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大學》讀後感應該怎麼寫

《大學》讀後感應該怎麼寫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下面是關於《大學》讀後感範文,歡迎借鑑!

《大學》讀後感應該怎麼寫

大學讀後感1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於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定……”兩千年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所説的話。“大學”、“大學”非我們所上的大學,而是博大的學問。《大學》是部淨化心靈的寶典!

孔子、曾子、朱子……一代代的偉人,寫着這部彌揚我們中華民族的文的人明史書。

我最喜歡是的其中的這一段:“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意思是:知道要達到至善的境界,意志才有定向;意志有了定向,才能心不妄動;心不妄動,才能所處而安;能夠所處而安,才能處事精詳;能夠處事精詳,然後才能達到至善的境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要這樣。“心不妄動,才能所處而安”這句話非常好。是啊,如果做任何事都不靜下心來,是做不成的。只要心靜,有專一的目標,這件事才能做好。這樣,至善就離我們不遠了。不要以為至善只有偉大的人才能做到。其實,我們每個人只要做到以上的事,至善就離我們不遠了。

我還喜歡下面的這句話:“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凡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終結和開始,能夠明白這本末終始的先後次序,就接近大學所講的道理了。日常生活中,我們做事要講究次序。最重要、最緊急的事先做;次重要、次緊急的事後做。如果次序亂了,事也做不成了。所以我們做事一定要講究次序。

大學讀後感2

很多人讀大學讀的是“修身”,而《大學》本身也將“修身”一項作為重中之重,提出“修身”是“大學之道”的根本,“修身”是“內聖”之學和“外王”之學兩大方面的樞紐。我也是本着“修身”這個重中之重去讀《大學》的,但當我讀到傳文第六章釋“誠意”篇時,我停住了。此篇促使我必須停下來思考。

釋“誠意”篇全文如下: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為什麼讀到此篇我要停下來思考呢?因為讀到這裏,我發現“修身”似乎對我們來説太過於大,捫心自問,意未誠談何修其身?

也許大多數人都知道“誠意”或者“意誠”這個詞,但卻鮮有人知道這個詞出處其實就是《大學》這本書。大學之道在於修身,而修身之重就是意誠。清代著名文學家、學者、政治人物紀昀,也就是紀曉嵐在其《閲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中如此寫道:“大學扼要在誠意,誠意扼要在慎獨。”説明“誠意”在《大學》中的必要性。

而在我們現實工作生活中,“意誠”又有何指導意義呢?我想分三方面來説,第一,對身邊的人意誠;第二,對所做的事意誠,第三,對自己意誠。

德國的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説: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只有在集體中才能更好地體現出人的價值,脱離了羣體的人是沒有任何社會意義的。因此,我們身邊的人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到親朋好友,大到公司同事。作為這個羣體的一部分,如何能更好的融入這個羣體,更和睦的與這個羣體相處,以至於幫助這個團隊取得更優異的成績,這就需要我們懷着一顆誠意的心。就我們新進員工而言,怎麼樣才算是有一顆誠意的心呢?首先是對待老員工要尊重討教;老員工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們需要的經驗,不管是技術上還是為人上,都將為我們快速融入這個團體給予幫助,因此我們也需要懷有一顆尊重討教老員工的心,很多新員工好高騖遠,可能覺得自己學歷高就為人高傲,這種心理是極不能有的,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夫子這個大的教育家都有如此謙遜的態度,更何況我們呢?其次,對待身邊的同事應該友愛互助;與我們同時進來的員工,來自不同學校不同專業,進入公司後從事着不同的工作,因為我們的不同,也提供我們一個更好的學習的平台,學習他人身上的長處,補充自己身上的不足,不要因為身邊的同事與我們一同進入公司,就覺得他們身上沒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的,也正因為我們同時進入這個公司,這是個多麼可遇不可求的緣分,我們該珍惜這種緣分,在生活和學習上互相關愛。第三,對工作在一線的工人抱有一顆感恩和平等的心;工人是工程建築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個工程財富的直接創造者,他們的一磚一瓦為我們帶來了財富,我們該有對其感恩的心,平時的噓寒問暖都會讓工人感覺到我們對其的感恩,這樣也能促進項目部人員與勞務人員的關係,對工程的建設肯定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大學》説:誠於中,形於外。形於外不光是要對人誠,也要對事誠。作為新員工來説,剛進入公司對於自己的工作是白紙一張,所以對於我們自己所做事的態度全完取決於我們自己如何去定位。很多員工剛進入公司都是激情滿滿,可一旦進入自己的工作崗位,尤其是覺得工作與我們理想是有差距的時候,就開始得過且過了,降低了自己對工作的要求。我們建築行業要求的就是嚴謹,一個螺絲釘沒有上緊就可能導致很嚴重的'事故,這就需要我們對於自己所做的事有一個嚴謹的態度,而態度就取決於我們是否對自己所做的是懷有一顆誠心。誠意做事,不僅僅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人負責。只有我們每一個人都抱以誠意做事,才會做出更多的精品工程。

