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目送讀後感範文6篇

目送讀後感範文6篇

《目送》是作家龍應台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龍應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目送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目送讀後感範文6篇

目送讀後感1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們的一生,永遠都在追逐別人的背影。可是,當你轉過身,你會發現我們的身後一直都有人在默默等着你。我們的身後永遠都有堅強的後盾,他們不辭辛勞,不求回報,我們卻並沒有能真正給予過他們什麼。他們在你一次又一次的離開中,目送着你的背影,不曾挽留,不曾後悔。你是否轉身看過他們呢?

“時間是一隻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當你真正轉身看他們時,原本黑髮如墨,如今卻雪鬢霜鬟。歲月帶走了他們的青春,卻在他們臉上留下了痕跡。他們望着轉過身的你,只有微笑罷了,可是內心的酸楚又有誰能知道呢?世界上一直在等你的只有父母,世界上一直默默無言守護在你身邊的只有父母,世界上一直時時刻刻在乎你的只有父母。

龍應台的《目送》讓我想起了我的母親。

夏天微涼的風吹拂着我的面龐,翠綠的柳樹迎風眺望遠方,它跟我的母親一樣。我的母親就站在那棵柳樹下,望着我漸行漸遠的背影。我轉過身去看她,她的目光在我身上隨着我一寸一寸挪移,眼裏是愧疚和不捨——今天是開學第一天,她沒有陪我一同前往。因為她知道在那邊,在山的那邊,有一羣活潑可愛的小朋友,也在等待着她。我有一絲小小的失落,卻還是獨自踏上了去學校的路,因為我知道“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我們拼命地學習如何成功衝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麼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紮;你痛的無法忍受時,用什麼樣的表情去面對別人;你一頭栽下時,怎麼治療內心淌血的創傷,怎麼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麼收拾?”沒有人教過我們怎麼去接受失敗,但是,在我們成長的路上,有很多人關心着我們,他們都在等着我們。可是這條路註定是孤單的。來來往往許多人,終究只剩下你自己去解決這條路上發生的事,沒有人能代替你自己。既然如此,我們就要坦然接受現實,勇於面對未來的挑戰,路上的磕磕絆絆是避免不了的,跌倒了就站起來,沒有什麼大不了。“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然來自孤獨。”

沒有人能一直陪你到最後,這條路上始終只有你一個人,他們都是你生命中的過客,我們要學會獨立,學會勇敢,學會感悟。願行走在人生路上的我們各自安好。

前方的路不好走,但是沿途也有很多美麗的風景等着我們,你要堅持下去,因為這條路上只有你自己。“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讀後感2

今天,我在家裏讀完了《目送》這本書,感覺對我的寫作文有很大的幫助。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講的是龍應台目送她的孩子——華安小學到大學,然後作者的父親住院還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段文字讓我得到了感悟:當大家長大了的時候,家長們應該學會放手,讓我們自己闖出一片新空間,而不能扼殺在對孩子的溺愛的搖籃裏。和她父親的去世,在火葬場最後一次目送他父親的時候,明擺她和他的緣分也就終止了。

原來,龍應台的“落寞”與兒子、父親有關。兒子逐漸得長大,離“我”愈來愈遠,機場龍應台目送兒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消失。兒子都不願意回頭看“我”一眼,感到非常失落。當龍應台大學教授的那一天,父親開車送“我”,但是父親並沒有把“我”送到大學的大門口,而停在側門的巷邊,因為他認為,這種廉價的小貨車不是送大學教授的的車子。父親生病住院,“我”每個禮拜都去看父親。有一次,龍應台幫父親清理排泄物,結果讓自己的裙子也沾上了糞便。父親對“我”對我的愛和“我”對父親的愧歉都告訴了“我”:不必追。

最讓人感動的是最後一篇文章《魂歸》,它説了龍應台的父親死了,村民們説,根據家鄉的習俗,兒女不能親手埋了父母,但是,但是作者和她的母親卻説:“最後一次接觸父親的機會,我們不會以任何理由給任何別人代勞。”這一天清晨,“父親”上山了,當司儀長長地唱“拜”時,他深深跪下,眼淚決提。讀到這裏時,我不禁發現,全國各地的人們,對自己的長輩都是無比的孝順,因為,沒有了他們,就等於沒有了他們自己。這也是都長輩的一種尊敬。

雖然我可能還沒有真正的讀透這本書,但,它卻深深的留在了我的心裏,一輩子也不可能忘記。

目送讀後感3

在早晨淺淺的陽光裏,我看見行道樹的影兒散落一地,零零點點碎碎。太陽一步一步地升起,懶懶的鳥兒也登上枝頭,嘰嘰喳喳啾啾。樹兒披着夕陽的光,像夕陽中的新娘。繁星點點帶來夜的光芒。等着時間的'推移,你看,夜深了。

