家,而自己要麼是一個人,要麼是失去了老伴,逐漸就會淪落為“無緣人”,最終也會走到無人送終的生命終點。

在日本,每年有多達32000人“無緣死”,絕不是僅有某種特定羣體的人才會孤獨老死,他們也曾有過像樣的一生,或許也曾有過孩子,或許也曾把孩子培養成人,或許自己也是在父母的期盼中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都有各自走過的人生,而他們最終走向了一個人的孤獨星球。在中國,隨着城市化快速擴張,樓層便捷性的建設,便於獨立生活的城市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到了某個年齡必須結婚的社會規範開始弱化,收入不穩定的非正規僱傭更為廣泛.....這些都將預示着獨自生活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也許在一棟電梯房裏居住了十年,你卻還不認識隔壁的鄰居;家人朋友聚會時你看手機的時間遠遠多於跟他們交流的時間;一個人生活的便利讓你不再嘗試去找另一個人一起生活.....也許下一個成為“無緣人”的就是你自己。

這是一個個性化的時代,人人標籤自我個性,人人追求自我,人人無畏自我決定,但是當我們走到人生終點那一刻,真的能承受得起孤身一人嗎?如今,“無緣社會”加速擴展,因失去關聯而孤立的人正在不斷增多。但是,變得孤獨並不可怕,我們希望孤立的人展望一下週圍,在你的周圍肯定有隻需伸伸手就可重新建立起人際紐帶的容身之處。其實,獨自生活既不可怕,也不可惡,因為現在已經到了獨自生活理所當然的時代。一個人一個人的“個”=“孤”。所以雖然人們逐漸不再以曾經的那種強勁紐帶結合在一起,但我們可以代之以寬鬆的新型“關聯”來維繫彼此。或許這樣的時代已經到來了吧。在我們的社會漸漸變成“對別人不感興趣的社會”的今天,儘管迴歸以往是不可能的,但我仍衷心祈願我們是一個“能夠同情別人、同情生命的社會”。

不要覺得“無緣”與自己無關,在這個時代在這個社會,每個人都可能會變成孤獨星球。“確認與別人有沒有關聯,就是在確認自己是否存在。”説到底,人雖然只是社會中的小小一粒,卻終究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

《無緣社會》讀後感5

這本書看得我觸目驚心,深深地感覺到日本的現在就是我們的將來。

這本書是日本的一個節目組試圖探索那些無主屍首的人生,探索他們的人生軌跡,希望知道他們走過了怎樣的人生道路。也試圖探索為什麼日本“無緣死”的人數不斷增多。獨居起因中,最多的是配偶死亡,這些老人們不想給任何人添麻煩,他們忍受着孤寂,獨自生活着。而對於那些終身未婚的人,工作就是他們與這個社會唯一的聯繫,而一旦他們失業,就會變成無緣人,“與別人失去聯繫,就像是一種活着的孤獨死”。他們沒有深交的朋友,也沒有密切聯繫的親屬,活着的時候從社會的人際關係中被切割出來,死後也因為無人認領屍體而無處可去,這種斷了人際關係而孑然獨處的人,活着的時候很孤獨,死去的時候也很孤獨,連喪禮也無人操辦。

無人認領的孤獨終老即為“無緣死”,這些人原本過着極為尋常的生活,卻一點點地與社會失去關聯,開始獨自生活,最後孤獨地逝去。那些屍體有的被埋到無名氏公墓,有的因為無地可埋就變成無名氏骨灰,或送到醫學院變成無名氏大體老師。大多數的捐獻遺體是死者出於希望對醫學進步有所貢獻的理由在生前就進行了登記,希望自己死後將遺體捐獻出來,但是光靠主動捐獻的“志願遺體”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就會接受路斃者或無親屬死者的遺體。

記得當時上解剖實習時老師也説過大體老師大多是流浪漢。他們也曾有過像樣的一生,或許也曾有過孩子,或許自己出生時也曾讓父母喜出望外,但僅僅因為在人生的最後階段被孤立了,就讓他們的下場如此不堪。到了人生的終點被作為捐獻遺體編上號碼,安放在沒有任何人會來探望的地方。被切割地七零八落之後化作一抔無名氏骨灰。

看完他們的故事,我深切地體會到就算是我們,如果人生道路走錯一步,生活中出了某種問題,説不定也會成為獨居老人而悄然死去,絕不是僅有某個特定羣體才會孤獨老死,這些“無緣死”的人們有些在年輕時有很好的工作,也賺了很多錢,但是可能是由於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在中年時離婚以後,他們就失去了家庭,這導致他們的晚年會變得無比孤獨而淒涼。

現在的我還沒有走進婚姻,也還沒有意識到家庭真正意味着什麼,看了這本書,我想我最大的收穫便是隱約觸到了家庭的真正含義,也模模糊糊地意識到了老無所依這幾個字所包含的巨大的悲涼。

最後貼一段在別處看到的話,“男人的幸福來自於控制自己的慾望,玩弄自己的家庭,在你順利的時候也許還不是問題,但如果到了人生的低谷,失去家庭的你就真的一無所有了”。

標籤: 精選 無緣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ow82o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