所謂對自己意誠,即“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吾日三省吾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説我們自己要潔身自好,有一個對自己負責的態度。朱自清《論誠意》一文中説一個人是誠實的君子或偽詐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跡總算賬,君子大概總是君子,小人大概總是小人,不過一個社會裏,這種定型的小人和君子並不太多,一般人都沉浮在這兩界之間,所謂沉浮,就是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自己,不免有作偽的時候。朱老這段話説的有深度,點到人無完人,又點到人需要自己把握自己。而對於剛步入社會的我們,有着各種誘惑在身邊,我們是否可以抵制這些誘惑呢?與人交往時和自己獨處時是否能保持表裏如一呢?種種問號都取決於我們能不能擁有一顆意誠的心,意誠而後心正。人間正道是滄桑,在這條道路上我們必然會經歷磨難的,勸導每一位新員工都能慎其獨。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正所謂心正意誠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只有真心意誠地修養道德,才能使自己達到心胸寬廣、安泰舒適的境界。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大學》釋“格物、致知”原文無從考證,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是朱子補轉,所以並不知道原文如何闡述格物致知,但我想,只有先意誠了,才有心去格物致知。所以一切在於心而不在於形。若是讓我重排七個條目,我必然是把“意誠”要排到第一位的。道家説“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意誠是不是就是萬物之源呢?我想《大學》不虧為“大人之學”,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咀嚼。

大學讀後感3

《大學》是我國古代的經典名著之一,成書於春秋時期,相傳為曾子所著。唐代之前,《大學》倍受冷落,直至大文學家韓愈等人反覆引用,宋朝程朱理學時期的大力推介,始受關注。如東南大學的校訓是“止於至善”,河南大學的校訓是“明德,新民,止於至善”,香港大學的校訓是“明德格物”,台灣大學的校訓是“窮理致知”等,包括我們貴州大學的獨立院校,明德學院的明德,都源於《大學》。

《大學》的核心在於三綱八目,所謂三綱是指:明明德,親(新)民,止於至善。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讀大學讀了很多遍,不僅是喜愛,甚至到了迷戀的程度。明代思想家李贄(zhi)提出《大學》是關於內聖外王的學問。內聖是指具有內有聖人的修養,也就是要有高道德修養。外王是指能夠推行王道、推行仁政。

而在今天我把這句話歸納為兩個核心,一個是修內,一個是治外。

我理解的《大學》最重要的核心之一就是修身。《大學》裏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就是説不論你是皇上還是平民,做人的根本是一樣的,都要修身。

什麼叫修身?中國古人的修身有兩層含義,一層是狹義的修身是指修正自己的身體或言行;另一層是廣義的,由於古人認為人不但有形體,而且含有氣和精神,因此修身是指修養自己的形、氣、神。在《大學》裏説,“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也就是説,《大學》裏的修身還包含有正其心、誠其意。

這就是我理解的修內。而治外就是進行社會實踐中,講究實際、實事求是。

《大學》提出了“人生三鼎”理念,它把八目歸結為三個核心,一個是修身,是對自身形、氣、神的修養;一個是治學,指學習和研究知識;一個是用世,是指進行社會實踐。三鼎裝載的東西越多,説明人的成就越高,最高的成就是三鼎滿載,稱為“三不朽”。

《左傳》解釋了什麼是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意思是説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就不會被後人忘記,這就叫“三不朽”。而“三不朽”的順序是先立德,後立功,再立言。

如何才能做到“三不朽”呢?古人認為需要從修身、用世、治學三方面下功夫,其中立德與修身有關,立功與用世有關,立言與治學有關。 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做到“三不朽”的人不多,站在儒家的立場來看,明清兩代能夠稱得上“三不朽”的,只有明朝的和清朝的曾國藩。

《大學》這本書説的都是大學問、大道理。可能很多人都不喜歡看,但我個人認為《大學》所倡導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主張教育應造就高尚的人格,成就人的德行功業。全書關注人的心靈建設,淨化人的思想,純潔人的靈魂,體現了對人的終極關懷。是我們在工作之餘,壓力之下,應該細細品味的精品中的精品。

大學讀後感4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修身”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後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麼,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説,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説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過來講,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則永遠被懷念、被學習。所以,古人説:“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

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羣志同道合的夥伴互相協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共贏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構中,每隻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隨其後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有人這樣總結説:一個團隊的生命力,不是技術,不是人才,不是資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團結一致的步調。要做像白求恩一平的“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愛崗敬業,樂於奉獻。我們都是為着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這個集體中來的。這是一種緣分,更是一種機遇,一種在履行管理職責中實現個人價值的機遇。而集體是我們每個人施展才能和抱負的舞台,是走向成功的載體,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係。不斷增強工作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覺地把個人融入集體這個大家庭裏,與之同喜同樂,無私奉獻,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體力行去實踐。按照日常對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計劃,要毫不遲疑地付諸於行動,把自己對做人的點滴領悟,迅速運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在運用中學習,在實踐中體會,相信一定會有明顯的收穫。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敗是自大;人生最大的無知是欺騙;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錯誤是自棄;人生最大的法寶是精進;人生最大的禮物是寬恕;人生最大的罪過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對人民有益的人,團結攜手建設我們的美好明天!

標籤: 讀後感 大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oln89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