一樣的時間模式,重複着每一天,每一年。無言,稍縱,即逝。今天的陽光,明天便是不一樣的,時間在流轉,帶着世間的萬物悄無聲息地做着變化,時間會包裝一切。以至於讓我們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歲月的蹉跎,所以我們被時間迷惑,還是一如既往的揮霍。悄悄,在彈指間溜走,抓不住他,後悔莫及。

時間讓小生命成長,時間又讓大生命老去。小弟的長大,祖母的老去,讓我往下看,仰望年少的生機;讓我往上看,瞻仰生命的高度。最親愛的人永遠是用他們的背影對着她,我的親人又何嘗不是背對着我?我想,母親有一天或許也會忘記我是誰,也會指着電話機,傻傻地盼望孩子的歸來;我想,我也會哼歌輕輕擁她入睡,那麼甜美;我也會幫愛美的她化粧,輕輕打扮便把她變做美麗的模樣,驚喜地説一聲“你多漂亮”;我會環抱她的身軀,在她耍小脾氣的時候填顆糖放去她的嘴裏。順便回想,兒時,我怎樣在這偉大的女人懷中徜徉。會覺得他更加的美麗,更加的惹人疼愛。

兩個年頭之前,最愛的祖母離開了我。悲傷籠罩了心頭,看不見烏雲縫隙中的太陽。我曾經埋怨時間的無情,掠走我最愛的人。那些天,朝與暮之間,我選擇逃避,逃避害人的時間,逃避無情的世界。只想與祖母在一起久一點,不要那樣快地消失,不然我的心會疼。越發的想起之前祖母與我在一起玩耍的情景,我想,祖母年輕時候也是個美人呢,芊芊細指撩動誘人的頭髮,只是時間讓她變得不堪一擊,一點點的歲月,讓她老去。只是默默的淚水,默默地流,我害怕哪一天,我的親人會像祖母一樣無聲地離去,那樣我的世界裏,還會剩下什麼?我想快點掙脱悲傷地束縛,我奔跑,滿頭大汗的時候,太陽一直陪在我的身邊,我想,生命或許不完全是永恆的,也會老去,像時間一樣,那無言地就這樣遠離。

我更加喜歡在家中享受。深深的衚衕中,到處洋溢着醉人的芳香,在心中,這是花園,滿載兒時的夢。我想留住家中的所有人,拍好多全家福,覆蓋家中的每一個角落,不讓家變的冷清,不讓家變得寂寞。讓家被時間破壞的輕一點,存活的更長久一點。

靜靜的深夜,只有風吹樹葉的聲音,蒼穹中還有一彎明月,難以入眠的我總是幻想明天的未來,此時的現在。等待時間的久一點,讓我詮釋生命的美妙。颯颯的風,總是那麼惹人愛,帶來清涼,帶來時間的安排。風兒,在身邊久一點吧,讓我感覺到你的存在。

輕輕的時間,潺潺地漏,一點一點的不停息;生命伴隨着時間老去,他們像是一對甜蜜的戀人,一起走向長久。

我想我沒有和時間談判的資格。我不忍去碰心裏最柔弱的地方,是時間,是生命,是悄悄的離開,是努力讓他長久一點。

目送讀後感4

品讀目送時,不知不覺地就會進入到文章中,隨着作者的腳步感受人間的真情。她寫的文章既有女兒般的柔情、細膩,可又不失堅強。讀來就如同作者正守着一杯茗茶,與你徐徐道來生活中細小甚至微不足道,但是又無時無刻不觸動你心絃的故事。親情,友情……

文章第一個故事,是寫作者送兒子去上學。可是如今兒子早已長大,思想也開始成熟。不再是那個若干年以前拉着媽媽的手,怯生生地用兩顆純潔的眼眸小心地試探着這個陌生世界的孩子了。而如今兒子也只是勉強忍受母親的柔情,不再如同剛上小學時,一步三回頭地不捨得望着母親。在兒子過安檢時,只給這個為他操勞了一生的母親留下了他那清瘦的背影。

可當年,作者正值兒子這個年齡,讓父親送到學校時,也一樣的最後留給父親的僅是一個背影罷了。文章最後寫到:不必追。這句簡短但又富含着深意的一句話,如同一塊硬物,觸到了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它是對生命成長的一種尊重,是對生命即將消逝的一種尊重。更是一種對待生命的高度理性。

母親,這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字眼。是母親陪着我們成長,包容我們的過錯。也是母親在我們最累的時候安慰,陪伴着我們。

作者的母親已經老去,神志也開始不那麼清楚,可是唯一不變的就是對兒女的愛。就好像她寧願忘記自己是誰,也一定要記住兒女的面孔和名字。即使再心碌,也不要忘記回家看看。因為家裏還有兩個孤獨的身影,正痴痴地等着你回家和他們説説話。老人只要兒女能在身邊,還有什麼可想的呢?

《目送》以最能打動人心的故事,走入我們的生活。給我們以人生的啟迪。告訴我們要獨立,要堅強。因為: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讀後感5

她有一雙温柔的眼,為人母,慈愛地注視孩子,為人子女,關懷地注視父母;她有一顆細緻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極致細微之處,尋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筆,卻一針見血道破世事百態。

龍應台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綠茶,初嘗有其苦澀感,但回味濃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讀她的書是在六年級,覺得內容着實生澀難懂,與我的生活相距甚遠,於是便將它束之高閣,庋藏焉。直到這個寒假重新將它取出,細讀後忽然覺得煙消雲散,眼前豁然開朗,讀至精彩處,還不住頷首以表贊同。所以,人對大義的理解能力與他的年齡、閲歷成正比。

全書裏令人影響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對其的理解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思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條從寬闊的大道走進岔路。在大道上父母與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選擇最合適自己的那條路。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那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時間裏,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愛給他們,不要遠遠地望着他們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還有一篇令我感想較深的是《狼來了》。在很多人的傳統觀念裏,狼是一種殘忍而機警的動物,它們總是捕食温順的小綿羊和可愛的小豬;在故事"狼來了"中,狼羣引得全村人手持鍋碗瓢盆扛着鋤頭扁擔欲殺之;更有父母從小告誡孩子"你再不聽話,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然而事實上,狼並非如此可惡。它們團結合作、共同進退、知恩圖報、堅強執着、鍥而不捨、和諧共生…由此可見,人從小被教授的觀念常常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不到特定的情況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想法,這也是為什麼早教如此重要。

《目送》共散文七十三篇,道盡子女與父母的牽絆,兄弟的攜手共形,朋友的牽掛,在脆弱的邊緣迷失,在失落的低谷徘徊。

可以説讀一本她的書,就是讀一遍人生。

目送讀後感6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龍應台。

有人是這樣評價龍應台的文字的,“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温柔婉轉彷彿微風吹過麥田。百鍊鋼化作繞指柔,想來也只有“愛”能有這般巨大的威力。

文中寫道,從兒子華安上小學開始,母親的目光如那緊緊附着其他枝幹的菟絲花一般,也緊緊地跟隨着他。“鈴聲一響,頓時人影錯雜,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麼多穿梭紛亂的人羣裏,我無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你仍舊能夠準確聽出自己那一個的位置。”哪怕是重重人海,母親仍有若”火眼金睛”的能力找到孩子,直到孩子消失在那一邊,再也,再也不見。母親的愛,就藏在這戀戀不捨的目光中。

青春期的我們,也如同那個在機場被母親目送走的十六歲少年華安——母親的深情在我們眼中,宛若“洪水猛獸”。我們不能理解母親突如其來的一個擁抱,那太肉麻;我們不願聆聽母親輕聲細語的一頓教誨,那是嘮叨。可我們不曾想過,體會過母親心裏的難過。“有時他在對街等候公交車,我從高樓的窗口往下看:一個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一會兒公交車來了,擋住了他的身影。車子開走,一條空蕩蕩的街,隻立着一隻郵筒。”那三字“進不去”,藴含着多少無奈與心酸,渴望親近卻只能遠望的心酸呢?龍應台眼裏的青年,終究是不見了。他走在他的路上,可路上沒有他的母親。此時龍應台心裏大概只剩落寞和惆悵罷了。

這在背後的靜靜目送,讓我也想到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一幕不禁讓朱自清先生潸然淚下。父親的偉岸,就是在堅持為兒子做簡簡單單之事時所現。

當我閲讀《目送》,當我想起《背影》,我也總忍不住想起車站裏一次目送,一個背影。

數日前,我需坐動車前往學校。父親將我送到車站門口,將行李遞給我。別時,也只是叮囑我幾句,諸如安全學習一類。當我忍不住回首時,發現父親還在等候,還在看着我。也許是等我的背影消失,目送我的又一次遠行;也許是等我的一次回首,盼望我的再一個眼神。古人常雲:父愛如山。父親的愛,大概也就藏在一次又一次駐足中吧。

讀了《目送》,讓我更容易體會到一個個細節隱藏之下的情感,是父母擔心自己的多次問候,是父母在車站駐足不前,是父母準備的一桌飯菜。

感謝《目送》,給我以情感上的啟迪,感謝龍應台,告知我世間純純的愛,感謝書籍,給我帶了温情的文字。讀書,不僅可以沉浸於作家優美的文字,而且可以豐富自己的內心。讓讀書,讓温情,伴我們遠行……

標籤: 讀後感 目送 範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okn7dv.html
專題